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笑作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汝刚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汝刚的《我的笑作坊》其实是文化产业小作坊里的大产品。他的笑声里有善意的针砭,机巧的讽刺,真诚的希望,生存的智慧,有我们共同持守的价值观,散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使上海人更加亲切可爱。

《我的笑作坊》收入了著名笑星王汝刚的80篇随笔。

内容推荐

《我的笑作坊》收入了著名笑星王汝刚的80篇随笔。作者擅长从身边的笑星、明星、艺术家甚或平民中提炼素材,以艺术笔墨精心烹制,以致笑料迭出,令人忍俊不禁,体现了一个笑星的诙谐本色。《我的笑作坊》语言质朴,却深谙喜剧抖包袱之妙;篇幅不长,却兼得人物情态神韵之妙。更有难得一见的照片收录其中,是作者的多年珍藏。

目录

序·大家的笑作坊、屈

曼倩遗风

“大怪”轶事

聪明的杨华生

生活中的“周派”

童双春单骑走泥阵

翁双杰写情书

唱不煞的黄永生

绝妙台词

刘侠声“吃”八仙桌

老范跑单帮

馄饨广告

伙头军李青

沈双华看病

王双柏藏宝

吴双艺的“小包包”

媚媚当导演

张樵侬淘旧货

两个老头

老娘变老爷

姜昆书法逸事

李金斗训徒爱徒

一对好兄弟

名流趣闻

带着老婆找老婆

看俞振飞“劳动”

谢晋导演说相声

袁雪芬说笑话

城隍庙里遇“大侠”

连升六级

童年的潘虹

幸福妈妈毛阿敏

筱月英找朋友

小茅今年五十岁

大画家的饭桌

天生一对

与百岁老人为邻

纸上谈心

主席下乡

父债子还

伍黎导演印象

艺林剪影

江湖采风

山阳笛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前不久,我赴太湖之滨——无锡博物院,参加《姜昆书法艺术作品展》开幕式。那天,博物院花团锦簇,人声鼎沸。当姜昆先生来到现场时,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不乏一睹明星风采的观众,更多的则是精于此道的书法爱好者。

在人们心目中,姜昆先生是位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没想到他对书法艺术有如此深厚盼造诣。观众的感觉从新奇到惊讶,直至震撼,令人刮目相看。展出的作品尺幅很大,尤其是那幅巨型长卷,更是夺人眼球。不少书法爱好者围绕作品,看得如痴如醉,偌大的展示厅里洋溢着醉人的墨香。

姜昆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来自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姜祖禹是著名书法家。老人家淡泊名利,不计报酬,作品在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城楼等均有收藏。受父亲影响,姜昆从小习字,多年磨练,写得一手好字,楷书行草,刚柔兼备,颇有大家风范。尤为难得的是,姜昆是性情中人,他的书法并不拘泥师仿古人,而是随缘乐书,心灵笔动,写出自己独特的气韵。

如今,文化人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润笔费用也随之上升。姜昆却不以为然:“我写字与钱无关,只是欢喜书法艺术,抒发感情,自得其乐而已。”

确实,姜昆的润笔费很难定位。有人说他的字值钱,话不错,曲艺家协会是清水衙门,要想办活动就缺钱。好在姜昆朋友多,找几个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帮助,哥儿们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看得姜昆热血沸腾,心情激动,当场取过整张宣纸,磨得墨浓,蘸得笔饱,豪情满怀,笔下生风:“大江东去浪淘尽……”秀才人情纸一张,纸墨有价,情义无价。也有人说,姜昆的字不值钱,那也对。姜昆人缘特好,求他墨宝,有求必应,愿意无偿服务,决不会主动收钱。

好字还得配好诗,姜昆善作打油诗,妙语连珠,笔底生花,岂不妙哉?当年,著名画家韩美林画了一匹骆驼,真诚地请在旁观看的姜昆题款。姜昆略一思索,提笔写道:“天也热,地也旱,光干活,不吃饭,日行千里总是干,全凭自己消化慢——胃好。”情趣盎然的诗文和飘逸灵动的书法引得韩美林连声喝彩。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七十寿诞,姜昆送去条幅,诗日:“京腔京韵曲悠悠,唱念做打舞神州;古稀寿诞人相庆,梨园奶奶吴素秋。”喜得吴素秋老师哈哈大笑:“这件寿礼我最喜欢。”

四川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审时度势,下海成立文化公司。姜昆写诗祝贺他:“二十世纪大新闻,下海不会淹死人,扑通有人跳下去,蜀国秀才魏明伦。”一位朋友多年没被提拔做官,心中不爽。姜昆写诗安慰他:“弥勒笑连天,体胖心又宽,不是营养好,只因没做官。”姜昆还写诗劝导爱抽烟的朋友:“无人愿当鬼,都想做神仙,劝君一句话,明天就戒烟。”

最有意思的是,姜昆写诗祝贺一家饭店开张,他别出心裁,效仿少妇的口吻,对外出赴宴的丈夫谆谆告诫,字里行间充满似水柔情:“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劝喝酒,会耍赖,天色暗,早回来——娇妻自有好安排。”寥寥三十一个字,恰如一幅风俗画,活色生香,令人忍俊不禁。

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是位热心人,圈内人婚丧喜庆、患病蒙难,找到他就不用担心,“金斗大爷准会帮忙”。老艺人去世,没有儿女,李金斗闻讯赶到:“老爷子是老前辈,就让我做他的孝子贤孙吧。”结果,丧事办得体面又风光。有位演员患心脏病,要动心脏支架搭桥手术,需要一大笔治疗费,李金斗主动上门:“别犯愁,有治疗办法就好。甭说心脏搭桥,就是修高速公路也成呀。钱嘛,咱们一起凑。”结果手术成功,患者转危为安。

曲艺界公认,李金斗先生艺术高超,为人厚道。因此,投在他门下的徒弟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有一次,我与李金斗同在无锡参加晚会。演出前,我们坐在同桌,正边吃边聊天。突然,金斗的手机响了,他看了来电显示对我说:“对不起,接个电话,是我徒弟找我。”金斗打开手机盖板,话筒里传来一阵“喂……喂……”的呼叫声。李金斗立马关上盖板,切断电话,对我说:“来,兄弟,我们接着聊……”这时,金斗的手机又响了,他看了一眼说:“还是我徒弟。”于是,金斗再次打开盖板,话筒里依旧传来喊叫声:“喂……喂……”李金斗毫不犹豫再次关上手机盖板。我忍着笑问道:“你们师徒俩真逗人,打电话还开玩笑?”李金斗一脸正色:“谁跟他开玩笑?”我不解地问:“那您为什么不接他电话?”“这小子,一点礼貌也没有,喂喂乱叫,难道我连称呼都没有啊,难道我就是‘喂’吗?我是谁?我是他师父,说起来不比他爹还亲吗?”我哈哈大笑:“师父比爹亲?”见我大惑不解的样子,金斗认真地解释:“做爹不容易,要把孩子扶养成人才算完事,做师父更辛苦,既要教徒弟做人,还要教徒弟演戏,传授给徒弟终身受用的饭碗,功劳大哩……”李金斗正说得起劲,手机第三次响起,他无奈地摇摇头,打开盖板,话筒里传来亲切的问候声:“师傅,您好吗?我是您徒儿呀,刚才打好几次电话,怎么老不通?是线路不通吗?”“谁说线路不通?是你头脑线路不通啊,你竟敢称呼我‘喂’?你现在出名啦?腕大啦?对我摆谱?”金斗边埋怨边朝门外走去,一路板着面孔,没好气地数落学生。出乎意料,大约三四分钟后,金斗返回饭桌,脸色多云转晴,喜形于色:“嗨,还真错怪这小子了,人家正在山区慰问群众,那里电讯信号不好,要‘喂’好几次才能连上线呢。哎,怨我心太急,要不然,我早就跟他‘喂’上啦。”

去年,李金斗有位得意门生与朋友聚会,一时盛情难却,忘乎所以多喝了几杯酒,竟然酒后驾驶,结果被警方查处拘留。第二天,我就接到金斗打来电话,他开门见山说:“我为徒弟的事来麻烦您,想请您帮忙。第一,如果他找您帮助走后门、求人情,您可千万别答应。第二,犯了事就得一视同仁,让他在里面好好反省,吸取教训。第三,你有机会替我教训他,酒后驾驶,人命关天,公安部门处理得对,这小子必须向全社会道歉。兄弟,听明白了吗?拜托,拜托。”快人快语的李金斗迅速挂断了电话。“这个师父,真比亲爹还厉害啊……”我如是想。P57-60

序言

再一次见到汝刚兄,是在2011年上海书展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首发仪式活动上,时间已经隔了五六年。因为曾经在文化社出版过他的《上海滩老娘舅》,所以汝刚兄和文化社的同仁都非常熟络,一如既往,他毫无明星的架子,因此也就约他是否有作品可以出版。时隔两月,新民晚报副总编严建平兄约我,言说汝刚兄之连载作品“笑作坊”可以结集成《我的笑作坊》出版。

因为很久没有见到汝刚兄了,所以忍不住就要回忆。第一次见面,我是拜好友之福,不仅见到汝刚兄,还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龙虾刺身。第二次见面则是在他家中,因为受杂志所托,要对他作一次采访,几经周折之后稿子才终于发表;第三次见面则是一次早茶,他请我吃了一堆凤爪,然后一起步行了很长一段路才分手,一路上他拿着砖头一样的手机,周遭人们惊诧的眼光不时盯着他……这些个人的记忆,也许对我这样极少和明星打交道的人来说,颇有些奇特,但对汝刚兄来说,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他喜欢平常。 笑作坊,小作坊,王汝刚似乎并不喜欢搞大,小小的故事都来自身边谐趣故事,或名人或同事或友朋,也许是职业使然,他都可以从中发掘让人捧腹的笑点。记得到稿的当天,我正在浏览其中的《幸福妈妈毛阿敏》,汝刚兄短信翩然而至,即回之短信“噱”。噱头,是上海独脚戏的命门所在,没有了噱头,也就没有了活力。在很多艺者已经需要靠幕后团队策划包装的当下,汝刚兄依然孜孜不倦地自我找寻,实殊不易。传统曲艺,在继承过去的同时,创新工作多半需要艺者自己努力开掘,不然,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演者。能自己动手动脚,才能打动人心。这种风格其实是从汝刚兄早年间出版并热销的《戏话连篇》延续下来的。

小作坊,大人生,虽然王汝刚不喜欢搞大,但这些小故事其实累积了他的人生积淀,或亲历或听闻,厚积薄发,笑点益加放大,让人能体会到了寻常人生充满了欢乐,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发噱的故事。从艺术映射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生虽然不同,但是内在都有相似性。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也是讲述大家的故事。记得汝刚兄十五年前赠我《戏话连篇》,当场有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言,虽是以名姓而发噱,但似乎也可以借用在此处,《我的笑作坊》的真正“笑果”需要每一位读者一起来参与共享,这种大快乐大概才是汝刚兄的意图所在。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笑作坊,而是大家的笑作坊。因为——

你在笑的时候,王汝刚也会忍不住偷笑。

王刚

2012年1月

后记

汝刚有几大爱好,兜马路,观书画,交朋友。长年累月,如痴似迷,乐此不疲。

我喜欢兜马路。行走于川流不息的芸芸众生中,游览街头流动的风景线,寻找塑造舞台形象的模特。一旦有所发现,人物对号入座,则兴高采烈,视为人生乐事。

我喜欢观书画。旨在借鉴中国画泼墨如云和惜墨如金的辩证创作技法,寻觅喜剧表演张弛有度的法则。一旦有所觉悟,疑惑迎刃而解,则豁然开朗,视为人生乐事。

我喜欢交朋友,原则有一条,交友须胜我,似我不如无。忙里偷闲,约三五知己,品清茗素果,谈天说地,唾沫四溅,手舞足蹈,不知老之将至,视为人生乐事。

所幸人生途程中,我遇到不少名师大家。他们德高望重,善于点铁成金,被尊为一代翘楚,如幽默机智的程十发大师、儒雅谦和的申石伽先生、快人快语的张瑞芳老师……他们淡定不露的言谈举止、宠辱不惊的为人处世,充溢着令人钦佩的大家风范。谆谆赐教,如沐春风,我在他们身上领略文化气息,增进智慧见识。这些真知灼见、轶事趣闻,我铭记于心,笔录于案。

岁月流逝,沧海遗珠,自然规则不可抗拒。虽然有些大师已经作古,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们。丁聪先生的夫人沈峻教我记念先哲的办法:你若想念他,就读他的书,看他的画,你如有话说,就写点文章。这真是高招,我如法炮制,书箧中增添了不少短文,只是孤芳自赏,轻易不敢示人。

感谢《新民晚报》刘芳和曹正文两位老师,热情地向我组稿,开辟专栏,取名“笑作坊”。意思很明确,笑星被誉为笑匠,匠者必有工坊,制作笑料的工坊名日“笑作坊”。

拙文刊登后,引起各方关注,“笑作坊”专栏还被评选为2008年度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优秀专栏。读者朋友更是热情地来信,给予鼓励或者提出意见。这些都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但是,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是大家对我的厚爱。

仿佛还在青壮年,翻动的日历却告诉我,今年是我的人生一甲子。回忆过去的岁月,从上世纪开播广播剧《滑稽王小毛》,到主演滑稽戏《复兴之光》、《明媒争娶》,外加独脚戏《头头是道》、《请保姆》、《爱心》以及电影《股疯》、《考试一家亲》,我至少已经伺候了三代观众,真是太幸福了,幸福得真想掉泪。

耳顺之年,乐天知命。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为我结集出书,社长王刚先生还亲自撰写热情洋溢的序文。我把这本书作为礼物,献给关心爱护我的观众和读者,同时,告诉大家一句肺腑之言,汝刚永远不忘你们的栽培之恩。

王汝刚

2012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有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趣的人才懂得生命真谛,有趣的人才懂得享受生命,有趣更是这个世界上稀缺的资源……王汝刚就是个有趣的人!

——潘虹

王汝刚妙笔生花,老百姓笑口常开!

——戴敦邦

许多年后,我的笑点提高了很多。当我拿起《我的笑作坊》时,仍然还是以前的大笑姑婆。侬笑了伐?

——毛阿敏

汝刚兄演戏了得,做人了得,文章了不得。

——关栋天

王汝刚的《我的笑作坊》其实是文化产业小作坊里的大产品。他的笑声里有善意的针砭,机巧的讽刺,真诚的希望,生存的智慧,有我们共同持守的价值观,散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使上海人更加亲切可爱。

——沈嘉禄

阅王汝刚《我的笑作坊》文章,品王汝刚笑面人生。

——李宗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