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完美世界(德鲁克社会学经典)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后的完美世界(德鲁克社会学经典)》为作者(彼得·德鲁克)创作的商业著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不要在遗憾中谢幕”、“管理大师70岁自省人性”、“洞悉本质,发现细节中隐藏的阴谋”、“真正的完美是什么,领导必知的人性缺陷”等对商业世界的远见卓识,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用隽永优美的文笔,将上述商业卓识呈现给读者。

内容推荐

宛如一曲美妙的四重奏,在这部小说的活力与魅力之下,隐约荡漾着阴郁的回声。透过王公贵族和金融家、政客与禄蠹之间那千丝万缕的特权、令人敬畏的权势,《最后的完美世界(德鲁克社会学经典)》把我们引入一个业已消逝的世界和时代。 就像四重奏的四个乐章构成一部完整的乐曲。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第一部小说,《最后的完美世界》由四个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1906年的欧洲——奥地利帝国、法国和英国。在这里,我们邂逅了维也纳驻伦敦大使、睿智世故的索别斯基亲王。他手中不仅掌握着大量地产,还掌握着许多人的命运:我们邂逅了他妩媚动人的妻子,她的英国情人,以及她那位神秘莫测的女伴、举世无双的约瑟法。这四个人遵循着一套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相互虚与委蛇,不过索别斯基认下的私生女亨利埃塔却不在此列。她可是进行感情勒索的行家里手。此外,这些规则——这些约束着行动和情感的规则——在第二部分里也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里,与索别斯基和J.P.摩根都有关系的银行家麦格雷戈·辛顿正进退两难,面对着生平最关键的一个困境。 而另一位银行家,朱利叶斯·冯·莫森索尔.此时正搭乘着夜间火车。从维也纳赶往伦敦,去参加与辛顿和索别斯基的决定性会见。他一路上都在反复推演最佳的应对策略。但在重抵伦敦之际,他的思绪却从巨额融资转向了他深爱的谢拉——自从当年他俩那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田园生活画上句点.他就再没见过她.再没收到过丝毫有关她的音讯。但他却从未有一刻忘记过她。他要从这次的英国之行中抽出一天来,专门留给自己和谢拉,然而事与愿违……

一名恋爱中的年轻女子,一幅令人神魂颠倒的肖像画——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把我们带到乐曲的最后一章。

奢华、生动、性感,《最后的完美世界》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那个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为了即将来临的动荡的现代而不安骚动着的年代。透过引人注目的那一群人的生活和梦想,彼得·德鲁克以优雅老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时代画卷。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索别斯基

 第1章 亨里埃塔

 第2章 玛吉特

 第3章 约瑟法

 第4章 欧文爵士

 第5章 哥尔多尼故事一则

第二篇 辛顿

 第6章 恐惧

 第7章 弗雷迪班克罗夫特

 第8章 黎曼的曼特罗

 第9章 哥廷根

 第10章 梅莉莎

 第11章 伊莱茵

 第12章 决定

第三篇 莫森索尔

 第13章 银行家

 第14章 谢拉

 第15章 苏西

 第16章 回家

第四篇 致音乐

 第17章 勒娜特

 第18章 珀凯茨家族

 第19章 亚瑟

 第20章 保罗

 第21章 玛丽亚

 第22章 《致音乐》

试读章节

亨里埃塔

头天下午,当画商从箱子里取出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新作时,索别斯基亲王(Prince Sobieski)顿时觉得自己被一阵莫大的喜悦和幸福淹没了。这是一幅鲁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的正面画,深浅不一的蓝色喷薄欲出,间以斑驳的褐色,以及宏伟的圆花窗那瑰丽的深红色。他每看一眼这幅画——甚至不用看,只需闭着眼睛回味,那种汹涌的喜悦和幸福感就会再次将他淹没。

这样的体验他一生只有过两回,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40年前,他20多岁,初次邂逅了那个年方十一、长着一双长腿的小姑娘。若干年后,女孩成了他的妻子,但彼时她还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她满怀信赖地把自己的小手放到身边这个陌生人手里——一个从没见过甚至从没听说过的远房表哥;她拽着他,沿着那个奥地利边塞小镇上尘土飞扬的街道走了很久,向他倾吐她的寂寞、她的绝望,以及她那赌鬼父亲和背着人酗酒的怨妇母亲带给她的羞耻。那一刻,他胸口涌动着的是同样的欢喜和柔情。

几年以后,索别斯基年届30,在拿破仑第三帝国的宫廷里做一名见习外交官。他在巴黎的情妇为他生了个女儿,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亲眼见到刚刚出世几分钟的小生命时,同样的欢喜和柔情再一次溢满了他的心扉。

如今老之将至,他居然又重新感受到了那种莫名的欣喜、款款的柔情,那种身心愉悦和谐的感觉。“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呢?”索别斯基在心中自问。

而伟格纳博士(Dr.Wegner)那副狼狈相使索别斯基觉得,这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更强烈了——确切地说,是更“鲜明”了。

奠奈的这幅作品装上画架后,收到了楼下的“图书室”里。索别斯基刚被委派到圣詹姆斯宫。(st.James’s)担任驻英大使那年,曾买下一幢18世纪的宅邸作为他在伦敦的寓所,现在这间办公室兼会客厅就改自原来的舞厅。早上泡完澡、做完按摩,索别斯基一时心血来潮,想再多看看这幅画,便决定把早餐地点从楼上的起居室换到这里;在伦敦寓居27年,这还是他第一次打破惯例呢。他的私人秘书伟格纳通常会在早餐时把当天的报告念给他听,内容包括亲王从早到晚的日程安排,维也纳的外交部连夜送来的急件,英国王室的《宫廷公报》(the Court Circular),《泰晤士报》(The Times)、《晨报》(TheMorning Post)和晚到两天的维也纳《新自由报》(Neue Freie Presse)上的主要新闻和头版社论,为索别斯基打理家族企业和地产的总管每天发来的业务电报等。原先在起居室里,伟格纳身前是有讲台挡着的,此刻站在偌大一间图书室的正中央读报告,身前空荡荡的,令他极不自在。于是,往常身为效率典范的伟格纳,这回居然口吃起来,平日里烂熟于心的名字,比如奥地利现任高级外交官、索别斯基名下的木材公司和炼糖厂之类,都被他念得荒腔走板;要不是亲王及时提醒,他甚至连《宫廷公报》都要漏过去了。

这时,索别斯基忽然想起早年学校里流传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位校长极其严厉专横,学生想整整他,就一齐死死地盯着他裤子的前裆部位看,结果那校长竞紧张得当众摔了个大跟头。索别斯基小时候始终没机会亲自试一试。他从小到大都由私人教师在家辅导,只在16岁和17岁短短两年里上过学,去的是维也纳附近卡尔科斯堡(Kalksburg)的耶稣教会高等贵族学校,学校里的老师都是神父,清一色的教士袍,从头裹到脚,在人前总是神态俨然地端坐着,不是坐在高高的讲坛上,就是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面,从来看不到他们站立或走动的样子,令人无机可乘。想到这里,索别斯基一时玩心大起,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伟格纳那个部位看了片刻——私人秘书顿时老脸通红,连稀疏的淡茶色头发的发根都红透了,他局促不安地挪动着身子,还失手把文件撒了一地。他的痛苦那么真切,可那副样子又实在令人发噱,以至于索别斯基故意装出一副关心的口气问:“伟格纳博士,您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这情形很像几年前,索别斯基在海牙一次皇家晚宴上吃到的东印度巧克力点心。这种点心很甜,厨师在里头洒了些红辣椒粒,辣得要命,吃一口简直满嘴都要喷火,但这种突如其来的灼痛感反而更能衬托出巧克力的甜味。同样的道理,平时高傲自负的伟格纳此刻所忍受的万般煎熬,反倒微妙地衬托出莫奈的画所表现的那种温馨与和谐、那种静谧的完美,而索别斯基沉浸画中时感受到的极致的喜悦,也因为伟格纳而变得更加鲜明起来。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异常美妙的早晨,索别斯基跟以往每天一样,出去骑了两个钟头的马。虽说已经到了6月,但因为有大雾,他出门时天还没亮。不过这正是他所钟爱的伦敦:各种声响模糊地交织在一起,被夜色吞噬,凝滞成一片诡异的寂静;雾气打着旋儿,倏忽聚散,变幻出各种奇异的景象,一会儿掩住熟悉的街区,使之瞬间变得陌生怪诞起来;一会儿又飘荡开去,骤然显露出远处的街景。由于雾太大,再加上起雾前还下过一场暴雨,公园里杳无人迹,几乎完全成了索别斯基的地盘。他一个人在这儿骑马时,常常觉得波琳(Pauline)正陪在他身边,跟他并驾齐驱,就如同当年热恋时一样——那时候,在无边无际的波兰森林深处,在失落已久的韶华时光,他俩住在城堡里,他是白马王子,而她是睡美人,每天清晨她都会陪着他在林中纵马。恍惚间,他似乎又闻到了她青春姣美的身体散发出的香气,这气息如此清新,盖过了马匹刺鼻的体味,盖过了弥漫在这座大城市里的更为浓烈的浊臭:黄雾里漂浮着的煤灰,汽车在前一天积下的尾气,还有成千上万具满是尘污汗垢的身体挤在肮脏公寓里酿出的酸臭味。P2-5

序言

在我写的19本书中,本书是第一部我能够称之为小说的作品。不过,说它是“小说”,主要是指它的篇幅,在结构上,它倒更像是一部小型室内乐,类似于安东尼。德沃夏克(Amonin Dvorak)创作的那些貌似简单的四重奏——他和书中某些人物恰好来自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创作这些作品的时间也仅比书中事件略早了几年;抑或像一个世纪前的交响协奏曲,由同一组乐器的小型协奏贯穿始终,但每个乐章各自以其中一种乐器的独奏作为主体。

本书的大多数情节发生在1906年6月,主要地点在伦敦。那个年代的成年人至今在世的寥寥无几,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位耄耋老人,俱已年近百岁了。而在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眼中,那段岁月、那个世界早已属于尘封的历史,遥远得不啻于法老时代的埃及,或是身披铠甲的骑士纵横驰骋的比武大会——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电灯、电话和汽车。然而,本书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不会有人高呼“Egad”,穿着缀满褶边的衣服,动辄拔剑出鞘。书中会涉及一些历史名人,譬如俾斯麦、马克思、迪斯累利、古斯塔夫.马勒、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等。不过他们甚至连龙套都算不上,只存在于背景中,存在于人们的谈话里,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交谈时大抵会提到这些名字。书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假如说这些人物有任何意义,那并非因为他们的“角色”,而是因为他们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这本书的书名实则是一个文字游戏,源自伏尔泰的《老实人》中“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之语。。至于这个书名究竟是影射英王爱德华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道日薄西山的余晖,还是暗指人芳华落尽的垂暮之年,我把它留给读者来判断。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第一部小说,令人拍案叫绝。

——《天主教前锋报》

故事发生在1906年的伦敦,情节错综复杂。高潮迭起。读德鲁克的小说仿佛在看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一个个镜头闪现过去,用倒叙手法展示给读者。

——米尔顿·莫斯科维茨,《旧金山纪事报》

精彩纷呈,值得一读。《最后的完美世界》为读者提供了英国爱德华时代特色的视角,刻画出人物的真情实感,令人沉醉。

——《芝加哥论坛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3: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