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尔普斯所著的《洛尔青/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讲述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洛尔青。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洛尔青/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尔普斯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尔普斯所著的《洛尔青/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讲述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洛尔青。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 内容推荐 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尔普斯所著的《洛尔青/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为“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之一,讲述德国作曲家洛尔青一生的创作及生活。其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7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66年作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歌曲,创作渐趋成熟。1868年开始作声乐套曲《保育室》和为果戈里的《婚事》第一幕配乐。其后又创作了《鲍里斯·戈东诺夫》、《没有太阳》(1874)、《死之歌舞》(1875~1877)等著名作品,流传至今。 目录 引言 童年和漫游时代 德特莫尔德:大师之路 莱比锡初有所成 莱比锡乐队指挥 维也纳让人失望的间奏曲 柏林最后的活动 对洛尔青歌剧的接受 注释 大事年表 对洛尔青的评论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850年5月18日,洛尔青在赖蒙德的《浪费者》中扮演瓦伦丁,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两个月之后,洛尔青就去柏林上任新职位了.他成了柏林新成立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城市剧院的乐队指挥。尽管剧院方面开出的条件一点也不优厚,他还是接受了,因为他想重新拥有踏实的经济基础。 1848年5月,弗里德里希·威廉·戴希曼在普鲁士首都柏林接到了建立一座剧院的命令。他找到领带厂工厂主格罗斯科普夫这个不可或缺的资助者。然后就在用帐篷遮篷绷成的小剧院开始一试身手。在中间的过渡时期,他使用了_座固定的木框架结构的房子.后来,戴希曼在舒曼大街购置了一块地皮.并在这里开始修建弗里德里希·威廉城市剧院。他指望洛尔青的名字可以作为质量保证,使得这座年轻的剧院具备足够吸引力。 新剧院坐落在弗里德里希城区北部,被博尔西希以及埃格尔机械工厂所包围。19世纪中叶。在这种地方修建剧院被当成一种大胆的举动。路德维希·雷尔施塔普写到。戴希曼的缪斯庙宇吸引“外来”观众走进的是一个“基米里人式的未知地域”,他这里隐射的就是荷马笔下那种居住在永恒黑暗之中的基米里人。一座有着140个煤气火焰的枝状吊灯和无数壁灯照耀这里的诸多金色饰物;天花板和舞台前部装饰有展现各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绘画作品:罗马酒神巴克斯举行凯旋游行.或者阿波罗在众缪斯女神的陪伴下骑在飞马珀伽索斯身上。但是,他们在制定演出计划时却并不羞于走到戏剧和音乐戏剧的底层去。毫无疑问,洛尔青在柏林的活动在延续他所经受的侮辱。 1850年5月17日,剧院开始举行演出时,为了从一开始就不让人怀疑戴希曼的理念,当天演出了三部没有什么质量的独幕作品(歌曲剧《齐勒河谷人》、喜剧《林中孤寂》和滑稽剧《彼得·施莱米尔》)。此前,洛尔青就拿起了指挥棒,指挥演出了专为剧院开幕而创作的《欢呼序曲》,这是一部献给卡尔·玛利亚·冯.韦伯的管弦乐作品,以后的几十年里,它(凭借多次改编而言)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洛尔青在跟戴希曼签订的合同中还提出了要上演有对白的喜歌剧。但是,剧院经理只想依靠最小的预算来经营,使得这个想法也只停留在设想阶段。洛尔青在世期间,只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城市剧院的舞台上指挥演出过三部歌剧:《两个步兵》、《猎人》和多尼采蒂的《军团的女儿》。同一时间,宫廷歌剧院正在演出迈耶贝尔的《预言家》,在第三幕中当作“开胃序曲”表演的冰上芭蕾是非常叫座的曲目,而洛尔青在舒曼大街上指挥演出着被“大世界”多多少少有所忽视的“破玩意儿”。还在演出——1850年6月中旬上演的——奥托·施托茨的滑稽剧《柏林的轻佻女郎》时,洛尔青自己就贡献了几支曲目,靠年金生活的屈梅尔曼所演唱的《被压抑感觉之歌》和《白啤酒之歌》甚至还在施勒辛格尔出版社那儿得到印刷出版。 P138-P140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份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人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作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