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北京市的发展蓝图——世界城市及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部分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第1章 总体概况及研究理论方法
1.1 总体概况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第2章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其腹地
2.1 珠三角城镇群
2.2 海峡西岸经济区
2.3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
2.4 横琴岛地区
2.5 小结
第3章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其腹地
3.1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3 湖北武汉城市群
3.4 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
3.5 江苏沿海地区
3.6 小结
第4章 环渤海经济区及其腹地
4.1 大小兴安岭地区
4.2 辽宁沿海经济带
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4.4 河南中原城市群
4.5 山西太原城市圈
4.6 关中—天水经济区
4.7 甘肃循环经济区
4.8 河北沿海地区
4.9 图们江区域
4.10 小结
第5章 成渝经济区及其腹地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中心性指数
5.3 城镇等级—规模分形模型的实证研究
5.4 城市聚类分析
5.5 小结
专题1 塑造中国区域经济的三种力量:市场化、国际化和一体化
第二部分 审视发展的视角——经济地理三大特征
第6章 密度
6.1 密度的概念
专题2 区域一体化是当前的大趋势
6.2 密度的特点
专题3 北京市城乡二元结构
第7章 距离
7.1 距离的概念
专题4 距离衰减原理和引力模型
7.2 影响距离的因素
7.3 距离的影响
专题5 江浙两省县域人均GDP和与上海之间公路距离间的关系
第8章 分割
8.1 分割的概念
8.2 分割的成因
8.3 分割的后果
专题6 世界贸易中的市场准入
第三部分 重塑经济地理——经验比较与特色道路
第9章 集中和集聚
9.1 集中和集聚的测度
9.2 规模经济效应
9.3 北京市集中和集聚
9.4 集中和集聚的成本
专题7 三次产业的集中和集聚——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分析
第10章 劳动力流动与要素的流动
10.1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分析
10.2 产业间要素的流动——产业间关联
专题8 中国工业化增长和集中伴随着地区间的大规模劳动力移动
第11章 专业化与产业结构分析
11.1 生产专业化
11.2 产业多样化
专题9 北京市优势产业区
专题10 产业相似度
第四部分 政策依托与发展体系
第12章 和谐的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
12.1 区域一体化与房地产
12.2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交通
12.3 区域一体化与环境
12.4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发展
专题11 技术进步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专题12 产业链分析
第13章 合理畅通的资源配置
13.1 北京市产业投入产出配置——最终消耗和主导产业
13.2 北京市能源的配置——节能减排
专题13 全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14章 建设和谐发展的世界性城市
14.1 高速发展的北京——经济密度的提高与城市化
14.2 自由发展的北京——开放畅通的城市发展
14.3 特色发展的北京——区县一体化与京津唐一体化
14.4 京津唐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研究
第15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