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章(一个普通百姓对论语的用心解读)》由蔡爱东所著,《论语》的前十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做人,内容包括《学而》、《为政》、《八佾》。《学而》讲做人的道理,《为政》讲实际的做人,《八佾》反映的是社会实际,即社会实际中的做人。第二部分讲道德修养,内容包括《里仁》、《公冶长》、《雍也》。《里仁》是道德修养的理论性论述,《公冶长》讲人的实际的道德修养,《雍也》讲道德修养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三部讲孔子,内容包括《述而》、《泰伯》、《子罕》、《乡党》。《述而》讲孔子,是孔子自述,可以看作是对孔子的理论性论述。《泰伯》是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补充性篇章,《子罕》篇讲世人眼中的孔子,是世人对孔子的认同,《乡党》篇讲生活实际中的孔子,是学问、品德、修养在孔子生活实际中的反映。
《论语》前十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以《学而》、《为政》、《八佾》为第一部分,以※里仁》、《公冶长》,《雍也》为第二部分,以《述而》、《泰伯》、《子罕》、《乡党》为第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做人;第二部分讲道德修养;第三部分讲孔子,是学问、品德、修养在孔子生活实际中的反映。
《论语》前十篇内容,都是由理论到体再到用的整体性的叙述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构架模式是以诚、敬为基本的心灵核心,以礼、仁、信为行为准则,以礼、仁、信等学问、品德在生活实际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为智慧,以智慧对于道的契合而为义。
《论语》的前后十篇,不应该是同一个人或同批人所做的编撰,并且不应该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主要表现在:其一,记述孔子时,后十篇相对于前十篇,多了许多情绪化的记述,这反映了不同编撰者之间迥异的创作风格。其二,对事件的记述,后十篇相对于前十篇,略显具体详实,这则反映了文学创作在不同时间段里的差异性。其三,前十篇整体结构性很强,而后十篇则显得极为松散,特别是后十篇在编撰过程中的画蛇添足式的错误。这表现出后十篇编撰者的理解力、创作水准以及对于文本的掌控能力,与前十篇的编撰者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论语十章(一个普通百姓对论语的用心解读)》由蔡爱东所著,《论语十章(一个普通百姓对论语的用心解读)》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