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裘燕萍主编的这本《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着重介绍曾生活、工作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部分历史名人及现代名人遗迹与生平。全书以时间为序,以汉代孝子董黯为始,经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直至现代。编者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各方面的名人名家,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代甬上第一学士袁桷、清代万斯同,全祖望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蕾//裘燕萍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蕾、裘燕萍主编的这本《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着重介绍曾生活、工作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部分历史名人及现代名人遗迹与生平。全书以时间为序,以汉代孝子董黯为始,经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直至现代。编者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各方面的名人名家,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代甬上第一学士袁桷、清代万斯同,全祖望等。 内容推荐 陈蕾、裘燕萍主编的这本《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是海曙区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后,文物和档案部门将宁波海曙本土名人以及来甬名人相关的遗迹一一梳理,结合区档案馆馆藏史料集成而成的。全书按照名人所处的朝代顺序出生先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名人和海曙现存遗迹之间发生的故事和渊源,目的是让海曙区宝贵的历史遗迹、名人掌故为人所知晓,熟知,也是海曙区建设文化、旅游、商贸大区的优良资源,将海曙的风雅声名远播。 目录 代序 南郭巍然孝子祠 鲍盖与灵应庙 贺知章与秘监祠 黄晟与明州城 王安石与鄞县不解缘 城中月湖多归“史” 吴潜与水则碑 念书巷《三字经》与王应麟 元代甬上第一学士袁桷 相士袁珙与柳庄街 屠溏与屠尚书第 范钦与天一阁 余有丁与相国祠 方氏张氏与大方岳第 陆世科与陆殿桥 屠隆凫园屠园巷 范孝子与范宅 张苍水与近圣人居 李呆堂与李氏宗祠 万氏家族甬上故迹 全祖望与桂井 塔影巷里卢氏祠 近性楼与林宅 银台第一门三进士 往事如烟锁叶宅 杨坊与云石街旧居 姚燮与月湖袁宅 徐时栋故居烟屿楼 陈鱼门与陈氏宗祠 章鋆与状元厅 仓基陈氏与翰香书塾 薛福成与后乐园薛楼 张大干与观宗寺 养园主人盛炳纬 虞洽卿与载庐 月湖卢宅与卢洪昶卢成章 兴学办报先驱李镜第 宝兴巷里尽文辉 艺林泰斗赵叔孺 周宗良与周宅 高僧挂单白衣寺 费家巷顾宅与顾清廉 金宅与金廷荪 马衙街与马廉 冯孟颛与伏跗室 青石街洪宸笙旧居 月园杨宅与杨菊庭 大书院巷翁宅与翁文灏 王宽诚与东恩中学 严康懋与湖西赵宅 南郊路与袁牧之 “蜗寄庐”与藏书家邮票设计师 戴传曾与访庐 姚宅与姚庆三屠呦呦 试读章节 除青苗法外,他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鄞县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试验田,并且成效显著,为日后革新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嘉祜三年(1058),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里,提出了一整套刷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加强国力等主张,阐明了他推行新法的基本观点。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受宋神宗的召见,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提出必须改变“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由翰林学士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将他在鄞县时行之有效的办法,更系统、更全面地推行于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多有怨词,虽说他“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但认为其变法却是祸国殃民。然而,王安石知鄞三年,勤政爱民,为民造福,备受百姓敬仰,当地人民先后在县城和东钱湖边立祠建庙,并以王安石、王荆公命名阁、亭、岭、堤、塘以纪念这位先贤。 王安石经实地考察,“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筑起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15公里,这条造福后代的海塘,乡民遂名之为“王公塘”,或称“荆公堤”。宁波最东的穿山,也得名于王安石。王安石带领鄞县百姓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碘,阔三丈六尺,高二丈,因名“穿山”。 王安石还重点主攻东钱湖的治理。组织和率领全县十余万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碘闸、陂塘,筑七堰九塘。经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从此“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宋时鄞县西面有广德湖,王安石知鄞时踏勘了广德湖,宿于广德湖主水源的入口林村。湖西有个湖中孤岛叫白鹤山,山下建有一座“广德遗爱庙”,纪念唐宋时代治理过广德湖的十位先贤,其中就有王安石。清代全祖望写有“白鹤旧祠宫,以报诸贤吏”的诗句。 王安石在鄞县时,到过城西九里堰的吴刺史庙。唐大历年间(766—779)明州刺史吴谦筑九里堰,有善政,郡民歃血而祀之。王安石特地到庙里去奉祀。他写下一首诗:“山色湖光一样清,桑麻谷粟荷君情。至今民祀年年在,莫负当年歃血盟。”不知道当时他是否会想到,以后他也会像先辈一样,得到百姓立祠祭祀的殊荣。 王安石在鄞县还做了一件大事,庆历八年(1048),他将县治附近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的鄞县孔庙作为学校,“鄞县始有县学”。当时的鄞县县治设在三江口,也就是现在宁波老城区内,鄞县孔庙就在如今第一医院的位置。古慈溪县城比三江口明州府城的建造要早80余年,建立学府书院也显然领先。据记载,北宋雍熙元年(984)始建慈溪县学。王安石任鄞县令后,羡慕慈溪之文风,在《慈溪县建学记》中说:“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不久,他也创办了鄞县的县学,并诚邀杜醇等享有盛名的慈溪学者前来任教。 王安石创办县学,对宁波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百年后“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名世,甬江流域产生了近3000名进士和12位状元,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而在学术上,从南宋的杨简到明清的王阳明、黄宗羲延至清代的万斯同、全祖望,甬江流域就像一只巨大的文化摇篮,哺育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产生了一批中国早期民主主义的伟大启蒙者。而这一切,似乎就是从王安石开始的。 王安石对鄞县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县治的后圃筑了一座亭子叫西亭,是他忙里偷闲喜爱的去处。他为西亭写了几首诗,表达了他对这块土地的依恋之情:“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山根移竹水边栽,已见新篁破嫩苔。可惜主人官便满,无因长向此徘徊。”“主人将去竹初栽,落尽黄花去却回。待到明年官又满,不知谁见此花开?” P20-21 序言 名城宁波,核心海曙。三江汇流的海曙以城市的姿态屹立已经超过1190年了。唐长庆元年(821),从那时起,海曙这块土地上开始有“城”,子城南城门也即今天的鼓楼(海曙楼)。此后政权更替,不管是明州,还是庆元府、庆元路,直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称谓宁波,海曙一直为州、府、路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海曙”区名称诞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海曙楼”而来。而“海曙”则取自唐朝诗人杜甫祖父杜审言的诗,题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霈巾。”中诗句。 一千多年来,海曙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厚的历史、人文遗产。有唐代的天封塔、天宁寺塔;宋代的水则碑;元代的永丰库;明代的天一阁;清代的白云庄以及近现代的华美医院、甬江女子中学等等,涵盖了宁波独特的宗教、水利、仓储、藏书、浙东学派以及中国早期西式医院教育的历史人文及建筑载体。而当今宁波、海曙的城市特质也是在此基础上滋养而成的,可谓风雅海曙。 在这块充满“淑气”、“晴光”、“物候新”的土地,我们还可以探寻到众多令我们骄傲的优秀人物,如汉之董黯,唐之黄晟、贺知章,宋之王安石、袁燮,明之万表、范钦、屠隆、屠溏,清之张苍水、万斯同、全祖望,近现代之冯孟颛、袁牧之、翁文灏、戴传曾等。还曾有许多“宦游人”、文人墨客来此或主政,或寓居揽胜,并留下了许多遗迹、记传、诗词及文章。 本书是海曙区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后,文物和档案部门将宁波海曙本土名人以及来甬名人相关的遗迹一一梳理,结合区档案馆馆藏史料集成《古城寻贤》一书。按照名人所处的朝代顺序出生先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名人和海曙现存遗迹之间发生的故事和渊源,目的是让海曙区宝贵的历史遗迹、名人掌故为人所知晓,熟知,也是海曙区建设文化、旅游、商贸大区的优良资源,将海曙的风雅声名远播。 宁波市海曙区区长吴胜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