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渺茫悠远,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生活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成为“大人物”。但即令我们这些“小人物”,也完全可以生活着,思考着。吴丙年的《木可的慢慢时光》就给人以这样的启示。
读这本书,你不要奢望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也欣赏不到“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出长安到日边”的超逸,但能体会到,平民生活并不必然是平庸的。思考,能改变这一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木可的慢慢时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丙年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时空渺茫悠远,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生活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成为“大人物”。但即令我们这些“小人物”,也完全可以生活着,思考着。吴丙年的《木可的慢慢时光》就给人以这样的启示。 读这本书,你不要奢望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也欣赏不到“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出长安到日边”的超逸,但能体会到,平民生活并不必然是平庸的。思考,能改变这一切。 内容推荐 《木可的慢慢时光》是作者吴丙年十年文字的集结,也是作者十年时光的凝落。时光阑珊之处,文字情思所及。或慢思,或慢行,或慢读,或执子之手,慢慢相随。每时每刻,每条路上每个人,都写着作者对生活,对时光的理解,与渴望。《木可的慢慢时光》分“慢思”、“慢行”、“慢随”、“慢读”、“慢品”数辑,文字触及生活多个层面,藏着作者“文字融入生活,也将生活悄悄改变”的小小“野心”。 目录 慢思辑:坐在时光最深处 对一只小虫的描述 坐在时光最深处 散步 慢慢五叠 生命的切口 微笑的词语 大师的离去 一夜风声入梦来 窗外的微光 春分 脆叶·绿鸣 走过一路灯火 纸片·羽毛 城市的冬天 一声问候 小写意 想念一只蝴蝶 停下脚来,听他们歌唱 朝思暮想 对联课 慢行辑:迟到,是什么 迟到,是什么 向晚桃花 索溪小坐 散落大地的星辰 一朵花里的春天 我们一起等乌云 凤凰门外 浪漫的事 空山人语 山中一日 花开花落间 慢随辑:爸爸,你要去哪里 孩子,我不是你爸爸 儿子的召集令 爸爸,你要去哪里 爸爸,孩子的玩具 长颈鹿才是高级动物 没谱的歌 花生宝宝会疼的 那沙滩上 爸爸,你是爸爸 孩子的爱 大海,我来了 没关系,你还可以看到晚霞 我知道奥特曼的电话 生命的最初 美丽的目光 那陪着孩子玩 为人父母,诚惶诚恐 接机 慢读辑:藏在日子里的秘密 书事 读书:读书的“读”,读书的“书” 抚摸汉字 青年有梦想,社会有温暖 楚楚“衣冠” 谁是谁的“后” 人性的“写照” 当时光交错,生命重叠 好天气谁与共享 记忆,是一座金库 让教育成长 情深“范儿” 远去的山林 化蝶,你也可以 一抹旧时月色 你我的小旅行 念想已久的生活 让生活贴身自然 守着一湖时光 饮食男女 从此,“理性”做父母 慢品辑:人间烟火最入味 厨房随想 又见苦瓜 我的外婆绿 父亲的汤 宅男笔记 别辑:慢慢地自我 莲花澈,清水香 罗丹的触摸 一瞬 与阳光邂逅 燃烧的歌声 对面女子 四月阑珊 人间四月天 临街,看自己 收拾自己 一直疼痛 就这样,走到一棵树下 故乡 飞鸟 静默 七夕 后记:适可的生活 试读章节 坐在时间最深处 ——人终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有谁不同,能不同到时间之外? 1.你我即时间 “爸爸,快过来,上海不见了。” 孩子在玩中国版图的拼图游戏。因为“地儿”小,“上海”在游戏中就成了小拇指肚大小的一块木头,经常被孩子弄不见了。从沙发底下将“上海”捡起来,我给孩子打趣说:“下次小心点喔,再把上海弄不见,上海人民会不高兴的。” 当然,四岁的孩子自是搞不清楚“上海人民”是个什么概念,在他心中,甚至会把“中国”和“湖南”等任意一个地方混为一谈,若给他解释“湖南”是“中国”的一部分,说不出有多么艰难!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大大小小的木板都一样,除了形状上、位置上的区分,不会再有别的意义上的不同。当然,孩子对“湖南”格外亲切,那仅仅是因为“湖南”是他爷爷奶奶生活的地方。 孩子的另一个游戏,是在一张铺开的世界地图上,插上那花花绿绿的国旗。刚开始,孩子还兴趣十足,没多久就变得烦躁又纠结,那几十面旗帜,同又不同,要区分开来让大人都十分劳心,何况孩子乎?经常的结果是,孩子拿到旗帜任意穿插,管他是英国还是法国,瑞士还是意大利!看着版图上旗帜林立,遮天蔽日,再不见土地,孩子最终又把旗帜一一取下,拿在手中一面面细数把玩,此时再看那世界版图,完整又清晰。 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吧!至少,在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没有国别,没有主义,不分左右,无论贵贱。然在旗帜林立、概念纷呈的现实世界,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人移民,有人换肤,有人改名,还有人改姓。大家都在忙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与他人是多么的不同。然时间如雨。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有谁能贵,贵过时间?可怜北师大那个“四千万”的教授,情商不过我那四岁的孩子! 人终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有谁不同,能不同到时间之外?用金钱、盛名等成功的概念来诠释生命,只能被时间调笑和看轻。我默默站在游戏拼盘前,静静地看着我的孩子:父亲消失了,孩子不见了,我们是在彼此时间交错中相遇的两个人,共享这短暂又珍贵的美好时光。 2.“强拆”不掉的过去 翻开近一期《明日风尚》,一组有关马来西亚槟城的图片和文字,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明日风尚》的确不辱自担“A window,A Mirror”之使命,让我在那些斑驳的老墙上、素净的街道中看到了自我的过去——那些“强拆”不掉的过去。 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人群对时间的解读,由此衍生而来的概念便有快、慢、发展、落后。而人群也似乎一厢情愿地认为,发展是快的,不快一点儿就要落后。所以那些象征着过去、衰老、缓慢的老房子被拆除一空,甚至刚刚建成不过二三十年的房子,也有着不复存在的理由。 同时被拆除的,还有人群的生活方式。高耸而拥挤的楼群,宽阔却又堵塞的街道,时新却又时旧的产品,还有那朝三暮四的生活理念。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能证明,人群正在离过去越来越远,离未来越来越近,而现在,则是一个可以理解并能容忍的匆忙和无定。 但人群似乎忘记了,未来是想象,现在是瞬间,过去,只有过去凝聚成生活的模样。一座城市为什么最终不能融入到一个游子的灵魂深处?因为这城市里没有他的过去;一个人一座城市因何而与众不同?因为他那独特的过去。我曾问一个成天与外国友人打交道的朋友:“你思考问题时用的是什么语言?”他想想说:“汉语。”旋即,他又补充说:“家乡土话。”我也曾在报纸的副刊上读到这样一篇小文,作者这样描述他将住了好些年的房子出售后的失落:就这样卖掉了,我的过去,我的记忆,我曾拥有的喜怒哀乐。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祖国而言,又老又旧的槟城的确是一扇窗户,一面镜子,它让我看到:它慢,但它不落后;它发展,但它仍保留着过去;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因为它仍拥有着自己的过去。发展,坐在时间最深处来看,我们无法将“过去”拆除,保留原有的元素也是设计或建设的一种,保留原有的记忆更是一个人立足现在、直面未来的根本。 3.亲爱的,我们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和孩子坐在灯光里,读一篇《小福瑞种扁豆》的故事。末了,儿子说:“爸爸,我们也种扁豆吧。”好。我们家阳台太小,就种牵牛花吧。种子发芽的时候,小家伙兴奋异常,不停去探望,按时去浇水。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在钢筋水泥中出生成长的他,对于泥土,对于种子,的确陌生而新鲜。 日本地震的时候,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里呈现了这一人类的巨大灾难。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仙台机场的那一组照片,那些平日里在人们眼中貌似巨大的家伙,在海浪里就像我儿子的那一堆玩具积木,小脚儿一踢便稀里哗啦。人类给自然界制定了一套规则,却不想自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一个喷嚏,鼻涕就能将人类淹死。 人类远离泥土,将自己凌驾于泥土之上,却终究逃不过万有引力的宿命。我和儿子种花草,一起爬山看日落,告诉他蝴蝶虽然美但别去打扰它,告诉他小草也有眼睛,它们曾看着你我快乐地嬉笑玩耍。我也很想给他写一些文章,第一篇就是《亲爱的,我们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亲爱的,我们有一个怎样的未来?这似乎决定于我们有一个怎样的现在。 今天的报纸说:油价又涨了。自然赋予我们直立行走的双足,我们却自以为是发明了四个轮子来取代。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显然早已超越生活的基本诉求,进而陷入贪婪的迷途。而用来买单的,便是我们的未来——自然。不是吗?为了更多的轮子跑起来,我们要将更多的大地撕开……坐在时间最深处,我们看到:城市越来越大,森林越来越小;人类越来越多,生物越来越少;物质越来越丰富,情感越来越稀有…… 当然,我不能容忍在写给孩子的文章里如此悲观,更不能容忍自己仅仅耽于对现实的批判。在和孩子一起种下牵牛花种子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然决定,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点一滴地告诉他,那生活的真相: 花朵不为我们而多彩/你看,它们和风儿有着深深的情谊/牛羊不为我们的餐盘而存在/你看,它们在草原上的生活是那样多姿多彩/丢掉钓竿,让鱼在水里自由地浪漫/再听听,小鸟那深情的歌唱/它们也有着自己的喜乐忧伤/当树叶凋零,大地摇晃/不要只是悲伤,更要扼住自己那无休无止的/欲望 有人说,正史不可全信,因为那是当权者写的。同理,我们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如果能被诸多的物种关注、分享、记忆,那将更有意义。 P5-9 序言 都市海边的柔软时光 王 扉 看过台湾文艺片《海角七号》的人,一定忘不了台湾最南端恒春半岛上的那个垦丁。电影里的台词说,“这里有希腊的浪漫,也有夏威夷的热情”。 去过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人,也一定忘不了那里的古旧洋房,各种各样的民宿客栈。 而在繁华都市深圳绵长的海岸线上,也有这么一处美丽的地方,它既有台湾垦丁的清新迷人,又有厦门鼓浪屿的怀旧浪漫。它就是大鹏半岛的校场尾。 接到丙年老弟的电话,拜托我给他的新书《木可的慢慢时光》写篇小序的那天,我正在校场尾——这个坐落在都市海边的小村庄,其间的一家音乐客栈,听一位流浪歌手的小现场。“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叩动心弦……”蓦然地有种别年依稀,岁月走远的感伤。 还记得在江南水乡的古城小镇里,往往有一种风情独特的“半边街”——一侧是河岸、一侧是民居。而在这大鹏湾的校场尾,则是另一番风情——一边是海岸线,一边是民宿客栈。但无论是身在故土的江畔,还是在客居他乡的海边,有一种心事是和丙年的文字一样的,就是那慢慢的,柔柔的,软软的……时光。 绵延的沙滩、无界的海面,当一个人坐在校场尾海边民宿的楼顶上看风景时,就会发现心变得很静,好像海风能把所有属于都市的烦恼吹散,大海能把所有属于城市的喧嚣带走。和心爱的人去海边吹吹风,打个电话给远方的好友,和他(她)分享大海的声音,听浪花的歌唱…… 在夜色来临之际,约两三好友,喝一两杯小酒,走上一段海滨小道,累了就结伴坐在海岸边,听听潮涨潮落的声响,聊聊难得吐露的心事,吼吼罗大佑的《青春舞曲》或者任贤齐的《沧海一声笑》: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当醉意或是睡意慢慢爬上来时,也许你会想起被暂时遗忘的人潮人海,或是多时未亲近的回家的门。 (王扉,青年学者,“幸福国学”创始人,《破玄:老子的密码》的作者) 后记 适可的生活 终于决定,要将日常写就的散淡文字,整理成书。 这,离我立意开始编织文学梦想的那年那月,已是近二十年的时光。这样说来,我算不上一个执著的寻梦者。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不写一个字,在生活的繁复琐碎中,渐渐觉得梦想是奢侈。就这样,我以为我忘记了,也许我真的忘记了:曾经年少的我,有过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 直到有一天,我又拿起了笔。只是此时,我已经淡然,文字只为日常的记录,自我的修行。文字,可以在梦想之外存在吗?可以。可以慢慢地写,可以随心地写,想写什么便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便什么时候写。写得好不好,可不可以发表,会不会有人喜欢……这些,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的。渐渐地,文字便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成我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写我做过的饭菜,也写我走过的地方;我写我读过的书,也写孩子的成长;当然,我也写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当我渐渐喜欢这种状态,这种日常的写作便成为了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文字融入生活,也将生活悄悄改变。 当时光走得越来越慢,日子变得越来越长,我的心思也就和先前变得很不一样。我发现我慢了下来,整个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妻子常会这样说我:“哎呀,瞧你这人,死不急的。”我会花一整天的时间窝在家里读一本书,也会没来由的突然间背个包包就进山去了;我愿意陪着儿子傻傻地看蜗牛,也期待在下班的路上与一只小虫相遇;我还曾在武陵源的金鞭溪里拾起大小不一的石头,带回家养在鱼缸里,到今日石头们已经穿上了绿茸茸的苔衣。 若问:“你怎么会这样得闲?”这正是我也想弄明白了。于是,我想把这些年随性写下的文字梳理成书,或许答案就此出现了。但是,当“慢慢”这个主题在我脑海里沉静下来,我自己都被“吓”着了——生活在以“时间就是金钱”为理念的城市,我竟然是如此的“不合时宜”。不过我很快就释怀了,而且还有着一份小小的骄傲。为什么就不可以呢?生活的有情有义,就体现在这里了:这一生,虽然有许多许多,都像“爹”一样无从选择,但我却可以选择,选择我适可的生活。 所以,这本书,她不是文学梦想的结晶,而只是这些年来我所拥有的,那些慢慢悠悠的时光。我想,对我来说,文学早已不再是梦想。我的梦想是活着——像自己理解的,想象的那样活着。因而,最后我要打心底里感谢一些人,感谢他们对我“形”我“素”的理解和包容: 谢谢妻子,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这本书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见证。 谢谢儿子,他让我重新探索什么是“人”,什么是“生命”。这本书里的许多文字,他才是真正的作者。 谢谢蔡姐,对这部书稿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鹏基物业》的丁海燕女士,谢谢她为我开辟了一块可以自由耕种的小小园地。 谢谢所有值得谢谢的人。 谢谢时光,一直未曾将我丢弃。 写在2012玛雅预言后,深圳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读到山花满头,不问木可归处。 我们的焦虑,有时来自经验传递的中断和彼此的隔绝,木可却让我们看到,我们对生活之美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相近的感悟,我们被时空分割,却仍在同一个经验现场,阅读,成为我们遥远的心电感应。 人们往往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寄托于大面积的美和大规模的美,木可却将生活渴望,分散在每时每刻、每条路、每个抬头的瞬间。 ——韩松落,作家,《为了报仇看电影》作者 这些慢慢的,用心写出来的文字,是一个男人真诚的心绪,是他人生里的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写读书的读,读书的书;他写成长的儿子,远去的村庄;他写一个个熟识又陌生的汉字,写留在心间的故乡的食物;他写历经秋风霜冻的苦瓜,写一小包一小包外婆做的绿茶。文字背后,是无尽的深情,悠悠的思念,以及远去的凝望。 ——周华诚,媒体编辑,作家,《一饭一世界》作者 《木可的慢慢时光》“随行”一辑文字,让我看到,木可做父亲简直到了惴惴不安的地步。看得出,他对父亲这个角色极度重视与珍视,这恰恰是这个社会稀缺的态度。自鲁迅、胡适以来,如何做父亲一直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因为时代巨变,中国的父子关系必然面临重建,这个过程是多么需要木可这样的思虑者。 ——关军,作家,媒体人,《无后为大》作者 吴丙年的这本《木可的慢慢时光》一个最为关键的词是:慢。在什么都讲究加速的年代里,慢下来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吴丙年写下的这些文字提醒我们如何享受一种慢时光,体验一种慢生活,欣赏一种慢态度,品味一种慢阅读——从那种细致入微的铺陈,熨帖暖心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出作者的慢慢写作姿态。在这个年代,这样的写作值得我们阅读。 ——思郁,书评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