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的散文表达的是她的心声,她的绘画表现的是她的心画。她的散文与绘画也是精神相通、互为表里的:她的绘画是对她的散文诗意的自由发挥,她的散文是对她的绘画内涵的自我阐释。她的散文与绘画都带有时代精神的明显印记,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丰富、深邃而微妙的心理世界。《流水闲云(赵曼散文集)(精)》是她的第二部散文集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情思幽深,文笔流畅,多侧面地坦露了作者的心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流水闲云(赵曼散文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曼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曼的散文表达的是她的心声,她的绘画表现的是她的心画。她的散文与绘画也是精神相通、互为表里的:她的绘画是对她的散文诗意的自由发挥,她的散文是对她的绘画内涵的自我阐释。她的散文与绘画都带有时代精神的明显印记,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丰富、深邃而微妙的心理世界。《流水闲云(赵曼散文集)(精)》是她的第二部散文集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情思幽深,文笔流畅,多侧面地坦露了作者的心迹。 内容推荐 《流水闲云(赵曼散文集)(精)》收入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散文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视角和当代画家角度抒写个人感受,内容大致以读书笔记和游记为主。文集中包括本人近年来游历欧洲、印度、土耳其、韩国等欧亚国家所写的随笔,以及在读史书典籍方面的心得体会,文笔简洁,思路别致。此外,还将为穿插于书中的三十多帧中国画小品和插图配部分短文,抒写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发的联想等等。全书设计清新活泼,典雅时尚。 目录 第一辑 行旅印象 我的“丝路” 尘寰中的梦幻之国——印度 躺着的帝国:意大利 欧亚一城 “小国寡民”的模范——韩国 第二辑 悟会闲云 衣钵 《一心经》里的亡者世界 出世之心入世之作 剑的故事 方廉 恩愚 人间世 长生不老药 录梦记 第三辑 书画留韵 羲之爱鹅 米芾拜石 宋人也“呵呵” 游与艺 体验匠一心 漫谈扇画 艺术家之死 暮野葵风 写实水墨 第四辑 随水如流 闲话谈香 爱到八十岁 柳絮才嫒伟丈夫——曹雪芹伉俪“脂砚” 云墟臆度 试读章节 我的“丝路” 有着广阔无垠的沙漠、草原和险恶的崇山峻岭的西域大陆,在中国历代正史中,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边地。来自欧亚各个地区的不同种族,或因贸易而迁徙,或因战乱而流浪,或因生存而结匪,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他们有的逐水草而居,最终绵延百代;有的聚散飘零,顽强的独立生存;还有的建立过或大或小的城邦国家,繁荣一时却骤然消失。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没有长途跋涉无法取得联系,这里水源稀缺,造就了星散在戈壁滩上的绿洲文明。 早在三干多年前,帕米尔就有了通往内陆的古道。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0余件玉雕的原料,就来自昆仑山下的和田。当年这些玉石如何被辗转贩卖到万里之遥的商王朝都城,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绿洲,是被自然绝境孤立的人类聚落。为寻求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们,跋涉万里,为通商易货辗转迁徙,越过生命禁区,探索出从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的冒险之路,这些完全凭借人力和驼队接力的断断续续的旅程,最终被拼接成一条漫长的古道,它的最大宗生意,是从东方运输令全世界贵族疯狂的丝绸到西方。丝绸,在那个时代象征着凝结东方智慧的奢侈品的专利,所以,也就被最早认识到它的意义的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路”。8世纪中叶,中国与北非的海上贸易兴起后,西域大地上的“丝路”渐渐消隐。其实无论是丝绸,还是与之伴生的其他地方特产及珍宝奇货的贸易,在当时都不过是这条古道的意外产物而已,绿洲文明,才是这里的核心。今天,当人们谈论影响世界格局的那些主要文明形态——“大陆文明、农耕文明、海岛文明”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绿洲文明,这个被遗忘却理应得到同等地位的重要文明形态,在人类史上的特殊分量。 在绿洲,有着农耕文明对水源和土地的眷恋与珍惜,有着海岛文明的危机感和因隔离被造就的特殊性,而绿洲的人,还有着来自海洋文明的游侠性格。绿洲文明,无法被简单的划分到任何一个地域文明中,它属于被季风遗忘的大陆板块的腹地,属于勇敢而坚韧的迁徙者。每个研究它的人,都始终无法看穿它,读懂它,更难以写出它的神秘。只有在绿洲里土生土长,落地生根,才能体会它的寻常和不寻常。而我,有幸如千年前自称“谪仙”的李白所说的——“贬生”边地。只不过比他离中原故土更近了三干多公里。 佛经里讲轮回投生的六种非报,其中就有“生于边地,不闻佛法”。实际上,我们这些二代“移民”出生的地方,恰恰是最古老的佛国故地。佛教,包括近似佛教的袄教,在这里远比伊斯兰教的历史长得多,遗憾的是辉煌了一千多年的浮屠遗迹,几乎尽毁于伊斯兰教的清洗。试想当年如果没有中西亚地区普遍崇佛的文化背景,大唐王朝怎么能牢固的统治这么辽阔的疆域,如果没有那些倾心佛教的西域国家,怎能拯救玄奘法师于屡陷绝境的九死一生?而成就了唐朝首都长安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的,正是这条通往佛国的漫漫长路。佛教的和平、宽容和仁爱精神,为绿洲文明植入了淳朴的根性,虽然几百年后的混血子孙们早已失忆,甚至用疯狂地蹂躏这片原本属于古老仙灵们的土地,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出土文物中依稀看到历史的真实面孔。 在新疆尼雅遗址的一个墓穴里,发现了这样一块织锦:海蓝底色上绣着瑞兽纹样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字。五星连珠,在星象史上是国运强盛的征兆,即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在东方天际连成一线。巧合的是,新中国的国旗恰恰也是由五颗星星组成的,不过,国旗确立的时间,却比织锦出土的时间早了近五十年。而织锦的原文应该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当年的汉武帝,正是用这种织锦做的护臂激励边疆将士的。这里的“南羌”指古代藏族的一个分支,由此可知东汉时的新疆腹地是中国屯兵重地,而且这里的将士还可能远征西藏地区,使其臣服。古人推算的五星连珠,约需五百年才能出现一次,这与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非常接近。而根据国外汉学家的预测,最近的一次五星连珠,会出现在2040年9月。 不论五星连珠是否会出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不容置疑的。经历了无数磨难,蒙受多次亡国亡种危机,最终还能迎来崛起,一定不是历史的偶然。习惯了锦绣繁荣的内地人,更易于昏昏然于和平的舒适,不敢、也不愿回望历史的伤疤,而常在戈壁内陆行走,却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份残酷记忆中的人间轮回。 那些孤独的矗立在荒凉大地上的遗址,永远不会被旖旎烟景消化掉,正是因为地偏人稀,它们才能那样赫赫然的保留着百千年前的样子,让你看了惊心。它们是大地上的史书,是内地罹患集体精神残疾者眼里的苦药,是历史的良心。 我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我们的执政者,能够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遗址,特别是河西走廊部分,纳入青少年旅行的范围,少一点类似“新课标读物”这样莫名其妙的项目,多一点鲜活的文化学旅,让未来们了解历史,才不至于失去当下。 …… P15-18 序言 一心声·一心画 ——赵曼的散文与绘画 王镛 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里言指言辞,不特指诗文;书指文字,不特指书法。但后世文人加以引申,使“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成为中国传统诗文书画理论的经典论断。诗文皆属心声,书画均系心画。清代张庚的《浦山论画》说: “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从张彦远、苏轼到董其昌等历代文人都主张“书画同源”、“诗画一律”,在“写心”的终极追求上,中国传统诗文书画达到了精神的沟通。 赵曼是当代中国才女型的画家,她不仅擅长绘画,而且擅长散文,曾举办“葵风·人间世”、“芳草天涯”、“霓裳风流”等多次个人画展,已出版《尘露微吟》《流水闲云》两部散文集。赵曼的散文与绘画都是追求“写心”的:她的散文表达的是她的心声,她的绘画表现的是她的心画。她的散文与绘画也是精神相通、互为表里的:她的绘画是对她的散文诗意的自由发挥,她的散文是对她的绘画内涵的自我阐释。赵曼毕竟属于当代中国的女画家、散文家,而不是古代的闺阁画家或女诗人,她的散文与绘画都带有时代精神的明显印记,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丰富、深邃而微妙的心理世界。 通过赵曼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西域走向中原、又从中原走向世界的人生旅途和心灵轨迹,也可以看到女画家绘画创作的文化背景、心理动机、原始素材和构思过程。 赵曼1976年生于新疆喀什,祖籍山东费县,作为内地汉族移民的后裔,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南疆的生活相对于北疆和内地来说还比较贫乏。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尘露微吟》中的《故园幽梦》等许多篇章,叙述的都是她童年和少年时代西部边陲生活的记忆。其中《味蕾中的记忆》连篇累牍地回味新疆与内地的各种美食,毫不掩饰当时她这个小女孩的贪馋,也反映了当时南疆生活的贫乏。好比荒凉的沙漠经常出现海市蜃楼的幻景,越是生活贫乏的地方,越容易滋生浪漫的幻想。赵曼后来回忆说:“我们的贫瘠的生活里饱含着期待和热望,为了逃出暗淡,迎接想象中的辉煌,我们从不在乎被打击,被压垮,被嘲讽。”(《云墟臆度》)殊不知,西部边陲戈壁绿洲——那片她曾经设法逃离的荒野,其实正是她文学生命的沃土和艺术灵感的故园。这一点尤其在她后来创作的“葵风系列”绘画中得到了证实。赵曼少年时代便抱有文学的梦想,她从小酷爱读书写作,12岁就已在《喀什日报》上发表了纵论天下的文章,16岁在全民爱诗的文学气候感染下组织了诗社。尽管她的诗词略显稚嫩,但她的散文却颇有诗意。这种诗意一方面来自她阅读的文学经典的熏陶,特别是屈原的泽畔行吟和刘勰的“澡雪精神”的陶冶,另一方面来自她经历的人生旅途的磨练,特别是西部边陲戈壁绿洲生活的滋养。西部生活塑造了她的西部性格:豪爽、坦荡.真率、自然一一这既是她的西部性格的本色,也是她的艺术风格的特色。正如她的散文《西线无故事》所说:“没有西部的性格,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西部人,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她十余年后,仍然保留着这种本色。”赵曼的性格并非一味豪放,她也不乏婉约的柔情,对新疆的父老乡亲、维族姑娘和汉族闺蜜,甚至对新疆的羔羊、野猫、骆驼刺、红柳等动物和草木,她都一往情深,写入自己的散文。 赵曼的第二部散文集《流水闲云》,比《尘露微吟》更加成熟,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情思幽深,文笔流畅,多侧面地袒露了作者的心迹。赵曼从小也爱好绘画,1996年她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结束了在人生“三岔口”的徘徊,踏上了从西域回归中原的旅途。2000年毕业后她在河南郑州工作,逐渐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也未曾中辍散文的写作。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流水闲云》的不少篇章记录的都是作者读书行路的感悟。从“我的丝路”起步,她的足迹遍及“尘寰中的梦幻之国”印度、“躺着的帝国”意大利、“欧亚一城”伊斯坦布尔、“小国寡民”的模范韩国……在走向世界的行旅印象中,她开阔了国际视野,加深了历史思考,不时进行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比较,最终将要回到创造新丝路文化的时代课题。因为读书勤奋,赵曼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非常广博而深厚,从儒道释思想到诗文、书画、经籍、野史、笔记、小说无不涉猎。她似乎对佛教禅宗和《心经》别具会心。她在散文《衣钵》中讲述了禅宗六祖衣钵传承的故事,最后发出了今天“圣人不再,法器亡佚”的喟叹。在《<心经>里的亡者世界》中,她独出心裁地界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其实就是教我们这个世界的俗人,怎样平静安详地迈入亡者世界的初级课程。”她年纪虽轻,却已有超脱生死的达观态度。《方廉》和《思愚》两篇读书心得,有感而发,针砭时弊,读后令人深思。《羲之爱鹅》《米芾拜石》《宋人也“呵呵”》《游与艺》《体验匠心》诸篇,不只是复述书画文坛的掌故,更加入了作者的艺术人生见解。《闲话谈香》《爱到八十岁》《柳絮才媛伟丈夫曹雪芹伉俪“脂砚”》诸篇,涉及女性与爱情话题,从作者的女性与爱情观念看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马尔克斯的小说对她的影响非常深刻。《写实水墨》《暮野葵风》《人间世》《云墟臆度》诸篇,有些是对中国美术史特别是水墨画艺术的梳理和阐发,有些是她个人的绘画创作体会,也是对她的绘画内涵的自我阐释,经由这些文章的提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她的艺术世界和心理世界。赵曼在她的长篇散文《云墟臆度》中总结:“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梦想在今天变得近切而简易,但浮光掠影地读万卷书和走马灯似的行万里路,都不再能使人从中受到启迪和裨益,只有将万里路上的历史点滴和万卷书里的思想精华相互参照,才能把古人所体会的人生情趣融入自己的创作体验。” 赵曼的绘画创作以水墨人物画为主,大致可分为“写实人物”、“葵风系列”、“都市女性”三类题材。这些绘画是她的心理世界的不同侧面的艺术表现,也是对她的散文诗意的自由发挥。 1996年至2OOO年赵曼在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所受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素描造型为基础的写实绘画教学体系,她也经过长期临摹和写生熟练掌握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长安画派”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宗旨,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06年她又到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高研班进修,强化了写实风格的水墨人物画创作理念和技法。此期间她创作的水墨人物画《瑶露》《角度》《乡关何处》《消费时代》等作品,描绘的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包括清晨卖菜的、四处张望的、进城打工的或推销时装的普通男女,富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也曲折地表现了从西部边陲回到内地都市的女画家好奇、敏感、同情、困惑的漂泊者心理。在人物造型和笔墨语言上,这些作品达到了当代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的一定高度,例如《瑶露》中近景聚焦的剥葱的姑娘,《消费时代》中淡宿墨塑造的女售货员,神态极其真实、自然而生动。她的“写实人物”合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观念的要求,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获奖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虽然赵曼的“写实人物”的高度水平获得了美术界的公认,但她并不满足于直接图解现实生活的题材。她在《暮野葵风》一文中写道:“我所渴望的创作,是能让笔墨纵横驰骋,是能用书写触摸心灵。我要的不是装饰,也不是讨巧的雕琢,我渴望的是富有性灵深度的作品。”是因循现实生活的规约,还是释放自己心灵的幻想?女画家陷入了痛苦的思索和两难的选择。她从小喜欢涂鸦,至今乐此不疲,她在她的散文集中所画的插图,离奇怪诞,幻想丛生。她觉得“比起正经八百的创作,信手涂鸦更加贴近真实的内心表达。”“我渴望那些无拘无束的涂抹,渴望在涂抹中让变幻莫测的梦魇凝固下来。”屈原的《离骚》、但丁的《神曲》、曹雪芹的《红楼梦》、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激发了女画家的浪漫幻想。也许是出于无意识深层心理的冲动,驱使她返回早年西部边陲戈壁绿洲生活的记忆:“依稀记得,随母亲在沙漠工地中度过的那个夏天。每到日落,从戈壁回到绿洲,都要穿过密林般的葵园。……小小的我,对那一杆杆融入暮色的巨大葵花总有几分畏惧,黑漆漆的葵盘敛合低垂,像严肃的卫士,俯下头来盘问我的去处。”(《暮野葵风》) 2011年至2012年,赵曼激情进发,连续创作了一系列巨幅水墨画作品: 《离离原上》《似水流年》《云谁之思》《料峭春寒》《尘刹》《楚歌》《莘莘青芒》《流觞》等,统称“葵风系列”。“葵风系列”作品一般呈现荒野上大片铺天盖地的葵花密林,密林掩映着一个或两三个儿童或少女。人物形象还保留着写实造型,但有些风吹的发型接近飘动的葵花;葵花形象则大胆夸张变形,犹如触角突出西面八方乱伸的海洋生物。在这些奇形怪状的植物纠缠下,儿童或少女的表情惊恐、惶惑、忧郁或感伤,仿佛在幽暗的环境包围中寻找着迷宫的出路,或者在人生的“三岔口”辨认着未来的前途,或者沉湎于睡梦状态的冥想……整个画面笔墨浓重,格调苍凉,营造了从现实生活中升华而来的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类似马尔克斯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神秘、奇幻、诡异,甚至有点阴森。无独有偶,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基弗也曾经创作过油画和版画“向日葵系列”,他颠覆了凡·高式的金色向日葵的阳光形象,代之以他的黑色向日葵的“晦涩的诗意”,包括历史的反思、政治的讽喻、文明的追溯乃至宇宙的联想。基弗经常把他的裸体自画像画在荒原上一群葵盘低垂的黑色向日葵中间,表现对他的“此在”(Dasein)的一种诠释与安慰。赵曼未必借鉴过基弗的作品,也未必研究过存在主义哲学,但她的“葵风系列”与基弗的“向日葵系列”可谓异曲同工,不过她表现的是自己对戈壁绿洲中的顽强生命的敬畏,对摆脱恶劣环境的人类自由精神的追求。在她的“葵风系列”中,人是葵的精魂,葵是人的化身。在那些儿童或少女身上,寄寓着女画家的深层心理情感的投影:彷徨、苦闷、渴望、挣扎、悲悯或超脱,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她的心灵世界最隐秘、最柔软的角落。就表现技法来说,赵曼的“葵风系列”那种纵横驰骋、自由书写的笔墨语言的力度,丝毫不亚于基弗的“向日葵系列”的油画笔触和版画线条,而且富有中国写意画独具的水墨氤氲的韵味。 从赵曼的“葵风系列”到她的“都市女性”,我们似乎从苍凉的西北忽然来到了温润的江南,特别是仿佛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摩登的上海。屈原、曹植等古代诗人笔下的“芳草美人”通常别有含蓄的寄托,赵曼笔下的“都市女性”则真率地表现了女画家欣赏女性美、追求时尚的审美心理。同时她经常引用古诗作为她的美女画标题,诸如《建安诗意》《子夜夏歌》《杨柳依依》等,让她的时装美女沾溉古雅的诗意。现在艺术市场上大量流行的美女画,要么艳俗,要么病态,而赵曼的“都市女性”则清新淡雅,气质高贵。她在《秋波》一画的注释中说: “我画了许多美女,若求形象靓丽、色彩淡雅并非难事,但若欲捕捉孤芳冷艳的淑女气质,则百不遇一。”这种审美理想正符合女画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大概为了满足大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她也画过一些轻佻性感的时髦女郎(如《妖娆》),但更多画的是清纯可爱的窈窕淑女(如《绿萝》)。《绿萝》之类的作品往往把新潮都市女性与旧式椅子、摆设、花卉、假山组合在一起,流露出复古怀旧的情调,这也是当今的一种审美风尚。“都市女性”最大的特点是把简约的写实造型与丰富的写意笔墨结合起来,自由发挥了轻松随意、淋漓尽致的散文式优长。 总之,赵曼的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三类题材,“写实人物”注重现实性,最具主流形态,相当于报告文学;”葵风系列”注重表现性,最具个性特征,相当于散文诗;“都市女性”注重通俗性,最具大众审美,相当于小品文。因此,她的“实人物”作品获得过全国性展览的奖项,她的“都市女性”作品赢得了艺术市场的青睐,她的“葵风系列”作品受到了美术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这三类题材绘画的创作手法,并非毫不相干或互相抵牾,如果没有“写实人物”的写实造型功力,她的 “葵风系列”与“都市女性”的人物造型恐怕也不会如此精微传神。赵曼的同名散文与绘画作品《浊水共烟涛》,缘起于作者从一个清晨走出胡同买菜的平凡女人身上,恍然发觉了自己的影子,她感慨不已,体验到:“从艺术的角度看世界,平庸的相貌有时候比完美的五官更加富有魅力。寂寥惨淡,也许最能包孕生活的内涵。”于是,她运用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画出了这个平凡女人的精神肖像,现实性、表现性与通俗性三者集于一身——由此诞生了Ⅸ浊水共烟涛》图文并茂的双重佳作。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