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选择更是一种勇气。现代人的痛苦不是选择匮乏,而是选择泛滥。“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将告诉你如何明智地放弃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赢得最大的快乐。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美)巴里·施瓦茨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选择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选择更是一种勇气。现代人的痛苦不是选择匮乏,而是选择泛滥。“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将告诉你如何明智地放弃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赢得最大的快乐。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的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三次登上TED大会演讲台,其著作荣登《商业周刊》、《福布斯》畅销书榜,百余篇文章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顶级期刊。 在《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一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 目录 赞誉 推荐序 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 中文版序 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前言 多即是少 第一部分 自由的重担 第1章 “小决定暴政”的受害者 第2章 选择暴增的时代 第二部分 是什么在操控你的行为 第3章 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出明智选择 “体验效用”vs“期望效用”vs“记忆效用” “锚定效应”vs“框架效应” “轻信常识”vs“可获得性启发” “风险厌恶”vs“损失厌恶” 第4章 谁能做出最佳选择 最大化者vs满足者vs完美主义者 最大化者测试 后悔程度测试 第三部分 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第5章 自主权——主观幸福感的负担 工具价值vs表达价值 需要vs喜欢 生活满意度测试 第6章 机会——选择一个就意味着失去另一个 北加州的夜生活vs鳕鱼角的沙滩小屋vs福蒙特的农庄 99美元的索尼CD机vs169美元的高端爱华CD机 1.5美元现金vs精美钢笔 第7章 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决定后懊悔vs预期性懊悔 忽略偏见vs不作为惯性 下行反事实思维vs上行反事实思维 第8章 适应——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 体验快感vs享乐适应 快乐跑步机vs满足感跑步机 第9章 比较——满意度的4重诅咒 希望vs预期vs过去经历vs他人经历 高期望的诅咒vs社会比较的咒语 主观快乐水平测试 第10章 幸福——为最佳选择付出的代价 幸福指数vs国内生产总值 习得性无助vs控制感 长期的、笼统的、个人的vs短暂的、具体的、普遍的 第四部分 明智的选择 第11章 11个方法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为什么我们无法作出明智选择 作出明智的选择着实不易,因为大部分选择问题都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租房要考虑地理位置、空间大小、硬件设施、安全性和租金;买车要考虑安全性、可靠性、耗油量、款式和价格;找工作要考虑薪酬、职位、发展空间、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内容本身。不过,这一切并非无章可循。 大多数明智的选择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你的目标; 2.评估目标的重要性; 3.列出可能的选择; 4.评估哪个选项最能达到你的目标; 5.选出最佳选项; 6.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你的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举个例子,第一次租房时,你可能觉得空间宽敞很重要,但是住了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购物和交通方便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空间大小并没那么紧要。这样一来,下一次租房时你就能租到更合心的房子了。 但即便在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要走完这套标准流程也很难。如果选项增加,做出明智选择要付出的努力就会倍增,这就是为什么选择的机会会从一种福分转变成负担。同时,这也是我们不能有效做出选择的原因之一。 明确你的目标 做选择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不过外界的信息可是派不上半点儿用场,因为想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就必须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要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关键的一点是明确地知道每个选项带给我们的感受如何。要做到这点可不简单。 无论是去餐厅吃饭、听音乐,还是看电影,你都无法预知自己会不会喜欢这次体验。这顿饭、这段音乐或这部电影实际给你的感受,无论好坏,都被称为“体验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想要获得这份体验,你就必须先选择它,而你选择的依据就是你期望它会给你带来的感受。因此,选择其实是基于“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一旦你体验过某个餐厅、某张CD或是某部电影,那么你未来的选择就基于你脑海中对过去的体验记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记忆效用”(remembered utility)。只有当体验效用符合我们的期望效用,而记忆效用又忠实地反映了体验效用时,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同事发现,我们对过去体验的记忆由两种因素决定:事情达到极限(最好或最坏)时我们的感受,以及事情结束后我们的感受。这也就是所谓的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我们用它总结自己的体验,并作为日后评价新的体验的参考依据。这种体验总结又反过来影响我们是否再来一次的决定。而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体验过程中快乐和不快乐所占的比例,或者体验持续的时间,几乎对我们的记忆毫无影响。 实验者给被试听两段大声且让人难受的噪音。第一段噪音持续8秒,第二段持续16秒。第二段噪音前8秒的内容跟第一段一模一样,后8秒虽然也很刺耳,但是稍微温和一点儿。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从这两段噪音中选择其中一段重听。很明显,第二段噪音更糟糕,因为它让人痛苦的时间是第一段的2倍。然而,大部分人选择重听第二段噪音。为什么呢?因为尽管两段声音都让人难受,但是第二段的结尾没那么刺耳,所以人们在记忆中觉得它没那么糟糕。 还有一个更为鲜活的例子能很好地说明峰终定律。实验者要求接受结肠镜检查的病人一边接受检查,一边报告他们的感受。大部分人觉得用微型摄像机从肛门插入体内观察胃肠状况的检查过程十分难受,有些病人宁愿冒延误治疗的风险,也不愿接受例行检查。实验中有两组病人,第一组接受了标准的结肠镜检查,第二组在接受标准检查后,医生还会把仪器留在病人体内20秒。这样做还是会让人不舒服,不过比探头在身体里移来移去的时候要好一些(两组病人都是因为有实际需要而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而非仅仅为了完成实验)。第二组病人的难受程度跟第一组是一样的,只是最后20秒感觉没那么难受。但是第二组病人认为自己体验到的痛苦没有第一组那么强烈。虽然两组都有相同的高峰体验,但第二组在结束时感觉更好一些。 5年之后,更明显的差异出现了。第二组病人比第一组更愿意回医院接受结肠镜复检。因为他们记忆中的体验没那么痛苦,所以就不会那么回避这件事。 同样,我们的愉快体验也是基于某件事在高峰和结束时所带来的愉悦感。一次为期一周、过程美好且结束时惊喜十足的旅程,和一次长达3周、高潮不断但结果让人沮丧的假期相比,你可能会觉得这个3周的假期还不如一周的那个让你那么兴奋呢!多享受两周的日光浴、风景和美食并没有让你更快乐,因为这两周的美好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淡。 那么,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真的会选择“在剧痛之后小痛一阵”,而不是“一阵剧痛,一痛了之”?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儿让人怀疑。而为期一周的美好假期看上去也不比长达3周的快乐度假生活更美好。然而,这就是人们自己的选择。这种逻辑和记忆之间的鸿沟说明,我们实际上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 另一个能证明我们缺乏自我认知的证据来自一个大学生零食选择的研究。这些学生每周都要参加一个长达3小时的研讨会,中场休息的时候他们可以活动一下手脚,上个厕所,整理下头发或者吃点儿东西。当教授让学生为未来3周的研讨会选择零食时,学生一般都会为每周各选一种,因为他们觉得总吃同一种会吃厌。另一组学生一次只能选下一周的零食,结果他们每次选的都一样。 这两组学生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任务。那些一次只选一周零食的学生要问自己当下最想吃什么。那些一次选3周食物的学生要预测自己在未来两周可能想吃什么。不过,他们的预测错了,当第二周、第三周到来时,他们并不想吃之前以为自己想吃的零食。 那些每周都去购物的人也重复着同样错误的预测。他们不会多买几包自己喜欢的甲食品或者乙食品,而是买一堆不同牌子的甲食品和乙食品。其实当吃到自己喜欢的那款甲食品或乙食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确定自己的“心头好”了。 P41-45 序言 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欣喜地迎接“大数据时代”,选择非常的丰富和多,另一方面,我们常常陷入“别无选择”的状态,选择非常的贫瘠和少。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多元性问题?作为个体,又应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多元性? 选择越多越好吗? 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物质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沉浸”的环境之中,需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因而也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大数据时代”,反映出各种信息的丰富。这种丰富从线性逻辑,或者从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讲是好现象,因为选择越多,人们就越有自主性、越有自由、越有快乐的感受,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消费社会的基本原则。 但是,心理学家发现不完全是这样。斯坦福大学曾经设计过一个《教授退休金投资方案》,但参与的人很少,因此校方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重新设计一套方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原投资方案后发现,可供选择的项目太少,一定是因为这样,教授们才不愿参与。因此经济学家将选项从几十个增加到上百个,没想到这样一来,选择参加《教授退休金投资方案》的人反而更少了,因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面对上百个选择,经济学家的预测完全落空。教授福利委员会主席马克·兰博认为经济学家误导了大家,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选择越多,人们越愿意参与。这正是选择的悖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选择与幸福 我们不能绝对地说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要理性辩证地对待选择。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有的时候我们又不能有太多的选择,这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选择的意义也是不太一样的。近几十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特和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非常的丰富和多,一方面又非常的贫瘠和少,怎么解决中国社会的多元性问题?西方的科学研究结论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可以通过PERMA的方式来实现,就是积极的情绪(P)、投入(E)、良好的人际关系(R)、有意义的生活(M)和成就(A)。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幸福之道,比如善良、孝道。中国老人的社会保障绝对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可是中国老人的寿命和幸福感都不比别人低,西方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差。此外,中国文化强调知识、崇学,王石60岁才去哈佛求学,很多人认为不理性、没意义,但这正是一种传统核心价值的体现。知识和信息,我称为文化体验,也是幸福的一种很重要的来源。刚才这三点都是孔夫子最早在《论语》中便开章明义提出来的人生幸福三大源泉,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不太一样的地方。 选择的悖论对于中国人的价值 西方的很多科学发现,都可以在东方智慧中寻根溯源,例如多并不一定是好,少却有可能是优秀。淡泊明智、宁静而致远、寡欲、多沉,都是这个基本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生、信息、知识、追求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的悖论虽然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发现,但是对中国人来讲却有不得不知的必然性。 第一,验证了传统的东方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简单生活的幸福也是我们中国人回归传统智慧的一种选择,而巴里·施瓦茨的研究最大的贡献就是用心理学的数据和例证揭示了传统智慧的优秀。但光有传统智慧,没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智慧的问题在于什么都有,就像一个百宝箱,但有些是宝藏、有些是糟粕。这就要看我们怎么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这些基本论证。 第二,提示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选择有没有价值?绝对有价值。施瓦茨也谈到了选择的一些有利的地方,比如它让我们增加自主性、增加自由感、增加了选择的快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心理效应。但是选择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辩证地应对、辩证地思考、辩证地行动。 第三,就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现代化思路基本上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思路,追求的是物质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多、人的欲望不断提升和强化,这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美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比我们早大概三十多年,所以施瓦茨所讲的美国智慧,其实也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借鉴、一种启示:能不能不走美国人走过的弯路?发展是不是可以有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中国现代化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是《选择的悖论》一书很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所在。 我认为这本书不应仅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来读,它更多地讲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个人的体验。施瓦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通俗心理学家,能够把心理学的知识用最直接、最明白、最穿透人心的方式告诉普通读者和听众,非常了不起。这本书值得一读! 后记 选择困难症候群 每次下馆子点菜的时候,翻开那些五颜六色的菜谱,总是心生一阵窃喜。但当我把菜单从头翻到尾,看了几百道名字“香艳”的美味佳肴后,就会有种把菜单递给其他人的冲动,因为实在太难选择了! 陪男友逛超市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痛的是我,快乐的是他。超市,尤其是那种两三层的大超市对他有着无穷的魔力。他可以在卖话梅的食品摊前待上15分钟,比较不同话梅的价格、颜色、包装,又到红酒架子前把世界各地的红酒瓶和它们的颜色品鉴一番,还会在沐浴露的架子前货比三家,看谁的赠品更给力。最恐怖的是,当我们在超市流连了1个小时终于准备结账时,却发现只是买了一个肥皂盒! 自从有了互联网,选择就变得更为困难了。如果要买一本书,你除了可以去实体书店对比书架上的同类书籍,还可以在当当网或卓越网上搜索到所有相关书籍;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通过不同城市、学校和专业的排列组合,你可以得到上千个选择。我们父母那一辈人的痛苦是没有选择,而我们这一代人却生活在一个选择过剩的社会中,选择恐惧症逐渐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常见病。 巴里·施瓦茨的这本《选择的悖论》恰恰道出了眼花缭乱的选择如何成为人们的痛苦之源。首先,他通过一个相当恐怖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选择爆炸的世界,小到买一支铅笔,大到择业、选对象都有无穷无尽的选择。接着他一步步地剖析我们是怎样做选择的。然后巴里把矛头指向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例如后悔、适应和最大化,让你了解自己为何会变成一个选择困难症患者,如果病情加重,一不小心可能会成为抑郁症患者。当然,每一个黑夜过后都有黎明,作者在最后给大家准备了11个锦囊,帮助大家在这个选择过剩的世界里作出明智的决策。虽然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美国,但是对于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中国人尤为适用。 翻译本书让我获益良多,只要想想自己过去浪费在选择上的时间,我就会自觉地利用11个选择锦囊帮助自己做决策,大大减少了犹豫不决的时间。同时,当我了解到最大化者的痛苦时,我更愿意选择足够好的东西,如果你告诉我还有更价廉物美的,那就只能说我跟它没缘分了。 能够完成本书的翻译,首先要感谢TED to China的发起人Tony Yet,是因为他的介绍我才有幸翻译这本好书。巴里是TED的演讲者,他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和这本书调皮的笔调相应成趣。 本书的翻译并非我独立完成的,我的名字背后是一个团队。没有他们的协力合作,也就没有本书的出版,这本书的第1~8章是由我本人完成的,第9章由彭珊怡翻译,第10章和第11章由黄子威翻译。同时也感谢来自五湖四海拔刀相助的各位朋友,他们分别是宁静、覃春桃、谢怡冰、武亚雪、何佳鸣、陈绣子。同时也感谢何景杰的推荐。 本书对我个人还有另一层意义。我从小的一个梦想就是去土耳其旅行。本书的稿酬将全部用于支付我去土耳其旅行的机票,感谢张鹏与郝阳夫妇对我土耳其之行的大力支持。感谢支持我的任性和无厘头想法的家人、死党以及所有素未谋面却给予我鼓励的网友。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译文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教。 梁嘉歆 2012年3月于广州阴翳书房 书评(媒体评论) 施瓦茨是非常优秀的学者,能够把心理学的知识用最直接、最明白、最穿透人心的方式介绍给读者,书中所讲的问题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幸福,同时也能启发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选择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选择更是一种勇气。现代人的痛苦不是选择匮乏,而是选择泛滥。“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将告诉你如何明智地放弃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赢得最大的快乐。 ——郑晓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没有选择时我们感觉自己像囚徒一样没有自由,选择太多时我们又觉得喘不过气来。选择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我们选择读这本书,就了解了选择本身。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对于现代人面临的“多选择、难抉择”人生困境,施瓦茨教授不仅谈了why,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何会这样,而且讲了how,告知大家如何运用心理学提升选择时的幸福感。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本书是关于选择和幸福的经典著作,论说严谨且通俗易懂,是我读应用积极心理学时的指定教材。面对现代社会铺天盖地的纷乱选项,它是帮助我们拨繁就简的好帮手。 ——赵昱鲲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 《选择的悖论》为所有美国人带来了一个简单但影响深远的启示。作者提出的11个步骤,将帮助你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大大改善你的生活!现在就买下这本书吧!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 本书提供了有力证据证实,如果选择更少,人们会活得更好。同时,它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大量选择和幸福感方面的心理学研究。 ——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巴里·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当代社会日益增加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深陷无助与不满。《选择的悖论》将告诉你如何走出选择的困境。 ——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畅销书《真实的幸福》作者 当今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的满足感却降低了。这本充满挑战而又富有趣味的作品,将告诉你怎样一步步走向充实美好的人生。 ——戴维·迈尔斯著名心理学家 施瓦茨教授提供的证据表明,我们拥有大量的选择,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这一结论对于那些换了900个电视频道仍然无法决定看什么节目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选择保健计划、大学课程,还是买牛仔裤,不计其数的选择令我们筋疲力尽,不但没有解放我们,反而限制了我们。我们通常认为,拥有更多的选择会使我们更快乐,但事实恰恰相反,过多的选择只能让我们离真正的身心健康越来越远。这本书里介绍了许多相关研究,还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告诉人们如何减轻选择的压力。 ——《出版人周刊》 《选择的悖论》一书分析巧妙,再配上风趣的《纽约客》卡通画,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商业周刊》 非常好读的一部作品。 ——《华盛顿邮报》 施瓦茨以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危险之处。 ——《书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