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心理学是通过笔迹了解书写者的行为、个性特点和生理、心理状态的一门科学。字如其人,心手相通,从笔尖流出的实际上是人的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笔迹乃心迹,一个人深奥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笔迹中会自然暴露出真面目,留下永久的记录。
郑日昌主编的这本《笔迹心理学--通过笔迹透视他人心理》是中国第一部剖析笔迹心理学的权威研究著作,研究曾获欧洲笔迹学会大奖。本书对国家安全部门、精神治疗、人才测评、中小学生书写习惯培养与不良个性矫正等都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笔迹心理学--通过笔迹透视他人心理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郑日昌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笔迹心理学是通过笔迹了解书写者的行为、个性特点和生理、心理状态的一门科学。字如其人,心手相通,从笔尖流出的实际上是人的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笔迹乃心迹,一个人深奥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笔迹中会自然暴露出真面目,留下永久的记录。 郑日昌主编的这本《笔迹心理学--通过笔迹透视他人心理》是中国第一部剖析笔迹心理学的权威研究著作,研究曾获欧洲笔迹学会大奖。本书对国家安全部门、精神治疗、人才测评、中小学生书写习惯培养与不良个性矫正等都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作用。 内容推荐 笔迹心理学在国外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流传久远而普遍。《笔迹心理学--通过笔迹透视他人心理》一书是作者郑日昌与世界著名笔迹学家合作研究汉字笔迹心理学的成果,结合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实证性资料。 本书从国外笔迹学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对笔迹的研究及笔迹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入手,通过对200余幅笔迹样本图片的分析,具体说明了线条与心理、结体与心理、字阵与心理、章法与心理、书写习惯与心理卫生、书写心理与优良个性培养、书写心理与不良个性矫正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了从笔迹线条的特征中揭示个性心理特征的方法与过程。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国外笔迹学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笔迹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对笔迹的研究 现代汉字笔迹学的发展 笔迹学的应用领域及实用价值 笔迹分析对书写工具及材料的要求 对书写工具的要求 对笔迹材料的要求 笔迹分析的基本原则 尽量多地收集笔迹材料 抓住最突出的特征 首先确定具体特征 准确抓住特征 识别多种个性特征 结合整体特征 为被分析者保密 笔迹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线条与心理 笔迹线条的基本特征 笔迹线条特征的形成 笔迹线条主动触觉 笔迹线条的触觉情绪 触觉个性化的笔迹线条 对个性心理的无意识的暴露和记录 笔迹线条动作思维 笔迹线条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 笔迹线条书写的习惯性 笔迹线条的外在制约性和内在制约性 不同类型的笔迹线条 内容和形式同一的笔迹线条 浓缩情感的笔迹线条 灵敏的手与灵敏的笔迹线条 笔迹线条与个性心理的三种相关 仿同笔迹 笔迹线条特征与个性心理 刚柔两种笔迹的线条的书写特点 四种笔迹与个性心理的对应 同一线条的多种个性心理含义 多种线条的同一个性心理含义 不同语言笔迹线条与性格特征 中文笔迹线条与突出性格特征 英文笔迹线条与突出性格特征 笔迹线条的鉴定应用 笔迹线条与思维、能力和职业 笔迹线条与兴趣、爱情和婚姻 第三章 结体与心理 结体的基本要求概述 结体的基本要求之一:四方轮廓 写正方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长方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扁方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圆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梯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倒梯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左大右小的横梯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左小右大的横梯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突出左上角的平行四边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突出右上角的平行四边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不规则形字体的心理含义 写不固定字体的心理含义 结体的基本要求之二:重心平稳 结体的方法及心理含义 横平竖直 笔画衔接 内部疏密 外部展缩 整体凝散 欹侧强弱结体无定法,差异见人心 第四章 字阵与心理 字的大小 从书法角度看字的大小 从平时的书写习惯看字的大小 字体的倾斜 字阵内字体方向一致、垂直端正 字阵内字体方向一致、向右倾斜 字阵内字体方向一致、向左倾斜 字体过分地向右或向左倾斜 字阵内字体方向不一致 字间距 字与字之间分隔清楚、字距适中 字与字之间分隔不清楚 字间距很大 字间距较小、但分隔清楚 字间距大小不一 行间距 笔画上下不伸展 笔画过分上下伸展 笔画向上下伸展有度 行间距大小不一 行势 字行平直 字行逐渐上升 字行逐渐下斜 字行成上凸的拱形 字行成下凹的洼形 字行成锯齿状 字行成波浪形 字行走势不规则、紊乱 线格导引和限制下的字阵与心理 不喜欢使用线格纸 喜欢使用线格纸 字行靠在行线的底线上 字行在行格的中间 字行靠在行格的上方 喜欢使用线格纸,但字行又超出线格 字阵的内在一致性 前后一致 比例搭配 第五章 章法与心理 章法的重要性 什么是章法 章法在书写技能中的地位与作用 章法中所载的书写者心理信息 常见章法弊病与书写者个性缺陷 整幅安排方面 各种章法弊病的分析 章法训练与优良个性培养 章法训练对少儿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定向培养的可行性 章法训练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第六章 书写习惯与心理卫生 执笔姿势与心理 执笔姿势的正误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执笔姿势错误的原因 书写工具与心理效应 第七章 书写心理与优良个性培养 良好的书写姿势与习惯 正确的书写姿势与习惯 影响书写的心理压力 书写方式与优良心理 练字时应注意的方面 书写、书法与修身养性的关系 第八章 书写心理与不良个性矫正 矫正的心理科学原理 书写与书法的内涵 练字矫正不良个性 笔迹心理分析——练字矫正法 练字矫正二十八法 练字矫正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附录一 附录二 试读章节 三、笔迹线条的触觉情绪 笔迹最稳定的特征,是笔迹中的线条。笔迹线条的书写是凭手感,手的主动触觉。触觉以其原始的敏锐感存在于我们身体中,它直接产生快乐、痛苦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胎儿即使在子宫内也是有触觉的)。书写这种主动触觉,是我们习惯性的动作和个性的体现。在笔迹线条书写中无意识地反映出我们对自己所喜欢的触觉情绪的依恋。 通常情况下,如果书写者不去回味,并不会强烈感知自己在书写中的这种主动触觉,这是由于书写的主动触觉作为一种个人持久的习惯产生了感觉适应性。一旦产生这种感觉的适应性,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也就容易忽略。这种适应性对书写者不但不产生妨碍,反而使书写者驾轻就熟,顺其自然。如果我们对书写的主动触觉感知强烈的话,它必然会妨碍我们对笔迹结构的注意,反而不利于日常书写目的达成。 如果说我们写字时在字的结构安排上需要视觉和有意注意的控制,那么在线条的书写上就完全是凭主动触觉的无意识参与。即使是不需要思考语言内容的单纯的写字,我们有意注意的中心也需放在字的结构上,而不是线条书写的主动触觉上,此时,线条书写的主动触觉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习惯化的运动,它已成为我们个性的无意识外化动作。 我们握笔书写时,触觉细胞可能因持续单调而遭忽略。当我们刚写字时,可以敏锐地察觉握笔的松紧、书写的快慢、下笔的轻重,但不久后,我们就完全忘记了它的存在,只记得文字结构和文字表达的含义。 触觉神经末梢会“适应”刺激,停止反应,幸好如此,否则我们会因书写时握笔的指尖皮肤感觉而发疯,或因手的运动而发狂。疲乏的现象并不会发生在帕奇尼氏小体(人们于手、足、真皮深层的振动感受器)、路非尼氏终柱(位于韧带、关节及皮下组织的压觉辅助器)和戈尔吉氏腱梭这种给我们肉体情况资讯的部位,因为如果这些部位的感受体松懈下来,我们就会在走路时跌倒。但其他感受体,在起初保持警觉,渴望着新鲜,但稍后却表现出“噢,又是那个”的电码而松弛下来,使我们能继续生活。也许我们常会有自我意识,但却对自己的身体缺乏知觉。否则,我们就会在各种知觉的风暴之下精疲力竭。我们之所以在书写时以一种一贯性的主动触觉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触觉神经末梢“适应”刺激,使我们不至于很快产生知觉的疲劳而能继续书写。 P19-20 对个性心理的无意识的暴露和记录 笔迹书写的动作和人的其他动作一样并不杂乱无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书写无数次重复的动作已经成为无意识的、自发的和不经自我分析而做出的。它是那样的习以为常,那样不知不觉,以至于我们自己也不明白它是怎样被做出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书写动作都有独特的固定模式,如果我们试图改变它,便会觉得十分别扭。 在笔迹书写时,书写者意识注意的中心是在文字的规定结构上,而笔迹的线条无任何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制造笔迹线条的主动触觉同样无任何规定性,书写者无意于用笔迹线条去表达与他人交流的含义,观者也无意从笔迹线条上去领会什么含义。人们都通常注意到文字规定的结构及文字的内容,而笔迹书写的线条不是我们意识控制的中心,它是在未受意识污染的个性心理的无意识表露的同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录。对此,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笔迹线条的双重无意识,即笔迹线条既是无意识表露,同时又是可供观察的无意识记录。笔迹线条双重无意识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人的其他无意识心理活动,由于处于无意识之中,当时不能同步记录,过后通过回忆去记录,可能会遗忘许多细节甚至重要的部分。而笔迹线条既是无意识表现,同时又完成了无意识记录,因而保存了无意识表现最原本的真实性。 笔迹线条的一个最大好处是无意识地将书写者的个性心理保留在线条中,使我们能够看清书写的主动触觉所展示的每一个无意识细节及在这种细节中所暴露出的个性心理。 P21-22 序言 书写是现代人记录和交流信息的普遍活动,笔迹是用笔书写留下的痕迹。 根据笔迹的特点判断某些事为何人所写,称作笔迹鉴定;通过笔迹了解书写者的个性特点和书写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称作笔迹分析。以笔迹鉴定和笔迹分析作为研究内容的学科称作笔迹学(Graphology)。 笔迹鉴定在国内外广为流行,主要用于引法侦破工作。笔迹分析比笔迹鉴定更为复杂。 书写是在大脑支配下的一种身体活动,人的伤残、疾病、疲劳、困倦、饥饿等生理状态能直接影响书写过程而使笔迹发生变化。书写又是大脑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伴随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均会影响书写过程,而在笔迹中有所反映。通过笔迹分析书写者的身体特点和书写时的生理状态是笔迹生理学的研究任务;而通过笔迹分析书写者的个性特征和书写时的心理状态是笔迹心理学(Handwriting Psychoiogy)的研究任务。 我国自古就有”心手相通“”字如其人“”相人不如相字”之说。言为心声,字亦为心声。笔迹是手迹,更是心迹,是心的流露。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有所谓投射法和作品分析法,通过让被试画树、画人、画房子、画动物等了解其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笔迹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些情况下,笔迹分析比人格问卷更可靠。因为笔迹分析有取材方便、迅速简捷、不需见面便可识人等优点,而成为一门洞察人心的重要技术。 笔迹分析在我国虽历史悠久,但却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笔迹学在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渐趋成熟,不但跻身于学术之林,而且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欧美国家的笔迹学均以字母文字为研究对象,1990年在布鲁塞尔诞生了第一家国际汉字笔迹学科学研究所,创办者为著名笔迹学家梅纳斯夫人,主要成员是来自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笔迹学家和汉学家。经朋友推荐,笔者有幸被特聘为该所的客座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又由笔者出面恭请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和书法界泰斗启功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担任该所学术顾问,二老慷慨相允。启老还欣然命笔题写所名并赠诗一首。林老在心理学界德高望重,论辈分是我老师的老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后留学比利时鲁文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最早进行笔迹学研究的心理学家。在我请他出山时,老人兴奋异常,不顾年高体弱,踩着板凳,从书架顶层翻出自己早年在国外发表的一篇笔迹心理学论文。令人悲痛的是,不久林老因病与世长辞,这实在是我国心理学界也是笔迹学界的一大损失。在本书第一版面世五年后,启功先生也溘然仙逝,驾鹤西去。若二老健在,一定会带领我们这些后生学子披荆斩棘,将汉字笔迹心理学推向世界。 1991年夏,我请梅纳斯夫人来华讲学,学员多来自公安司法系统和国家安全部门。开始大家对笔迹分析半信半疑,通过一周的系统讲授、大量的实例分析和当场验证,听者无不心服口服,认识到笔迹分析不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我本人则惊叹梅纳斯夫人心理学功底的深厚。她在讲授中翔实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等在笔迹分析中的应用。正是从当代心理学中吸取了大量养分,才使西方的笔迹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在北京的集中办班培训,我还陪同梅纳斯夫妇游览苏州、上海、杭州,并顺带开了几场讲座,使更多的人接触并初步了解了笔迹学的神奇和奥妙,其中不少人成为了笔迹学爱好者,更有人后来成为了汉字笔迹学专家。 翌年,我去布鲁塞尔出席第25届世界心理学大会,并与梅纳斯夫人合作研究了近半年。在此期间,国际汉字笔迹学科学研究所还邀请香港大学心理系主任高尚仁教授及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的心理学家、笔迹学家、汉学家举办了研讨会。为了探讨由西方字母文字发展起来的笔迹分析理论和方法是否适合于以象形表意文字为基础的方块汉字,我们从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入手,广泛搜集了中国幼儿的涂鸦,小学、中学、大学各年级学生的作业、笔记及各类犯罪分子和精神病人的书信、抄写材料等共几千余份笔迹,分析年龄、性别、职业、左右利手、受教育程度等对笔迹的影响,并将笔压、字体大小、倾斜、间隔等几十种笔迹特征量化,考察其与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等几种常用人格问卷和房一树一人投射测验分数的相关,取得了大量实证性资料。此项研究曾获欧洲笔迹学会大奖。可惜的是,梅纳斯夫人后来因病终止了这项极有意义的研究,但我们永远忘不了她在汉字笔迹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在此书付梓之际,我们衷心祝愿梅纳斯夫人早日恢复健康,为汉字笔迹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 本书第一章为概论,简要介绍了笔迹学的历史与现状、笔迹学的原理及应用领域;第二章线条与心理,翔实论述了笔迹线条特征的形成及与个性的关系;第三章结体与心理,深入剖析了线条结字的方法、特点及心理含义;第四章字阵与心理,全面分析了字的大小、倾斜、间距及行距、行势等多种笔迹特征与个性的关系;第五章章法与心理,举例说明了书写谋篇布局与个性特点的关系;第六章书写习惯与心理卫生,第七章书写心理与优良个性培养,第八章书写心理与不良个性矫正,系统阐释了书写活动对心理的影响,及通过书写训练矫正不良个性的方法。在附录部分引用了国际汉字笔迹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建萍女士的一篇介绍笔迹学的文章和笔者发表在科学画报上的一篇笔迹学科普文章。 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张海燕、赵庆梅、郑日昌;第二章,徐庆元;第三章,韩进;第四章,单茂洪;第五章,张祖其;第六至第八章,金一贵;附录徐建萍、郑日昌。本书于2000年由辽海出版社初版,虽两次印刷,发行数万册,仍难满足社会各界需求,来信索书者众多。应读者要求,这次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笔者作为主编对全书做了修改补充,又经编辑何琳女士精心加工,以全新面貌呈现于世。因时间仓促,联系不便,未请各章原作者审订,如有学术和文字问题概由本人负责。 近年来笔迹分析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所应用。以研究为主的学院派队伍不断壮大,成果越来越多,逐渐登入学术殿堂。以应用为主的民间派由浪迹江湖转为同企业稳定合作,经济上有所保障。2008年在合肥召开了第三届笔迹学研讨会,成立了新的中国笔迹学研究会(筹),同仁们再次推举我为会长。2010年在长沙召开了第四届笔迹学研讨会。2011年厦门笔迹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笔迹学已得到政府认可。2012年北京金慧人合笔迹测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2年11月,在厦门召开了第五届笔迹学研讨会,并进行笔迹学会的换届选举,本人再次当选为会长。最近,拟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第六届笔迹学研讨会,这将是中国笔迹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路漫漫其修远兮!汉字笔迹学还有很长的艰苦路程要走。 学科尚未成熟,同志仍需努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汉字笔迹学尚需理论科学化,队伍专业化,学派多元化,管理规范化,运作标准化,手段现代化,应用普及化,视野国际化。倘能实现上述“八化”,汉字笔迹学的繁荣期便一定会到来! 2014年1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