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是简·莫里斯50多年来的游记与报道的一次美妙的集结,对20世纪下半叶的面貌——从纽约到威尼斯,从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到柏林墙倒塌——作出了独特的描绘。
双层软皮精装,舒适象牙白胶版纸,细腻的触感,优雅的文字,精心绘制的插图——这样的纸质书,你值得拥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与大师同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简·莫里斯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是简·莫里斯50多年来的游记与报道的一次美妙的集结,对20世纪下半叶的面貌——从纽约到威尼斯,从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到柏林墙倒塌——作出了独特的描绘。 双层软皮精装,舒适象牙白胶版纸,细腻的触感,优雅的文字,精心绘制的插图——这样的纸质书,你值得拥有! 内容推荐 简·莫里斯被欧洲文学界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叙事作家”,其旅行文学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国内已经出版的有《欧洲五十年——一卷印象集》、《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悉尼——帝国的绚烂余晖》等。《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是其2003年出版的旅行文学作品,记录了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见闻和感悟,每个年代有十几篇短文,共近90篇。 目录 半个世纪的独特行走——代中文版序 序言:这是事实吗? 20世纪50年代 1 珠穆朗玛峰1953年 2 一个温和的共和国:美国 曼哈顿南方芝加哥“火箭”号 3 纷扰不断的地区:中东 埃及黎巴嫩约旦耶路撒冷伊朗 阿曼苏伊士事件巴格达以色列 4 南非白与黑 5 天堂的混乱:加勒比 特立尼达巴巴多斯古巴 6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 柏林巴黎伦敦两位大人物 7 东方:远东 日本香港 8 威尼斯1959 20世纪60年代 9 艾希曼的审判 10 冷战 联合国莫斯科列宁格勒敖德萨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第六舰队赫尔辛基的里雅斯特 11 南美战栗 拉巴斯利马库斯科 12 牛津1965 13 澳大利亚 达尔文悉尼艾丽斯斯普林斯 14 一个新非洲 加纳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 15 曼哈顿1969 20世纪70年代 16 快乐之地 克什米尔特鲁维尔 17 前英国领地 新加坡锡兰大吉岭德里 18 卡萨布兰卡:变性 19 伦敦 20 光荣之后:美国 洛杉矶曼哈顿 21 南非黑与白 20 世纪80年代 22 充满渴望的心血来潮:虚幻之所 韦尔斯旧金山里约热内卢 23 悉尼1983 24 噢,加拿大! 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圣约翰 25 中国在那儿 26 维也纳 27 “YWladfa”:另一个威尔士 28 柏林1989 20 世纪90年代 29 欧洲的流动 葡萄园瑞士法国德国 意大利波斯尼亚立陶宛匈牙利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爱尔兰 30 美国光与影 俄勒冈的波特兰在“微风”号西点军校曼哈顿 31 悉尼1995 32 香港:终结 结语:满足一个长期被需要的需求 试读章节 “他们回来了!” 我冲出帐篷门,看到不超过500码外一个小山沟里冒出四个精疲力竭、穿着防风服的身影。我们同时跳出营地,爬上山坡,靴子陷在柔软的雪地里打滑,亨特戴着防雪盲的大墨镜,格里高利的帽子上顶着个摇摇摆摆的小羊毛球,鲍迪伦的衣服外面系着带子,伊万斯像美国码头工人一样把帽檐往上翻。我们发狂地跑着,在雪地上滑行,那些夏尔巴人也从他们的帐篷里冒出来,兴奋地跟着我们跑。 我不太看得清楚归来的登山者,因为奔跑时的呼气模糊了护目镜,我只能透过厚厚的雾气往前看。他们机械地、步履艰难地走下来,我们奔上去,因为期待而浑身颤抖。很快,我就因为雾气而看不到任何东西了,因此我从鼻梁上摘下护目镜。就在我从雪光造成的突然眩晕中恢复过来时,我看到了乔治·罗领着这群人走下山来。他一边走,一边举起手臂挥舞。那是祝贺的手势!珠峰已经被征服了!希拉里疲惫地挥舞冰斧表明胜利,丹增突然朝一侧打滑,他稳住脚步,朝我们露出灿烂的微笑。从峰顶归来的勇士走到我们中间,人们同他们握手,拥抱,大笑,微笑,叫喊,拍照,再次大笑,再次叫喊,直到喧闹和喜悦在整个西库姆冰斗传开,让那些跟着我们爬上山的夏尔巴人也在期待中大笑起来。 丹增靠近时,夏尔巴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祝贺他。他如谦逊的王子般接受祝贺。有些人向前低下头,似乎在祈祷。有些人和他轻轻地、优雅地握手,手指简直像是没有互相触碰。一个脑后盘着乌黑辫子的老挑夫郑重其事地弯腰,用额头触碰丹增的手。 我们走进穹形的大帐篷,在登顶小组周围坐下来,问问题,我们仍然笑着,仍然不能相信这个事实。珠峰被征服了,这两个坐在我们面前旧箱子上的凡人站上了珠峰的顶点,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并且,除了我们没有人知道!这天的天气仍然是炫目的明亮——雪如此白,天如此蓝,空气中仍然激荡着兴奋。尽管我们充满期待,但不知为何这个消息仍然是这般美妙的惊奇——那一刻的冲击波一定仍然盘桓在西库姆冰斗,如此强有力,如此荣耀地充满欢乐。 国际媒体在这个消息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我当晚就匆匆下山,使用了一些狡猾的手段,将关于登项珠峰的第一篇报道发出。两天后,我和夏尔巴助手一同离开珠峰,那时我还不知道自己是否确保了独家,也不知道新闻是否被人中途截取,故事是否被某个甚至比我还更加肆无忌惮的竞争者剽窃。 6月1日傍晚。空气清凉而芬芳。松树再一次出现在我们周围,还有繁茂的树叶,涨水的杜江(Dudh Khosi)的喧嚣声在我们耳中轰响。这条河西岸有一个名叫班卡(Benkar)的夏尔巴村庄。走到这儿时暮色降临,我们停下来过夜。在房屋之间一片小小的方形空地上,索南搭起我的帐篷,我支起收音机天线。那些夏尔巴人,以其通常的方式,莽莽撞撞地走进周围的房子,在楼上房间的稻草、炉火和土豆之间安下身来。很快就有烤肉与茶的香味飘出。当我坐在帐篷外面沉思的时候,只有几个顽童漠然地站在我前面,而索南突然出现,带来一大盘瘦骨嶙峋的小鸡、一杯含酒精的麦片粥、茶、巧克力和薄煎饼。 我的新闻送得有多远了?我一边吃饭一边想着这事儿。它已经插上翅膀从加德满都向英国飞去,还是仍然在喜马拉雅山麓上沉重地走着?明天,6月2日,会既是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日,又是珠穆朗玛日吗?或者,登顶的消息随后就会传到英国吗,就像修道院大钟的最后一次辉煌的奏响?没有办法知道,我独处于一片空旷中;鸡肉很硬,顽童令人身心俱疲。我上床了。P4-5 序言 简·莫里斯的作品能够翻译介绍到中国,真好。 现代新闻业是在西方自然形成和逐渐发展的,它在中国,却是清末开了国门之后才慢慢引进的新鲜玩意儿。所以,西方跑国际新闻的记者,比中国整整早一大圈。探险精神激扬了记者们的斗志,殖民传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走遍世界的通道,他们蜂拥而出,各显神通。记得小时候,很喜欢父亲买的《非洲内幕》,那是美国记者约翰·甘瑟的非洲采访,我和二哥隔一段时间就会轮着去翻一遍。根室暴走欧洲、亚洲和美洲,可称系列大洲“内幕”专家了。所以,在西方,英国记者简·莫里斯并非开风气之先,也绝非以此成名的孤例。可是,简·莫里斯还是很特别。 我曾经想过,一个好的作者除却天赋之外,可能还要有一些不平常经历和人生困境。天赋或许是指幽默感、判断力,敏锐与距离感并存,另有对文字有如音乐家处理音符般的能力。而人生的特殊履历,会令天赋被慢慢开掘、会令你原来的那点能力被渐渐强化。 莫里斯无疑是有天赋的,而她的人生处境,又使她和一般做国际采访的记者有所不同。几乎没有哪个记者能够复制一遍她的历程。 她原先被称为詹姆斯·莫里斯,是个男孩,长大后在当时的英国委任统治地巴勒斯坦当过兵;1953年,那个时候的他曾是首次成功登顶珠峰的探险队的随队记者,同时代女性记者,很少能有同样机会。他成家,生了五个孩子。可是在她的内心,又从小就是个女孩。直到很晚,她才看到医学证明,她这一类人确实具有区别于常人的生理证据。在此之前,她当然和所有人一样,认为自己只是心理问题。她花了整整十年做药物治疗。几十年来,这个命运安排,使她以一个男性角色冲锋陷阵,又揣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困扰、疑虑、迟疑和惶恐,一刻不离在伴随着她,成为她认知的感受背景。也因此把她从年轻人很容易误入的坚定信念、黑白两分立场,自然而然地,由内及外,带到一个灰色地带。特殊位置固然带来尴尬,却也令她的社会视角、社交感觉更具丰富体验。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同时,莫里斯又是深切了解英国文化的威尔士作者,她对自己的祖国英国,也既有文化认同,又有保持距离的异族眼光。自身困境从小给她设置了难得的内省契机。她灵敏,又冷热适度。这一切,反映到了莫里斯的行走写作中,也就是说,在通常的记者文体中,她或隐或现地更多加入了一般是作家采用的自我体验。她在自序中说得很对,她能够这样开始、这样写下去,必须感谢当时雇用她的两家英国名报,正在鼎盛时期的《泰晤士报》和《卫报》,是总编们容忍了她的特别。 所以,《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这本莫里斯作为记者和作家,50年来对世界各国的采访集,和她本人一样,是独特的。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莫里斯的书写,“二战”之后世界50年的变迁,如行云流水,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 ——作家林达 不论莫里斯去到何处,她都带着锐利、激情而又不乏精细的眼光,还有永不衰竭的对探险搜奇的热爱……很少有比由她陪伴着更好的看世界的方式。 ——《每日电讯报》安沃尔 这本书让读者认识到,一个从不止步、永在探索、经验丰富的作家能够多么令人愉悦,多么广闻博识,多么发人深思! ——《星期日泰晤士报》安东尼萨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