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情偶寄/古典名著聚珍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李渔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这本《闲情偶寄》是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中的其中一本,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又名《笠翁偶集》,从内容的具体分类来看,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影响极为深远。

《闲情偶寄》给了今人一个从过去的生活审美中寻求现代快乐生活的机会,对那些因日常的工作或学习而筋疲力尽的人来说,正是一个值得忙里偷闲仔细拜读的好作品;对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来说,也是通古辨今、提高生活审美情趣的好时机。

目录

卷一 词曲部上

 结构第一 计七款

戒讽刺

立主脑

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

戒荒唐

审虚实

 词采第二 计四款

贵显浅

重机趣

戒浮泛

忌填塞

 音律第三 计九款

恪守词韵

凛遵曲谱

鱼模当分

廉监宜避

拗句难好

合韵易重

慎用上声

少填入韵

别解务头

卷二 词曲部下

 宾白第四 计八款

声务铿锵

语求肖似

词别繁减

字分南北

文贵洁净

意取尖新

少用方言

时防漏孔

 科诨第五 计四款

戒淫亵

忌俗恶

重关系

贵自然

 格局第六 计五款

家门

冲场

出脚色

小收煞

大收煞

填词余论

演习部

 选剧第一 计二款

别古今

剂冷热

 变调第二 计二款

缩长为短

变旧成新

附:《琵琶记·寻夫》改本

《明珠记·煎茶》改本

 授曲第三 计六款

解明曲意

调熟字音

字忌模糊

曲严分合

锣鼓忌杂

吹合宜低

 教白第四 计二款

高低抑扬

缓急顿挫

 脱套第五 计四款

衣冠恶习

声音恶习

语言恶习

科诨恶习

卷三 声容部

 选姿第一 计四款

肌肤

眉眼

手足

态度

 修容第二 计三款

盥栉

薰陶

点染

 治服第三 计三款

首饰

衣衫

鞋袜

 习技第四 计三款

文艺

丝竹

歌舞

卷四居室部

 房舍第一 计八款

向背

途径

高下

出檐深浅

置顶格

凳地

洒扫

藏垢纳污

 窗栏第二 计二款

制体宜坚

取景在借

 墙壁第三 计四款

界墙

女墙

厅壁

书房壁

 联匾第四 计八款

蕉叶联

此君联

碑文额

手卷额

册页匾

虚白匾

石光匾

秋叶匾

 山石第五 计五款

大山

小山

石壁

石洞

零星小石

器玩部

 制度第一 计十三款

几案

椅杌

床帐

橱柜

箱笼箧笥

古董

炉瓶

屏轴

茶具

酒具

碗碟

灯烛

笺简

 位置第二 计二款

忌排偶

贵活变

卷五 饮馔部

 蔬食第一 计十四款

瓜 茄 瓠 芋 山药

葱 蒜 韭

萝卜

芥辣汁

 谷食第二 计五款

饭粥

糕饼

 肉食第三 计十二款

牛 犬

野禽野兽

零星水族

 附:不载果食茶酒说

种植部

 木本第一 计二十四款

牡丹

海棠

玉兰

辛夷

山茶

紫薇

绣球

紫荆

栀子

杜鹃 樱桃

石榴

木槿

合欢

木芙蓉

夹竹桃

瑞香

茉莉

 藤本第二 计九款

蔷薇

木香

酴醵

月月红

姊妹花

玫瑰

素馨

凌霄

真珠兰

 草本第三 计十八款

芍药

水仙

芙蕖

罂粟

鸡冠

玉簪

凤仙

金钱

蝴蝶花

 众卉第四 计九款

芭蕉

翠云

虞美人

书带草

老少年

天竹

虎刺

 竹木第五 计十一款

松柏

梧桐

槐榆

黄杨

棕榈

枫桕

冬青

卷六 颐养部

 行乐第一 计十款

贵人行乐之法

富人行乐之法

贫贱行乐之法

家庭行乐之法

道途行乐之法

春季行乐之法

夏季行乐之法

秋季行乐之法

冬季行乐之法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睡 坐 行 立 饮 谈 沐浴

 听琴观棋 看花听鸟 蓄养禽鱼 浇灌竹木

止忧第二 计二款

止眼前可备之忧

止身外不测之忧一

 调饮啜第三 计六款

爱食者多食

怕食者少食

太饥勿饱

太饱勿饥

怒时哀时勿食

倦时闷时勿食

 节色欲第四 计六款

节快乐过情之欲

节忧患伤情之欲

节饥饱方殷之欲

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

节隆冬盛暑之欲

 却病第五计 三款

病未至而防之

病将至而止之

病已至而退之

 疗病第六 计七款

本性酷好之药

其人急需之药

一心钟爱之药

一生未见之药

平时契慕之药

生平痛恶之药

试读章节

予向梓传奇,尝埒誓词于首,其略云: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抹净丑以花面,亦属调笑于无心;凡以点缀词场,使不岑寂而已。但虑七情以内,无境不生,六合之中,何所不有,幻设一事,即有一事之偶同;乔命一名,即有一名之巧合;焉知不以无基之楼阁,认为有样之葫芦?是用沥血鸣神,剖心告世,倘有一毫所指,甘为三世之喑,即漏显诛,难逋阴罚。此种血忱,业已沁人梨枣,印政寰中久矣,而好事之家,犹有不尽相谅者,每观一剧,必问所指何人。噫!如其尽有所指,则誓词之设,已经二十余年,上帝有赫,实式临之,胡不降之以罚?兹以身后之事,且置勿论,论其现在者:年将六十,即旦夕就木,不为夭矣;向忧伯道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年虽迈而筋力未衰,涉水登山,少年场往往追予弗及;貌虽癯而精血未耗,寻花觅柳,儿女事犹然自觉情长。所患在贫,贫也非病也;所少在贵,贵岂人人可幸致乎?是造物之悯予,亦云至矣。非悯其才,非悯其德,悯其方寸之无他也。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曹交食粟之躯等其高下。使其间稍伏机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诛之夺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犹得徉狂自肆于笔墨之林哉?吾于发端之始,即以讽刺戒人,且若嚣嚣自鸣得意者,非敢故作夜郎,窃恐词人不究立言初意,谬信“琵琶王四”之说,因谬成真。谁无恩怨?谁乏牢骚?悉以填词泄愤,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上帝讨无礼,予其首诛乎?现身说法,盖为此耳。

立主脑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技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此语未经提破,故犯者孔多,而今而后,吾知鲜矣。

脱窠臼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间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吾谓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吾观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取众剧之所有,彼割一段,此割一段,合而成之,即是一种“传奇”,但有耳所未闻之姓名,从无目不经见之事实。语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以此赞时人新剧,可谓定评。但不知前人所作,又从何处集来?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张珙?《琵琶》以上,另有剪发之赵五娘乎?若是则何以原本不传,而传其抄本也?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P4-5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曾流传的典籍浩如烟海,虽然如今大部分已经散佚,但仍至少有数万种得以留存。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但这些数量实在太过庞大,一个人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够通读十分之一。怎样去了解它们的丰富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有鉴于此,我社特推出“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帮助读者从经过历史长河千百年的汰选而仍熠熠生辉的古典名著中,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华茂丰赡,并从中汲取营养,去继承和发扬,去开拓和创新。

李渔(1610—1680),字笠鸿,一字谪凡。中年以后号笠翁、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下李人,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曾考中秀才,但乡试却屡赴而未中,明亡后遂不复应试。明清易代之际,他经历了兵乱与灾荒。顺治八年(1651)后,年过不惑的李渔移家杭州,开始他文人、书商兼剧团老板的生涯。大约在康熙元年(1662),五十多岁的李渔迁居金陵。在杭、宁期间,他与“西泠十子”、吴伟业、尤侗等名士结交往来,从事小说、戏曲创作,在南京开办芥子园书铺,并组建由其姬妾家人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前往各地演出。康熙十六年(1677),李渔举家迁回杭州。康熙十九年(1680),李渔在贫困中去世,享年七十岁。

《闲情偶寄》可以说是他一生生活与艺术实践(尤其是戏曲艺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此著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后人将这两部分一并刊印,名为《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成为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的重要著作。在《词曲部》中,作者就情节构思、结构安排、形象塑造、虚实处理和语言音律等有关戏曲创作的重要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演习部》则对戏曲导演工作中剧本的选择与艺术处理、教习唱腔和说白时的注意事项及演出时需要避忌的俗套恶习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探讨。李渔的戏曲理论,始终贯穿着“专为登场”的指导思想,着眼并切合于戏曲表演的艺术实践。他在高度评价金圣叹之评《西厢》“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的同时,又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深得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之三昧,这是李渔戏曲理论有别于他人的最显著的特征。

在《与龚芝麓大宗伯》中他自言:“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赍志以没,俾造物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积蓄。”

观《闲情偶寄》全书,处处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捕捉,以及对人生的体验与理解。《居室》、《器玩》诸部中,作者时时别出新裁;《饮馔部》中,寻常蔬食,而娓娓道来,言之有味,令人口舌生津;《种植部·草本第二》论花草而以菜花殿后,称道其“盈阡溢亩,令人一望无际”之美,“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不诚洋洋乎大观也哉”诸语,直令观者心醉。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了单锦珩先生的校点本,此次一仍其旧,唯将竖排改为横排,个别明显有误之处作了改正,并附以方志中的相关材料。误不当之处,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lO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1: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