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画的美学实现》是鲁迅美术学院及云辉先生有关全景画研究的最新力作。全书不仅为我们梳理呈现了全景画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更对各个时期的全景画作了深入的介绍,对其表现特点与功能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全景画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对于中国全景画的发展和对世界全景画的贡献也很全面。全书图文并茂,既有全景画美学、功能实现等理论上的建构,更收录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全景画。
《全景画的美学实现》由及云辉编著。
《全景画的美学实现》简介:
作为一种后起的艺术形式,全景画(Panorama)自18世纪后期诞生以来,迅速风靡西欧,又很快在俄国、美国、日本等国广为流传,直到电影、电视等新兴大众传媒崛起,方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消歇,最终于1950年代又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中国全景画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在组织上、技术上、艺术性上,还是在全景画的保存、维护及修复上都进入了世界先进的水平。
从艺术分类上讲,全景画属于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作为现代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影响下的大众艺术,全景画从诞生之初,就显现着鲜明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特质和消费文化特征。同时,全景画其求真的审美追求、恢宏的气势、庞大的规模特别适合于对重大历史题材和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呈现和传播。
从媒介上看,全景画是一种建立在三维空间的艺术,这也决定了“拟真”,即“最大限度地忠实于所呈现的对象”,成为其独特的审美品格。为了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全景画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用以加强自身的艺术效果。
全景画在美学形态上,主要呈现为一种“崇高”之美。景观主题、历史及战争主题等是全景画的“擅长”。关于这些主题的美学叙事,主要表现为情节的选择与构置、叙事形态等方面。同时,全景画的叙事形态也以环形叙事方式和线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景画的创作一直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始终受到科技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又是多元的。全景画的审美实现实际上是一种创作与观赏之间的互动,“学会表现”与创造“自我”是全景画创作主体建构及审美实现相辅相成的两个面向。为观众提供“艺术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升华”、“历史的感悟”,是全景画实现其审美认知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综上,可以认为,全景画是一种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集视觉与听觉、集史学与文学的综合性艺术样式。它借助于多元的技术手段展开对所表现对象的立体再现,并融合了想象实现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构建其自身艺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