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足石刻/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赵贵林//赵桉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系列丛书以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为内容,每处一分册,全面而深入展现各处遗产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自然与文化结合之美。赵贵林、赵桉编著的这本《大足石刻》介绍的是大足石刻。主要分为五部分,即第一部分辉煌的大足石刻、第二部分精妙绝伦的石窟艺术、第三部分大足碑刻掇英、第四部分风物及民间传说、第五部分旅游资讯、后记。

内容推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足的石窟艺术不仅自身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而且把社会发展中文化观念、经济状态、审美情趣的变迁都融会在那千姿百态的形象之中,从而让大足石刻在不同时期涌现出艺术曲型的高峰。《大足石刻》一书为我们展示的就是大足石窟艺术。

《大足石刻》由赵贵林、赵桉编著。

目录

辉煌的大足石刻

 中国石窟艺术小史

 大足石刻的分布

 第一个研究大足石刻的学者

 雕刻大足石刻的艺术家

精妙绝伦的石窟艺术

 宝顶山摩崖石刻

 北山摩崖石刻

 南山摩崖石刻

 石篆山摩崖石刻

 妙高山摩崖石刻

 尖子山摩崖石刻

 石门山摩崖石刻

大足碑刻掇英

 蔡京碑

 寰宇间仅此一刻的《古文孝经》

 唐柳本尊传碑

 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

 石篆山佛惠寺记碑

 有趣的陈抟题字

风物及民间传说

 圣迹池与大足县名

 圣寿寺

 倒塔的传说

 北塔的传说

 迷人的龙水湖

 西山森林公园

 周边景点精华

旅游资讯

后记

试读章节

圣迹池与大足县名

圣寿寺前有个波光潋滟的水池,名叫圣迹池。池中一座飞檐翘角的古亭内,有两个很大的石头。其中一个大石上,有一双足迹,长1.2米,宽度为0.8米。足跟后面竖立着一块大石碑。正面刻释迦佛行进像,足两侧刻“天龙八部”等字,另一块石上有直径约2米两个相连的圆形浅坑。

有人传说,大足县名就是根据这一双“大脚印”而来的。实际上,石上的脚印和圆形浅坑是宋末后根据佛传涅巢故事凿刻的。它是释迦佛留于人世的足迹和坐磐石的臀印。大足县名,根据《太平寰宇记》载:“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大足川即今濑溪河。大足川“取丰足之义也”。历史上昌州曾治于大足,昌州号“海棠香国”,因而大足有“棠城”、“棠山县”、“香山县”之雅称。

圣寿寺

在宝顶山大佛湾与小佛湾之间,坐落着一座气势磅礴的禅院,名圣寿寺。

圣寿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以佛教石刻闻名遐迩,被人称为“佛国圣境”。元朝时寺院曾经毁于战火,留下“佛骨乱埋黄叶里”的景象。明朝永乐年间重建,明朝末年又遭兵燹,仅仅只留下两座殿堂。清朝康熙年间再建殿堂,规模日益扩大。从明清以来,高僧辈出,曾经多次修缮。清代改为禅宗道场,属临济正宗馨山法派,故命名“圣寿禅院”。寺内山门殿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圣寿寺”三字为南翁和尚所书。门内石磉海螺石吹之能鸣。殿内的密迹金刚(俗称哼哈二将)为近代所塑。

进则狮子坝,为朝拜者绕佛舞狮之处。弥勒佛笑容可掬,以迎宾客。

狮子坝两旁为天王殿,殿内塑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为禅院护法神。

狮子坝拾级而上为帝释殿,“帝释殿”三个大字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殿中坐释提桓因叨利天主,俗称玉皇大帝。右龛关圣和文昌。据传关羽曾于玉泉山皈依智者大师,故为佛教护法神。文昌被人崇拜为智慧神。左龛川主和火神,川主即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火神是警示后人重视消防。后龛韦陀,亦为护法神。

后壁有游人题诗四幅,其一曰:“问余何事栖碧山,笑于不答心自闲。落花流水渺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帝释殿后,丹桂翠柏,蓊郁幽雅,大雄宝殿坐落在此。

大雄宝殿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殿内塑毗卢如来法身像,佛冠上有柳本尊像。相传柳本尊、赵智凤皆为毗卢佛度凡化身。据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恩荣圣寿寺记》云:“唐宋年间,乃毗卢佛化柳、赵二本尊开建古迹道场。”佛背光中现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景楼罗、摩侯罗迦),造像十分庄严。

大雄宝殿后还有三世佛殿、观音殿、维摩殿等。维摩殿亦名维摩顶,即宝鼎之顶。四山团聚,一峰独秀,放眼四望,美景无穷。相传张献忠入川欲在此建都。此殿为明代建筑,飞檐斗角,气势非凡。

倒塔的传说

站在宝顶山,遥望不远处山顶矗立着一座楼阁,那就是颇有传奇色彩的倒塔。倒塔是一座上大下小、似若倒立的八角形实心塔。塔体全部用条石砌成,塔顶直径4.3米,塔基直径3.2米,塔高8米。塔无顶,外面修建楼阁以遮挡风雨。

倒塔分为四级,每级高度不等。四级八面上各有小浅龛刻有“南无虚空藏”、“南无弥勒”、“南无观世音”等菩萨以及卷发人像等。

为什么要建一座倒塔呢?大足流传着几种传说。清光绪大足县令张澍《再游宝顶诗》曾写道,这座塔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大足。但途经泸州时,当地一铁索套着塔顶,结果被折断头顶。塔仍飞往大足,矗立在宝顶山,故成了一座无顶塔。

还有一则传说,说倒塔的来历与鲁班师徒有关。

赵巧儿跟鲁班学艺多年,自以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始终想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有一天他与师傅商量,自己和师傅在宝顶山和北山各建一座塔和一万尊佛像。鲁班知道徒弟想“露一手”,也想看看徒弟手艺如何,就爽快地答应了。

当天晚上,赵巧儿使出了浑身本领,开山劈石,雕塑佛像。干到四更时分,累得精疲力竭,坐下来数了数,刚好雕塑了一万尊。他心里面挂念不知师傅干得怎么样了。于是悄悄地跑到宝顶山去偷看。那知不看则可,一看竟吓了一大跳:师傅雕塑的佛像不仅栩栩如生,而且高大宏伟、气势非凡。所有佛像都雕塑好了,师傅正拿着一座宝塔在仔细精雕细刻呢!赵巧儿就好像是三九天掉进了冰窟窿,心里凉r半截。呆了一会儿,他苦思冥想,死不甘心认输。突然,灵机一动,他想起了一个主意,手捏着喉咙,学起公鸡叫来。

鲁班听到公鸡报晓,以为天快亮_r,也就随手把塔放在地上,匆匆下山去了。谁知忙乱中把塔放倒了,于是就有了这座上大下小的倒塔。

从倒塔的总体工程看,倒塔是一座尚未竣工的塔,可能原先想建一座腰鼓形的塔,当建到四级时,因某种原因停工了。倒塔的本名为“转法轮塔”。

P78-82

序言

对于自然与文化的美,人类是有共识的。大自然馈赠给地球的丰厚礼物,全人类文明发展留下的不朽足迹,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相应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基金”,以期借国际力量保护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它代表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创造的总结和礼赞。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山河锦绣,名胜众多。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今,共有2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旅游目的地,这28处世界遗产无疑是热中之热,作为我国的自然与文化精华,它们更令人无比骄傲。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系列丛书以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为内容,每处一分册,全面而深入展现各处遗产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自然与文化结合之美。带你走近它们,让你读懂它们,使你珍视它们。

以一个游客的眼光面对着瑰丽的自然风景和珍贵的历史遗迹时,我们无法不为这些自然与人类的杰作而感动;但我们更要正视自己继承者的身份,维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承担起对珍贵遗产倍加爱惜、使之永久流传的责任。

后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大足县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编写中参考了郭相颖、黎方银、陈明光等先生的有关著述,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01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