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作者董炳月)引用的繁体字文献均改为简体字,特殊情况下保留个别繁体字。
引文中的省略部分用“[中略]”或者“[前略]”、“[后略]”表示,而不用省略号“……”表示,以避免与文中原作者使用的省略号混同。
所引日语文献除特别注明译者的,均为引用者翻译。
汉字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的冲击开始重建。为了翻译西方著作,为了表达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大量新的汉字词汇被创造出来。这类词汇流行于明治时代的日本,形成了“新词洪水”。“新同洪水”从日本涌人清末民初的中国,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日语汉字词汇,即日语借词。中国现代话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日语借词进行的。《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主要以“国语”、“国民”、“个人”、“革命”这四个词汇以及关联词汇为—对象,探讨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过程相关联的思想与文学问题。这四个词汇均具有主体性、功能性和生产性,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统括了近现代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问题,多见于黄遵宪、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以及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著述,更多涉及旅日、留日中国人的话语行为及其语言文本。日语汉字词汇向现代汉语词汇的转换,是发生在汉字文化圈内部的“‘同文’的现代转换”。通过这种转换,中日两国在重建同文关系的基础上,共建并且共有了以汉字词汇为媒介的知识空间。
《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的作者是董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