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季节的西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昭寺梦的尾声》、《哲蚌寺的经幡》、《色拉寺,走失的野玫瑰》、《乞讨者》、《被驯养者的幸福》、《边境》、《拉萨的雨》、《不结伴的旅行者》、《夜宿珠穆朗玛》、《晨别珠穆朗玛》、《帕拉庄园中的少女胫骨》、《纳木措的蓝》、《羊卓雍措的玛尼堆》、《中元夜,月出东山》……冯娜创作的《一个季节的西藏》收录了这些作品。

内容推荐

《一个季节的西藏》作者冯娜于初秋时节乘火车前往西藏,在藏地高原经历风雨、穿山越岭,不到一个月就仿佛已历经了四季更替。在这里,她遇到了惊世之美的花朵、回眸的野鹿、荒野的鹰鹫、亘古的河流、虔诚的信徒……他们都不辜负蓝天白云的洗礼,如有神灵呵护,虽无言,却有大美。

目录

自序:时令 1

世界的约束

 唐卡 2

 酥油花 7

 玛吉阿米,伤逝 12

 印象布达拉宫 17

 大昭寺的朝圣者 30

 小昭寺梦的尾声 35

 哲蚌寺的经幡 40

 色拉寺,走失的野玫瑰 45

 乞讨者 50

 被驯养者的幸福 56

 边境 61

静美的光景

 拉萨的雨 67

 不结伴的旅行者 72

 夜宿珠穆朗玛 78

 晨别珠穆朗玛 82

 帕拉庄园中的少女胫骨 88

 纳木措的蓝 93

 羊卓雍措的玛尼堆 98

 雅鲁藏布江水问 103

 中元夜,月出东山 108

芬芳的路途

 果实里的罗布林卡 115

 神的信物格桑花 120

 云中村落 125

 虫草与少年 130

 卡若拉冰川消亡之途 135

 岩蜜 140

 百川东到海 145

 藏地日记选札 151

 旅行的意义 167

附录:藏地诗札 173

试读章节

我固执地认为,在西藏,没有唐卡的寺院不叫寺院,没有唐卡作坊的街道不是藏家人的街道。我喜欢在“藏家人的街道”上溜达,可以随意地走进任何一家唐卡店蹭看画师们精细地描绘。

八廓街就是一条典型的藏族街道,十步以内就能看到一家唐卡店。店里面的画师十有八九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藏族小伙子。我在门口看到他们专注地画着,眼睛差点儿就贴在画布上了。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站在他们背后看,有时他们在用纤细的笔描边;有时在用蓝色的颜料打底子,一层层砂状的蓝铺成天空的样子;有时给一幅画好的佛像细细填色。我已经站了好一会儿,实在忍不住问道:“请问,你画的是绿度母吧?”

听我这么一问,年轻画师的手轻轻地抖了一下,笔尖并没有落在画布上。他偏过脸来,似笑非笑地看了我一眼,眼睛弯弯地,极羞涩地说:“哦,不,不,我画的是白度母。”传说中绿、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眼泪所化,其实我并不能分得很清楚,于是不甚明了地“哦”了一声。看到我迷惑,画师用手中的笔指指左上方悬挂的一幅唐卡说:“那才是绿度母。”循着他的笔所指,我看见一尊绿身度母坐于粉红色莲花上,色彩鲜艳,纹路细腻,应是用上乘矿物颜料所绘。我走上前去细细观摩,一面双臂的度母像,左手拈乌巴拉花,右手结与愿印,双腿呈坐姿,脚踩莲花,慈眉善目,肢体线条柔和中透着稳定的力量感。绿色,红色,深蓝色,金色,各种色彩和线条交织得非常清楚明朗。旁边的几幅是人物造像都极为复杂的唐卡,我看得不十分明白,但隐约知道是描绘佛教故事的唐卡,在寺院的壁画上大致看过相关的造像和情节。不大的店铺里挂满了各种材质和造像的唐卡,都是精细非凡。我有点疑心,难道它们全是由这些年轻的画师手工绘制而成?

我又折回画师旁边,不解地问道:“请问你画这样一幅唐卡需要多长时间?”他抬起头来望望我,朝画布上努努嘴:“正在画的这幅吗?要大概三个多月吧……”他有点不太肯定。“这么久啊,那你一年也画不了几幅呢。”他看着我,用笔的末端挠挠头,憨憨地笑了。他正专注于铺展画布上方的天空背景,用细小的笔尖蘸了颜料米粒般一颗颗点在画布上,密密麻麻的深蓝色叠加在已有的浅蓝上,画布呈现出一片细密立体的天空。我看他画了一会儿,便问:“我可以拍一张你作画的照片吗?”他停下来,认真而有些惊慌地看着我说:“啊,这个,不可以啊,是不可以的。”我已经取下镜头盖,只好失望地叹息一声,安上镜头盖,把相机放回套子里。他好像有点过意不去,望望我,放下笔搓着手刚想说点什么,里屋的帘子被掀开,一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走出来,看到有顾客,很热情而有套路地对我说:“全都是手工的唐卡,随意看啊,喜欢的话可以请一幅回去。”看得出这是唐卡店的老板,允不允许拍照,画师是做不了主的。我点点头以示应答,顿时觉得索然无味。年轻的唐卡画师重新提起画笔,他专注于他的天空,我未与他道别就走出门去。

隔了几步,便有几家类似的唐卡店,透过玻璃橱窗和门庭可以看见几乎清一色二十几岁的藏族小伙子在低头作画,而老板则是气势十足、麻利地与顾客谈论着装裱好的唐卡画里的佛教故事和纯手工画的价格。我没有走近拍下那些小伙子安静作画的样子,但他们在那里,每一笔落在画布上都让人觉得那是值得信赖的唐卡,它依然保存着纯正的传统和虔敬的礼仪。

我随后辗转在各个寺院中,也见到许多唐卡,有些画在绢帛上,有些绘制在绸缎上,类似刺绣,悬挂在佛殿当中供人朝拜。唐卡上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大同小异。据说西藏唐卡按画风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画派,如噶知派、钦泽派等。我并不能够区分,只觉得任何一幅唐卡,都充满了对信仰的虔诚之心,所以画师们在下笔时才那么笃定,那些线条才可以那么细致而平和。每个寺院珍藏的巨大的唐卡则会在每年雪顿节展佛仪式上从展佛台上铺展下来,据说整幅唐卡能覆盖整座山峰,极为壮观。那样巨幅的唐卡应该是倾尽了无数人的心血才绘制而成。

虽在八廓街未拍成正在作画的唐卡画师,我在拉姆拉绰唐卡绘画中心倒如愿以偿。我们在绘画中心仔细观摩了唐卡的绘制过程。绘制唐卡前,画师需焚香,沐浴更衣,以高山泉水濯手。画室中,一个古旧的铜缸盛满净手的水,上面还漂浮着新鲜干净的花瓣;旁边的香炉藏香缭绕,整个屋子都沉浸在一种神秘的幽香中。旁边一个柜子展示着绘制唐卡所需的颜料,用矿物研磨成的颜料,色彩浓郁,鲜丽分明。粉末状的矿物在瓷白色的器皿里,仿佛还散发着生野的矿腥气,弥漫着沉积千万年的地气,正是这种来自大地内部的气息让唐卡更多了一层旷古的厚重感。

画师们依次而坐,每位画师都专注于自己面前挂置的画布。画布有大有小,每位画师画的主题各异。画师基本上是年轻的男性,但有两位女画师掺杂其间,显得特别扎眼,这也让我颇感欣慰。姑且不论其他,长久以来,女性的地位在侍佛或修行等事宜中是低微的,如今这样一项职业已经准许女性从事,并让她们走到前台来,应该是进步了。两位女性画师都很年轻,头发挽成髻,黑红的面庞沉静地映照着她们笔下的线条。每一笔都精确流畅,有些细如发丝,有些游若蛇身。他们被画布隔开,全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不理会周围的参观者对着他们拍个不停,也不在意我们走来走去发出的响动。

窗户边的位置,有一位身穿黄袍、面容素净的上师正在给一幅唐卡着色。绘画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幅大昭寺定做的佛像唐卡,必须由德高望重、画艺高超的上师绘制。这样一幅唐卡全部由金粉绘制,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上师端坐画前,稳若泰山。窗外的格桑花在阳光中格外耀眼,风吹动枝条,扬起一波又一波或粉红色或雪白色的浪。他仔细描着眼睛、眉毛、莲花的茎脉……P2-5

序言

盛夏时节,我乘火车去了西藏,在藏地高原经历风雨、穿山越岭,不到一个月,仿佛已历经了四季轮转。

回到广州,广州依旧沉浸在海洋的湿热气息中,街上行人来来往往,顿感时空恍惚。某一天,气象台发布了台风预报,我坐在屋子里等待着热带的剧烈气流以迅猛骄横的姿态横扫沿海地区。对于沿海的城市,这样的台风几乎年年造访,一点儿都不新鲜,人们甚至给它们取了类似“麦莎”“云娜”这样拟人化的名字。

凌晨,台风正面登陆这个城市,暴风雨来袭。雨水被台风裹挟着剧烈地扑打着窗户,我从睡梦中惊醒,猛地坐起身来,仿佛重临拉萨听见大颗大颗的雨滴落到窗台上,却又似听见风吹折了不远处的凤凰花树,一时竞有一种不知身处何处的错觉。拉开卧室门出去,冷风劈头盖脸地打过来,睡觉前因闷热忘记关掉客厅的落地窗,窗帘被风吹得乱成一团。风雨寻找到这样一个入口和落脚处,一拔拨涌进来。这样疯狂的暴风雨是粗犷的西藏所不曾见识过的吧?

人们常借助台风、冰雪、花草树木、候鸟等这些天象物候来判断时令、辨认方向、勘察地理——这是古老而可靠的判断方式,是大自然运作的节律,它们宁静地遵循内心的心跳,萌芽,开花,结实……在炎夏膨胀的心房里以一场台风作为爆破的音节。

然而,当人类开始用“聪明才智”打量并打扰自然的规律后,在严冬也可以吃到香甜的西瓜,在夏季也可以人工降下六瓣的雪花,物候似乎变得不再可靠。伴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变暖。尤其深居城市,特别是在中国南部这种季节变化本身就不明显的亚热带地区,景物日复一日地重复,只有通过查阅日历以辨识节气,很难再听见老人们说:“风湿关节痛,应了节气,要变天咯?”

台风声让我无法睡眠,翻阅在藏地拍下的照片,那些无遮无拦的自然中的物象,它们丝毫不辜负时令对它们的施洗,斑斓中的旖旎风光尽是时光的纹路。还有那些虔诚信佛者手中的念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徐不疾,他们顺应着天时,也顺应着佛意。

长时间地行走在山间庙宇,融身于那种寂静与缓慢,草木淡然,牛羊安详,山峦时远时近,行走其间,安于它们的不回应。居山水之间,人心好像可以舒缓和自由起来,有了诗趣和古意,可以在大雪之夜访友,尽兴时中途而返。这些地方、景象和身临其境的感怀深深打动着我,如同时令赋予一朵花的开放。然而.这不是促使我写下它们的最深沉的理由。

台风过后,我在城市里穿梭,人们一大早便清理了台风席卷后狼藉的街道和树木的残骸,他们按惯例迅捷地收拾好城市的面容。仿佛昨夜的一切没有发生过,城市仅仅被剽窃走了一个暴风雨的梦境。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回归了作为一个职业女性的状态:我跻身在朝九晚五、踩高跟鞋、步伐紧凑的上班族中。我时常恍惚地想起在拉萨也混迹于顺时针围绕寺院转经的人群,他们以藏历纪年,以佛祖的诞生或佛门礼数为节日:我们则以星期计算着下一个假期的来临。

灰头土脸的日常生活会让人很快忘掉远山中的轻衣素颜,仿佛凝固的光阴。它们像一个个不完整的梦境中破碎的片段.只在闭上眼小憩时来回地闪光。也许应该写下点什么吧?我总是这样想。它们总是在那里,无悲无喜。

当同事、朋友得知我从西藏归来,都在茶余饭后与我闲聊旅途风光,逸闻趣事。我在这样支离破碎的描绘中越来越感到与西藏如此隔膜。我所到之处,所理解的部分,到底有哪一些可以被言说和记录?  真正促使我动笔写下点什么的时候,已是中秋时节。大昭寺旁卖藏饰的藏族店家格桑顿珠发来中秋节日的祝福。在拉萨时我发现他编结的绿松石长度不对,要求他返工,留下了电话。没想到,他在这一年的中秋节第一个问候了我。我跟他闲聊了几句,告知他我已经离开了拉萨,愿他生意兴旺;而他告诉我,他将在游人稀少的冬天动身去边远的山区收购那些古老又四处散落的珍宝。

……

西藏自然风光的大美无需多言,西藏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那些不属于人类的美景让人噤声,它们默默存在于这个星球的最高海拔的地方,在人类到来之前,它们也曾经历沧海桑田,最后它们收拾了自身的破碎和凌乱,绵延成今天的模样。也许多年后,它们还会继续更改容颜,一部分是因为人类慷慨施与的印迹,另一部分则是它内核中漫长的变换。人的一生在自然漫长的更迭中仿若一瞬,这是时空的奇妙之处,也许正是这样的仓促感催促着人类在这颗地球上毁灭性地征战。

我从广州秋意未萌的时候写到了小雪节气。岭南紫荆花在冬季的晴朗中盛开,清晨出门,风吹遍地落红。我猜想西藏已是大雪反复沉降,格桑顿珠打马走过的地方水声萧瑟、草木荒芜、兀鹫不见,他会哈一口白气搓搓手掌取暖。他能根据风向和水流判断方向吗?他能根据云层来判断晴雨吗?在自然中长时间生活的人应该更能明白它们的暗示和指引吧?也许这样的人,会在路上停下来饮马,顺便扶起一棵倒下的小松树;会绕开正在雪地里觅食的小动物,以免惊吓到它们。自然的坦白需要更温存的善意,好让它们能与人类安详地比邻而居。

终于写到了这本书将要完成的时刻,像是策马扬鞭告别时的山脊上,最后一个遥远的回眸。这样的回眸专注而模糊——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模样。

我沉浸于西藏大地上事物斑斓的外壳、安详的质地和内心。然而,在某些夜晚我写到它们,我似乎还能听见那些碎裂的山河以及分崩离析的生物链发出的雪崩般的哀号。

无告,才是痛楚最极致的形式,就像最高处的佛陀,不再倾诉,亦不再哀告,甚至不再祈祷,它只是默然承受着近似悲怆的无奈。我写下它们,是因我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甚至笨拙的方式去挽留那些消逝着的一切,我渴望它们以文字的方式继续存活或者重生。当然,我也深知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在现实中挽留它们,它们会投身自己的命运,一次次地路过并渗入我们的命运,让人措手不及、泫然欲泣。

写下它们,还为了感谢。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长久地陪伴抑或短暂地辉映,相互对照,互成风景。因为你们,无论我在高山雪地中跋涉,在河谷地带张望,还是坐在湿热的亚热带风暴中寂静书写,我感到并不孤单。时间经过了我,我顺从于它的苏醒、起落、沉眠……有时我从你们那里呼吸到时令的气息,感到生命的重量,并且愿意将一些旅途中值得记忆的部分献给所有相遇的人。

我仅仅经历了西藏一个短暂的季节,我穿过它的面影,企图寻找更多通向它不同侧影的甬道。这样想着的时候,格桑顿珠带来遥远边境上的风声:大雪已悄然填平了世间的沟壑,我所途经的地方都被岁月的褶纹深深埋藏,它们都在那儿等待下一个时令将它们重新唤醒。它们安稳地转述着时令的体征和高处的神谕,但我依然没有答案,这使得我在回望这场漫长的旅途时充满了各种疑虑和诘问。也许正是无解,让生命充盈着奇妙的迤逦风光。这也让我更加相信,世界对许多事物的体察和考验,真正的内核不是路途,也不是我们惯用的伦常,而是时间。

也许下一次去往西藏,应该从冬天出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