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编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或《汤姆大伯的小屋》,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贴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汇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
斯托夫人编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反奴隶制小说,作者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哈里斯夫妇等奴隶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美国南方黑暗、罪恶的奴隶制度。作者还通过两种不同性格的奴隶的不同命运,告诉读者一个道理: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只有敢于反抗和斗争才有可能获得自由和新生。
二月里一个非常寒冷的黄昏,两位绅士坐在肯塔基州P城一个摆设考究的客厅里喝酒。身边没有佣人,他们把椅子紧紧靠在一起,好像正非常认真地谈什么。
为方便起见,作者一直称呼他们为两位“绅士”。其实,如果较真地打量一番,其中一位,似乎算不上是绅士一流的人物。这人矮矮胖胖,形象猥琐,然而大模大样,摆着一副臭架子,是竭力往上爬的小人模样。他衣着太考究了,穿着花花绿绿特别俗气的背心,围着一条蓝底围巾,上面印着艳丽的黄色斑点,再配上一条花哨的领带,这身打扮倒是跟此人总的派头十分相配。他又大又粗糙的双手上戴满了戒指,身上挂着一条笨重的金表链,上面吊着硕大多彩的一串印章。每当谈到起劲的时候,他就挥动表链,把印章晃得叮当作响,神气之情溢于言表。他谈话的时候,随心所欲地违背莫里氏语法,而且每到随便的地方,他就吐出各种粗言鄙语,笔者本想叙述得栩栩如生,然而着实不敢在此转述。他的同伴谢尔贝先生倒是一副绅士模样。屋子里的陈设和家政管理的气派,都表明此人十分富有,甚至相当殷实。如上所述,两人正在认真地交谈。
“我看就这么办吧。”谢尔贝先生说道。
“这种买卖我做不了,实在难以接受。”对方答道,一面举起酒杯。
“可是海利先生,汤姆确实跟一般黑奴不一样啊,他诚实、稳重又能吃苦,把我的整个庄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到哪儿都值这个价啊。”
“你是说黑人那种诚实吧?”海利说道,一面又斟了一杯白兰地。
“不不,我说的是实话。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我已经把全部的家业交给他管。去年秋天我打发他到辛辛那提替我办事,顺便捎回五百块钱,他不但如数带回了钱,而且拒绝了几个坏蛋让他逃到加拿大去的唆使。老实说,我绝不忍心卖掉汤姆。海利先生,希望你能够理解我。”
“怎么理解呢?要说,在买卖人里头,我算得上是个有良心的人。”海利说,“不过,这笔买卖你也知道,你似乎叫我太为难了,实在太为难了。”海利一面深深地叹了口气,一面又往杯子里斟酒。
“海利先生,那么你说该怎么办呢?”双方沉默半晌之后,谢尔贝问道。
“嗯,除去汤姆以外,再添上个小男孩或小姑娘,行不行?”
“唉!不瞒你说,卖黑奴我是万不得已,只要有一点办法,我是一个也不愿卖的。”在他们谈话的当儿,房门开了,一个四五岁的相貌清秀、逗人喜爱的混血男孩走了进来。
“来,给这位先生唱支歌,跳个舞,显点功夫给他瞧瞧。”谢尔贝先生说。那男孩便以清亮的嗓音唱起一支在黑人中间非常流行的歌曲,并手舞足蹈,全身扭摆,逗得两位绅士哈哈大笑。
“哈利,现在给我们表演一下罗宾斯长老领唱诗篇的模样吧。”于是那男孩就把圆胖的小脸拉得老长老长,装出一副严肃而神圣的模样,用鼻音哼起一首诗篇来。
“妙极了,这小把戏真了不起!”海利称赞道,并拍着谢尔贝先生的肩膀说,“把这小家伙给我添上,那笔债务咱们就算了结了。你说说看,还有比这更公道的吗?”
这时,房门又被轻轻推开,一个二十五岁上下的混血少妇走进屋来。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年轻的女人就是那孩子的母亲,她乌黑的眼睛上面飘洒着两道长睫毛,卷曲的黑发衬托着微红的棕色面颊,再加上套在窈窕身段上的精致衣着,一下便把海利吸引了过去。
“有事吗,伊丽莎?”当她站在那儿进退两难之际,谢尔贝解难地发问道。
“对不起,老爷,我是来找哈利的。”当那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到他母亲跟前时,谢尔贝便打发他们走了。
“哎呀!”黑奴贩子转过身来垂涎三尺地对谢尔贝称赞道,“刚才这件货色可真不错,若是拿到奥尔良去,保你可以发大财。”
“我不想靠她发财。”谢尔贝冷冷地答道。为了转移话题,他又开了一瓶酒,问海利酒味如何,海利见不是势头,只好说道:“好吧,那你总得把那个孩子给我吧,我已经一让再让了。”
“我不清楚,你要那孩子做什么用?”谢尔贝问道。
“噢,我有一个同行想买一批俊俏的小男孩,把他们养大后高价拍卖给阔佬们当听差。”
“海利先生,我这人心肠软,不忍心拆散人家的亲骨肉。”
“是啊,强行拆散也不是办法,但为了生意,我们不妨转个弯儿,采取一些人道主义的法子……”海利说完一大堆关于人道主义的词儿后,便往椅子上一靠,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俨然以英国废奴主义者韦尔勃伏斯第二自居。
谢尔贝听了他的说教,不知该怎么回答,只是应了一声“噢”。
“我看你们肯塔基人把黑奴都惯坏了,虽然你们是出于一片善心,但结果本身,对那些黑奴并没有什么好处。你要知道,一个黑奴一辈子都得颠沛流离,今天卖给张三,明天卖给李四。整天给他们灌输什么白人的生活方式呀,什么理想抱负呀,只会害了他们。我敢说,你家里的黑奴们,已经失去了奴性。这对于你和他们都没有好处,你说是吗?”
“可能吧。”谢尔贝先生略微耸耸肩膀,显然有点厌恶地说。
双方暗自盘算了半晌后,海利先开口说:“好,你说怎么办吧?”
“我还得考虑考虑,跟夫人商量一下。”谢尔贝先生答道,“如果你想把事情办得熨熨帖帖的话,那你得对我家的仆人保守秘密。不然,想弄走我家的黑奴,是不可能的,我把丑话说在前头。”
“那当然,我一定一字不提,一定的。不过,我得跟你声明一句,我的时间很紧迫,希望能尽快得到你的回音。”海利一面说,一面站起身来披上大衣。
“真恨不得把这个放肆的家伙一脚踢下楼去,”房门关上后,因做投机生意而债台高筑,且债据又捏在海利手上的谢尔贝自言自语道,“可是,他知道在我身上有机可乘啊。可怜的汤姆,看来我不得不卖掉你啦!”
事有凑巧,伊丽莎刚才走近客厅门口时,偷听到他们的谈话,知道那个黑奴贩子在跟她的东家讲价钱。她从客厅出来后,本想在门口继续听下去,但是偏偏她的主母在叫她,因此不得不离去。她仿佛记得,那黑奴贩子要买她的孩子——是不是她听错了呢?她神经非常紧张,心头怦怦乱跳,便情不自禁地把哈利紧紧搂在怀中。
“伊丽莎,好姑娘,今儿你是怎么啦?”主母问道,因为她看到伊丽莎打翻了水壶,碰掉了做针线活的小盒子。后来,她让伊丽莎替她找一件绸衣裳,伊丽莎却心不在焉地递了一件睡衣给她。P1-3
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
她在辛辛那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了那里的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
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和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还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的黑奴进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