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翠琳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作家。如今,她虽然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但从她慈祥的笑容中,从她为冰心奖日夜操劳的背影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她对儿童的爱有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减少,相反,她依然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好奶奶,好朋友。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将葛翠琳老师毕生的作品结集出版,大红的封面封底,剪纸的图案图画,别致的自序自记,明晰的分类分目,彰显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和东方艺术的生动神韵。红红的底色中,流淌着老作家红红的激情,跃动着她的红红的爱心。
《天天典藏·葛翠琳:春天在哪里》这一作品集收录的是低幼童话。老作家的大爱与真情,通过精湛、精致的艺术结构与精巧、精美的童话幻想,融铸成各自迥异的诗性呈现。
《春天在哪里》是《天天典藏·葛翠琳》之一。
《春天在哪里》是一部低幼短篇童话集,充满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作品集。
小花瓣几书签儿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走进小学的大门,识字还不多,个子只有书桌那样高的时候,我的老师天天给我们读童话书,听着听着,我常常忘了自己,游进一个个神奇的世界——多么美的梦境!
如今,我已是两鬓白发,戴着老花镜,每天坐在书桌前为小朋友们写字。仿佛我的老师就在身边,面带微笑默默地望着我,细心地查看我的作业,我必须努力写好。
也许,我的老师已不在人世,也许,她在安度晚年。但她那温柔的微笑和她那亲切的读书声,永远刻印在我的记忆里。她曾把美好的种子撒播在我的心田,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一
悠悠岁月,半个世纪过去了。小读者开始叫我姐姐,后来叫我阿姨,现在呢?都叫我葛奶奶了。我愿从心灵的花圃里,采摘一片片花瓣儿,做成小小的书签儿,每个小书签儿上,都有一篇小故事,送给我不曾见过面的小读者,表达我真挚的爱。
愿小花瓣儿书签儿带着欢乐、友谊,以及美丽的梦,飞向四面八方……
一 谁大?谁小?
草儿青青,杏花盛开,多美丽。
可我遇到了烦恼的事。
我很伤心,眼泪止不住地落下来。
我凝望着地面。
一群小蚂蚁,艰难地移动着一粒蚕豆。
一条很粗的胶皮水管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面上,张开圆圆的嘴,喷出一股猛烈的水流,把蚕豆冲得翻滚。
小蚂蚁纷纷跌落水流中,挣扎、跋涉……一个又一个小蚂蚁死里生还,攀着草根草叶,爬出水流,蹚过一片泥泞,艰难地在土路上奔波,满怀希望地寻觅。
距离蚕豆只有一尺远,小蚂蚁走了很久很久,仿佛万里长征路。
小蚂蚁走了许多弯路,终于找到了那粒蚕豆。浸泡了水,蚕豆变得更大更沉了。
小蚂蚁齐心合力,推动着蚕豆继续前进,一步,一步……就像移动一座大山。
灾难降临的时候,小蚂蚁没有哭。
我看见,蚕豆距离小蚂蚁只有一尺远。
小蚂蚁却不知道。它们走了几倍远的路,去寻找、去发现、去探索,才找到那粒蚕豆。
我伸出两个手指,就能把蚕豆拿起来,还能把蚕豆抛出很远很远。
小蚂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蚕豆搬一丝距离,它们在搬运中不断地跌倒。
小蚂蚁不哭。它们坚持不懈地奋斗着。
我却流眼泪,流啊流……
可是小蚂蚁笑我,多么不好意思。
我,巨大。蚂蚁,微小。
可是心中的力量呢?谁大?谁小?
二 礼物 童年,我还不识字的时候,祖母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
老婆婆家里很穷。几块砖头支起一个锅,煮的是粗粮野菜。采来蘑菇,摘来野果,只有招待客人时,她才同吃。
小屋里土炕上铺一张老羊皮,冬天毛朝上,夏天毛朝下,这是家中唯一的铺盖,金黄的树叶燃起火苗,驱走小屋的寒冷潮湿;小鸟和虫儿的啼鸣,驱散老人的寂寞。
老婆婆天亮就干活儿,拾柴割草,编筐织席;夜里月亮当灯笼,捻麻线,搓草绳。
一年四季,老人手脚不停。
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可她的眼睛又明又亮,像闪耀的星星。
奇怪的是,一个这样穷苦的老人,谁都尊敬她。
伤心的人见到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伤心的人不再流泪,心中满怀宽慰,轻松愉快地离去。
愤怒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愤怒的人不再生气,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离开了。
劳累的人遇到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劳累的人有了力量和信心,精神焕发,唱着歌儿继续前行。
各式各样的人跑到老婆婆那里,每个人都得到了礼物,高兴地回去了。
老婆婆很穷。可她的礼物总也送不完。
P10-13
采撷录
——八十年旅程回望
葛翠琳
小时候,天天盼着快点儿长大,坐车、坐船、骑马,去很多很多地方……
如今,我已年过八十,爬过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也看过富士山、阿尔卑斯山……在狂风巨浪中,乘船到了大海边的“天涯海角”石碑下,还登上了西沙、南沙的礁石,寻觅过美丽的贝壳、珊瑚丛,欣赏过大海龟在沙滩上爬行,也到日本、泰国的海边观赏游玩过。
我曾骑马骑骆驼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奔跑,造访马背上的流动小学,也在海边小渔村学过补网,捞海菜,晒鱼虾,还曾去深山老林采药,探寻稀有树木和植物……这些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少生动的记忆。
然而,我最难舍难忘的还是故乡——渤海边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常有人问:“你是北京入吗?”
我总是回答:“我不是北京人,只不过在北京居住多年罢了。”
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
在我蹒跚学步时,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呼唤:“往前走,别怕!”
从我学会走路,奶奶就给我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小篮子,让我跟随着干活儿的大人外出,自己学着采摘野果野菜,寻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残粮。小小的筐篮有弯弯的提梁,我把小筐篮挂在细小的胳臂上跑来跑去,里面装进收割完毕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红薯、麦穗儿、谷穗儿,或者田里疏苗拔下来的萝卜苗,长在田边土冈上的野苋菜、马勺菜……回家后总会得到奶奶的夸奖和疼爱。那小筐篮仿佛一个宝盒儿,里面总是装满了喜悦和欢乐。奶奶一面收检我的收获品,一面还讲一些叮嘱的话让我记住。例如——
“力气好比那井泉水,使不尽来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采摘野果野菜,拣拾柴草弃粮,能锻炼人细心耐心。人一辈子都在寻觅和采摘,收获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欢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寻宝拾遗,和小伙伴比赛心灵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子。
春天采摘嫩绿的榆钱儿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儿来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儿下,听喜鹊喳喳叫枝头。
夏天吃桑葚儿,染成一个小花脸儿,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听蛐蛐儿叫蛙群鸣。
秋天吃熟透了的红姑瓤儿、枸杞子、野酸枣儿、山核桃,搂树叶儿,割野草,望大雁南飞,看荷塘出藕,粮入仓,菜入窖,家家户户洋溢着秋收的欢乐。
冬天吃爆米花、烤红薯、冻柿子,北风呼啸,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庄一片宁静,古老的纺车吱扭扭飞转,抽出又细又匀的棉线线。
除夕夜祭祖,春节拜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舞龙舞狮耍大刀。 追着男孩们看抖空竹,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小姐妹们玩骨头子儿,争夺小小的羊膝盖骨,当成宝贝收藏。
端午节门上插艾蒿,女孩儿用丝线缠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芦、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显摆又自豪。
中秋节供兔儿爷,吃月饼,高粱秆儿做成车、马、轿和船,烂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盘。
大自然给予一无所有的孩子们很多乐趣和智慧,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润着幼小的心灵。
从学习讲话开始,就听祖母摇着纺车讲述动人的传说——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鹊、布谷乌的传说;
人参、何首乌的故事,花仙、槐树精的传说;
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
牛郎织女七月七银河相会,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
墙上的年画、瓷瓶上的人物、门神灶王爷的彩像、花样繁多的剪纸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谣小曲儿……儿时诸多的生活情景、游戏、民俗、方言、谚语,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中国人任由日本兵残害,侵略者抢掠烧杀,毁灭了一切幸福和宁静,小小年纪内心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存亡是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认识到没有了国就没有了家没有了个人。
上中学时,我随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时的北京还称为“北平”。求学的艰难,磨砺了我的性格:认准目标,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败。
当我以农村孩子的学习基础考取北京几个名牌中学时,我并没有感到惊奇。我在学习条件优越的中学里完成了学业,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当我由中学推荐被燕京大学录取后,面对学问渊博的教授、导师以及满口流利英语的同学们,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内心仍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农村孩子。在众多家境富贵、衣物讲究的同学中间,我从未羡慕过别人的衣饰打扮,我最珍爱的还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线袜。奶奶一辈子只穿自己纺线自己织成粗布自己缝制的衣裤,这成为她一生从未改变过的习惯。而这传统融在我的血液里,积淀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风骨性格和欣赏趣味。
燕京大学的环境是优美的,湖光塔影、古树粉荷;条件是优越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讲究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条件优越的宿舍,然而众多的学子,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支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当解放全中国需要青年贡献自己的时刻,大多数同学抛下优越的学习环境随解放大军南下,去参加生死难料的战场拼杀。我就是在那时毫无眷恋地脱下学生装换上了列宁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会,成为一名革命干部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此,个人的命运、家庭的聚散、事业的挫折和发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时代的巨轮飞转中起伏翻滚。
我不幸被抛置在文化界,经历了波澜汹涌的狂风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过去了,雨雪风霜、荆棘泥泞,漫漫长路上抬脚容易落脚难……但我又是幸运的,那么多文学艺术界的前辈和长者为我指过路标,具体地教导我,鼓励我,冰心、老舍、吴作人、萧淑芳、叶君健、端木蕻良、萧军……他们一生远离虚荣,漠视名利,默默地贡献,一年又一年,没有书房画室,挤在卧室里放张小桌儿,写出译出画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有那么多遗愿没有完成。
吴作人老人曾拿着冰心奖参评书给我详细讲解:“画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学美国的……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表现手法,借鉴有益但不要模仿……”
叶君健老人为译《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阅资料考证细节,连一件器皿、一个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麦查访核对过。
冰心为译《世界史纲》,翻阅的参考书可以装满一套房子……
那一辈的文化巨人,从没为自己争过什么,他们无怨无悔,将一生的心血凝结成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人。
在我那记忆的筐篮里,储存了很多只属于我的精神珍宝——
有充满生命力的叶片,有坚实饱满的果核,有失去娇色依旧形态优美的花瓣儿,有干硬结实的根须……一件件深情温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闪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觉地变成我的血液,融化渗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写的语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执着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文学创作,写什么?怎样写?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这是我不断实践反复思考的问题。每写一个作品,都像面对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些。
八十年的人生旅程举首回望,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恩,虽然历经坎坷,但我从来不想伤害别人。不论成绩多少,我都已经尽心尽力了。我受惠于别人的太多,而欠债不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历次苦难中的幸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她一生只想着给予:给亲人,给邻居友人,给遇到难处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从不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
祖母离开我六十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坚毅的神态永远刻印在我心灵的深处。无论我走多远,身处何方,她总是守护着我,引领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采摘的果实,聚集起来,装进筐篮里,作为一份心灵的献礼,呈给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在你们迈向未来的路上,我与你们同行。
2010年秋于竹园
葛翠琳的不少童话名篇,是可以作为全世界儿童共有的童话珍品,进入儿童文学宝库和世界童话史册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六十年风风雨雨,您与中国的文学事业,尤其是儿童文学事业共同走过,您是一名战斗力永不衰退的老兵,是一名认真的写作者,我由衷地感佩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洪波
葛翠琳以她的文学业绩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以她一颗充满关爱的心,在儿童文学园地上耕耘播种,培育新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金波
葛老师是位充满爱心的好作家、好阿姨、好妈妈、好奶奶。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马光复
浅显的文字,通畅的叙述,富有节律和画面感的语句,精湛地传承和再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神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