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代言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由代言著,讲述的是:于公虽然大器晚成,但是他依然不怨不恨,一心为民。自人仕以来,为官二十余载,这二十多年来,虽然官是越做越大,从正七品县令坐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从一品的位置,但是他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官越做越大,日子却越来越清贫,甚至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这二十多年来于公的主食以粗糠、青菜为食,人称“于糠粥”、“于青菜”。

内容推荐

代言的《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着重写了于成龙四十岁以后,在官场的这二十几年,包括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恪守本分的天职、为民请命的胆魄,最值得宣扬的是他的政绩,和他对政务的看法。有关他政绩方面的书有《于清端政书》等,上面记载了他为官多年的经验,还有他清廉之事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目录

第一章 千古一吏

 一、时势造英雄

 二、于成龙其人

第二章 大器晚成

 一、远赴京城谋官

 二、罗城赴任

第三章 宦海生涯

 一、扎根罗城

 二、断案如神

 三、得贵人青睐

第四章 声名鹊起

 一、为上司出谋划策

 二、小县令的雄才大略

 三、嗜酒如命的于公

第五章 步步高升

 一、被举“卓异”

 二、升任合州知州

第六章 声名大震

 一、升为黄州府同知

 二、“三藩”之乱

 三、黄州平叛

 四、重修赤壁

第七章 扶摇直上

 一、出任下江防道道台

 二、升福建按察使

 三、升福建布政使

第八章 如日中天

 一、获康亲王力荐

 二、天子脚下的封疆大吏

 三、直隶新政

 四、君臣之交淡如水

第九章 衣锦还乡

 一、向皇帝告老回乡葬母

 二、与家人最后的团聚

第十章 声势滔天

 一、宠辱不惊

 二、肃清两江吏治

 三、进行民生改革

 四、惨遭诬告

第十一章 “清端”陨落

 一、维护民族统一

 二、猝死总督府

 三、赢得身前身后名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时势造英雄

他乃百官之楷模,他就是被清圣祖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代官员于成龙。他的廉洁之名堪比包公、海瑞,然而,却很少有人记得他。于成龙自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为官二十余载,小至七品县令,大到封疆大吏、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衔,均仕途顺畅,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实乃古今罕见。他在仕途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全凭“清廉”二字。

除此之外,与天时、地利、人和也密不可分。所谓“天时”者,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延袭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尽管如此,实际上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开始明王朝就已经慢慢走向衰落,国力也大不如从前,尤其是随着明熹宗朱由校的继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欺压黎民,皇权旁落,朝政荒废,百姓民不聊生。天启帝朱由校在位的短短七年间,各地起义频繁爆发,虽都未能成气候,但已令明王朝元气大伤。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大明王朝气数将尽,已慢慢地从衰败走向灭亡。加之吴三桂叛国、闯王李自成等人造反起义,最终彻底颠覆了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在吴三桂的里应外备之下,清军顺利入关,顺天应民替代了明王朝的统治。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堪背负亡国的罪名,在紫禁城外的煤山上吊自杀。于成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即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副员,本来有机会效忠皇帝,为百姓做事,不巧的是明朝却在这个时候灭亡了,他报效朝廷的心愿也就这样破灭了。清人虽然入关,仍有一小部分余孽和前朝遗臣拼死顽抗,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江山初定,百废待兴,清朝正处于用人之际,但是此时科举未开,朝廷尚未来得及选拔人才,只能被迫启用明朝有功名在身的人为官,正好于成龙也在其中,这样也就顺应了天时。  所谓“地利”者,每一次改朝换代,生灵涂炭是在所难免的。崇祯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人人都想取代大明王朝改朝自立,实现自己当皇帝的梦想。由此一来,烽烟四起,城池被破,血流成河,民不聊生。经历一场人为的祸患以后,全国很多州县均被洗劫、焚毁一空,加之各地自然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异常艰难,城池从此失去防御能力,也让匪盗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新朝廷势力一时半会儿还辐射不到的地方,就更是匪盗猖獗。前朝那些有功名的秀才、举子们虽然在清朝做了官,但是,他们毕竟是新娘子出嫁头一回,做官真没有什么经验,尤其在缉盗护民方面。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只能做一些上不了台面的芝麻小官,要么是县今。要么是知州或是知府。于成龙也是从县令做起的。他为官的第一站,正是广西省罗城县,当时的广西还是个省级行政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一个边界省份。它面向东南亚,西南又与越南毗邻,属于边疆地区。这里来来往往商客无数,其中不少为走私贩毒的,罗城县经历改朝换代的洗礼以后,更是城池被毁,百姓生产资料遭到严重破坏,匪盗也趁机欺压民众,巧取豪夺老百姓仅有的财产。罗城县当时的状况,也给了于成龙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然,这也跟他的为人、为官之道是密切相关的。于成龙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二十多年之久的仕途之路。

所谓“人和”者,于成龙出仕的那一年正好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然而,这也是顺治帝的最后一年执政期。次年,改元康熙元年(1662),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子,康熙在位时,创下了除鳌拜、平三藩、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台湾等丰功伟业。康熙皇帝一生政绩卓著,与当时的沙俄皇帝彼得大帝齐名,被后人推崇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并开创了康乾盛世,其文治武功享誉海内外,当时的大清四海称臣,八方来朝,气象正盛,康熙皇帝堪称英明之君王。于成龙遇上了这样一位千年难得一遇的皇帝实乃一大幸事。康熙皇帝知人善用,不墨守成规,更不循规蹈矩,任人唯贤,无论你是前朝的还是清朝的,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能为大清效力的,能为天下百姓谋福之人,均能得到他的重用。于成龙为官清廉,加之有上级官员的联名保举,于公公正廉洁之名很快就不胫而走,传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于成龙政绩突出,功劳卓著,很快就得到了升迁,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这便顺应了“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加之于成龙做人做事之原则,焉能不成功。

P1-4

序言

最初,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应书商之邀,为了迎合市场,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写于成龙是因为他是一位清官,受百姓拥戴,是希望将他的这种廉政思想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从而影响后人,造福于世人。

古往今来,为我所熟知并有一定影响和名声的清官有包拯、海瑞、于成龙以及施世纶等人,但是,唯有包公和于公的故事更让我耳熟能详。包公虽清廉,但不如于公;海瑞、施公亦不能比。包公素来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洁闻名,海瑞、施公也重在断案公正,不惧权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几位都是谦谦君子,断案如神,也相对清廉,除了朝廷的俸禄之外,从来不多拿百姓一分一毫,更不会收受贿赂。他们为官一天就是为了替百姓做主,但清廉之名还是于公稍胜一筹。

于公虽然大器晚成,但是他依然不怨不恨,一心为民。自人仕以来,为官二十余载,这二十多年来,虽然官是越做越大,从正七品县令坐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从一品的位置,但是他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官越做越大,日子却越来越清贫,甚至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这二十多年来于公的主食以粗糠、青菜为食,人称“于糠粥”、“于青菜”。

做了高官必然会有厚禄,于公将朝廷发给他的俸禄绝大多数都捐给了灾民,自己留下一小许的酒钱。于公饱受皇恩,权倾一时,作为汉人能受到康熙皇帝如此恩宠,实属古今罕见。尽管如此,于公并没有恃宠专横,还是一如既往地恪守廉洁之名,为百姓伸张正义、平冤昭雪。于成龙也没有像其他一品大员那样,携家带口,在哪里做官,家属就跟到哪里,让家属跟着自己享福。于公为官二十几年来,从来都是孤身一人,一家几十口都留在山西永宁老家。他出仕之前,就已说明心志,此行不以温饱为志,以天下苍生为念,所以,家属跟着他上任,不但没有清福可享,还会跟着受累。并且,这二十几年来,他也几乎没有给家里人寄过什么钱,家人生活是相当的窘迫、清苦,但拮据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于家人的意志,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于公,举全家之力力挺于公。

于公只是在就任两江总督之前向康熙皇帝告老回乡葬母,回过一趟山西老家,那个时候的于公已近垂暮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对康熙皇帝说,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将自己的余生都给了朝廷、给了皇上,但是,分身乏术,却没有办法尽孝,现在母亲既然去世,他希望能够回乡葬母,尽到一个为人子应有的本分。康熙皇帝恩准了。于公就那一次回了一趟家,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回老家。两年以后,他便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死时是一个人,没有家人相伴。于公将他的后半生都献给了百姓,可以说,他的廉洁之名当永垂不朽。于成龙死后,两江境内街行罢市以哀悼他,康熙皇帝为他更是痛哭流涕,试问,自古以来有几个清官享受过如此殊荣和待遇。他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康熙皇帝这一空前的评价不知道是出于何意,究竟是康熙朝当朝的天下第一廉吏,还是将古往今来的官吏给一票否决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把于成龙推到了历史的制高点,于公此生的功绩是康熙皇帝充分肯定的。我觉得我为于公写传是值得的,他纵横官场二十余年,足以羞煞那些为官一世,却未能造福于民的官吏。对于一个官吏来说,无论他是真清廉也好,假清廉也罢,但至少清廉了那么一回,就算是假清廉,但至少也要做做样子给别人看,有时候假清廉也能造福于民。

本书着重写了于成龙四十岁以后,在官场的这二十几年,包括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恪守本分的天职、为民请命的胆魄,最值得宣扬的是他的政绩,和他对政务的看法。有关他政绩方面的书有《于清端政书》等,上面记载了他为官多年的经验,还有他清廉之事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觉得彪炳青史的不仅仅只是他这个人,他的事迹、他的清廉更值得发扬和传承下去。

于公的一生是伟大的,为了天下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应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世人树立起一个坚实的榜样,他是百官之楷模,更是千古一吏,希望他能不被世人遗忘。谨以此书献给天下读者,希望能唤醒那些尚在作恶、欺诈百姓的贪官污吏,多为百姓做主,为天下人谋福祉,这样一来,无愧于天地、无憾于自己,更对得起头顶上的那顶乌纱帽。

代言

2014年1月16日

后记

于公虽为举人,然却有进士之才。按惯例,于公只是个明朝举人,根本不可能在清朝担任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且不说他还是一个汉人。这样的例子在清王朝历史上并不多见,于成龙可说是一个特例,可见康熙皇帝是一个明君。康熙皇帝知人善用,成就千古一帝,开创“康乾盛世”,这些都和君臣同心同德是密不可分的。康熙一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廉吏最多的时期,这显然跟康熙皇帝的整顿吏治有关。

于成龙不仅是位清官,而且他还是位多才多艺的才子,工书法,擅长诗词写作,且功力娴熟。于公一生著作颇丰,就连在出仕的这二十多年间,他的文艺创作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依然一如既往地在闲暇之余挥洒笔墨,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成龙一生的著作,主要由其门生搜集整理,再由其孙于准编辑成书,现有《于山奏牍》七卷(附录一卷)、《于清端政书》八卷传世。此外,于公在就任两江总督两年时间里,还曾组织当地一些文学之士,编辑完成他的《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江南通志》五十四卷,这些著作都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于公不仅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在文艺创作上也是一样,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诗词,都看不到半点谄媚之意。他的书法刚劲有力,下笔如刀,挥笔如行云流水一般,看不到一丝大意。他的诗词作品,无不透露七尺男儿的铮铮铁骨,且饱含深意,很是贴切现实,以至于后来组织编纂《四库全书》的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曾这样评价于公:“国朝于成龙撰,前七卷皆历官案牍奏疏,末一卷为诗文。诗文皆不擅长,可云累赘,余皆有用之言也。”纪昀也是位正直的谦谦君子,并且在《四库全书》里,还收藏了于成龙的两部文集。

于成龙的门生,后来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李中素,在整理于成龙的遗稿期间,对他的作品评价相当高,原话是这样的:为人臣而知读是书,其常也必廉,其变也必勇;为人子而知读是书,其养也必力,其哀也必毁。以此治兵,必无覆败之虞;以此临民,必免贪戾之祸;以之为国,则达经权;以之居家,则敦孝悌。主编《清史稿》的史官,对于成龙的评价是:“于成龙秉刚正之性,苦节自厉,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德。彭鹏拒伪命,立身不苟,在官亦以正直称。陈殡起自海滨,一介不取,行能践言。陈鹏年、施世纶爱人,不畏强御。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于时。成龙、世纶名尤盛,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圣祖所以保全诸臣,其效大矣。”史官是将于成龙和当时康熙朝的另外几位清官并列起来并作的评价。

于成龙他再清廉,也只是相对清廉,无绝对清廉,毕竟我也不是生活在那一时代,于成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无从考察,只能从简短的历史史料上进行主观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康熙皇帝之所以称赞于公为“天下廉吏第一”,大概是出于政治需要,他要将于公推崇为官吏的楷模,让天下官员都效仿于公,以此才能说服天下官吏从清廉做起,而且做了清官是有好报的。

若好人无好报,清官难以得到升迁,想必也就没有多少官员愿意当清官了。于公清廉是事实,清廉奉公是他出仕这二十多年的原则,这也是我本书开端要用“千古一吏”来进行诠释和褒奖于公的原因。当然,这个“千古一吏”并不是我在肆意推崇于公,而是针对历史事实来对他的定义。

清官历朝历代都是有的,这些清官官最后都还当得比较大,尤其是像刘统勋、刘罗锅这样的官员,都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机大臣、大学士。尽管如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官二代,不是官二代必然就是受祖上福荫入朝当官的,即便有那么几个靠科举当上官的,毕竟占少数。所以,这些官二代,出身本来就比普通人要好,不缺吃穿,不缺锦衣玉食和绫罗绸缎,不缺钱的他们,脑子里面自然没有贪污的意识。但是,相比之下的穷苦人家的子弟靠科举赢得个一官半职,最后还能坚守操守,这样的人就值得佩服了。于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出生的于家,虽说是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祖父那辈已然沦落为平民,他人清朝为官,仅仅只是依靠了前朝举人这样一个筹码。过惯了苦日子的于成龙,到罗城做官,本可在当地大捞一把,然而他没有。直到后来,当上了两江总督那样的封疆大吏,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守操守,不拿百姓一分一文,坚持每天吃青菜白饭。两江总督的俸禄也不少,他为何要这般作践自己,难道他真的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吗?实际上他不是在当了两江总督以后,才开始吃青菜的,他自罗城出仕以来这二十多年里,吃青菜、粗糠的日子从来就没有间断过,难道说他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沽名钓誉,让自己白受二十多年的委屈吗?假清廉是可以装出来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骗不了,于公的书法、诗词中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直冲云霄的浩然正气。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也正是这个道理。

于公自罗城出仕以来,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于公的贵人很多,上至皇帝,下至督抚、百姓,他们都是于公的贵人,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成全,于公才能走上历史舞台。他对得起百姓,他的一生也没有白活。

于公去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但是民间百姓一直没有忘记他,后人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他,有的从电视剧上,有的从史书上,有的从传记里,还有的是从民间故事中、野史里对他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了解,后人对于公形象一直刻骨铭心。作为本书作者的我,真切地希望,天下诸官吏都能够效仿和学习于公,为苍生谋福,这不仅是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死去的于公,不求完全做到于公那般清廉,只要做到其万一,于公也将含笑九泉,作者也会为此书带来的价值而感到累有所值。

代言

2014年5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于成龙大器晚成,他始终清廉自律,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他的廉政思想必将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影响后人。青年作家代言做了—件作家应该做的事。

——青年作家 曹永胜

官场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好官,文坛也需要代言这样的新鲜血液。

——80后美女作家 姜银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古今景仰的伟大人物。作者用翔实的史宵、感人的事迹、严谨的态度、流畅的文风,再睨了这位历史上著名清官不寻常的一生,想必今天阅读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作家、学者、出版人 李子迟

于成龙在回顾罗城七载生涯时说:“日二食或—食,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无复官长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堂堂县令居然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读来令人不由得潸然泪下。

——历史学家 刘继兴

这本于成龙传,对现实社会有积极的意义,传递—种正能量。

——知名媒体人、美国美高美国际传媒总裁 高娓娓

于成龙是清代官吏的—个标杆,少有大志,生活简朴,以盗治盗,注重科举,用重典,整吏治。先前的一些影视作品。对此人也多有涉及,但大多只是走马观花,跑跑龙套,而这本书,详尽描述了这位饱受历史争议的清代名吏。

——青年作家 恭小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