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欧洲,与许多考察团相似,人车路三位一体,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与高速公路相伴,被称为“高速公路急行军团”。
我们考察团的领队兼翻译黑黑胖胖的,40多岁的样子。他祖籍东北,出生在北京,又移民德国,上过大学,当过兵,开过飞机,先后从事过十多个职业。现供职于英国一家著名的旅游公司,英文名字叫托尼。
托尼是十多年的“老”导游了,周游列国,见多识广,业务谙练,堪称大腕级“国际导爷”。他会讲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尤其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音乐一样铿锵悦耳,隐隐有金石之声。
托尼精力充沛,幽默风趣,一路上的讲解,既有视野的宏阔,又具蕴意的深邃,洋洋洒洒,起伏跌宕,极具磁力。
我们乘坐的是西班牙产的高级旅行车——埃威恩,漂亮的车型,豪华的装潢,巨大的挡风玻璃,内置车载电视、热水器、卫星导航系统、缴费纳税系统、行驶监控系统……这是我当时见过的最现代化的旅行车,据说价值20多万欧元。
司机是人高马大的意大利人,叫朱利亚特。
托尼介绍说,他与朱利亚特是多年的老搭档了。朱利亚特技术极佳,对欧洲国家所有的公路好像都了如指掌。
说来令人叹服,埃威恩周游10国,进城过市,穿街走巷,竟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我们每天平均要光顾两三个服务区,司机休息、汽车加油和瘾君子抽烟自不必说,我们最关心的是上厕所:入门三步急,出来一身轻。
我国的公厕用w.c表示。其实w.c是英国土语“水冲排泄物小室”的缩写。欧洲人觉得直呼其名不雅,因此,欧洲国家的厕所并不用w.c而是用“To¨et”来表示。Toilet是拉丁语“方便之门”的意思,不管是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还是澳大利亚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个方便之门,性别则用男女头像辨识。
这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
上个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觉得“资本主义”这个名词带有某些血腥味,起码他们的第一桶金就粘满了“资本”的血腥。因而西方经济学家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终于发明了“市场经济”这个含有“科学”成分的灵丹妙药,并以其替代“资本主义”。他们还把“阶级”演化为“阶层”,这一演化,少了不少对立和矛盾,多了不少关联与和谐。
这种文字演进艺术,既有功利目的,又体现了时代特征。譬如,美国发动海湾战争,不说侵略而说打击,而且是为了打击恐怖分子,这样似乎就显得堂而皇之。但真正的恐怖分子本·拉登似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甚至在哪个国家藏身都没搞定,还时不时地在某个电视台现身,给美国吹点紧张空气,成为世纪经典笑话。恼羞成怒的美国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全世界范围搜索了十多年,于2011年5月才终于“宣称”将本·拉登击毙于南亚的巴基斯坦境内。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新名词亦像雨后春笋,姑娘叫美眉,小伙子叫小P孩,漂亮叫养眼,徐娘半老叫资深美人,追星族叫粉丝,初赛叫海选,对阵叫VS,网上发帖叫灌水,尴尬叫囧,加油叫给力……你要稍不留心,还真有落伍之感。
旅欧者的“方便之门”主要在宾馆、饭店和超市,而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都有快餐店和超市。
欧洲高速公路大多不收费,但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公厕都是要买单的。欧洲人特精,上厕所要让你从超市或快餐店绕进去,穿越迂回曲折的商品走廊,顺便买点口香糖、香烟、矿泉水、土特产什么的,转一圈再从原路返回,你要方便,他要赚钱,各得其所。
欧洲人的精明还表现在常常别出心裁:德国的公厕投入硬币后,会吐出一张收据,在同样的服务场所可当餐券使用;奥地利的公厕,投入硬币就会响起美妙的乐曲;瑞士的公厕设计成树墩等森林景观,让你如厕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
欧洲国家的交通高度发达,形成了庞大的立体式的综合运输网络,运输业居世界各大洲之冠。在欧洲,不论是乘飞机、火车、公交车、有轨电车,还是坐地铁、打的,都十分便捷。但欧洲的现代化立交桥很少……
P17-18
《美与丑:感悟欧洲》是我的第一部作品。
说作品有点脸红,因为很难说这些篇什是什么样的作品。
说游记吧,夹杂了许多信息和史料,还有些分析和思考,类似考察报告。说散文吧,文笔平实,更无华丽的词藻,许多篇目还码放了一些小标题似的开头语,提纲挈领,排列有序,类似公文。说公文吧,既有写景,还有叙事,既有图片,还有格律诗……这些大概与我长年从事公文写作又爱好文学、爱好古诗不无关系。我琢磨,这些东西只能叫作公文式的散文,或考察报告式的游记吧?
或许有人会说,文中对欧洲颇多溢美之词,是不是有点崇洋?我以为这并不重要。观乎山水之色,听乎天籁之音,感乎市井之景,发乎内心之情,点墨随笔成诗,滴水涓涓成溪,自然天成,不须虚饰。更没必要把白的描成黑的,或者把丑的说成美的。
我觉得,考察欧洲,关键是要把握“三个月亮”原则:
第一,欧洲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这是大原则。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有泱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我们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欧洲有靓丽的一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一崇不悖情理,也无伤大雅,不必过媚就是。但对其丑陋的一面,恐没几个嗜痂之癖者。
第二,欧洲现阶段的月亮比中国亮。欧洲空气质量好,月亮看起来确实要亮一些。这是实事求是。我们与欧洲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实力、富裕程度、社会自然特征等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我们要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借鉴经验,汲取教训,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的月亮一定会比现在更亮,甚至比欧洲更亮。这是不甘落后。只要我们知不足而奋起,加快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与丑:感悟欧洲》曾以笔名云涛和《欧洲十日》为题在《阳泉日报》连载, 《山西日报》也选登了几篇。本书2008年8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后来网络上相互转载,网友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此次再版,根据网友们建议,修改和删除了一些具体的时问、数据,增加了一些可读性的内容,文中的律绝和律诗则更规范了一些。此书出版和再版期间还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06年7月,高巨海先生随团赴欧洲考察。十天时间,走访考察十国。可想而知,这样的考察,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走马观花;一般而论,留下的印象多半该是浮光掠影。
然而,时隔一年,高先生却创写了一部长达二十余万言的作品,题名《美与丑:感悟欧洲》,超乎预期。这是一部叙述引人入胜、材料翔实丰富、布局严谨、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
《美与丑:感悟欧洲》布局严谨,颇具章法。
整部作品开篇之后,作者首先撰写了长达四万言的“欧洲篇”,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作者对欧洲的总体印象和全面观感。
然后举凡前后考察的十个国家,一一分章叙述。各章内容,可谓各具情态、切中肯綮。难为作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民族的各别性格。
作者整部作品如此布局,不仅在主观上找到了顺理成章的叙述途径,尤其使得读者在客观上获得了条理清晰的阅读效果。在写作和阅读之间,建构了一座通达的桥梁。正是“欲要抵达彼岸,须得渡河之舟楫”。高先生得其所哉!
《美与丑:感悟欧洲》内容丰富,言之有物。
作者笔触所及,从历史到现实、从城市到乡村、从交通到环保、从商场到饭店、从有形的建筑到无形的教育、从形而上的宗教到和各地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几欲面面俱到,堪称琳琅满目。
作者从容而严谨的叙述,在文字的层面引导读者,使得大家仿佛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
《美与丑:感悟欧洲》立足高拔,眼界广远。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考察团和旅游团组织的出境游好比过江之鲫。考察者和旅游者,观之在眼、闻之在耳,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所见所闻形诸文字,就出现了林林总总若干随笔散文。
高巨海先生的这部作品,好在立足高拔、眼界广远。目力所及,颇具文学的、哲学的深度,不乏社会学、民俗学的广度。
《美与丑:感悟欧洲》说理平和,激情涵蕴。
作者从自己的认知立场或日文化素养出发,对传统上的所谓西方进行考察,必然地会有自己的鲜明观点。作者不曾将一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丝毫没有好为人师进行说教。而是态度坦诚务实,举事实而明道理。正是事实胜于雄辩,有理不在高言。
作者平实而严谨的叙述中,不乏激情的涌动。有无激情,有时实在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兴之所至,作者在行文走笔中,不时夹以若干古体诗词。这些诗词,是作者情致的自然流露,也恰到好处地引发出读者的某种共鸣。
《美与丑:感悟欧洲》体例别致,图文并茂。
作者谦虚自称:他写的东西只能叫“公文式的散文,或者考察报告式的游记”。其实,自古文无定法,我们没必要在文章体例这些概念上纠缠,它们是否言之有物、是否引人入胜、是否好看可读,才是作文的要旨。这部作品有写景、有叙事,夹以抒情诗歌、配有精美图片,倒不妨说是体例别致、图文并茂。
高巨海先生中文系本科毕业。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研读,筑就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参加工作后则曾经多年从事文牍材料缮写。严谨的甚或是有些刻板的案头书写,砥砺了他的文笔。
因而,作者第一次投入创作,便写出了这样一部堪称成功的好作品。
高巨海先生出生偏远山村,又先后在县、乡、市三级政府工作。生活的磨练和人生经历,使他不惟关心民瘼,熟知民俗民情,抑且了解改革奋进的中国之国家民族政体阶层等方方面面。说他养成和具备了一种眼界胸怀,应该是所来有自。
因而,作者第一次出国考察,能够取得若许高度的视点,目力敏锐而眼界广远。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美与丑:感悟欧洲》,正是眼界广远,笔力雄劲。
我愿意向出版界和广大读者隆重推荐这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我也希望高巨海先生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笼问世。
是为序。
高巨海编著的《美与丑(感悟欧洲)》讲述了:孩提时彩色流动的天国早已沉着为童话,纷杂的尘嚣逐渐钙化了孱嫩,眼角的皱纹贮满了酸甜苦辣,而对于外国则似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阐释。
特别是对于欧洲,在巴尔扎克的小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但丁的诗歌,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在许多教科书里,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聆听了多少次,脑海里演绎的电影更是一幕幕不计其数,好像再熟识不过了,
可是,当我真正踏上欧洲的土地,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考察团和旅游团组织的出境游好比过江之鲫。考察者和旅游者,观之在眼、闻之在耳,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所见所闻形诸文字,就出现了林林总总若干随笔散文。高巨海编著的《美与丑(感悟欧洲)》立足高拔、眼界广远。目力所及,颇具文学的、哲学的深度,不乏社会学、民俗学的广度。作者从自己的认知立场或曰文化素养出发,对传统上的所谓西方进行考察,必然地会有自己的鲜明观点。作者不将一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丝毫没有好为人师进行说教。而是态度坦诚务实,举事实而明道理。正是事实胜于雄辩,有理不在高言。作者平实而严谨的叙述中,不乏激情的涌动。有无激情,有时实在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兴之所至,作者在行文走笔中,不时夹以若干古体诗词。这些诗词,是作者情致的自然流露,也恰到好处地引发出读者的某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