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唐鲁孙作品》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天下味》就是其中一册,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天下味》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
《天下味》共分三辑:辑一,北方味:搜罗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怀念之作,除了对清官建筑、生活、饮食介绍外,对平民生活的详尽描述,也引人入胜。辑二,山珍海味:收录作者对蛇、肴肉等山珍,以及蟹类、干贝、乌鱼仔等海味的介绍,除了令人垂涎的美味,还有丰富的常识与掌故。辑三,烟酒味:作者畅谈烟酒的历史与品味方法,充分展现其博学多闻的风范。
紫禁城是北平全城的中心,周围六华里见方,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叫午门,北叫神武,东叫东华,西叫西华。
紫禁城自从宣统出宫,成立故宫博物院,大家就叫它故宫了。故宫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建筑艺术水平很高,在全世界建筑界都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过去曾有人形容它是“鬼斧神工”。北平民间传说,说它是明代刘伯温设计监造的,而且有神仙帮助,并且把刘伯温也形容成亦人亦仙的人物。
根据史书的记载,明初兴建故宫主要的设计人有杨青、蒯福,负责施工监工的有冯巧、徐呆、陆贤、张祥、阮安(当时交趾,现在越南人)、蒯义、蔡信等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建筑工匠,历时十四年才全部完工。到现在已经五百六十年,明、清两朝一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故宫里住过。
天安门前的石狮和华表
天安门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候建立,命名“承天之门”,朱色宫墙,中间耸立一座黄瓦飞檐、紫宸丹阶、庄严雄伟的三层九洞城楼。落成不久,忽然不火自焚。钦天监查奏,整座紫禁城都在正子午线上,午火太旺,要在御花园真武玄天大帝殿前加筑一道天一门,天一生水,就可以收水火既济之功啦。后来明宪宗重新修复,改称承天门,果然在真武殿前加了一道天一门,用来震慑午火。
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在承天门前棋盘街跟明将李国桢血战一场,把承天门又纵火烧毁,天一真水仍旧没能压住强烈的午火。闯王从承天门进入皇宫之前,祷告上苍,如能荣登九五,从承天门一箭应当射入五凤楼,结果他弯弓一矢,射中了御河桥畔右边石狮子左胁,箭镞深入四五分,箭眼四周还有火燎的焦痕。当年闯王所用的长箭,箭镞上想必敷有火药,不然再大的膂力也不会有一箭穿石、箭眼烧焦的道理。
到了清顺治年间才重新改建,改名天安门。天安门有两对华表,金水桥前一对,天安门里城楼还有一对,都是用中国特产汉白玉石做的,浑圆挺健,直上云表。通体雕刻着绕柱盘龙,顶端横贯“朵云”,柱头承有石盘,各踞坐着一只叫做“犼”的异兽。天安门里的犼面向北,称为“望君出”,是表示它在那里等待君王由后宫出来升殿亲理朝政。天安门外的犼面向南,称为“望君归”,是表示它等待君王外出还朝。石柱底部有琳缅耀彩八角形石座,四面用石栏围绕,也都刻满蜿蜒缭绕的行龙,满洲话叫“飞丹”,就是宫殿前所陈设的仪仗的意思。
传说在汉代华表也叫“桓表”,本来是木材做的。柱头的上端横贯十字木板,竖立在驿站桥梁前面,给行人指点方向。从远处看,横贯十字木板很像一朵大花,所以又叫“华表”。还有更远的传说:在唐尧时代,帝尧为了纳谏,曾设立诽谤木,作为征求大众意见的地方,后来年深日久才演变成华表的。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