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与世界近现代战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美)贝文·亚历山大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贝文·亚历山大编著的这本《孙子兵法与世界近现代战争》深入考察了近现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决定性作战行动:首先是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和1781年的约克镇战役,这两场战役确保了美国的独立;其次是两场关键性的战役,即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和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最后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这是一场非常可怕而且代价极大的战争,它让美国盲目地投入到了一场与红色中国根本没有必要的武装冲突之中。书中详细叙述了这些战役的实际进程,并且指明了将领们在指挥作战过程中是否遵从了《孙子兵法》提出的普遍原则。

内容推荐

这本《孙子兵法与世界近现代战争》重点分析了近现代世界中的10场代表性战争,并在还原真实战争进程的同时,阐释了孙子兵法与这些战争的关系。

作者贝文·亚历山大认为,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最杰出的指导战争的智慧精华,赢得战争的一方是因为其契合了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无论是一战、二战,还是朝鲜战争。美国内战期间的南方将军罗伯特·李、法国的拿破仑与德国的希特勒接受的都是现代的军事训练与教育,理当战无不胜。然而他们打输的战役却显示了当代军事训练与教育的不足。本书通过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案例为我们重新检视了孙子兵法的伟大。

目录

导论 作战的原则:避实击虚

第一章 萨拉托加战役:改变世界的战斗,1777年

第二章 南北卡罗来纳、约克镇与美国独立,1781年

第三章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1815年

第四章 美国内战初期的几场战役,1862年

第五章 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

第六章 马恩河战役,1914年

第七章 纳粹德国在西线的胜利,1940年

第八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

第九章 解放法国的战斗,1944年

第十章 仁川登陆与朝鲜战争,1950年

第十一章 历史的结论:孙子智慧永放光芒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威灵顿元帅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为防御直接攻击做好准备。由于他把弗里德里克亲王指挥的那个军部署在了遥远的西方,所以他在滑铁卢战役中就失去了使用这个军的机会。

在法军向英国防线发起正面进攻之前,拿破仑提议由他的弟弟热罗姆(Jerome)指挥一个师先向乌古蒙发起一次牵制性的攻击行动。拿破仑的意图是要将英军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这次的佯攻行动之中来,以便削弱英军中央防线的力量。

拿破仑的这个想法并不明智,因为它将使法国军队被套在一个静态的且毫无意义的战斗之上。像对乌古蒙这样坚固的阵地发起攻击的做法直接违背了孙子的作战原则。根据孙子的军事思想,战争的最低作战式样就是攻城,即向坚固的城堡发起进攻,而攻城与进攻坚固的阵地在效果上是一样的。孙子日:“攻城则力屈”。

由于热罗姆没有携带炮兵部队,因而不可能利用大炮将农庄四周坚固的城墙打开缺口,他发起的佯攻行动受到重挫,因为在没有大炮的情况下,他命令步兵不断地向城墙发起攻击,其结果只能是,每一次攻击都被打了回来。后来,法军的炮兵部队赶到,并对农庄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农庄变成一片火海,大部分房屋都被烧毁。这次佯攻逐步演变为一场血战,牵扯了1.4万名法军士兵和1.2万名英军及德意志士兵。但是,它对整个战役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与此同时,拿破仑正在为埃尔隆元帅1.9万人的第一军进攻威灵顿元帅在布鲁塞尔-瓦夫尔公路东面的左翼做准备活动。正当他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黑压压的一片乌云”正在从东面4英里外的夏佩尔-圣-朗贝尔(Chapelle-Saint-Lamhert)树林那里向他慢慢地飘移过来。过了一会儿,一位骑兵奔驰过来向他禀报说,那一片黑云是比洛3.1万人大军的先头部队。听了这一消息,拿破仑吃了一惊,但是,他有信心在普鲁士军队赶来救援之前就可以早早地把威灵顿元帅手下的英军彻底消灭掉。为此,他命令两个骑兵师前去阻挡比洛大军前进的步伐,同时又嘱托洛鲍元帅率领他1万人的第六军紧随其后,阻击普鲁士军队,使其不能前来增援威灵顿元帅。

当内伊元帅和埃尔隆元帅发起正面进攻的时候,他们都犯了一系列的大错,这些错误在决定滑铁卢战役的最后结果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法国大革命后法军重组以来,其战术原则一直是将500-600人的营排列为纵列式(或密集阵式)形状,并运用到实际战斗之中。尽管军队的这样作战排列要比拉开一些距离的作战队形在行军速度上更快一些,但是,英军在等待对方进攻时则将作战队形排列为一条线,这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炮火的伤害。如果一发炮弹击中了英军的作战队形,最多也只能炸死两名士兵,因为英军防线的间距是两个人那么宽。另一方面,如果炮弹击中法军一队密集纵列的话,那么所有的人都会玩完,因为它可以击中10个或更多的士兵。

当法军的各个营逼近敌军的时候,它们的行军队形开始变换为作战队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三个人那么宽。在完成这种作战部署之前,其战术原则要求法军骑兵首先向敌人发起威胁行动,旨在迫使敌军形成开放且空心的正方形防御阵势,也就是方阵,四面士兵的刺刀统统对准外面。通常,骑兵很少能够突破这种阵势。但是,由于这种阵势中的士兵间距有四个人那么宽,敌人打击的效果就会明显降低,因为四个人宽的距离只能让防御士兵成为进攻作战队列中同一作战单元火力打击的一小部分。

P90-91

序言

作战的原则:避实击虚

关于战争行为,我们人类目前只有一部伟大的杰作。这部杰作出自2400多年前一位中国圣人之手,他的名字叫孙子(Sun Tzu)。他撰写的这本小册子《孙子兵法》揭示出了战争的真正性质,提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争原则,而这些原则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我著此书的目的在于向世人表明:在过去两个世纪的重大战役中,那些不知不觉运用了孙子兵法的军事将领们,往往大获全胜;而那些没有遵从孙子兵法的指挥官们必败无疑,这种失败有时是灾难性的,甚至输掉整个战争。

孙子提出的战争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军事问题:从最小规模的战斗到最大规模的战役,无一例外。当然,不同时期的不同军事领导人也许会发现一两条战争原则或规律,但是要知道,只有孙子是他一个人完整地提出了如何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全部法则。孙子的战争理论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武装冲突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他的这种独特贡献才使得著名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将《孙子兵法》称为“有关战争行为高度浓缩的智慧结晶”。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孙子的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东方世界里的战争。但是,它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为西方世界所广泛接触和了解。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法国和美国军队在越南战场上遭遇到了游击队的顽强抵抗,他们运用孙子的作战思想和原则来抗击敌人。尽管越南共产党人所拥有的军事力量非常弱小,但是,他们能够抗衡更加强大的法国和美国军事力量,并将它们最后赶出了越南。

在《孙子兵法》被西方世界普遍了解之前的漫漫长河里,西方军事领导人通常只能求助于个别思想家们得出的只言片语或者个别结论来指导自己的军事行动。虽然有些思想家也会独立地得出一两句《孙子兵法》中所表述的箴言或原则,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战争理论。例如,《圣经》(撒母耳记下篇:第5节第23-25段)(2Samuel 5:23-25)就包含有间接打击敌人的战法,但是,这种战法被大量描述犹太人和非利士人(Jews and:Philistines)之间的战前活动所淹没掉了。荷马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神乎其神的神话故事,说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the beauty of Helen)——遭人绑架后引发了千艘战舰攻击特洛伊的大战,但是,他对特洛伊战争的进程着墨不多。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所撰写的古希腊战争史的确引人入胜,但也基本上没有对他们如何赢得战争或失去战争提供任何细节描述和分析。色诺芬讲述的万名希腊人向大海进军行动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棒的冒险故事之一。虽然在希腊人如何克服困难方面,他给出了一些撩人的提示,比如说如何穿越漫山遍野都是敌军的山区,但是,在希腊人如何运用战争理论进行打仗方面,他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

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小股部队向敌人驻守的城镇、基地、军火库、后勤补给线和交通线频繁发起小规模攻击,然后快速撤退,就像“鱼儿”那样迅速消失在附近广大民众的“水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迫使敌人广泛分散自己的兵力以保护其重要据点。然而,即使采取了保护措施,这些重要据点依然不安全,处于易受攻击状态,因为敌人根本不知道毛泽东领导的军队下一个攻击的目标是哪一个。这就会导致敌人士气低落和战斗力下降,从而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

显然,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受惠于孙子的军事思想,这一点塞缪尔·B.格里菲思(Samuel B.Griffith)非常赞同。格里菲思在1940年将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著作翻译为英文,当时他还是一位海军陆战队的上尉。遗憾的是,他翻译的毛泽东著作最初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他在1961年重新出版了当初翻译的著作,并添加了一个序言,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毛泽东的著作,此时他已是一名退休的准将。两年后,他又出版了一部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孙子兵法》译著。他出版的这些著作引起了人们对孙子相关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兴趣,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翻译和研究成果。

尽管孙子在教导我们如何从事战争方面极为正确,但是,他最重要的告诫是劝导人们尽可能不要进行战争,尽量避开战争。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战争不可避免,他主张国家应当速战速决,尽可能减少伤亡损失。此外,他还特别强调,在人类战争史上,“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从来都没有国家因长期陷入交战状态而获益匪浅的现象。

后记

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和军事战略专家贝文·亚历山大所撰写的此书,通过对10场近现代重大战役的深刻剖析,高度评价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原则和艺术,认为他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通过伐谋和伐交,不仅实现了挫败敌人战略意图和彻底战胜敌人的目标,而且还为维护未来的国际和平夯实了基础,其结果远胜于战而胜之后的强制性“和平”。正因为如此,中国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他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著名的论断,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主张暴力使用的无限性,以残暴手段消灭敌人,这使得他的战争理论失去了道义性,从而破坏了他的整个战争理论基础;而孙子则主张对敌网开一面,例如,“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美军在作战过程中强调自身的“零伤亡”以及对敌人的精确打击,尽可能减少平民伤亡,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克劳塞维茨这一观点的否定。二是克劳塞维茨虽然亲身经历许多战争,也担任过柏林军官学校的少将校长,并因著有《战争论》而被誉为“西方兵圣”,但他不像孙子那样有机会统领军队,并亲自将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原则运用到实际的战争中去,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以至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尉缭在所著的兵书《尉缭子》中这样赞誉孙子:“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不仅如此,本书作者还认为孙子提出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概念是确保赢得一切战争的法宝,是一个永恒的法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对于孙子的军事思想和原则在当今和未来战争的运用问题没有任何提及,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面对当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战争形态和作战环境,如何将孙子的军事原则和法则有效地运用到现代化战争中去,努力处理好实力间的对抗与智力间的对抗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在战争的无人化、隐形化、数字化、精确化、远程化和游戏化等特征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孙子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在以陆、海、空、天、网为主的全维作战空间里占据优势地位或争取主动地位,准确找出并正确部署“正军”与“奇兵”的位置,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去研究,去追求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也许,美国战略家约翰·博伊德(John Boyd)提出的“在对手观念-行动循环(perception-action cycle)内部决战”观点,以及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斩首行动”和“特种作战”方式可以提供一些可供我们深入思考的线索,因为这些概念和行动毕竟反映了孙子“不战而胜”、“先其所爱”和“以奇胜”的重要思想。

不仅如此,作者还特别强调了选取军事领导人的极端重要性,并通过大量战例分析,充分证明了它所产生的重大后果。孙子日:“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一方面,聪明智慧的将帅可以兴国强国,可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例如,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通过制订正确的军事战略领导北美殖民地人民赢得了独立。另一方面,不称职的将帅即使打了胜仗,也多是建立在次优的军事战略和大量士兵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二战盟军最高司令部在解放法国和结束欧洲战争中的表现以及美国军事领导人在结束朝鲜战争问题上的表现,都造成了几十万人不必要牺牲他们年轻生命的惨剧,真可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不称职的将帅如果打了败仗,后果更加可怕,常常导致国破人亡,例如,罗伯特·李将军不听取部下正确意见,一味采取正面进攻战法,其结果是在美国内战中打了败仗,导致了南方同盟的解体;希特勒刚愎自用,白白浪费诸多有利战机,结果输掉了战争,最后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因此,孙子日:“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借着翻译的机会,本书译者参看了几本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但在译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就个人而言,强调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强调中庸之道,天下合一;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强调自然为大,天人合一。概括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主要精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主张和平为主,战争为辅,战争是用来维护和平的一种手段,正如孙子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上,主张政治决定军事,军略服从政略,此谓“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在使用战争手段的问题上,强调避战和慎战,例如,孙子指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更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在军事打击原则方面,主张奇正并用,避实击虚,特别是要“并敌一向”,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在对待战争的态势上,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归纳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以上是译者对翻译本书的一些感想和杂议,有感而发,不一定归纳得准确,仅供读者参考。

另外,在本书中文版有关《孙子兵法》原文的翻译问题上,译者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首先找出对应的原文,然后再将作者对原文的表述翻译出来,其目的不仅是让读者更容易地看明白,更重要的是把作者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而这一点与我们读《孙子兵法》中文原文时的理解肯定存在微妙的差别。尽管这样处理有些重复,但还是有必要的。鉴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自然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孙建中

2014年2月13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