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古楼
2001年5月4日,《琴州晚报》(琴州是元成市的古称)社会新闻版刊登了一条仅有一百字的短消息:
昨日凌晨,本市五公镇地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谢家大院最后一位主人,八十一岁的谢春茗老人从自家小洋楼的阁楼窗口坠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过警方调查,排除了人为因素,推断老人是由于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自杀的。
十天之后的5月15日下午一点半,这张报纸被赵凉月举到了杨锦水的面前。
当时杨锦水刚从省城出差回来,一出火车站的出站口,先看到那张报纸,然后才看到报纸后面的女友赵凉月,杨锦水直叫:“你干吗这是,又犯什么毛病了?”
赵凉月指点着说:“我让你仔细看看,看哪儿呢?看这儿!”杨锦水便看到了老人跳楼自杀的那条新闻。
“怎么了,元成一百二十万人口,这样的事儿一天得好几起吧,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杨锦水根本没当回事。
“你说你这个人哪,反应迟钝。走走走,跟我走。”
赵凉月拽着杨锦水来到他俩那辆二手的桑塔纳旁边,先把杨锦水像塞个包袱似的推进车里,然后她开车拉着杨锦水出了站前广场,穿过十几条街,横跨元成市的几个区,最后来到了南部远郊,这儿的地名叫五公镇。
五公镇是三十多年前的老城区,依托名盛一时的五公煤矿有过五六十年的辉煌。不过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与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北部新城区相比,这儿的马路残破不堪,胡同又小又窄,楼房灰暗破败,呈现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但五公镇有个特点,因为这里“开埠”很早,德国人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经营煤矿和铁路,所以留下了很多百年老宅,因此五公镇就成了元成的一张“历史名片”。
赵凉月驾车在五公镇狭窄而简陋的街道上三拐两拐,最后将车停在了一个小小的胡同口边。
杨锦水知道这个地方,这是当年名盛一时的谢家大院。几经沧桑,原来的亭台楼阁大都毁损,只剩下了胡同里面的一座小洋楼。
赵凉月拖着杨锦水下车后,指着那小楼傲然宣布:“杨锦水同志你听好,从四天之前开始,小妹已经是这座小楼的主人了!”
杨锦水还没回过神,赵凉月又像变戏法一样展示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杨锦水叫道:“没睡醒吧你,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你租个小楼住?”
赵凉月回了一句:“你才没睡醒呢!”然后才开始解释。 赵凉月和杨锦水已经相恋了三年多,住的是杨锦水的一间单身宿舍,又小又窄,环境也太乱,俩人就琢磨着到外面租个房子住。正在此时,赵凉月忽然听说这个小楼要出租,就捷足先登,以三千元一个月的价格跟房主签了合同,转手又把楼下的几间转租,这样,便可以“以房养房”,白住这个小楼的整个二层。她没跟杨锦水商量,是为了给他一个惊喜。
杨锦水打断她问:“慢点慢点,你跟哪个房主签的合同,谢老太太不是死了吗?”
赵凉月说:“对呀,可她前两天又回来了一趟,说看你俩没正经地方住,我怪心疼的,反正我有个小盒子待着就行了,这边的房子呢……”
赵凉月自己说自己笑,见杨锦水直瞪眼,这才把实情告诉了他。
实情是,谢老太临死之前,已经把这个小楼作为遗产,赠送给了她的小保姆宋庭芬。宋庭芬嫌这房子风水不好,所以低价出租,很简单的一件事。杨锦水有些怀疑地问:“谢老太为什么会把房子给小保姆,她的儿女呢?亲属呢?他们要来争遗产怎么办?咱们市就有过类似的实例,上个月我们台就播过……”
“哎哎哎,快别提你们电台。那天我姐妹问到你的工作单位,她们还奇怪,她们就知道元成市人民广播电台,就没听说北河区还有广播电台。”赵凉月先撇嘴,撇完了才解释说,“你怎么看的报纸,上面说的是‘谢家大院最后一位主人’。谢老太无儿无女无近亲,她自个说了就算。而且我租房之前看了宋庭芬的房产证,还有谢老太签字的赠予合同,你瞎担心什么呀?”
杨锦水赶紧说:“那就行了。再说赵小妹是谁啊,从来就是你办事,我放心的。”
说是“放心”,其实杨锦水有点“揪心”,毕竟这是个刚刚死了人的小楼。杨锦水倒是不迷信,可也总觉得有点别扭。但人家赵凉月都不在乎,他就没法说什么了。
不过把“新居”细细看过之后,杨锦水的想法有所转变,因为这地方确实不错。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