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永恒的人生价值,是康德一切哲学探索的目的,或者说,是康德幸福论的核心。康德在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幸福观念的幸福论。他认为,每个人终将逝去,而人类却永恒。只有站在普遍人类正义的立场,人生才具有意义。只有与普遍人类的福祉相联系,个体生命的意义才具有永恒不灭的光辉。因此,研究“人”成了康德哲学的唯一主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如何行动?”“我可以期望什么?”……我们在赵良杰编著的《康德幸福语录》中难以看到庸俗的道德说教,也看不到老谋深算的处世技巧。能够看到的只是康德对“人”这一主题心平气和的探索,对人类尊严的最高赞叹和基于人类理性对人类历史的乐观态度。
康德的一生是属于学者的一生,他的日常生活单调而重复。为了追求真理,康德对自己的生活极为苛严。他终身未离开他的出生地——小镇格尼斯堡半步,用严格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他的散步时间比市政大楼的钟表还要准确。在这狭小的地理空间里,康德精神探索的触角却延伸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每个地方,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这本《康德幸福语录》中,赵良杰编辑了康德著作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若干精彩语录。由于康德理论博大精深、文字晦涩难懂,我们加入了必要的解说和有关问题背景介绍的知识。我们相信,康德的这本《康德幸福语录》,对读者诸君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获得自己的幸福将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亲情的永恒
人一无所有地来到人世,亲情是他(她)唯一的凭靠。在人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往往造成我们无法承受的悲痛,是我们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是如此的有限而短暂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唯一让我们能感到永恒的,也许只有亲人带来的亲情。为亲人默默地祈福,为离世的亲人送去我们最美好的寄托,是我们珍惜亲情、保存亲情的最好方式。(《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父母早亡,但康德将他父母的爱、父母的教诲一直深埋心底。
3月24日,我亲爱的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间……上帝虽然没有赐予他喜乐的一生,愿他从此让他分享永恒的喜乐。(《康德书信百封》)
康德的母亲安娜是一个“心胸开阔且善解人意的女性……有一颗高贵的心,她的宗教信仰真诚却不狂热”。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因为她在我心灵中植入了第一颗善的胚芽,并加以灌溉;她引导我感受自然现象;她唤醒并助长了我的观念,她的教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无间断的、美好的影响。(《康德书信百封》)
不要宠坏孩子
不管在哪个社会,教育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新生命的诞生在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无疑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孩子的乖巧与聪明令人欣慰,固执与淘气又让人伤身和伤神。如何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巨大的潜力,避免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增长,是引导孩子走上健康道路的重要方法。康德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在“关于人类学的讲义”里首先反对的就是宠坏孩子。
通常把女儿宠坏的是父亲,把儿子宠坏的是母亲。母亲通常较喜欢有活力并且勇敢的儿子。不过,儿子通常比较爱慕父亲。(《实用人类学》)
这是因为:
倘若没有被宠坏的话,小孩子真正喜欢的是必须付出辛劳才能得到的乐趣。……一般而言,母亲……比较宠小孩。然而我们发现小孩子(特别是儿子)对父亲的爱慕甚于母亲,原因是母亲会为了避免小孩受伤而不让他们跑跳。父亲虽然在小孩子逾越分寸的时候对他们吼叫,甚至出手惩罚。但他也时时带他们到原野上去,让他们可以像个男孩子,允许他们奔跑、游戏,尽情玩乐。(《实用人类学》)
重视人格教育
对孩子最重要的是人格教育。与那些机械的技能教育不同,也与那些陈腐的道德说教不同,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完整而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是重要的,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孩子的人格在形成期,还未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对一个人格发展尚未成型的人而言,模仿是第一个意志规定,以让孩子接受后来他自己也会订立的准则。(《实用人类学》)
对小孩人格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着手,它包括营造温馨的环境,塑造独立的个人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康德书信百封》)
康德一生的成功可以说与他父母健全的人格教育有莫大的关系。父母是虔敬派基督教徒,但康德从父母身上得到的不是宗教学说的训练,而是给他一个温暖的、体贴的、可靠的环境,帮助他建立自信和发挥自我价值。
像他的其他兄弟姊妹一样,被母亲称为“小纽曼”的康德为父母的爱所滋润。父母一以贯之的人格教育成为康德健全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取得巨大成就的康德曾经回忆道:
事实上,他们给予子女的不仅仅是爱,还有尊重。他们善于教育,为小孩子提供一个虽然简朴、但和谐而雅致的居家环境。另外他们也在每个阶段全力支持求上进的大儿子。(《康德书信百封》)
P2-5
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而有限,如何让自己有限而短暂的人生美好而富有意义,这是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要追问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如何才能无愧于生命的赠予,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人生呢?自然.人生的这些终极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命体认和现实情境中给出不同的回答。不过,这些不同的回答可能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在人有限的生命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恰如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所言:“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谋求它。”
然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真的仅仅在于个体的幸福吗?人的生命中有没有超越个体幸福的其他目的呢?我们都得面对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死去。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最终都会随我们生命的结束而随风飘散,这终将消散的幸福究竞有何意义?换句话说,人生有没有永恒的价值?
追求永恒的人生价值,是康德终其一生的目的,或者说,是康德幸福论的核心。康德在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幸福观念的幸福论。康德认为,只有站在普遍人类正义的立场,人生才具有意义。每个人终将逝去,而人类却永恒。只有与普遍人类的福祉相联系,个体生命的意义才具有永恒不灭的光辉。因此,研究人成了康德哲学的唯一主题。康德哲学的主要问题是:“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如何行动?”、“我可以期望什么?”……都是人这一主题在认识论、伦理学、目的论领域的展现,并最终归结为“人是什么”这一终极之问。我们在康德的语录中难以看到庸俗的道德说教,也看不到老谋深算的处世技巧。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康德对人这一主题心平气和的探索,对人类尊严的最高赞叹和基于人类理性对人类历史的乐观态度。康德的目的只有一个:使人能够变得更富人性,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从而幸免于无谓地抛洒鲜血,不受种种愚妄和幻想的摆布。他要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全然属于人类的世界,摆脱生命的偶然带来的苦难与不幸,让世界成为人的家园。康德告诉我们,人类因理性而伟大,只有理性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追求超越幸福的幸福论并不反对每个人的个体幸福,相反,它是个体幸福的前提。康德并不站在人类理性的普遍要求上贬低每个人的幸福,而是努力将普遍理性的追求与个体幸福调和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他所谓的“至善”。这就是为什么理性主义的康德会对审美、宗教、情感等主题倾注巨大的心血。它们是每个个体人生幸福的依托和直接承载者。
康德的一生是属于学者的一生,他的日常生活单调而重复。为了追求真理,康德对自己的生活极为苛严。他终身未离开他的出生地——小镇格尼斯堡半步,用严格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他的散步时间比市政大楼的钟表还要准确。在这狭小的地理空间里,康德精神探索的触角却延伸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每个地方,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编辑了康德著作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若干精彩语录。由于康德理论博大精深、文字晦涩难懂,我们加入了必要的解说和有关问题背景介绍的知识。我们相信,康德的这本语录,对读者诸君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获得自己的幸福将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需的光线所激动,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只有人,才过理论的节日。”
费尔巴哈的这段话无疑是康德一生的写照。这位将其一生的热情都投入于理解人类自身的伟大事业之中的哲学家,以其伟大的人格,再次证明了人类的伟大。
“我为人类而活。”
康德的这句带有宣言性的话语穿越时空,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天空中仍然颤动着的最美的旋律。在复杂的编辑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为康德的人格的纯粹性而叹服,为他精妙绝伦的语录而拍案叫绝,为康德的哲学所昭示出的人类的伟大而激动不已。
在文稿编辑过程中,我常常惶惑不安,我能否为敬爱的读者们传递出康德幸福论的精髓呢?我的编选能否让读者们自由地感沐到康德的智慧光芒和伟大人格呢?希望这些续貂的注解文字没有误会康德原著的意思。如果这本小册子能够给读者带来些微的启发,哪怕仅仅是内心片刻的共鸣,编者的一番苦心也就没有白费了。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尽管康德的文字有些晦涩,但整体性却非常强,以近似条目语录相互参照的方式来阅读,读者可以更快地领悟康德幸福论的思想光芒。
最后,感谢编辑部非常及时和重要的修改意见,感谢在编辑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