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民国人物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婕//刘杨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公立顶级学府北大、清华,到私立大学南开,再到教会创办的金陵女大,以致惠及农民、工人、城市贫民的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国的教育探索之深入,普惠人群之广泛,业绩之辉煌,令当今教育难以企及。赵婕、刘杨编写的这本《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通过对民国14位民国教育家的生平介绍,勾勒出民国教育的前世今生,既是向教育界前辈致敬,也希望能引发对今天教育的思考。

内容推荐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的内容简介如下:

民国时期,14位著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筚路蓝缕,艰难奋斗,开拓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开创了北大精神,梅贻琦缔造了尖峰时代的清华,张伯苓苦心经营南开大学,中国的高等学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熠熠生辉。晏阳初与平民教育,陈鹤琴与儿童教育,吴贻芳与女子教育,黄炎培与职业教育,陶行知与乡村教育……他们全身心地热爱并投入教育事业,其诚挚的情意、无私的付出、高贵的品格,令今人动容、景仰、深思。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由赵婕、刘杨编写。

目录

第一章 蔡元培:北大精神

 1.为什么是蔡元培

 2.世界第一校长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二章 梅贻琦:尖峰时代的清华

 1.先做君子

 2.再做大人物

 3.就任清华校长时的讲话

第三章 张伯苓: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1.中国不亡,有我

 2.有中国,必有南开

 3.论教育家的责任和教育之宗旨

第四章 晏阳初:平民教育,平天下不平

 1.打算做个怎样的人

 2.平民教育60年

 3.自述平民教育

第五章 陈鹤琴: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究竟为什么要去读教育

 2.一切为了儿童

 3.“活教育”17条原则

第六章 吴贻芳:中国女子教育的华章

 1.涅槃后的凤凰

 2.凤鸣铿锵

 3.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

 社会影响

第七章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

 1.教育界的徐霞客

 2.老师的老师与老板的老板

 3.论职业教育

第八章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

 1.新教育与新教师

 2.为什么要办乡村师范学校

 3.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第九章 陈垣:博学鸿儒教育家

 1.从《书目答问》开始的博学人生

 2.从著作等身到桃李满天下

 3.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钱穆: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

 1.为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2.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

 3.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第十一章 梁漱溟:以出家的精神

 1.人为什么活着

 2.中国往哪里去

 3.东西人教育不同

第十二章 蒋梦麟:有所为,有所不为

 1.书生有种

 2.教育如果不能

 3.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

第十三章 马相伯:我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

 1.朝着教育的方向

 2.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马相伯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马叙伦: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

 1.风声雨声读书声

 2.家事国事天下事

 3.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中举人,点翰林

蔡元培5岁入家塾读书,跟随先生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之后又读四书五经。读书之外也学习识字和对句。13岁时,蔡元培受教于秀才王子庄,学习八股文。

1883年,蔡元培考中秀才,当起了塾师,他先后在姚家和单家教学,一边教书,一边自由阅读。受家庭财力所限,蔡元培无钱购书,便从六叔的藏书中借阅。蔡元培补读了《礼仪》《周礼》《春秋公羊传》等,也阅读了很多关于考据或辞章的书籍。阅读之余,蔡元培尝试写作散文与骈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同乡前辈田春农的认可。

1886年,田春农把蔡元培介绍到藏书家徐树兰、徐友兰家中,一方面为其子徐维则伴读,另一方面帮助徐家校勘典籍。徐家是当地的藏书大家,藏书四万余卷,有一书斋名日“徐氏铸学斋”。蔡元培在这里伴读四年,博览群书,除了增进学问,也结交了很多老师与朋友。在徐家的伴读与校勘经历是蔡元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蔡元培为此很感谢介绍自己到徐家的田春农,称他是自己生平第一个知己。

1889年,蔡元培在人生中第三次参加乡试时得中举人。1890年,蔡元培与徐维则共同进京参加会试,名列贡士第80名。蔡元培并没有参加之后的殿试,他怕自己字写得不好,会影响殿试的名次,于是离开京城,打算以后再参加殿试补考。1892年,蔡元培进京补殿试,获中二甲第34名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稣也参与了阅卷,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蔡元培:“新庶常蔡元培,年少通经,文及古藻,隽材也。”1894年,蔡元培参加了散馆考试,成绩优异,授职翰林院编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时蔡元培刚刚担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民族危机让蔡元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蔡元培仍旧一心向学,但甲午之后,朝士竟言西学,蔡元培的阅读重心也转移到西学上面。他广泛涉猎外文书报刊物,留意世界事务,同时也阅读改良派的著作。在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四年当中,蔡元培基本上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他在自己的书斋中写了十个字表明心意:“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蔡元培感到十分气愤,同时也看清了朝廷腐败的真实面目。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认为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围绕某个大人物,还是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中国要有未来,必须塑造大批新人,要自下而上寻求国家自救之路,这就是教育救国。蔡元培离开北京,决心投身教育,启发民智,走另外一条救亡之路。

绍兴中西学堂

蔡元培回到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蔡元培上任后作出改革,把学生按受教育程度分为三斋,类似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蔡元培还在原有英、法两门外语之外增开了日语,聘请日籍教师授课,自己也继续学日文,并兼学英文。虽然学校聘请的教师都是绍兴本地最好的人选,但是在思想上却分为新旧两派。新派“笃信进化论,对于旧日尊君卑民、重男轻女的习惯,随时有所纠正”。旧派与新派所持观念正相反,两派人经常互相辩驳,新派人数多,在争辩时总处于上风。由于双方讨论总是在午餐和晚餐时,学校的食堂又是师生共用,所以旧派的人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受到了侮辱,因此上告学校督办,对蔡元培提出警告。蔡元培最终无法忍受,于1900年2月离开了中西学堂,后被聘为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在剡山书院,蔡元培演讲数次宣传科学的作用,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情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科目学习,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书院改革未能完成,一年后蔡元培辞去院长职务。此后又有书院找蔡元培任职,均未成行。

上海南洋公学  1901年,蔡元培来到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南洋公学本只设小学和中学,学校监督沈子培提议学校增设“特班”,招收擅长古文的学生42名,教授外语和经世之学,对应当时朝廷新开设的考试科目“经济特科”。特班课程,半日读书,半日学习英文、数学。蔡元培将所选科目门类列出,如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文学、伦理等,由每名学生自选一门至两门,按照蔡元培提供的相关书目进行阅读。学生每曰写札记,每月作文一篇,都由蔡元培亲自批改。每天夜里蔡元培还要找两三名学生谈话,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或谈论读书心得、讲述时事感想。

蔡元培要学生学习日文,指导学生进行日文翻译。他对学生说:“中国被欺辱到如此程度,要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弱点,也要关心国际上的情况。要学习外语,多读外国书,学习日文,也可以从日文书中了解国际形势。”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成立演说会,定期练习演讲,让学生通过演说启发民智,引导社会。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各地方言不同,蔡元培便组织学生学习普通话。

P3-5

序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与另一位作者刘杨采取了“中立”的写法,就是很客观地向读者呈现这些教育家的故事、事业曲折和业绩。教育家的事业,是那样的艰辛和厚重,甚至是那样的寂寞和枯燥,作者的感动和多情也不由自主地要收藏起来,害怕那赞美都是太轻的东西。

林玉体先生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中讲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家维多利诺的故事。“宫廷学校”的创办人是一位侯爵,他延请维氏去主持学校,维氏答应之后补充说:“我接受此种职位,但只有在一种了解上我才同意,即你不能有求于我去做任何对你我二人皆不值得做的事情;并且,当你个人的一生还能令我尊敬时,我才会继续替你服务。”维氏之提议得到侯爵完全应允,维氏全然自主办校22年。

东西方教育史上有足够多的感人故事,有些人甚至为了教育放弃了教育之外的诸多人生幸福和成就,但,这个小故事最让我内心震动。当我在了解更多感人的教育家尤其是中国教育家的故事时,我总是想起这个小故事。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如果我足够好,就配献身”;这句话,和维多利诺那句话的意思:“只有你足够好,我才献身”对照起来,你会想到什么呢?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教育家,就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这座老宅子的承重墙。这座老宅子并不足够好了,他们献身;他们自己的人生好或者不足够好,他们都献身。

他们只有献身:“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都有他们。想起几十年前在日军炮火下的江边,陈鹤琴带着他流亡到江西后百般艰辛培养出来的一百多位女师范生,再次逃难。情急之下,他对渔民说,他带着一百多位女儿要渡江,渔民感动,冒险送他们过江。想起蔡元培为了筹集到让学校生存下去的资金,在上船出发去南京前,得知他的儿子死了,那可怜的儿子的妈妈也早不在人世了,这惟一的亲人父亲,嘱咐家人安葬儿子,还是在煎熬中上了船,终于筹集回来办学资金……

美国黑人教育家布克尔·华盛顿在他的自传《力争上游》中说:“北方教师在内战后立即从事教育黑人的历史,无论什么时候写出来——我希望有人把它写出来,一定是美国史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我想说,无论是民国还是现当代,真正的教育家或者教育者所从事的事业,还需要更多的人进行更好的表达,这也一定是中国史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我记得在写书过程中,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刘杨,一向冷静不易动情的他,也不由对我说,他是如何被这些人物感动和冲击。感谢编辑马浩楠给我们的这个命题作文,让我们借此机会能更多了解这些值得尊敬的民族前辈,从此把他们印在了心里。

赵婕

2012年12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