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肌肉抽紧,一条腿当支柱,让身体昂然挺立于天地间;另一条腿则如钟摆般由后方摆荡到前方。脚跟着地,身体的重心前倾,移往拇趾底部的肉球。接着两腿交换位置,继续往前移动,一步又一步,有如鼓点般有节奏。这便是行走的节奏,是全世界最明显也最模糊的一件事,跟宗教、哲学、景观、都市政策、解剖学、寓言,乃至心碎都相关。

行走的历史是一部没有书写过的神秘历史,其片段散布在无数书本的平凡段落中,也出现在歌谣、街道,以及几乎每个人的冒险经历中。有关行走的生理历史属于双足进化和人类解剖学的范畴。在大部分时间,走路只是一种实际需求,是衔接两地间最自然的移动方式。将行走归类于一项探索、一种仪式、一类沉思,乃属于行走历史中特殊的一支,它们和邮车载运邮件,同上班族赶火车在行为模式方面固然大同小异,但在哲学意境上则迥然不同。换句话说,以行走为主题,就某种角度而言不啻是给一项普遍的行为赋予特殊的意义。如同饮食或呼吸一样,走路可以被赋予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由食欲的满足到灵性的追求,从革命性的行为到艺术的表征等。行走的历史俨然成为了创作力与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不同种类的行走方式和行走者于不同时代所追求的某种娱乐、自由与意义的一部分。这种创作力不但引导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也受我们双脚所经之处影响。行走已创造出途径、马路和贸易路线;启发本土与跨洲意识;塑造出城市与公园;刺激地图、旅游指南、装备等的发展,进而营造出数不尽的论述朝圣之旅、登山探险、随兴漫步,以及夏日远足的行走故事和诗集。都市和乡村景观都足以酝酿出故事,而故事又会将我们带回到这段历史所发生的地点。

正如行路本身是一项业余行为一样,行走的历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历史。行走闯入各个领域,包括解剖学、人类学、建筑、园艺、地理、政治与文化史、文学、两性,乃至宗教研究领域,而且行行重行行,并不在任何上述领域中驻足。如果将某一专业领域想象为一块园地——一块整整齐齐呈四方形的,被悉心照料、耕耘的生产某种特殊作物的园地——那么行走的园地就如同行走本身一样,没有局限与限定。由于行走涵盖的领域太广,又关乎每个人的经验,因此其主题可以说是没有止境;而我所撰述的这段历史也只能视为其中的某一部分,仅是一名行者所经历的独特行径,其间不乏该行者辗转其行驻足观看之处。在本书中,我将尝试描绘几条今日美国大多数民众都曾走过的道路,书写一部大半由欧洲源起,受美洲所影响与颠覆,历经几世纪的适应与变化,以及近年来受到其他传统,尤其亚洲传统所冲击而成的历史。行走的历史是每个人的历史,任何成文的历史都只能描绘出其作者周遭的成熟途径。这便意味着,我所描绘的途径绝不是仅有的道路。

P3-5

书评(媒体评论)

如写走路和它的历史,索尔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中的漫游。相比起都会的逛街,荒野漫游好像更有灵性。

——梁文道

如果没有看《浪游之歌》,你大概不知道走路、散步有这么大的学问。

——蔡康永

请细细读,慢慢走,倾听内在心灵的声音,感觉周遭环境的脉动。

——韩良忆

目录

序 梁文道

第一篇 思想的步调

 追踪一处山岬

 时速三英里的思维

 站起与跌倒:两足步行的理论家

 追求圣宠之路:朝圣之旅

 迷宫与凯迪拉克:走入象征的领域

第二篇 从花园到荒郊

 离开花园之途径

 威廉·华兹华斯的腿

 千里传统感情:步行文学

 昏暗之坡与抵达之坡

 步行俱乐部与土地战争

第三篇 街上的生活

 独行者与城市

 巴黎或在柏油路上采集植物

 街道上的市民:派对、游行与革命

 入夜后的步行:女人、性与公共空间

第四篇 通过路的尽头

 有氧的西西弗斯与郊区化的赛克

 步行的形状

 拉斯韦维加斯或两点间的最长距离

序言

因为牛棚书展的活动,要陪驻展作家李欧梵带一群朋友来趟“走路工作坊”,从金钟走到铜锣湾,边走边谈。回家之后,意犹未尽,就把从前翻过、但未细读的《浪游之歌》拿出来好好看一遍。这本书原名Wanderlust,作者丽贝卡·索尔尼是个行路迷,于无车不行的美国加州,她住在最适合用双脚行走的旧金山。

城市,有走不动的城市和可行走的城市(Walkable city)两种。走不动的城市典范,是我住过的洛杉矶。洛城的走不动不是因为它太笨重,而是它太过轻灵,全城被一条条公路贯穿,汽车方便地在每个角落流动,将建筑物隔离成一座座疏离的岛屿。洛杉矶扩散得如此之广,因此不用太多的密集高楼;就算市中心,比起其他城市也要显得稀疏。这种城市是一眼望去,所有东西都清清楚楚呈现眼前的透明都市。

索尔尼住的旧金山和她喜欢的纽约及意大利诸城,则是可以好好走上几天的城市。这些地方对行人来讲不只是方便,也因为它们太丰富,丰富得几近沉重,所以走在其中的街巷,总有一种变化无穷、走多少回都走不透的感觉。行走俨然成为一种阅读,人们经由漫步翻阅城市的前世今生。当然,世上行人的梦想城市依然是巴黎,这个明明呈辐射状清晰扩散的太阳城,总是有挖不完的深度和重重包裹的神秘氛围。所以,第一个研究现代“逛街”这种行为的德国大哲人本雅明,就是用巴黎来当他的经典范例,并在其生命最后十年孜孜不倦地以巴黎为写作题材笔耕不缀。巴黎教会了他迷失的艺术,在他的眼里,这个城市的一景一物皆传递着独特的言语,以空间而非时间叙述着自己。索尔尼也注意到了,巴黎是世界上出产最多“走路”理论家的地方,他们把巴黎写在诗词里,描绘在画中。这城的居民如此热爱走路,乃至于可以为她发展出理论。

写走路和它的历史,索尔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的漫游之中。相比起都会里的逛街,荒野漫行好像更有灵性。自然使孤独变得纯粹,远离了世俗的秩序,人们追寻起自我的真实。卢梭便是此类的个中翘楚,对他而言,行走与思维密不可分,是开启他心灵的密匙——我只有在走路时思考,如果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而他的后继者华兹华斯更是身体力行,健行英国百万里,在行走中书写,在书写中行走。他们经由身体探索世界,任心灵漫行于天地之间,走路成为其追寻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又如某支爱斯基摩人有这样的习俗,谁要是生气,就让他带一根树枝到雪地上走一直线,以消解怒气。一直走到在心灵获得平静的那个点上,插上树枝——以见证愤怒的力度和长度。

内容推荐

丽贝卡·索尔尼编著的《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讲述了: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行者”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尼尔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等人类历史的智慧之林,沐浴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为我们所带来的惊喜。《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在作者索尼尔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

编辑推荐

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走路更自然而简单的事呢?但是对于《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的作者丽贝卡·索尔尼来说,走路是一种将心理、生理与世界融铸于一炉的状态,彷佛三个音符合成一个和弦,开始有了极亲密的对话。

索尔尼以其万花筒式的关照,不仅能做横向的联系,更能自古一路漫行至后现代,深刻捕捉荡一种行走本身绝美的韵味,并希冀提醒读者能发现做为一个行人,当四周景致随着步伐缓慢展开之际,所能体现的单纯喜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