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北前线/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新西兰)勃脱兰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你没有带摄影机吗?好。没有带手枪吗?好。那我们可以上岸了。”护照检查员收拾起他的文件,向我微微的鞠个躬,以表示欢迎。

他是一个面容愁惨的人,面上显出营养不足,唇上蓄着张伯伦式的胡须。身上穿着一套黑色褴褛的服装,当他的问话完毕后,他外表上的矜持,显然是松弛了;他为了这许多盘问,向我道歉着,但这也不过是一件例行的事。他拿起草帽和伞,向前导着我走出了大菜间。

在梯顶上,我的向导停了几分钟,欣赏一大盆的菊花。“在英国,”他怅然地说,“你们没有这样的好花。”

“是菊花吗?”我婉和的抗议,“它们也生长在英国的。”

“未见得吧,”他用抚爱的姿势拨弄着大的花朵,“这是日本的花啊。”

这是个不值得辩论的问题,所以我们和悦地走出了码头,向车站进发。那狭窄的港口正忙着装卸货物;雾气在水面上轻盈地升腾着,隐隐现现的有许多渔船上褐色的布帆冲着雾,在水上往来。我尽量吸收着岛上松树的清新香味。

“很可惜,”我的同伴一心牵记着花的话题上,便对我说,“你错过了春天的花。但你尚可看到鸢尾花。日本”——他对这本国的英文名字,虽然说来是不甚纯熟,但说得也像一个很可抚爱的东西——“是一个花国哟。这里的景色是常青的,不像中国那样。那里是没有树木的。”

对于这最后怪异的论调,我不赞一词地让它过去了。“日本的人民对于中国究竟是怎样看法呢?”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宛如我提出了一个使他沉痛的问题似的。“我们能怎样办呢?日本愿意做中国的朋友,可是中国人不了解。他们时常同我们闹别扭。……”从他想象中的中国,我很快的得了个影像:似乎一个广大无垠的大地,黑沉沉的罩着云雾,没有树木,却满地拥挤着鬼怪似的东西,个个对太阳旗作粗暴无礼的姿势。“我们只是要帮助中国,可是中国却毫无诚意,这就很难了……”

我们到了车站,我向我的友好的向导道了谢。在告别时,他又回复了庄矜的态度。“这就是你该乘的车;你的确没带着手枪吗?……不要忘了去游玩皇家花园。在这个国家里,常有很多可玩的。”

他的话的确不错。这时正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到东京时,除了鸢尾花以外,的确还能看得到多种的花。

在远东,人们回想一九三七年的春季,宛如一个战争的鸿沟,划开和平与战争两时代的分野,正如大战时的欧洲回想到被人遗忘了的一九一四年夏季一样。在回忆上,很难相信那些和平的日子是真的。

新春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生,它最后的严重内部危机获得和平解决,产生了全国团结的新希望。而使中国人感到惊异的,是日本人对于这事,似乎也并不觉得怎么。一种稀有的平静空气,竟替代了已往东京和南京间的互相非难的情形。三月间,日本银行家和实业家组成了经济使团来中国访问,并且作了很乐观的报告。据说,他们甚至建议把中国方面所认为显然不平的事,也要予以补救。这个亲善使团和华北日本驻屯军之间,自然有一点暗潮,但这是可以调解的。关于这一点,最大的希望,是寄在温和派的(但在疾病中的)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中将身上。

讲到在北平,从一九三一年以来,每一个春天总要重新发现一次战争的阴霾的,现在对于这和平吉兆的光临,自然是十分感慰的。确是日本的军部,是不会马上改变它的立场的。但是军人内阁总理林铣大将的倨傲态度,已被自由而开明的佐藤外相的上台抵消了。而且林内阁的寿命也已经是有限的了。日本的温和派——就是太平洋和平主义的先知们,以极端的乐观所指为新兴的政治团体的——似乎可以重新得势了。

但对于远东两个不甚和睦的邻国的关系,至少在此时作更深的研究,似乎是特别适宜的。于是我在一九三七年五月由华北出发到日本去。但是有经验的观察家已经在摇头了。“这太像一九三一年了。”赖德茂(Owen Lattimore)在我离开北平以前对我说,“太平静了,平静得不能使我们放心。我们怕又要见到一个九一八呢。”大家都应记得以前日本一个短短的自由派运动的插曲,和同样过分热烈对华友谊的表示,曾经成为对满洲突然进攻的导火线呢。

在这种年头里,没有人能否认国际间应有遵守的诚意的时节,日本的外交却总是把凶鸷之鹰与和平之鸽交换地导演着的。

从中国经过满洲和朝鲜到日本去旅行,是研究历史——过去的和现代——的实物教程。因为汉朝以后,灿烂的中国文化是经过朝鲜半岛的桥梁,跨海达到了辽远而野蛮的日本的。在第五和第六世纪,当朝鲜做了中国文化的前哨和佛教的护法时,这个传递文化的潮流,要算是最旺盛了。它所带给日本的,是它现在所珍贵着的全部文化的遗产。

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用书籍征服了日本,而现在,日本却用坦克和大炮来答礼。因为现在的潮流是转向了。日本从朝鲜和满洲开始进行它对于东亚的“文化使命”,——它的记程表不是文库和寺院,而是更坚实的水泥和钢铁的牌坊。这种征服的潮流,随着我们赴日本的旅程渐次加深地感觉到。

在路上所听到的新闻也加强了这个感觉。在大连——这个有着近代的船坞和古老的四轮无盖车的城市,而为南满铁路的堡垒和日本在北方对香港的一个挑战者——我们听到了林内阁将要下台的第一次传说。在汉城——这是中国和日本艺术的一个融合点——林内阁倒台的消息是证实了。一个以近卫公爵为首脑的新政权,已在国外宣布着,而被认为是“革新的内阁”,它的使命,是要实现佐藤外相业已开始的对华合作。P1-3

目录

楔子 战争的迫近

 一 岛国的人民

 二 警报响了

 三 中夏的疯狂

 四 “万岁!”

 五 再会吧,日本!

第一章 华北的陷落

 一 卢沟桥

 二 北平之围

 三 通州的怒吼——殷汝耕的没落

 四 古都的沦陷

 五 “真是战争”

第二章 延安道上

 一 绕道山东

 二 重游西安

 三 初遇红军

 四 遥瞻黄陵

 五 旅途终点

第三章 抗战中的“西北特区”

 一 延安城内

 二 中国的列宁——毛泽东

 三 国民党与共产党

 四 共产党的战略

 五 “特区”现状

第四章 山西之行

 一 别矣延安

 二 陕北途中

 三 跨渡黄河

 四 山西战况

 五 华军南撤

第五章 第八路军

 一 政治委员

 二 到总部去

 三 总指挥——未德

 四 教士的插曲

 五 巧遇史沫特莱

第六章 北上

 一 辞别总部

 二 满目荒凉

 三 战斗中的第一二○师

 四 民众动员

 五 冰雪中的旅程

第七章 群山中的贺龙

 一 师部

 二 大火与洪水——贺龙

 三 戏剧

 四 青年的典型——萧克

 五 战地新年

第八章 前线

 一 一个军官的写照——赵承绶

 二 流动部队

 三 前线一瞥

 四 战地遗迹

 五 越过日军防线

第九章 游击队

 一 方良部

 二 游击战

 三 一个英雄的素描——刘少奇

 四 日本人口中的“和平”

 五 新的长城

第十章 统一战线

 一 归去来兮

 二 基督教徒与共产党员

 三 第五纵队

 四 汉口的谐乐

 五 香港的乱调

尾声 盲目的侵略者

 一 第二个春天

 二 阴暗中的北平

 三 帝国的建筑师

 四 东京的劳动节

 五 “朝日不升了”

序言

1937年7月7日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此事变为发端,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由此大量的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行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些记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一方面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灵;另一方面是勿忘国耻,激励后人,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扬子前线》《中国解放区见闻》《华北前线》《人民之战》《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不宣之战》,其中《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两书原为《中国的抗战:日本侵华大事记》,在本次整理出版时根据内容和体例分成了两册出版。在这些图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描写了许多浴血杀敌的场景和细节,同时在书中也客观公正地揭示了战时中国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张、抗日战略及中国政局的现状、缘由和发展趋势;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较深的、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有力帮助;此外,《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较早记载了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内容,郭沫若先生为该书作序并亲笔题写了书名。

宋庆龄在读了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埃德加·斯诺则称赞《人民之战》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

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在倡导、促成、维护、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主导作用,是团结抗战的核心。在《中国解放区见闻》《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书中作者不仅澄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许多造谣和歪曲宣传,而且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前途。

书中插图为编者所加,与书中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只是便于读者直观了解抗战时期的真实场景。

尽管这些记者国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强烈的谴责,但由于对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或者对现场的深入程度不一,对一些事件有着不一样的描写。为了使读者70年后依旧能够读到这些最原始的关于抗战的图书,我们在出版过程中没有作任何删改。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对原书仅就错别字作了修改,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都保留原样,这样的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内容更为真实,更为贴近那个时代,希望读者给予理解。

编者

2015年1月

内容推荐

《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包括《中国的抗战》《抗战一年大事记》《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扬子前线》《中国解放区见闻》《华北前线》《人民之战》《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不宣之战》,在这些图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描写了许多浴血杀敌的场景和细节,同时在书中也客观公正地揭示了战时中国各派力量的政治主张、抗日战略及中国政局的现状、缘由和发展趋势;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北部和西部解放区的见闻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较深的、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提供了有力帮助。

本书是抗日战争初期,勃脱兰来到晋南八路军总部和120师采访,并冒着生命危险随一支小分队遍访华北战线前沿地区,先后采访了许多人士并做了详细报道,写出的《华北前线》一书。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初期,勃脱兰来到晋南八路军总部和120师采访,并冒着生命危险随一支小分队遍访华北战线前沿地区,先后采访了许多人士并做了详细报道,写出了《华北前线》一书。他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人有了直接的、较深的了解,由衷地钦敬他们,相信中国抗日的希望在于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他的公正客观报道和有关著作,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争取了国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