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学经典、中华文化之源的《管子》,因为词义晦涩难解,汉代以后又没有师法相传,进入现代就更加鲜有学者进入,导致它的价值至今被国人严重低估。
目前研究《管子》仅有的成果,多滞留于做注,缺乏串联,更与现实毫无联系;或者遇到难字难题就选择性回避,造成对这部奇书研究严重不足。而《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关门弟子魏承思耗时多年,依据版本权威,对《管子》既每句、每字一一解析,注解详实,讲解细致,将《管子》博大精深的内容结合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具有普世价值。
《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源自南怀瑾先生的提议,是其亲传弟子魏承思先生研究多年的成果。作者用150个细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透《管子》治世、经济、管理、修心、人生处世之道,使得《管子》这一长久被埋没的国学经典,终于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沿袭南怀瑾先生的风格,每句、每字都不绕过,逐一解析,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将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相勾连,打通学术与大众的通道,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是一部极为难得而又通俗易懂的国学普及读物。
8.为什么说《管子》难读?
《管子》一向以古奥难懂而出名。当今学界能融会贯通《管子》者更是少见。为什么呢?首先因为《管子》内容庞杂,博大精深。而在近一百多年的教育制度下,学者受的学术训练都是专门化的。研究儒家就专门研究儒家,研究道家就专门研究道家;研究哲学就是哲学,法学就是法学,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甚至也有一生只研究《红楼梦》的,自称红学家。如此一来,学术道路就越走越窄。于是对《管子》这部涉及面如此广,与儒、墨、法、道等百家交汇的巨著,自然也就更是望而生畏了。即使有研究者,也是取其一面,或研究《管子》哲学思想,或研究其经济思想、法律思想、政治思想等。不但瞎子摸象,各执一端,无法对全书融会贯通;而且即使研究《管子》的某一方面,也因见树不见林而难以深入。
第二个难处是《管子》词义晦涩难解。其实也有很多书晦涩难解,例如《尚书》。为什么我们今天仍能看得懂呢?因为从先秦开始,每一代都有人在用当时的语言注释,可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现在有所谓“国学热”,但大多数只讲解《论语》、《大学》等,连能讲《中庸》的人都寥寥无几。那是因为历代注解《论语》和《大学》的人多,只需看看他人的注解就可以讲课了。有难度的是没人讲过的古书。有人不承认南怀瑾老师的学问,说他讲得太浅。那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理解本末倒置了。什么叫学问?深入浅出,能把很深奥的道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学,大家都说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吧?什么叫训诂?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按照这个标准,是深入浅出叫学问呢?还是那些“学院派”故作高深,用谁也听不懂的话去表达一个谁都知道的意思,才叫学问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管子》词义晦涩难解,到了汉代以后又没有师法相传了。什么原因呢?《通典》十二引房玄龄的注称:
此篇经秦焚书,潜蓄人间。自汉兴,晁(错),贾(谊),桑(弧羊),耿(寿昌)诸子犹有言其术者。其后绝少寻览,无人注解。或编断简蠹,或传讹写谬,年代绵远,详正莫由。
房玄龄说,《管子》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市面上没有了,但私底下还有人留存着。汉初贾谊、晁错等人很推崇《管子》。等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读《管子》的人越来越少,但《盐铁论》仍然提及管子的经济理论。孟子最反对言利,而《管子》公开把各种利益关系挑明了来讲,所以孟子极力贬抑它。东汉赵岐注《孟子》之后,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管子》的传述也就更少了。六朝重玄言,《管子》的影响更没法和老庄相比。五胡乱华,士族南迁,中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民间几乎无人能读全《管子))。一方面是没人再去注解,另一方面有些篇章散失、字迹模糊,有些在流传中抄书抄错了,以讹传讹。年代久远,详细正确的版本就没有了。人们要想恢复《管子》的本来面貌也就没有依据可寻了。
其实,《管子》难懂,但不是不可以读懂。讲个故事,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学开车,跟着人家糊里糊涂地开上了山。上去才知道路边就是悬崖,我刚学会开车,吓得坐在我车上的人不断唱歌壮胆。我自己满身大汗,开慢了,后面的车会按喇叭催促;开快了,害怕掉下去,最后终于翻过了这座山。以后我在美国开车胆子极大。在美国的第一个暑假就从洛杉矶开到纽约去了。我不怕了,因为那么危险的路都能闯过去。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难懂的书,你花精力认真读过了,再去读《论语》、《大学》就容易多了。做学问就要有一丽部书打底,再扩展开去广泛阅读。靠引擎搜索获得的学问,没功底,只能骗骗人。
P29-31
十多年前,南怀瑾在香港,现代管理学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第一次去见南老师,他问:“我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读些什么书?”南老师推荐了三本书:《论语》、《中庸》和《管子》,说:“前两本书不但是个人内在修养及立身处世的宝典,并且包含了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至于《管子》,则记述了管仲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而下的用世及治国理念和实际措施。”就是说,《管子》不但有形而上的部分,也有形而下的部分。所谓形而上者,古代也称为“道”、“体”或“本”,相当于今天我们讲的哲学思想。相对应的,所谓形而下者,古代称为“器”、“用”或“末”,就是有可操作性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不过,我想,彼得不可能看得懂,因为《管子》这本书实在很难读懂。别说外国人,就连今天的中国人,基本上也都看不懂。但《管子》也并不是不可读懂。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看上个五、六遍,也是可以弄懂的。只是现在的读书人都太浮躁,拿起书来一看发现太难,也不愿意去查字典,不愿意一个字一个词地去弄懂,于是就扔在一边。我喜欢《管子》这部书,它可谓是“天下第一奇书”。深入去看了,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今天受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例如“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都出自《管子》。我们现在金字塔型的行政架构,从中央到社区(清朝和民国时代叫保甲)都源于《管子》。我们现在的经济制度,国家控制货币发行,实行食盐专卖,首创者就是《管子》。可见《管子》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两年多前,太湖大学堂要办“经史合参”班的时候,我提出讲《资治通鉴》或《管子》,有两个选择。南老师最后定夺讲《资治通鉴》。因为《管子》太难了,恐怕一般人读不下去。此后,好几个同学一直跟我提,什么时候讲讲《管子》吧。我说眼睛开刀后,不能多看书,恐怕不行了。后来戴先生去印了大字本的线装书,厚厚一大部,亲自背到香港来送给我。令我非常感动,承诺等视力恢复一点,我一定讲。这就是这个讲习班的缘起。现在,要在国内找一个愿意如此系统地讲《管子》的人,恐怕不太多。因为现在的人不大愿意为了讲一堂课,花半年时间逐字逐句地去查字典。我是个闲人,平时除了打打坐、念念佛,也没有什么正经事做,所以有闲功夫来研究《管子》。可能大家听完课收益未必大,但相信能节省你们很多时间去读这部书。我帮你们查字典,查各种版本的注释,浏览各种研究论著,理清了整部书的脉络。
读书要讲方法。一个人一生能看的书是有限的,方法不对,就是无效劳动;方法对了,收获就多。我讲《管子》,主要也是讲读《管子》的方法。在座各位不是学究,都是爱读书的国学爱好者。有些人只是听了我一两堂课的演讲而已;有些人跟了我一年,听我讲《国学经典导读》,每一次课介绍一部书,挑其中的一篇或一段来逐字逐句地讲,但那都是蜻蜓点水,而这一次算是研究班,讲一部古书应该怎么来读。
2012年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开班讲管子。每月一次,每次两天,共讲十天。学员反应热烈,认为“管子”实为千年之前的天下第一奇书,对当今时代之为人处世仍有借鉴作用,并希望让更多人分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公司邵敏兄亦热情鼓励,并请人将录音整理成文。孔军、廉世俊、王云、刘军杰、程子龙、冒瑾辉和张建果等同学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帮我校对录音稿,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综合了诸多前辈和同行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因属讲稿,而非学术著作,故不一一标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魏承思
2013年6月
《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体裁新颖,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地介绍和释读了先秦的重要典籍《管子》一书。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又娓娓道来,不仅系统地讲解了管子的各种思想观点,又讨论和揭示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为今人学习和理解这部中国文化经典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不可多得的读本。
——刘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是一本值得出版的好书。魏先生以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史合参的方法,突破陈说,解读这部涵盖政经哲社乃至人生科技诸多方面、体用兼备的奇书,上而经国理财,下而人生修养,可心给读者不少启迪。
——冯绍霆(上海档案馆研究馆员)
《管子》是一部奇书,《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是一把钥匙,帮你打开其中的宝藏,体会波澜壮阔的睿智、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魏承思先生深厚的文史功底,行走世界的奇特经历,才能品出这么有味道的“管子”。这本书会让你频频回头、爱不释手。
——赵海英(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新华人寿董事,全国政协委员)
魏承思老师以极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史造诣,深入《管子》,梳理脉络,融会贯通,将这一伟大典籍的深刻内涵和宝贵价值展示于现代人面前,令人茅塞顿开,欢欣赞叹。《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的问世必将正本清源,为当今社会真正地认识《管子》、了解《管子》、学习《管子》,作出一大贡献。如果有心者能以此书为指引,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能应用其中的精华,贡献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那将更是一大幸事。
——孔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