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元音》记录北方音
顺治十一年到康熙十二年之间(1654~1673),音韵学家樊腾凤写成《五方元音》一书,成为清代较为重要的《中原音韵》系韵书。
樊腾凤,字凌虚,河北唐山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在《五方元音》的序言中表明,该书是在《韵略易通》的基础上分合删并而成。
该书标目的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20个声母,与兰茂《韵略易通》的不同之处仅是:“早梅诗”有微母(无),而《五方元音》将它归人蛙母。该书所列天、人、龙、羊、牛、獒、虎、驼、蛇、马、豺、地等12韵部,不完全是从语音系统的实际出发,多是根据“一元有十二会”“一运有十二世”“一岁有十二月”“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等观念牵合而来,但韵部中有将东、洪与庚、青相并,先、全与山、寒相并的情况,可能参照了当时语意,与普通话又接近了一步。
《五方元音》虽属北音系统,在声调上却还有人声将它改配阴声。这可能是樊腾风为了体现“五方”而有意存古的体现,因为人声在当时的北方早已归入阴、阳平、上、去四声之中,而且也不是北方某个方音的反映。
在编排体例上,《五方元音》书前附有《韵略》,即12韵的等韵图,横列20字母,纵列四呼,每呼又依五个声调排列;正文分上、下两卷,各含6韵。每卷按声母、声调归字,字下还有简明释义,真是音义兼备,通俗简明。
《五方元音》在清初有一定影响。年希尧、赵培梓先后对它进行过增补、改订,得以传承。
“河西三将”讨逆
人们把张勇、王进宝和赵良栋这三位汉族将领称“河西三将”。他们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十四年(1675)三月,康熙帝采纳巡抚华善之言,授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仍兼管甘肃提督事务,总督不得节制。张勇部下最得力的战将是西宁总兵王进宝。这一年王进宝先败叛军于河口,又败叛军于新城。随后,又身先士卒,连克安定、金县、临洮等地,断绝兰州外援,并挥军急攻,攻克兰州。兰州克复后,张勇部署收复其他失地。在此之前,张勇举荐天津总兵赵良栋为宁夏提督。三将齐心协力,使陕、甘转危为安。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二十一日,康熙授陕西提督赵良栋为勇略将军,与奋威将军王进宝进军四川,赵良栋统绿旗兵入川后在白水坝等处败叛军,又克龙安府,又夺绵竹。次年正月十一日,在成都二十里铺,吴世蟠属下迎降,赵良栋不久克复成都。这一月,王进宝分兵三路,夺桥斩关,克复保宁和顺庆。康熙二十年(1681),清兵分三路进攻云南,当时王进宝患病,张勇另有任用。赵良栋以一路由四川进兵。吴三桂之孙吴世蟠拼死顽抗,清军围困昆明九个月而未下。赵良栋率军急攻,亲自冒着箭石之险,同叛将郭壮图等殊死拼搏,夺新桥,克三市街,部伍森严,秋毫不犯,以8天时间克复昆明而平定了云南。康熙称他是“真伟男子”。三将病逝后,康熙帝深为悼念,赐祭葬,分谥襄壮、忠勇、襄忠,子孙袭爵。
南怀仁铸神勇大炮
康熙十三年(1674)八月,康熙命治理历法的南怀仁造火炮应军需之急。于是,南怀仁尽心竭力,运用妙法制造出轻巧的火炮。次年五月,火炮铸成。康熙亲往卢沟桥炮场检验。这种炮炮身小,火力强,命中率极高,可放置在骡马背上行军,非常轻便,容易运输。康熙对此大加称赞。从此,这种火炮大量生产,一年内铸造约350门。清军将士称此炮为“得胜炮”,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将其定名为“神威将军炮”,并用它武装八旗军士。
南怀仁还向康熙帝呈上《神炮图说》一书。在书中,他详细地介绍了这种炮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巧。康熙又谕命南怀仁制造各种型号更有威力的火炮。此后,南怀仁又制造了其他型号的火炮,并对旧炮加以修理。康熙为表彰南怀仁的功劳,加封他为工部右侍郎。南怀仁铸造的火炮,轻便利于登涉,应了军需之急,在铸炮史上值得大书一笔。
梅文鼎融汇中西天文学
清康熙十四年(1675),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梅文鼎从《崇祯历书》入手,研究西洋历算。从此,他结合中国古代已有的天文知识,引进、学习西洋的天文理论,融汇贯通,创获颇多。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早年跟从罗文宾学天文,后拜倪观湖为师,学习明代《大统历》。1705年受康熙皇帝召见,讨论历算。一生四处游学,手不释卷。著书80多种,主要是关于天文学和数学方面著作,传世的有《勿庵历算全书》29种76卷和《梅氏丛书辑要》23种60卷,包括《历学骈枝》5卷、《历学疑问》3卷、《疑问补》2卷、《交食》4卷、《七政》、《五星管见》2卷、《揆日纪要》1卷、《恒星》纪要1卷、《历学问答》1卷、《杂著》1卷共10种20卷天文学方面专门著作。其成就被誉为“国朝算学第一”。
在传统天文学方面,梅文鼎对中国已有的《授时历》、《大统历》、《崇祯历书》等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在元郭守敬《授时历》的研究中,他最早提出用几何方法解释求日食三限(初亏、食甚、复圆)时刻和月食五限(初亏、食既、食甚、生兴、复圆)时刻的道理。他利用西方天文学中的球面三角学理论考校《授时历》等,改正了《大统历》中有关交食问题上几个数据错误。在引进西方天文学方面,他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1)系统整理和介绍了散见于《崇祯历书》、《历学会通》以及托勒密《天文学大成》中的西方星辰,并用中国星名全部考出《西国三十杂星考》中的星辰。(2)对《崇祯历书》中关于求太阳、月亮及五星的位置和计算方法也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3)引进黄道坐标系,用以确定天体位置。(4)介绍与讨论如何用小轮方法来解释某些天体运动的规律,用偏心圆方法来说明太阳的视运动,并对小轮的实在性提出质疑。(5)他还介绍、研究了伊斯兰历法,对回回历中行星的运行与中国旧有历法中五星运行各段互相配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梅文鼎毕生致力于阐发西学要旨,表彰中学精萃,为融汇中西天文学作出贡献。P2-6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康熙盛世时期(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康熙盛世时期(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李默主编的《康熙盛世时期》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