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收藏江湖的惊天黑幕,精彩堪比《盗墓笔记》!
谁造假?谁贩假?谁盗墓?真凭实据,让人膛目结舌!
民间收藏是当今的一个热潮,透过繁荣的收藏市场背后,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和层出不穷的赝品。《别让收藏玩死你》作者李飞浸淫文物收藏圈多年,基于长期积累的经验,剖析书画、玉器、陶瓷、青铜器、明清家具等各大门类收藏品的造假手段,揭露业界的隐秘,可资广大收藏爱好者扩开眼界,规避风险,也可资买家与藏家一定的专业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别让收藏玩死你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作者 | 李飞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揭秘收藏江湖的惊天黑幕,精彩堪比《盗墓笔记》! 谁造假?谁贩假?谁盗墓?真凭实据,让人膛目结舌! 民间收藏是当今的一个热潮,透过繁荣的收藏市场背后,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和层出不穷的赝品。《别让收藏玩死你》作者李飞浸淫文物收藏圈多年,基于长期积累的经验,剖析书画、玉器、陶瓷、青铜器、明清家具等各大门类收藏品的造假手段,揭露业界的隐秘,可资广大收藏爱好者扩开眼界,规避风险,也可资买家与藏家一定的专业参考。 内容推荐 文物鉴定圈子水很深很浑,在利益驱使下,一方面,文博专家们一直在为夺取话语权而争斗。另一方面,民间赛宝、电视鉴宝、民间收藏也如火如荼。 “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据说,这就是真实的文物市场现状。全民收藏热,对于造假者来说,不啻是赝品的黄金时代。如今书画、玉器、陶瓷、青铜器、古典家具五大类艺术收藏品的造假手段登峰造极,赝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各大古玩市场,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别让收藏玩死你》主要从五大类艺术收藏品的造假手段,到当下收藏界的黑幕,以及各种运行规则,层层揭露收藏界的隐秘世界。作者李飞振臂一呼,希望在纷乱的收藏现象背后,理出一些明晰的线索,给当下文物收藏乱象进行一次必要的“反正”。 目录 第一章 名人收藏 马未都:捡漏成就大收藏家 翟健民:瓷器收藏大鳄 丘小君:鉴宝专家的古瓷人生 王刚:收藏是人生路上的铁人三项赛 王铁成:考古证今,其乐无穷 张铁林:手札落入我手是它运气 六小龄童:收藏“西游文化” 赵忠祥:过眼即拥有 第二章 浮世乱象 文物鉴定九大悬案 史树青“越王勾践剑”风波 五位国家级专家卷入“金缕玉衣骗贷案” 真假长沙窑“壶王” “国宝献汶川” 科学还是忽悠 王刚的“护宝锤”砸错了吗? 雷人的林缉光艺术博物馆 捐赠八亿珍宝的奇人赵泰来是否欺世盗名? 一朵奇葩——赝品博物馆“冀宝斋” “国宝帮”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谁来鉴定“鉴定家” 鉴定家分理论派与实践派 文物鉴定界的师者 文物鉴定界的利益纠葛 台湾及海外文物鉴定界现状 胡德生讲述“鉴定场上的诡谲” 央视曝光孙学海为赝品开鉴定证书 150元的赝品配上假冒荣宝斋证书可以卖到上万元 “砖家”走眼,墨翠鉴为树脂化合物 收藏界的三大骗局 疯狂的石头 “汉代玉凳”今人造,古董也玩“穿越” 谁为假书画护航 疯狂的盗墓真相 出土文物从何而来? 盗墓贼与考古工作者“赛跑” 第三章 步步惊心 拍卖设下的陷阱 天价《松柏高立图》引巨大争议 单方面的拍卖法 鉴定家群体丑闻迭出 文物收藏“不打假”的传统 信札拍卖敲响警钟 用钱堆起来的拍卖 “无敌”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收藏大鳄”刘益谦 马未都:收藏的乐趣被资本所剥夺 拍卖,暴利的行业? 朱绍良:有钱人也要往知识型转化 收藏家的收藏观 第四章 去伪存真 纸上迷宫:书画骗局难以鉴定 齐白石:天价画家第一人 张大干:“五千年来一大干” 整本画册无一真迹 书画鉴定:谢稚柳与徐邦达之争 不要被题跋印鉴给骗了 “鉴宝专家”台北厕所“寻宝记” 八招学会书画鉴定 书画造假地域及手段 古玉玄机:玉器遣假最专业 玉石成局中的棋子 传统玉器琢制的主要工艺流程 十招学会玉器鉴定 玉器造假地域及手段 古瓷陷阱:假作真时真亦假 拨开古瓷收藏的迷雾 四招学会古陶瓷鉴定 陶瓷造假地域及手段 吉金不古:最有技术含量的造假 皿天全方罍回归引发藏市青铜热 假青铜器泛滥 河南烟涧村——青铜器高仿地 五招学会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造假地域及手段 借古开新:红木家具真能保值吗? 从新家具到做旧只需一月 如何鉴识明清家具 明清家具造假地域及手段 明清家具特点 明清家具材质 如何辨识真正的海南黄花梨 附录 百姓也可以玩收藏 剥下收藏的“画皮”,无非功名利禄 古玩行业术语100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翟健民:瓷器收藏大鳄 翟健民,作为业界知名度颇高的艺术品经纪人,从业近40年,经手的古玩超过30万件,现为香港求知雅集及东方陶瓷学会会员。求知雅集创办于1979年底,是香港继老一辈收藏家创办的敏求精舍之后出现的新生代藏家团体,已故瓷器收藏大家葛士翘以及燕笙波、罗桂祥、杨永德、张宗宪、曲桂流等名流都曾是该会中坚。相对于敏求精舍的传统而言,求知雅集的队伍更具活力,翟建民就是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收藏新锐。 在福成行古董店刚接触古董时,年少的翟健民根本不知道有底款和没底款的瓷器应如何分辨朝代,为此,他努力学习瓷器知识,逐渐成为这方面行家。1976年,翟健民到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和维多利亚博物馆参观时,被里面陈列的中国文物惊呆了。在当时的香港,一般只能见到一些“行货”,偶见一些小官窑、老窑。这让他意识到了欧洲市场对于香港古董商的重要性。那段时间,翟健民经常前往北京、上海、天津的进出口公司补货,因到过伦敦考察,了解过西方市场的需求,进的货销得快、价钱好。此间发生过一件让翟建民感触颇深的事情。翟健民和黄英豪老师在欧洲一位华人家里见到一个成化斗彩鸡缸杯,当时的翟健民对于成化鸡缸杯还没有任何概念。两人原本预定次日回香港,可黄老师看到那个杯子十分激动,直看到三更半夜还不想走,就等着对方报价,但主人始终不开价。走出门口,老师嘱咐翟健民立即改签机票,并告诉他不拿下这个杯子就不走人。此时的翟健民还不明白这个杯子为什么如此重要,何况杯身还有冲。老师这才道出缘由——那是成化的鸡缸杯,一般的收藏家一生都未必有机会上手!之后他们继续登门拜访,直到第三天,那位华人才松口,最终以1.5万英镑成交。现在这只成化鸡缸杯收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翟健民从此又有了心得:购买艺术品犹如博弈,失去耐心很有可能就会和心爱之物失之交臂。 1988年,翟健民终于在荷里活道开出了自己的文物店——永宝斋。店名是太太刘惠芳取的,意为希望每个顾客来永宝斋买到的永远都是宝贝。有了这个窗口,翟健民结识了很多新的客人以及香港新的收藏家,令他的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0世纪90年代初,翟健民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对瓷器鉴定信心十足。就在他认为任何伪瓷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时,却差点吃了过于自信的亏。一天,在香港上环的小酒店,有人拿出一件据称是明永乐青花盘子给翟健民看。他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盘子精美绝伦,甚至有了一种即使是悬崖也要跳下去的购买决心。翟健民觉着青花盘菱口边、釉色、画工都对味,只是对底足有些疑问,还是下决心要买。经过讲价,从200万元压到130万元,并谈妥当天下午3点成交。翟健民要求把盘子先拿走,到点准时付款。或许是天意安排,翟健民并没有循常走的路回店里,而是绕道黄老师的店面。老师端着盘子足足看了15分钟,翟健民心里嘀咕:老师肯定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盘子吧!孰料随后黄老师眼镜一放,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责问:“你上手过这么多永乐盘子,居然还当这个是真的?”在老师指出几处问题后,翟健民也觉得这个盘子的折沿略厚,底足偏高。稍后,盘子又转给一位行家过目,这位行家居然出价170万港元!老师怀疑,藏家肯定,到底要相信谁?稳妥起见,翟健民做了保守的决定:3点之前把瓷器还给卖主。这件事过去3个月后,不断有高仿品涌入香港市场,他才确信当初没买是正确的。翟健民时常以此来提醒自己不可太自信、不能自欺、不能贪。 2013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瑞莲溢芳:张永珍博士雅藏康熙御制珐琅彩瓷”专拍,在11轮叫价后,翟健民以7400万港元高价将这件清康熙御制珐琅彩莲花图盌收入囊中,刷新了清康熙瓷器拍卖纪录。莲花图盌是清代早期优秀瓷器作品之一,苏富比中国瓷器部门主管仇国仕称:“此盌独一无二,品相绝佳,为清宫瓷器中明艳脱俗之作,弥足珍贵。”清代莲花图盘在过去30年中曾先后两次公开拍卖,流传有序。翟健民也曾参与当时的竞拍,可惜未能得手。 2013年10月8日,明代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拍中以65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1.4124亿港元,又是翟健民为北京的大藏家所买下。 从一个艺术品经纪人的角度看,翟健民认为,艺术品收藏不是有钱就行。融入学术思维,收藏与研究并重才是真藏家。“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才能进入艺术的世界。现在很多内地买家是比富的心态,就像买豪车一样,你买法拉利,我就买保时捷。两三百万元一件的东西,连摸都没有摸就下手,你说这是爱它、欣赏它,还是图别的?” P4-6 序言 谎言和真实在河边洗澡,谎言先洗好,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于是,在人们的眼里,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很难接受赤裸着的真实。 有时候我很愤怒!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三聚氰胺、瘦肉精、掺假羊肉、毒生姜、镉超标大米,一连串的事件让老百姓十分恐慌。你加工地沟油,我加工假蜂蜜;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病了吃药,连药品的胶囊都会有毒!为了逐利同流合污,东窗事发便说是行业潜规则。待窗户纸一层层捅破,人间何处是净土?!奸商无良是一个方面,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玩忽职守乃至包庇纵容,像癞痢头上的虱子摆在民众眼前。雾霾、酸雨、水污染……尘世之中,我们如何生活?! 不光食品不安全,学历也造假,慈善多做秀,……那么文物收藏界呢?简直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了! 古玩市场及艺术品拍卖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骗局,“创造力”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报道揭露,将骗子行径公之于众,以期强化收藏爱好者的防范意识。但是因为暴利的驱使,伪专家及古玩骗子变本加厉,设下坑人的收藏陷阱,编织诱人的鉴宝故事,在古玩市场中玩弄着魑魅魍魉的把戏。其戏文之诡谲,主题之露骨,动作之张扬,情节之跌宕,一个胜过一个。高超的骗术,让众多善良的收藏爱好者防不胜防,屡屡中招。 文物,亦称古董,是人类文明历史缩影的物证。它集国学、历史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考古学、工艺美术等知识于一身,历来为文人学者所重视。而据中国收藏家协会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有80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收藏活动。 文物最为诱人的,不是身价几何,而是其中所富含的历史、艺术、科技等诸多信息。收藏文物,可以说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在普通人眼里,文物有价,而在收藏家眼里,文物无价——因为它们不可再生,因为文化无价。收藏家,都是热爱、痴迷于中国文化的一类人。心中怀有这样的爱,收藏家才会为其乐,为其喜,为其苦,为其悲,乃至为其死。真正的收藏家与艺术品投资者完全是两类人,在收藏家眼里,珍爱的艺术收藏与市场行为无关。 时下的收藏界流行自封或互捧,“专家”、“大师”多如过江之鲫,而全民收藏的热潮更是造就了多如牛毛的所谓收藏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中间又有多少人才收了几张字画或几件瓷器,就自认为是收藏家?更有甚者,分明是个旧货小贩,买进卖出,久而久之便冠冕堂皇自行“册封”。其实,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个收藏爱好者或投机商而已,他们与收藏家有本质区别。他们的收藏不过是金钱的汇集或附庸风雅,并非精力与心血的凝聚,而收藏家的目的则是“藏物”,而非“藏钱”。 甲骨文的发现人王懿荣曾经这样说过:“东坡说岐山风物惭,此语乃皮相耳。东坡未解好古也。然安得腰缠十万哉?若有之,决不上扬州!”20世纪中叶,张大干用一座王府换来的《韩熙载夜宴图》,张伯驹费尽心力购入的展子虔《游春图》、陆机《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这些名作放到现在,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只是这些无价之宝的主人从不曾变卖。张伯驹当年发自肺腑地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往国外。”话语中表露了他收藏的本意,寥寥数语道尽了大收藏家的真性情! 有多少收藏大家藏物藏宝聚珍,著述等身,生活却简朴得令人惊讶。不过千万不要误会收藏家是清贫的书生,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而,想要在收藏界有所成就,除了雄厚的财力、过人的魄力,还要有出色的眼力,眼力才是成就大收藏家的关键。 笔者作为一个“玩古玩的人”,二十年来深得玩古三昧:首先,古董蕴涵的是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其次,收藏古董考验的是心态。收藏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文物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物的升值潜力。只有具备一定的鉴赏知识,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因此,搞收藏必须摆正心态。再次,古董收藏体验的是快乐。拥有心爱的藏品和求取知识的乐趣,常人往往无法体会和理解。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鉴赏、收藏、研究古董是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一种途径,也可以说,古董收藏是收藏文化、研究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一种高雅艺术活动。 但是到了当下,文物收藏变成以投资为主。收藏家马未都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他认为,财富的增长与艺术鉴赏力的低下使收藏变得简单,在一次次天价拍卖的背后,也看得出今天财富对艺术品的伤害。收藏是目的,投资是效用,艺术品除了经济价值,还能带来精神享受。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真正的收藏家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只是投资客。当今的艺术品市场基本上是资本主导,真正的收藏家大多已经玩不起收藏了。 文物鉴定界之乱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启功、张永昌、王世襄、徐邦达等一代鉴定大师的相继离世,标志着文物鉴定界一个时代的终结。文物的鉴别及对其历史价值的认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要靠鉴别者的学养,这是一门“眼学”,因此真正的权威在这一领域尤其重要。没有大师的年代,文物鉴定界更令人担忧。 《福布斯》杂志曾有一篇调查中国收藏市场乱象的文章——《灌进去,倒出来》,说中国人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把国宝的神话“灌进去”,然后在拍卖市场上把低劣的玩意“倒出来”。文章引用内幕人士的观点说,这是一场“白痴的游戏”。确实如此,昔日崇尚藏宝鉴真的古玩艺术品市场,今天已沦落为骗子们尽情表演“才艺”的大舞台。古玩市场诡计新招有:编著伪书,假办展览,伪装研讨,讨巧媒体,自封专家,造假“回流”,甚至冠以“科学检测”的名义误导收藏爱好者。可怕的是,不少文博老专家为利益所驱使,公开走穴,不惜为赝品出具证明,给造假者充当保护伞,晚节不保。更甚者,有些电视鉴宝栏目、专家和“送宝者”相互勾结,将赝品说成真品。通过公共媒体平台,将这种弄虚作假、指鹿为马的效果放大,以蒙骗相信媒体公信力的收藏爱好者。这样下去,艺术品市场将彻底被伤害。再则,盗墓猖獗,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中国文物命运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比较其他投资种类,艺术品投资领域应该是最有专业壁垒的,这反而让收藏品市场成为骗子的集中营、痴狂者的伤心地。 因此,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心情常常难以平静,热血久久沸腾。这里的每个故事,有自己的亲身所历、所见,也有从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法制晚报》《钱江晚报》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中所得。这里面演绎的每一出“戏剧”都是活生生的,透析着这个江湖的世道人心。 我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风气,酷爱古代的闲情。如今的收藏江湖,就像这沉沉的雾霾天,让人窒息。我们除了焦虑,难道就束手无策吗? 此番写作的目的,正是想凭一己绵薄之力剥下收藏界充溢着“文雅”“艺术”“品位”的画皮,让收藏江湖的“功名利禄”露出其丑陋的嘴脸! 李飞 2014.5 后记 至不惑之年,对世间百态、世事无常已有深切的体验,我是天生钝根又个性闲旷,无法眼,亦少慧能,唯崇尚古艺术美品,热爱收藏鉴赏。《大宝积经》卷三十九云:“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40岁以后,大多数时间,我都隐在我的“飞鸿轩”书斋。书斋明静,内在布置皆文房清玩。潜心阅读,生活平实质朴,内心世界波澜不惊。“名利”不是时代的奢侈品,“幸福”才是;“成功”不是个人魅力的源泉,“真我”才是。时代是个局,我愿做局外人。我自有我梦,暗香浮动。 那旧时月色,清清冷冷地照亮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近二十年的收藏,我的心得便是:收藏,即是从器物中感悟人生,睹物思人,与古人亲近、沟通、对话,收藏的过程即是体味人生的过程。 学者傅斯年,面对西方考古学态势,说了句颇有趣味的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考古学上的训导很适合收藏学。 我在这里说说四位收藏大家的传奇故事。他们皆是煊赫一时的人物,但人生结局让人扼腕。 张伯驹是举世闻名的大收藏家,他之所以受世人尊崇,盖出自他“私收公藏”“还珠于民”。他倾家荡产事收藏,最后却又将收藏精品悉数捐给国家,这一豪举可谓空前绝后。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上阳台帖》等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坦言:“不知情者,谓我收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经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一九八二年阴历正月十五,张伯驹患重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按等级惯例,他被安置在一间八人大通铺式的病室。张伯驹夫人潘素向院方申请转入小病室,得到回答:“级别不够!”两天后,老人由感冒转成肺炎,潘素再次恳请换病房,答声依旧:“级别不够!”老人病情每况愈下,仅靠输液维持生命。未几陷入昏迷,于2月26日与世长辞。 张伯驹辞世后,有人在医院门前叫骂:“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级别不够(住高干病房),够的能有几个有他对国家贡献大?他捐的国宝,足够买下你们医院!” 吴湖帆为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澂之孙,早年与旧王孙溥心畲并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吴湖帆善于画没骨荷花,婀娜绰约,创有新格。作书画必自己磨墨,人问其故,他说“自己磨墨,不但掌握浓淡,亦是构思大好时光”。 作为鉴定家,吴湖帆与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作为一位在绘画、鉴赏、收藏领域皆成就显著的通才,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现象。 吴湖帆精于鉴赏,家藏宋拓欧帖凡四,故其居名“四欧堂”。藏家多请其鉴别真赝,尤其古画,经他一览,立辨真伪。吴湖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鉴定“一只眼”的美称,足可想象他在鉴定界的权威性。他所藏的历代名画甚多,如北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宋宁宗后《樱桃黄鹤图》、宋梁揩《睡猿图》、宋王晋卿《巫峡清秋图》、宋赵构《千字文》、宋刘松年《高山四皓图》、宋拓《梁萧敷敬太妃墓志》、宋刻《淮海长短旬》、元倪云林《秋浦渔村图》、元吴镇《渔父图》、元黄公望《富春合璧图》之《剩山图》、元王蒙《松窗读书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等,均为国家一级藏品。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徐邦达、谢稚柳、杨仁恺都是他的弟子。 一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画坛有“南吴(湖帆)北张(大干)”之誉。张大干平生佩服的“两个半画家”中,第一个就是吴湖帆。吴湖帆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故宫博物院评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文联(二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66年“文革”开始,吴湖帆遭受迫害,家藏文物被洗劫一空。1968年两度中风,8月11日自拔救治导管告别人世。 钱镜塘,晚号菊隐老人。自幼受祖父、父亲熏陶,善书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20岁以后,钱镜塘至沪,开始收藏历代金石书画,独资经营书画,掌握了古代书画鉴别技能,曾多次举办书画展销。数十年来,经他鉴别珍藏的历代书画达数千件之多,其也因此成为沪上著名的书画鉴定收藏家。 日伪时期,钱镜塘曾冒险购存不少宋元名画,使之免遭劫掠,其中有范宽《雪山图》、董源《山水图》、徐熙《雪竹图》、王石谷《陈元龙竹屿垂钓图》等稀世之宝。新中国成立后,钱镜塘对所藏文物仔细考证、鉴定、精心修复、装裱,多次将所藏历代名家书画捐献给国家。先后将2900余件元、明、清书画立轴、手卷册页以及金石文物、地方文献等分别捐献浙江、上海、南京、广东、嘉兴、海宁等地国家收藏单位。1958年和1962年又先后两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赵之谦、任伯年等近代名家书画174件。1979年,他又售让给上海文物商店明清书画67件,由文物商店价拨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浙江省文史馆以及嘉兴、海宁文化部门都曾颁给奖状,表彰他对祖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郑逸梅先生在怀旧文章中写道:钱镜塘先生不仅精于鉴赏和收藏,还将书画收藏与生活情趣结合起来。当时钱镜塘住在上海茂名南路一幢小楼中,明亮舒畅,四壁挂满书画。他的悬画,往往按着季候,不断变换。如梅花盛放时,他就悬挂许多梅幅,且多为明清雅士的杰作。并在庭院中杂栽盆花供置几案,画中的花与盆中的花相映成趣,使室中充满春的气息。夏秋冬三季,他又将莲、菊、山茶、幽兰、松竹等盆栽,配以应时的丹青妙迹。并邀请当时艺坛名流赏玩,开襟清话,其乐陶陶。但钱镜塘的收藏人生到了晚年也是非常凄凉。钱老辞世前请友人写下“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对联,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刻骨的悲凉。 王世襄,字畅安,福建人,在文博、民俗界的名声如雷贯耳。他是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民俗家、书画家,还是美食家。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更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人弃我取”、“走偏门”是王世襄确立研究方向的一大策略,对明清家具的研究与收藏是他对祖国文博事业独特的贡献。早在1957年,针对社会破坏、销毁古代家具的现状,他发表《呼吁抢救古代家具》一文,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王世襄付诸心血最多的是对明清家具的源流、款识、制作工艺及艺术价值的研究,编撰出蜚声中外的《明式家具珍赏》。他不仅在理论上研究古家具,还节衣缩食、身体力行收藏古家具,数十年如一日。1992年,王世襄将精心收集的79件明清家具以远远低于市值的价格半捐半卖让给了香港的庄先生。庄先生又全部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供世人参观、欣赏、研究,使其得归其所。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52年“三反”运动,由于王世襄在抗战胜利后曾有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便自然成为故宫的审查重点,被戴上手铐脚镣关押长达一年多。经过反复调查,确认清白释放后又被故宫博物院开除公职,令其自谋出路。去世时也未得到政法部门清白无辜的结论! 这些收藏大家的收藏人生,让人潸然泪下。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去了一趟徽州。进了黟县西递村,眼前之景让我吃了一惊:脚下那熟悉的街道变得那么陌生,原本铺设的明清时期的“黟县青”石板全部被新石板所替换了!新换的石板,虽然看上去整齐秀气,但与旧日的“黟县青”相比较,分明薄了几分,更缺少了黟县本地出产青石的厚重与岁月的痕迹。时下,古迹一茬茬地旧貌换新颜,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也早已遁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替换的并不只是明清的青石板,更是割断了我们通往昔日文明的记忆与念想。 这本书的问世,必然会引起一些争议。我信奉因果报应,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过错接受惩罚。近年来,我喝茶上了瘾,一些杂事便放下,一壶山水一泡茶,清清静静品人生,悠闲得很。每因小人作孽而遇逆境,学会了忍耐。恰如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当忍之,让之,由之,避之,耐之,敬之,不理之,再得几年你且看之。”这番话犹如苦茶清心,半生的浮云幻化,谈笑问白驹过隙。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事业珍精细,文心重雕琢。”写这本书稿时,过程很缓慢,每一夜漫长而枯燥,案头的资料堆积如山。这些文字像是文火慢慢煨出来的,那种味道像花开的时候,默默吐出第一枝花萼,然后享受生命的过程,直至凋谢,都是寂寞的。但日后回想起来,写这本书稿的日子,定是我生命中美好的一段时光。 本人才疏学浅,本书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开始撰写本书的那一刻起,这念想一直挂在心头。 在我学习文物鉴定的岁月中,诸如耿宝昌、张永昌、罗哲文、宋伯胤、杨臣彬、叶喆民、叶佩兰、刘光启、杜廼松、丘小君、鲁力、杨震华等前辈如大德高僧示偈传法般教我励我。未开悟前师度我,既开晤后我度己。文物鉴定之道实在高深,何时我才能悟得呢? 任何事的玉成,都是众缘相会的结果,而非一己之所为。借本书出版之际,对多年来关怀支持我的诸位方家挚友致以谢忱!他们是:金重颖、罗晓晖、顾宇龙、周伟、马健、赵幼强、钟凤文、陈建明、黄鼎、吴小刚、周永良、王牧、张红、葛熔金、冯源、管建平、来晓林、胡成敏、孔震、金新仁、李云雷、潘军、李步教、高卫、邵彤、徐浩、鲁永筑、余泉、顾鹤鸣、徐澜、方时列、张瑾华、王湛、徐迅雷、孙昌健、夏烈、周为筠、李仕明、徐婷婷、娄艳、章译文、郝振洪、李思娴、黄晨、虞纯、林晓非、毛晓青…… 我从五年前开始收集创作素材,每每为发生的事瞠目结舌时,却又有新的骗剧闹剧登场,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令我极其痛心的是,其中有不少我原本熟悉而敬重的老专家深陷利益泥沼而无法自拔。为了本书的创作,我尽可能多地查阅了重要的国内外报刊和相关书籍,并衷心感谢所有报道的写作者。正是因为你们以一个媒体人的良知客观而真实地对文物收藏界黑幕的揭露,才使本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骗局荒诞可笑。收藏,原本是一件很风雅的事,如今已成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为数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很受伤、很迷惘,一不小心就成为虎口的羔羊。 在撰稿的过程中,不少朋友为我担忧:“你的胆子太大了,这样的黑幕都敢揭露,岂不是断人财路!”“我们体制内的文博工作人员,对目前文物鉴定的丑恶现象敢怒不敢言,你能这样真实地把它们写出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至少我们不敢写,如果写了,那就是自毁前程。”“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尤其是拍卖,无异于一剂令人沉醉其中、穿越古今的精神鸦片。”对于这些向我说出肺腑之言的朋友,我由衷感谢!是你们给予了我极强大的勇气完成了此书的写作。 特别感谢我的好兄弟、知名青年新生代作家王千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不少建议。干马兄目前专注于中国商帮研究及城市生态研究,期待他的好作品早日问世。 李飞 2014年端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