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舟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地形成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船俗。舟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及特定的文化意义,因而,船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一种文化遗产。
刘爱华编著的《船》是关于研究中国船舶文化的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船/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刘爱华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舟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地形成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船俗。舟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及特定的文化意义,因而,船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一种文化遗产。 刘爱华编著的《船》是关于研究中国船舶文化的专著。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刘爱华编著的《船》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船》是关于研究中国船舶文化的专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录 第一章 船的起源与历史 舟船溯源 船的演变 第二章 船的类型与船的属具 船的类型 船的属具 第三章 造船技术与造船习俗 造船技术 造船习俗 第四章 船的信仰禁忌与各地特色船俗 船的信仰禁忌 各地特色船俗 第五章 船的传说与歌谣熟语 船的传说 船的歌谣熟语 第六章 名人的船情结与诗词中的船 名人的船情结 诗词中的船 第七章 船帮组织与漕运帮会习俗 船帮组织 漕运帮会习俗 第八章 古代航海技术与近代航运习俗 古代航海技术 近代航运习俗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舟船溯源 人们今天可以很方便地坐在豪华舒适的游船上遨游各片水域,或周游世界,在兴尽之余,出于人类好奇的本能,有时可能也会浮想联翩,思索这成为自然存在的承载工具——船舶,并产生一系列疑问:它究竟是谁创造的?它源自什么现象呢?最早的船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类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要想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必须回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一、大自然的启示 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对生活在江河之滨的人类祖先来说,从事的渔猎活动和水密切相依,而洪水的暴发经常危及人类生存,因而解决洪水的威胁问题就成为上古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诞生之初时各地都曾遭遇毁灭性的大洪灾,《圣经》中即记载有“诺亚方舟”的传说。同样中国先秦文献亦有大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燧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故而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这里表明在帝尧时期,黄河大地上曾发生过一次极大的大洪灾,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里又一次印证了上古时期的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为了治理大洪水,鲧在未经天帝同意的情形下,盗取息壤治水。人类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及文献资料,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洪水曾为人类祖先首先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些毁灭性的洪灾面前,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在漫长的洪荒时代,人类不断遭遇洪灾,不得不与水打交道。每当洪灾来临之时,许多人葬身水中,然而也有一些人意外地抓住了漂浮的树干而侥幸得救。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果把石块投入水中,石块很快就会沉入水底。但树上飘下的树叶,或掉下的树枝,却能够在水面漂浮。推而广之,竹子、芦苇等也能在水面漂浮。而这些漂浮物,还可以承载一定的负荷。把另一些物体固定在这些漂浮物上并达到一定的重量时,它们也会沉下水面。还有这些漂浮物在流水中没有方向,只会任凭水流摆布。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人们开始进行大胆的思考:漂浮物的面积增大时是否可以承载更大的负荷?树木会在水流中翻滚,怎样可以使人坐在或站在上面比较稳定?是否可以给漂浮物添加一些辅助工具,使它们可以像水鸟一样能够自由把握方向? 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向自然学习,从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受到启迪,从而创造、改进自己的劳动工具。在与水的不断接触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发明了水上的运载工具——船。 二、形式多样的浮具 浮具是指未经人类加工的水上漂浮物。浮具的出现早于筏子和独木舟,因而它是最原始的浮水工具。 浮具是自然的天然产物。常见的浮具有倒伏的树干、脱落的树枝、随处可见的竹竿与芦苇等。人们通过大量实践得知,为了渡过小河,他们可以找来或拖来一段树干,趴伏在上面。从汉字“槎”中我们也可得到相关信息,“槎”,即为连干带叶的树段,现在写为“权”。在古文献中“槎”是舟船的同义词,可组词“浮槎”、“乘槎”。由于年代久远,古人不明了原始人群利用树权作为漂浮工具的事实,便将“槎”神秘化,解释成为神仙所造、有道之士所乘之类,称为“仙槎”。从这个字的考证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些人类祖先用天然树干做浮具的历史真实。 从文献记载来看,浮具是舟船的最早来源。《世本》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亦载:“古人见寂木浮而知为舟”。说明我们祖先对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已有认识,从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受到启示,并对这些自然漂浮物进行仿制,通过不断的探索,终于仿制出了最原始的舟船。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有些浮具如树段、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捆成束才能更好使用;有些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承载的负荷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进一步改进生活,人们就必须寻找到浮力大、防水性好的漂浮材料来做浮水工具。《淮南子·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这生动地说明了华夏祖先曾有以匏为改良的渡水工具的历史事实。“匏”是葫芦,“以匏济水”是说古人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抱着葫芦或树干作为浮具渡河。以后,人们又对之加以改进,把好几个葫芦用绳子连起来系在腰上以提高渡水时的浮力,这叫腰舟,以后发展到捆在背上,这样就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使双手配合双脚一起划水,提高了人们在水中捕鱼的能力。 葫芦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等优点,因而被人类选为浮具有其必然性。我国古代文献有不少这类的记载。《易经》中即有“包荒冯河”这句卜辞。包是匏的假借同义字,也就是葫芦。荒是空虚的意思。冯河意思是涉水渡河。整句卜辞就是说抱着空心的葫芦渡河。《庄子·逍遥游》中有段对话,大意是说:魏王送给惠子一个大葫芦的种子,结出了一个能盛五石容量的超级葫芦,惠子犯愁地说,拿它当水壶用,盛满了水就拿不起来,拿它当瓢用,大的没有容器能放得下,惠子认为这是个没用的大东西,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你真是个不会用大东西的人,你为什么不把它做成个腰舟(古代救生圈)用来渡水呢?反而发愁没地方搁,你真是不开窍的人。《歇冠子‘学问篇》:“歇冠子曰‘中河失船,一壶千斤,贵贱无常’。”陆佃注曰:“壶,瓠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之腰舟。”壶、瓠,均为葫芦,渡水时佩带在腰上,可以增加浮力,帮助人在水中游渡,故南方人称其为“腰舟”。这句话意思是说,在缺少船只的时候,这种平时很便宜的东西壶(瓠),因为可用来渡水,所以也卖得很贵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为壶卢(瓠)“释名”时也认为:“其圆者日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瓢也。”上述记载是可信的,在我国的民族民俗资料中,也得到了印证。如山东长岛居民捞海参常以葫芦为浮具,年轻人骑葫芦在诸岛之间游渡。河南、山西农民过黄河种地时,一般也腰拴几个葫芦过河。云南彝族人过河时,常把几个葫芦拴在一起,人挟着过河。海南黎族人家里都保存着几个葫芦,他们下海捕鱼或横渡江河时,常在腰部系一两个葫芦,以协助游渡。 此外,葫芦作为浮水工具,在我国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傈僳族口头世代相传的《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天地相连,混混沌沌。人们都要弯着腰走路,要不然头就会碰着天。有一个人骂道:该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点吗? P1-4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看书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读后记。后记虽然并没有作者的理论思考,也不能带给读者理性的知识,但后记提供了作者创作过程的相关信息,或畅快,或艰辛,或感慨,一句话,后记更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通过后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与作者进行书本外的交流。因此,我也喜欢写后记,写后记意味着自己的艰苦劳动可以暂告一段落,也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虽然学术思考是无法穷尽的,但至少可以暂时把写作时的紧张抛置一边,而享受松懈后的慵懒的惬意。 思量本书的写作过程,虽说属于普及性书目,但为求文字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亦花费不少心思。自从签协议以来,我便留心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及网络购买各种书籍。尤其是图片,由于我的相关田野作业做得太少,所以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请朋友帮助拍摄。写作时,那份辛苦,自不待言。为了尽早完成书稿,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在电脑旁枯坐十四五个小时,腰酸背痛,此中滋味,想来读者都有过吧。至于文字推敲之累,更不待言。最为欣喜的是,虽然写作过程不容易,但终于接近尾声了,可以暂时松一口气,同时,看着自己的书稿,心头也略略有一份成就感,也许这就是很多学者所追求的境界吧。当然尽管自己很努力,但亦难掩学识的浅薄,书中诸多问题,恳请方家批评斧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不少朋友的帮助,在此,只能用单薄的“感谢”二字来表达我诚挚的谢意。感谢好友于虎琴、万勇平、朱怀远、刘晓军,师弟祝鹏程及师妹俞晓燕等为我拍摄或提供不少图片。同时也感谢责任编辑李春园主任精心为本书所做的校对、编辑等工作。 刘爱华 2009年8月于北师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