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作为记录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五百多年,而且享誉海外。思履主编的《传习录全解(彩图全解版)》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详细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本书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习录全解(彩图全解版)/中华国学典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思履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习录》作为记录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五百多年,而且享誉海外。思履主编的《传习录全解(彩图全解版)》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详细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本书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日月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著作。思履主编的《传习录全解(彩图全解版)》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目录 绪论 王阳明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王阳明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第一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一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最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最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第一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傲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人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试读章节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王伦的次子,于成化十七年(1481),进京参加殿试位居榜首,天下皆知。 王伦获知消息后非常高兴,这是王氏家族迁往浙东后中的第一个状元。受父亲王伦的影响,王华不仅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极富同情心。这种品性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显现了出来。 有一天,他与伙伴们在河边玩耍,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脚步蹒跚地走到河边,随后又东倒西歪地走了。没过多久,伙伴们都相继返家,只剩下王华,正当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却在醉汉待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包袱。他感到好奇,于是打开包袱来看,里面竟然有不少的银子。他猜想,包袱很有可能是刚刚那个醉汉遗失的,他心里想:不管是不是,把银子丢失的人肯定会回来找的。为了不让别人把包袱拿走,王华自己坐在河边,等着失主。 到了夜幕将要降临的时候,王华终于听到急匆匆的脚步声。一看,果然是那个醉汉。王华迎上前询问他是否丢了东西。醉汉激动地将他如何醉酒走到河边,如何丢失包袱一事讲给王华听。王华听后把包袱还给这个醉汉。那人打开包袱发现自己的银子分文不少,连声道谢,并拿出银子表示谢意。王华推辞了,并说,自己若是在乎银子,就应该早拿着包袱走人了,而不是在这等着他回来取。那人听后更为感激,执意跟随王华到家中,特向王华的家人道谢。王伦得知此事后,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 王华十四岁的时候,在余姚的龙泉山寺院读书,同窗的伙伴大多是富家子弟,平时常常仗着自家财大气粗,捉弄和欺负寺中的和尚。和尚们为了报复,便有意散布谣言,说寺中经常有鬼魂出入,并经常假扮鬼的模样来吓唬他们。果然,这招非常奏效,同伴们都被吓得仓皇离去,不再到寺院读书了。然而,王华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在寺内读书,和尚们实感惊奇。为了赶走王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和尚们故技重施。他们来到王华的屋外装神弄鬼,却发现王华丝毫不为所动,神气自若地在读书。 第二天,无计可施的和尚们跑来问王华,昨夜寺院被鬼闹出这样大的动静,他为什么不害怕。王华说:“我没有看到鬼,只是看到几个和尚在装鬼。”大家一听小小年纪的王华说出这样的话,非常惊讶,暗暗佩服王华的睿智和勇气。 王华的品学德行颇被当时浙江学政张时敏看重,恰逢浙江布政使宁良要为其子弟挑选老师,张时敏力荐王华前去宁家任教。王华到了宁家,被宁家的数千卷藏书所吸引。他白天认真教课,晚上则挑灯夜读。宁家的子弟中有几个颇为顽劣的,想要拉拢王华和他们一起玩乐。他们经常备上好酒,安排美色来引诱王华。王华倒是也颇爱饮酒,但是对于美色却全然不为所动。一日,饮酒归来的王华微微带着几分醉意回到江边房中,竟在自己的床上发现两名娇艳欲滴的女子,他想要退出房时,又发现房门竟被锁上了。慌乱中,王华卸下一扇门板,破窗而出。他就这样,拥着门板,随着江流而去。王华的这种坚持令宁氏子弟颇为敬佩。 在宁家的三年时间,王华差不多看完了宁家所有的藏书,学问大长。因此,王华日后高中状_元,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阳明年少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们将父亲王华的逸事传;为美谈,也颇受影响。 P12 序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生平命运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综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有着“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该书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持纯粹心,做至诚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注释和译文,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一本书,既可以了解王阳明颇为传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传千古、响彻中外的心学思想,还可以品读被奉为儒学经典的名著《传习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