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天赋自由》提及的案例来源于作者林怡养育儿子22年、早教一线从业15年的实践,在每一个案例当中,你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感受到自己育儿生活的现实场景,有共鸣,有启发。
林怡是一位用一个普通的信封就可以与孩子玩上两三个小时的专家,她在书中所讲到的育儿方法简单实用、易操作。父母看后可以马上复制到自己的育儿实践中,效果立竿见影!
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本能与欲望,父母要做的是通过给予他恰当的刺激,激发他内在的潜能,启发他原本有的智慧。当孩子拥有了自觉独立的学习能力,无论是应试考试,还是长大后的工作竞争,抑或是将来的生活压力,孩子都会以很强的适应和变通能力去轻松应对。
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无论将来做什么,都会出类拔萃。
《让孩子天赋自由》是林怡从事早教工作15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在本书中她分享了如何在0~6岁的成长关键期,唤醒并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本能,实施不着痕迹的教育,养育—个既聪明又省心的孩子,让亲子双方都活得更自在、更轻松的方法。
林怡是—位智慧的母亲,也是—位备受妈妈喜爱和认可的育儿专家。她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70、80甚至90后新晋父母学会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发现孩子自主学习的信号,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善于变通并顺势而为,给孩子最好的协助和更多有益的滋养。
将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更加卓越出众;让孩子天赋自由,孩子才能真正赢在未来。
如何选择早教班?
很多朋友向我咨询如何选择早教班,说实话,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只有实地考察,自己权衡才可确定。同一个机构的早教班,不同的实体店可能会有差异,不同的老师去实施也会有差异,每个家长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与看法,孩子气质类型不同,适应及受益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适合孩子的就是好的。
关于选择早教班,我想跟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供参考:
1. 理念要与家长吻合。
否则,报名参加了,家长有诸多的疑惑与不满,就必然会流露出某些情绪。即便不流露出来,孩子也可以敏感地解读到,并受家长情绪的影响,感受到很多的压力,或者因无法本心流露,被家长和老师错误解读,与其真实需求相左。
2. 孩子要感兴趣。
若孩子不感兴趣,家长一厢情愿,就算逼着他去了,效果也不会好。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孩子一开始不感兴趣,去多了,变得感兴趣了。或者一开始感兴趣,去多了,不感兴趣了。无论是哪种情形,建议都要视孩子的情况来定。亲子班以调动孩子兴趣为重心,强求会带给孩子压力,效果也不好。因此,当孩子不愿意时,要慎重考虑,并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一贯的反应权衡,最终决定是否继续参与,延缓参与,或者干脆不参与。
3. 老师懂孩子,充满爱心,很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否则,课程再好,老师实施不好,或者老师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无法享受其中,那么,因为孩子具有直指人心的本能,他也会因感受到老师的敷衍或情绪而无法享受课程,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考察老师的状态很重要。观察孩子对老师的反应,大致就可以判断这点。
4. 授课的方式是否灵活,是否适合孩子。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授课,孩子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孩子反应热烈,表现得有兴趣。而对于那些谨慎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可能会比较暧昧,或参与度不高,此时需要观察孩子是否在关注课程。即便他参与度不高,但依然在以他的方式关注,那就说明他感兴趣。孩子是全然活在当下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不会伪装自己,除非他一贯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进了早教班,观察孩子的反应,大致就能判断是否适合孩子。
除了孩子的反应,如何授课也是需要认真观察的事情。早教班的课程内容如果重在灌输知识、教授方法,这样的课程就不适合孩子,对孩子益处不大。若以激发孩子潜能,或启发孩子智慧为重心,这便是值得去上的课程。当然,这里提到的潜能与智慧,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习知识与技能。 5. 参考其他家长的意见。
但是参考其他家长意见时,一定要判定一下,对方的理念与期待是否与你自己的相近。
当然,除参考上述几点之外,还要考虑孩子的一些阶段性的特点。比如,孩子可以一心多用,有时看似他没有参与,但实际上,周围环境的所有信息,他都在接受。因此,当孩子不抗拒时,也可能表明他实际上在关注。
也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参与课程,与课程好坏或者孩子是否喜欢无关,而与他的情绪及状态有关。而他的情绪与状态,又与诸多因素相关,需要一一厘清,才好确定。孩子情绪的问题处理好了,状态变了,也许他就喜欢了。
选定早教班之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若过于功利地看待早教班,我们难免失望,就会引发很多负面的情绪,带来很多的问题。
早教机构的好处在于他们有与家庭完全不同的环境,有家长难以实现,或者虽然可以实现,但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实施的课程。若老师以适合孩子的方式给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当然,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我们足够有心,在家庭这样的环境,一样可以实现。因此,早教班不存在必不必须上的问题,而是你愿不愿意上的问题。早教这件事,家庭永远是重心,早教班只是有益的补充。上不上,可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定。
我的儿子琛琛小的时候,我没有给他报早教班,因为我舍不得那几个银子,当然,还因为我天性散漫,更喜欢随性地生活。不去早教班,我可以自由自在,按照我的喜好安排活动,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日子。为了让我们彼此都享受在一起的时间,我不得不变着花样跟他玩,而这,恰恰成了我实施早教最有效的方式。
早教班不存在孩子多大适合去的问题。在父母尽责的前提下,想什么时候去都可以。即便不去,父母有心的话,也是可以弥补不去的缺憾的。若父母不尽责,试图依赖早教班来弥补甚至替代父母的教育,那终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无益。
孩子上早教班之后,也许我们还会被另一个问题所困扰,即部分孩子参与度不高。这也是不需要担忧的事情。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旁观,而不热衷于参与。旁观对这类孩子来说也是参与的一种方式。因此,只要孩子看起来还算享受,说明他对课程还是感兴趣的。即便他看似没关注课程,也不表明他真的没有关注。因为孩子有一心多用的本能,他可以同时接受环境中的诸多信息。这类孩子往往看似没关注,但是什么都没耽误学。
因此,给孩子报早教班之后,不要过于看重结果。如果过于看重上课的效果,就会带给孩子压力,也逼迫老师变得更为功利,演变成灌输,就会适得其反。既然报了早教班,就抱着孩子多了一个玩耍的场所的态度对待好了。家长越放松,孩子越放松,他的状态越好,才会获益越多。如果为了看到效果逼迫他,他就会对抗,只会适得其反。
P14-17
让孩子主动成长
我应该就是林怡老师说的那种父母,在孩子出生前信誓旦旦——绝不给孩子报任何班,就让她轻松快乐地长大。而实际情况是:游游六个月开始上亲子课,不到3岁开始上芭蕾班,现在刚刚5岁,是网球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看到这里,你脑海里是不是已经浮现出一个老妖婆般的妈妈形象。先别把我想得那么糟,关于亲子班,我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
很多妈妈会在考虑“要不要带孩子上亲子课”的时候来问我的意见。我们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我问:“为什么要去上亲子课呢?”
答:“我希望他能学会跟小朋友相处。”
“哦,那也许你会失望。不到1岁的小朋友,其实并没有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答:“我希望她可以不那么胆小。”
我记得游游六七个月的时候,会开开心心地在课堂上对大家微笑,欣然参与几乎所有的活动。但到了1岁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堂课都紧攥着我的衣角。
小朋友的“无畏”很多时候只是出于“无知无识”,而所谓“胆小”和“认生”其实是成长的一种可喜的暗示。
那么,我为什么要带女儿去上亲子课?
因为那里有好多家里没有的大型玩具。因此,在天气不好的周末,亲子课堂就成为消磨时间的首选地。
因为那个上午可以成为我们一家三口难得的“约会”。辛苦了一周的外公外婆可以有几个小时安静的休息,总是早出晚归的爸爸可以陪女儿跳一支笨拙又美丽的舞蹈,我可以在下课后匆忙逛逛隔壁的商场。
因为那段经历会打开一扇新的窗:游游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很多不曾见的人和事。(我已经发现,那里最吸引这个小孩的,往往不是玩具和音乐,而是老师唱歌时夸张的表情和小朋友的奇怪的袜子。)我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游游。被推倒了会有什么反应?想要玩球会怎么跟陌生人提要求?
后来报了芭蕾课,有两个原因,一是芭蕾课是不允许父母陪同的,我想把这样的经历用作游游上幼儿园前的一个过渡。二是这个课能充分满足小妞对粉红色纱裙和小公主梦的迷恋。
后来,虽然适应幼儿园仍然漫长而艰难,但由芭蕾课开始练习的与妈妈的分离还是成为很好的铺垫。现在芭蕾课上了两年了。我没怎么强迫过她练功,但偶尔也会豁出去我的老胳膊老腿陪她劈叉和下腰。而她是那么那么地喜欢跳舞,能够在任何一段音乐响起的时候,在任何的地方迈出舞步。她跳舞时沉醉的表情,常常让我感动。
再后来报了网球课,主要是因为游游的好朋友要学网球,于是让游游也跟着上,这样两个平日不容易见面的孩子下课后就可以开开心心地玩一整天。
和很多的父母一样,我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缠绕着各种焦虑与纠结。大环境逼仄又无奈,密布各种纷乱的信息。未来则遥远且不真实,常常容易迷失方向。我自然希望她快乐,但是也担心我的“放任”是对她将来的“不负责任”,我觉得我可能应该对她有所要求,但是并不确定我今日的选择一定是她未来幸福的起点。
所以林怡老师的新书很自然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一页页翻过来,一点点印证我和女儿走过的这五年,有许多欣喜,也有很多领悟。
早教本是个宽泛厚重的概念,学习也是不停延续生长的丰富体验。我们即便无法跳脱大的社会背景,但至少可以尽量不给自己和孩子设限。上不上早教班?学不学钢琴?选什么学校?每一个选择其实都能找到进退的余度,每一种体验也都可以有多重收获。
当然,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来。这也就是林怡老师这本书将要教给我们的。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说到底,是让孩子可以主动成长。而从了解孩子开始,这也算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主动成长吧。
《我和宝贝》主编 钟煜
2014年7月
《让孩子天赋自由》如同林怡老师的气质一样,温雅而知性,既娓娓道来,又饱含真情地为孩子“维权”,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自己儿子的成长过程,告诉你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该书观点精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值得拜读。
——王玉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教好处多多但争议同样也多多。是早送还是晚送?是专家教还是父母教?是靠知识灌溉还是用玩的魅力来引导宝宝学习和成长?教什么而目标又何在?这些是父母在实施早期教育前自己必须先弄懂的命题。让林怡老师告诉你:顺势而为的早教如何可以优哉游哉地进行。
——妈咪Jane 中西合璧的亲子专家,《父母堂》微信公众号和“棒棒糖”亲
子手机应用创始人
自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们除了要角逐于自己的人生赛场之外,还要进入另一个竞争激烈的赛场。我们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提高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进而输在未来。林怡这本书以详尽的案例和专业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养的维度:呵护并激发孩子的学习本能,就不必担心孩子的未来。培养自主学习力,可以让孩子在成长中从容面对各种困难。林怡首先是一位智慧的母亲,也是一位拥有十几年早教从业经验、深受父母喜爱的专家,这本书既有母亲的智慧也有专业的建议。阅读它,能让父母少一些焦虑和盲从,多一份自在和轻松。
——张强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两个孩子的父亲
早期教育的关键不是“教不教”,而是“何时教”、“教什么”、“怎么教”。幼儿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游戏和玩耍等方式进行学习,玩中学,才会乐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最好的早教环境,生活是最好的早教场景,父母是最好的早教老师。
对于目前众说纷纭的早期教育,林怡老师拨云见日,开篇就为大家厘清了早教的本质,并重点聚焦到如何滋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这个容易被很多人忽视的早教话题。细读这本书,相信能让更多年轻父母的育儿之路走得更从容、更轻松。
——付小平 教育学者、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家教畅销书作家 近几年国内关于早教观念的争论非常热闹,粉丝的推崇更是将各种观念推到了有些“不能讨论”的地步。在这些喧嚣的、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欣赏像林怡这样的育儿专家,温和平静,对父母有很深的理解和包容。不因为跟从者众,信任的人不断增多就开始变得强硬和绝对起来。她说“早教是一个以智慧启发智慧的过程”我特别认同。专家与普通父母,正如父母与小孩,只有智慧启发智慧,才称得上有根本意义上的平等和尊重,这一点非常重要。
——郑先子 新浪育儿主编
人们对于“早教”的误解,似乎并没有随着时日的迁移而减少或消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在加大。一边是持续已久不见降温的“早教无用论”,一边是愈演愈烈花样翻新的“非早教不成长”。只是,在两种极端态度之间,爸爸妈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早教?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成长?林怡老师的这本著作,不但探讨了对“早教”的理解,并且把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从如何“教”引领到如何帮孩子“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孩子天生喜欢学习,天生具备好奇心和行动力,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和调动孩子们的天赋能力,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事。
——朱正欧 《父母世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