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宇编写的这本《最美的品牌》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古代和近代品牌。单篇约1000余字,力求在较短的篇幅,通过诗意化的描述,写出每一个品牌的趣味和闪光点。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力量,就算隔空,它也会对我们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希望这本书可以借助品牌,将文化的品格和力量薪火相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美的品牌/最美中国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高翔宇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翔宇编写的这本《最美的品牌》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古代和近代品牌。单篇约1000余字,力求在较短的篇幅,通过诗意化的描述,写出每一个品牌的趣味和闪光点。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力量,就算隔空,它也会对我们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希望这本书可以借助品牌,将文化的品格和力量薪火相传。 内容推荐 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力量,就算隔空,它也会对我们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高翔宇编写的这本《最美的品牌》全书分为“馨”“香”“如”“故”四个部分。“馨香如故”一词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记忆,以此为纲,旨在表达最美中国品牌的历史沉淀和文艺芳香。“馨”部包含了“潍坊风筝”、“杨柳青年画”、“灵璧石”等民俗精巧技艺品牌,注重地域文化。“香”部包含了“六必居”、“狗不理”、“凤泥酥”等美食精品。“如”部是一种假设,如果爷爷的爷爷那个时代没有这些品牌,他们的童年将失去很多快乐和光彩。品牌包含“万载花炮”、“景泰蓝”、“泥人张”等。“故”对应“馨”部,包含笔墨纸砚、版刻等一系列反映全民族文化的“国家品牌”——国之大器,民族之魂,历久弥新。 《最美的品牌》是一部献给青少年的小品。 目录 第一部分 馨 丝游天际——潍坊盛名 二月春风似——剪刀手张小泉 花样年华——旗袍 铰刀下的花朵——天津剪纸 年年有你岁岁亲——年画连到杨柳青 玉不琢不成器——陆子冈治玉 玲珑世界见乾坤——南北微雕 四石同堂——地球最早的原住民 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 风云晋商——大盛魁 竹在远山有近邻——竹编工艺瓷 再世华佗——云南白药 飞越一千零一夜——西域的温暖 第二部分 香 蒸蒸日上秘制秘方——狗不理 横行天下少了一横——全聚德 齿齿生香——“豆氏”三姐妹 这样“酱”菜——六必居 “月”然纸上——中秋时节月芬芳 唇“茶”天下——陆机的茶 过桥有心意——爱的真滋味 天朝上品——茅台酒 六位一体——绍兴女儿红 斯文的夹心——茯苓饼 第三部分 如 一鸣惊人——双响炮 刺客帝国——中国刺绣 藏者无疆——多宝阁 富贵土,壶中求——宜兴紫砂壶 善制嵌漆——江千里螺钿 点滴有神——景泰蓝 好鞋进军好莱坞——回力鞋 铜刀为笔——安顺蜡染 泥魂绕梁——天津泥人张 甜蜜有心人——马大吹糖人 刀剑笑——蒙藏利刃 时间王国的太空舞蹈——飞亚达钟表 众里寻它千百度——洛阳宫灯 第四部分 故 八世纪文明之光——黄氏“雕龙手” 烈火有情——唐三彩 心扉两端——闲话屏风 君不见斜相念——八仙桌 最美中国红——醴陵陶瓷 “笔”触心魂——李渡毛笔 近墨者香——方于鲁和徽墨 近宣者“纸”——纸寿千年 山水修砚——四大名砚 铜言童语——一座城市的“铜牌” 轮子上的骄傲——红旗飘飘 打开国门——洋务第一局 中国西点——黄埔军校 开明的力量——开明书店 试读章节 横行天下少了一横——全聚德 一炉百年的火,铸成了“全聚德”,天下第一楼,美名遍中国。 炉火是自己烧的,一烧烧了一百多年;名气是大家给的,一给同样是一百多年。 北京烤鸭已有一百多年“天下第一美味”的称号。 外国人游北京,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到北京,两件事,游长城,吃烤鸭。” 中国人也有一句顺口溜:“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所有人都知道,顺口溜的烤鸭,正是名扬百年的全聚德烤鸭。 全聚德成立于1864年,创始人叫杨全仁。 相传,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每况愈下。到了清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请来一位风水先生。这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啊呀,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即称‘全聚德’,方可冲其霉运,踏上坦途。” 风水先生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全聚德”这个名称正合他的心意,一来他的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标榜自己做买卖讲德行。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全聚德”。接着他又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那字写得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不少。 这只是传说,全聚德蜚声中外的真正功力是在于采用挂炉、明火烧果木的方法烤制鸭子。这种方法全世界绝无仅有。刚烤出的鸭子皮质酥脆,肉质鲜嫩,飘逸着果木的清香。鸭体形态丰盈饱满,全身呈均匀的枣红色,油光润泽,赏心悦目。配以荷叶饼、葱、酱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尽。 烤鸭成熟时间为45分钟左右。 在全聚德,鸭不等人,只有人等鸭子。客人入座后,如果需要烤鸭,服务员马上通知鸭班,鸭班开始烤鸭,等50分钟后,客人就可吃到热喷喷的烤鸭了。烤鸭现烤现吃,吃到嘴里,皮是酥的,肉是嫩的,最为鲜美。 在全聚德,烤鸭有一个别致的称谓——片鸭。 片鸭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杏仁片,这是最传统的片法,片好的鸭肉如杏仁;另一种片法如柳叶条;还有一种是皮肉分吃,鸭皮又酥又脆又香,鸭肉薄而不碎,裹在荷叶饼中食之,酥香鲜嫩。 吃鸭肉有三种佐料儿。一种为甜面酱加葱条,可配黄瓜条,萝卜条等;一种是蒜泥加酱油,也可配萝卜条等。蒜泥可以解油腻,烤鸭蘸着蒜泥吃,在鲜香之中,更增添了一丝辣意,风味更为独特,不少顾客特别偏爱这种佐料儿;第三种是白糖,这种吃法适合女士和儿童。 在过去,品尝片鸭不难,难的是品尝“全聚德”全鸭席,因为,价格不菲。 全鸭席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组成的筵席。特点是:一席之上,除烤鸭之外,还有用鸭的舌、脑、心、肝、胗、胰、肠、脯、翅、掌等为主料烹制的不同菜肴,故名全鸭席。 全聚德这块一匾额几经风雨,一挂就是130多年。可是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横。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当时杨老板把钱子龙请来,两人对饮开怀,杨全仁得知钱子龙书法非常好,于是马上拿出笔墨纸砚,请钱秀才题个字。由于钱秀才多喝了两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写了一横。 还有人说,当时杨全仁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个人。为了让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协力,所以让钱秀才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听到这,也许您会反问:那加上一横,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吗? 这些当然都是猜测和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是像多音字一样的“多写字”,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横。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宋元明清书法名家的墨迹中得到印证。比如,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又比如生活在与全聚德创立同期的清代画家郑板桥本人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 为了保持全聚德牌匾的历史原貌,一直以来牌匾上的“德”字便都少一横。 除了这一横,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全聚德的历史中流传着一个术语,叫做——“三把鸭子两把鸡”。 原来,这是在给鸡鸭去毛时,测定水温的一种方法。就是说,接连三次把手放入热水锅里,第四次手下不去了,这时候的水温烫鸭子去毛正好;下去两次,第三次下不去时,则烫鸡去毛最好。非常简单的一句行话,仅用了七个字,就道出了一个难于掌握而又至关重要的操作工艺诀窍。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控制一定的水温已非难事。可在过去,给鸡鸭去毛,既要去净,又不伤皮,需要严格地控制水温,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全聚德的先辈们,靠多年实践,靠精心总结,终于摸索出这个道理来,并形成了行业术语。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怎能不令人钦佩!靠这精神,使传统的“鸭四吃”变成了丰盛的“全鸭席”;靠这精神,才有百世老店有了重换新颜的今天。 P58-61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问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