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敏主编的这本《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由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记录了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的援藏经历。作者均系援藏干部本人,还提供照片,所写内容均系亲历、亲见、亲闻,并经过资料核实,真实性绝对保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冯小敏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小敏主编的这本《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由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记录了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的援藏经历。作者均系援藏干部本人,还提供照片,所写内容均系亲历、亲见、亲闻,并经过资料核实,真实性绝对保证。 内容推荐 为了纪念上海援藏20周年,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了众多上海支援西藏干部的文章,经过整理、资料核实,汇编成《雪域高原的格桑花》,记录了援藏干部在西藏的生活感悟、对西藏风土人情的介绍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思索。由冯小敏主编的这本书为第六批上海援藏干部文集。 目录 谱写沪藏友谊新篇章(代序)/闵卫星 难忘的援藏岁月/闵卫星 忘不掉的那份感动(外1篇)/黄达明 信仰的力量/孙保奇 我身边的进藏干部/王晓林 爸爸推荐给女儿的一本书/陈东 一次难忘的经历/戴晟 老程/黄鹏 他也从上海来/郑枫 三情/赵伟 援藏感想/黄学文 扎西平措急着找上门来/唐礼平 上海路的变化/金健 我在日喀则的种菜生涯(外3篇)/林祥文 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前夕/杨国强 藏娃都叫他们“上海爸爸”(外1篇)/王栋梁 雪山下的天平/张晓立 别日喀则(外3篇)/王青松 地动山摇之后(外1篇)/刘伟权 援藏感悟/丁一 日喀则的婚礼(外1篇)/李仲谋 荧屏背后的精彩/宁菁 那些包不住的事情/虞涛 雪域高原存知己 一片冰心在玉壶/陈标 山咋那么高,路咋那么长/王多 真情促友谊雪域铸师魂/任卫 从无到有/刘谷欲 普琼的新屋/张伟 一路西藏最江孜/叶忻 爱洒西藏情满江孜/程遐梁 援藏之路,是历练也是修行/高耀 在第三极的岁月/纪涛 让生命与高原融合/史建骏 援藏下到最基层/徐炜贶 我与三位县长搭档/纪晓鹏 难忘“9·18”/戴建强 “9·18”地震,我们风雨同舟/吕晓钧 吉汝——我的第二故乡/王土华 带心上路步步具获/赵岳毅 雪山上的战士/王长林 立足岗位职责提升工作能力/顾耀明 援藏杂忆/周信伟 三年的付出 一生的收获/王鑫 以人为本,打造人文宜居的新拉孜(外9篇)/吴浩 拉孜——美丽的雪莲/刘兴军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黄武全 扎嘎河的春天不远了/蒋仁辉 梦回雪域高原路神山圣水总是情/陆佩华 让眼泪飞/项春 美丽的西藏可爱的西藏/钱德怀 援藏随笔/汪珺 在援藏磨砺中升华人生/殷壮求 援藏心得体会/徐立 带着尊重来援藏/许峰 西藏,心中永远不变的牵挂/周红卫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于旭东 云,孩子,我的小屋/薛飙 三年援藏体会/张俊 附录 新起点新理念新举措新跨越——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工作汇报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小城边,缓缓流淌的协格儿河畔,有一片连绵数十米的沙棘林。沙棘林是西藏最常见的树种,以其耐寒、耐旱、耐涝的品格,顽强地生长在雪域高原上。雪域高原春来晚,这儿的树木5月始吐嫩芽,7月才绿叶成阴。2010年6月20日是我们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赴藏到岗的日子,这片沙棘林在荒凉的县城装扮出了一丝绿色,她们以自己特有的品格抗拒高原烈日、严寒的恶劣气候,顽强地生长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造福雪域的儿女,使我看到了憧憬与希望,同时也给了我无限的深思与遐想。 珠峰的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如同我们俯视深海海水的颜色;珠峰的云格外的白,洁白得如同哈达一尘不染;珠峰下的生活格外的充实,就如同在藏地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五彩经幡一般丰富多彩。 当我们带着组织和家乡亲朋好友的重托来到珠峰脚下的定日县时,县里的领导干部捧着洁白的哈达,端起飘香的青稞酒,盛满诱人的酥油茶,以隆重的藏族礼仪欢迎我们的到来,那是多么难忘的一幕。而如今一眨眼三年飞逝。三年来,我满怀“带着感情来援藏,奉献真情来做事”的理念,努力克服着高原气候不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了一岗双职的工作中。 初来定日,为尽快适应工作,我们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县的山山水水,农牧区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甚至在下乡的途中遭遇过车祸,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我们的步伐。多少次,骄阳似火下,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乡村道路上;多少次,坐着颠簸的手扶拖拉机驶向白云生处的人家;多少次,携着落日的余晖疲惫地翻越雪山赶回住地,深刻地体验着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艰辛与不易。 在这里我们吃糌粑,啃风干牦牛肉,吃手抓羊肉,喝酥油茶,体验着藏民族的生活,同享着藏族同胞的苦与乐。援藏工作使我了解了西藏,认识了这个纯朴、善良、刚毅的民族,朝夕相处的工作更使我和这里的进藏干部、当地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年的时间丰富了我的人生,自己在党性上、在思想境界上、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锻炼,我感谢这里工作的特殊性锻炼了我,感谢这里艰苦的工作磨炼了我,我为自己主动申请援藏的明智选择感到自豪。 定日县是日喀则地区西部的边境大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县域平均海拔4500余米,自然条件恶劣,相比于地区其他各县这里存在更为严重的缺水缺电缺氧气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几乎天天都会停好几次电,有时候大半个月不会来一分钟的电,即使有电的时候电压也十分低,晚上仍然需要点蜡烛或是用备用电池灯照明。没有电,点着蜡烛看会儿书,看累了就躺在床上望星空,“谁说这样的寂静,不是另一笔财富呢?”虽然靠近珠峰冰川,但是水资源仍然十分匮乏,县城内几乎没有自来水,所有生活用水需要靠取地下水维持,每天走近200米去提井水回住处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必备的强大的战斗武器。”刚来县里时,一位老西藏如是对我说,我也始终坚信并实践着。“缺水缺电缺氧气不缺信心”,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在战术上充分重视,坚持苦中作乐,人在高原,身体缺氧不可怕,就怕心灵缺氧。 以前在上海时,常常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整天忙忙碌碌,行走匆匆,很少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来到这圣地珠峰脚下,恢宏壮丽的自然风光、神秘神圣的风俗人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得我放慢了脚步,放宽了心胸,放远了目光,放飞了梦想。在这珠峰脚下,走路时我会把脚步放轻一点、慢一点,使得我的灵魂能够跟得上前进的步伐,说话慢声细语一点,免得惊动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圣地,那争名逐利、浮躁不安的心得到安抚、冲蚀和洗礼。 P244-245 序言 谱写沪藏友谊新篇章 在日喀则最美的季节里,我们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胜利完成了援藏任务,即将挥别工作、生活、学习了三年之久的后藏大地。此时此刻,日喀则水丰、草绿、天朗清,牛肥、马壮、人欢畅。此时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三年前,我们肩负着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于6月18日来到了陌生而又向往的后藏大地,受到地委、行署和各族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幕时常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犹如昨天。 三年来,在地委、行署的亲切关怀和各族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下,我们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建设日喀则、发展日喀则、繁荣日喀则、稳定日喀则为己任,坚持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扎扎实实做好援藏工作,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胜利完成了各项援藏任务,谱写了沪藏友谊的新篇章。 三年来,我们按照“两个倾斜”的原则,实施计划内基本建设项目146个,资金74004万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争取社会各界支持9514。41万元,援藏干部个人捐助103。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3622万元。我们把计划内、计划外全部资金毫无保留地留在了日喀则;我们充分调动资源,发挥自身特长,为日喀则的建设与发展竭尽心力;我们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的要求,在项目建设中突出藏族特色和后藏元素。 三年来,我们加强理论学习,始终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有效抓手,立足本职、多作贡献。我们坚持以“投身伟大援藏事业,抒写壮美人生篇章”主题实践活动作为队伍思想、作风、能力建设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全体同志通过理论武装、实践锻炼和艰苦生活环境的考验,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弘扬了“政治坚定、团结奉献、求实创新、廉洁自律”的团队精神。 三年来,我们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努力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同志们牢记组织的重托和肩负的使命,克服高寒、缺氧、强紫外线带来的身体不适,克服家庭的困难,恪尽职守、尽心尽责,与所在单位的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团结协作、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在建设日喀则改革、发展、稳定先行区的实践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年来,我们按照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关于上海新一轮援藏工作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指示,努力在人才培训、科技援藏、就业援藏、文化援藏、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治疗、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新的突破。 三年的援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为日喀则发展稳定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当然,成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沪藏两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地委、行署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归功于各族干部群众的理解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上海市第六批全体援藏干部向地委、人大、行署、政协的各位领导,向所有理解支持我们的各族干部群众、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向一起奋斗在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战线上、与我们结下深厚友谊的山东、黑龙江、吉林、宝钢、中化援藏干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战斗、生活了三年的日喀则这片高天厚土,心中是那样的依恋和不舍。君住珠峰下,我住长江旁,逶迤万里的318国道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会永远铭记日喀则领导和各族群众对我们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日喀则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将一如既往关注日喀则的发展,关心各族群众的福祉。我们踏着前辈援藏人的脚步而来,脚步铿锵而坚定。明天,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步伐豪迈而坚实。此时此刻,“接力队伍”那响亮的号角已经响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日喀则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衷心祝愿日喀则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扎西德勒! 2013年6月20日 (作者曾任中共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日喀则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 后记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制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确定上海市作为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省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20年来,上海先后选派了七批援藏干部,分赴西藏日喀则地区任职。为纪念中央第三次援藏工作座谈会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进一步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在2012年征集、编辑出版《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的基础上,在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中广泛征集“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得到了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将已征集的“三亲”史料编辑成《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出版。 本书的征集和编辑工作得到时任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中共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日喀则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现任松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闵卫星,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对口支援处处长、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常务副主任方城,时任中共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调研员黄达明,时任日喀则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青松和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援藏工作的接力棒在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手中传递,他们的工作在延续,他们的精神在延续。我们对援藏干部的“三亲”史料的征集工作也将延续下去。 因编者能力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