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域余闻(丝绸之路奇闻轶事)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日)陈舜臣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域余闻(丝绸之路奇闻轶事)》由陈舜臣所著,这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笔合集。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组成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摄制组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采访摄制。该纪录片在中日两国播出后,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丝绸之路文化热潮。陈舜臣参加了此次摄制活动,并用文字记录下重走丝绸之路的奇妙见闻与瑰丽随想。

内容推荐

《西域余闻(丝绸之路奇闻轶事)》由陈舜臣所著,《西域余闻(丝绸之路奇闻轶事)》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笔合集。前半部分以丝绸之路相关文物为主轴,后半部分以沿途见闻为切入点,从古都西安到帕米尔高原,从汗血马到夜光杯,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和逸闻趣事尽在其中。细腻稳健的笔致,娓娓道来的叙述,带领读者踏上跨越时空,纵横自在的历史之旅。

目录

致中国大陆读者陈舜臣/1

一 求法僧:践流沙之漫漫/1

二 西域的汗血马/17

三 葡萄的东传/28

四 石榴:西域植物的风景/35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气息/42

六 西部诗人李白/63

七 长安的波斯美女/74

八 葡萄美酒夜光杯/87

九 丝绸之路一玉之路/97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04

十一 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奈良/140

十二 马可·波罗与中国/149

十三 骆驼:沙漠之舟/163

十四 羊的那些故事/170

十五 歌舞之乡/177

十六 入世如集市/184

十七 清真寺与香妃墓/191

十八 丝绸之路的丝绸/198

十九 沙漠中的水/205

二十 地毯物语/212

二一 西域的特色服饰/219

二二 丝绸之路的居室/227

二三 丝绸之路的宝石/235

二四 丝绸之路的奇珍异果/243

二五 人生无酒不能过活/251

二六 丝绸之路的壁画美术馆/260

二七 多姿多彩的名山与传说/268

二八 丝绸之路的歌声/277

二九 丝绸之路的旅人/285

附录 陈舜臣大事年表/293

试读章节

说到求法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三藏法师玄奘。这大概要归功于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西游记》.加之玄奘的著述留存至今,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途中见闻。

写下游记的求法僧不在少数,留存下来的却少之又少。有的书名记录在别的书中,实物却早已佚失,这样的事例极多。应该说得以留存的是得天独厚的著作,而其作者也是得天独厚的。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儿。

自著游记有幸留存的求法僧,玄奘之前有法显,之后有义净。

法显常常被拿来与玄奘作比较。同是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居住多年后回到中国,但两者相反之处其实更明显。两人都从长安出发,法显出发的时间是399年,玄奘是629年,其间相隔整整230年。出发时法显六十四岁,玄奘二十七岁(关于两者的出生年代有各种说法,但诸说相差不过两三年)。对我来说,两人出发时的年龄差距最值得关注。

玄奘于太宗贞观三年(620)踏上旅途,时值初唐兴盛时期。自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时间刚过去四十年,正是天下太平之时。繁花似锦的时局之下,不,应当说就像被生机勃勃的时代潮流推动之下,年仅二十七岁的玄奘从长安启程了。

法显上路的时候,正当五胡十六国大分裂的时代。长安城中几易其主,从前秦到西燕再到后秦,时局如走马灯一般变幻不定,这些政权分别是由氐人、匈奴、羌人等非汉族建立的。遍地是弱肉强食的景象,绝非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在如此动荡不安的时代条件下,年届六十四岁的法显拖着年迈的身躯踏上了旅途。

玄奘于十六年后,法显于十三年后回到中国。即便时间过去了十六年,玄奘也才四十多岁,正当身强力壮的时候。与之相比,法显已是年近八十的老翁。

法显的天竺之行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比的勇气。他以六十四岁高龄穿过西域大沙漠,翻越酷寒的大雪山前往天竺,这果敢的行为绝不是懦弱之徒能够做到的。法显的事迹尤其能激励那些已届老年或将届老年的人。

敦煌位于前往西域的入口处,但法显从长安出发后没有径直前往那里。身在乱世,不得不回避纷争之地,路费也只能依靠布施筹措。他的前进路线因此变得迂回曲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战乱无止无休。法显出发的第二年,正是“好太王碑”所记的十年庚子,即高句丽派遣五万军队救援新罗的那一年。

法显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个伙伴,他们从长安出发起就与法显一路同行。在张掖又加入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从于阗开始,又有慧达加入他们的行列。连法显在内一共十一人,他们有的途中返回,有的滞留某地,还有的客死他乡,遂行初志的只有法显一人。

法显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行路中,无居民。涉行(沙漠中的行进)艰难,所经之

苦人理莫比。

法显这样写道。他不是超人,肉体上只是个普通的老年人,也是一个曾在小雪山为衰竭而逝的慧景抚尸痛哭的人。

同行者中智严抵达克什米尔后返回长安,之后又从海路前往天竺,据说他后来在克什米尔终享天年。宝云抵达北印度后遂回国从事译经的事业,道整滞留天竺再也没有回国。

法显并不是最早的求法僧。在他之前约一百四十年,魏人朱士行以及与法显大致同时期的庐山慧远弟子法净、法领,也曾为求法前往西域。

比法显早一百多年前往西域的朱士行不但是最初的求法僧,也是第一个出家的中国人。

东汉的王公贵族在宫殿里供奉金光灿烂的佛像,不过是为了欣赏其中的异国情调,尚不能被称为信仰,更不用说从中出现一两个出家者。  就现有记载来看,3世纪二三国时代的魏国人朱士行是正式受戒出家的天字第一号。朱士行是颍川(河南省)人,出家后曾在洛阳讲授《道行般若经》,他感觉经文有泽理不通之处,为探求梵文原本,于甘露五年(260)离开长安。朱士行去到于阗,求得期望的原典,由弟子将原典带回,他自己却停留原地,最后在那里去世。

第一个出家人也是第一个求法僧,这难道是中国佛教的宿命吗?

大致与法显处于同一时期的庐山慧远的弟子——法净、法领等人,也到达于阗,并在那里取得佛典,但他们从此滞留当地,不曾前往天竺。

于阗位于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距离印度仍有着遥远的路途。

或许还有在中途倒下的人、去到天竺不再返回的人、不曾留下记录的人,等等,但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抵达天竺的第一人是法显。在踏上北天竺的土地之前,他在西域旅行了约三年时间。那时他已六十七岁了。

法显的游记通常被叫做《法显传》,别名也叫《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等。据书中记载,法显出敦煌后,历时十七日到达鄯善国。

所谓鄯善,就是位于罗布泊湖畔的楼兰古国。如众所周知,楼兰遗址如今已半掩于沙土之中。

据法显所见,该国地势崎岖,土地贫瘠。自此向西北行十五日抵达俜夷国,这就是《大唐西域记》在开头部分提到的阿耆尼国,位于现在的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当时俜夷国人似不通礼仪,对法显一行态度冷淡。

离开那里之后又耗时三十五天,终于抵达于阗国。

这里生活丰乐,人民富裕。经过土地贫瘠的鄯善、居民无礼的俜夷,终于来到国泰民安的于阗,法显一行一定大大松了一口气。这里有僧侣数万,他们的饮食都由国王供给,被称为“众食”。普通人家都在门前立一座小塔,岁名日小塔,但最小的也有两丈多高。当时的丈比现在稍短,约二点五米。即使如此,塔高仍达五米以上。各家在门前立塔,并在塔周围建造四方形的僧房,专供行游僧侣居住。

P4-6

序言

自1972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旅行。那份热爱中国的情感也随之与日俱增,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我的很多作品。我用中国式的思维创作每一个作品,并向日本的读者传递着中国文化。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正如“一衣带水”这句成语描述的一样,两国的交流从历史上看也是相当紧密的。

欣然得知,我的几部作品《茶事遍路》、《中国五千年》、《日本人与中国人》、《西域余闻》、《儒教三千年》等将在中国大陆首次翻译并得以出版,能够得到中国读者的赏阅,这本身就足以让作者深感欣慰和高兴了。谢谢!

(李达章译)

陈舜臣

2008年11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司马辽太郎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变成生龙活虎!

柏杨

像陈舜臣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陈舜臣之所以为陈舜臣的理由。

稻田耕一郎

随笔介于论文与小说之间,对我而言是最为舒心的文体。西域对我来说,是自学生时代起就梦想的地方。1973年以后,我几乎每隔一年就去拜访一次。

在我眼中,历史巨轮在西域的回转是一部宏大的传奇,我为之感动,也为之兴奋。

陈舜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