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力(先忘后记的思考整理术)(精)》是日本著名学者、超级畅销书作家外山滋比古的新书,主要解答面对信息的泛滥、知识的肥胖症,我们如何用脑才最有效,如何用脑才更有创意?外山滋比古给出的答案是:懂得有选择的忘却,不时做点儿看似毫无用处的事,常常思考些偏离正常逻辑、偏离日常思维的没用的问题……恰恰是激发脑部活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忘却力(先忘后记的思考整理术)(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日)外山滋比古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忘却力(先忘后记的思考整理术)(精)》是日本著名学者、超级畅销书作家外山滋比古的新书,主要解答面对信息的泛滥、知识的肥胖症,我们如何用脑才最有效,如何用脑才更有创意?外山滋比古给出的答案是:懂得有选择的忘却,不时做点儿看似毫无用处的事,常常思考些偏离正常逻辑、偏离日常思维的没用的问题……恰恰是激发脑部活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内容推荐 《忘却力(先忘后记的思考整理术)(精)》由外山滋比古著。 “忘记”是一件好事!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忘记”不好的观念,记忆力好的人才能获得赞美。其实,大错特错!忘却和记忆一样重要,两者的关系就像呼吸,要先呼再吸,也就是先排除、再吸收。同样,我们应先通过忘却整理大脑,再去记忆,才能有效深化、活化所获得的知识。 过去知识贫乏,需要强调记忆力的重要。但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只知道一味吸收,很容易导致身心的负荷过重。而通过“忘却力”的过滤、整理,适时地舍弃多余的知识信息,就可以让大脑空出更多的空间,以便思路更加清晰。 从现在开始,再也不要认为“忘记”是一件坏事了!想要书读得更好、工作更有效率,拼命去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忘却力将帮助你摒除杂念、排遣负面情绪、减轻身心负担,发挥创意、创造个性,迎来无比轻盈自由的人生。 目录 前言 Ⅰ 何谓忘却? 忘却就是忘掉 呼吸与记忆/忘却 忘却的取舍选择 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忘却 记忆与鸟笼 计算机的记忆 忘却的暗中相助 失败的经历 长篇读者和短篇读者 记忆的变化/转型 同学会的变化 梦幻中的名画 装进去拿出来 患上知识性便秘? 信息过剩时代的问题 书呆子要强化忘却力 知识代谢综合征 保持摄取与消耗的平衡 丢掉知识? 良好的记忆 思考力的复兴 绝对语感文法 知识与思考量成反比 用记忆和忘却来编写过去 老照片的记忆 斑驳的回忆 混合思考 断断续续地学习 增加思考,消除知识 新的生活方式 Ⅱ 空腹时大脑满负荷运转 一天之计在于晨 午睡的功效 早餐前与晚餐前的断食效果 适于思考的“三上”和“三中” 马上、枕上和厕上 浴中、途中和集中 负面情感的“放气” 开放封闭的精神 负面情绪的排遣 倾诉的效用 把思想冷却一下 社交的原理 把稿子撂一撂 海明威的文稿 忘却是一种感情净化 看电影之后 电视剧、节日祭典、运动的感情净化效果 以毒攻毒 选择造就个性 难以对付的忘却 快速眼动睡眠与忘却 美化记忆 坚持的危险性 如果保持同样的姿态 偏食的警告 集中讲座效率低下 解释的伙伴 去除杂念 α阅读和β阅读 读书百遍的意义 Ⅲ 认真学习,痛快玩耍 淘气的孩子很聪明? 首先从休息开始 临阵磨枪的功过 枯燥的研讨会 熬夜写出的文章有缺陷 不记笔记更好 写下来就记不住 迷信文字,迷信记录 回忆都很美好 时间的净化作用 距离的消除作用 一个太多 脚踩两只船 学校的讲授科目 “绝对语感”与三岁看到老 手的记忆 掌握语言 善于忘却的人 无敌就是大敌 对手的存在 记忆力的危机 提升大脑的功能 现代人知识过剩 忘却的价值 后记 试读章节 何谓忘却? 忘却就是忘掉 一般而言,“忘却”这个词是在二战以后才开始频繁使用的。在那之前,我们通常称忘却为忘记。而“忘却”这一晦涩的词语之所以变得比较常用,主要还是因为托了广播剧的福。 从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四月开始,日本广播协会(Nippon Hoso Kyokai,NHK)在每周四晚上八点半播出连续广播剧《请问芳名》,盛况空前,引起了女性粉丝的狂热追捧。据说只要播出时间一到,连女子浴池都变得门可罗雀。过了几年,在全国的小学里出现了很多名叫“真知子”的小孩儿,她们都模仿了广播剧中女主人公氏家真知子的名字。 这部广播剧每集都有相同的开场白:“所谓忘却就是忘去。发誓忘却却又无法忘记的内心该有多么悲凉啊!”这句话脍炙人口,尽人皆知。 正是这个缘故,原本感觉冰冷僵硬的“忘却”一词竟然增添了些许浪漫韵味。不过,所有这些并不能帮助更多的人去用心思考“忘却”的意义。 词典上的解释是:“忘掉,完全忘记。” 因为很少有人在词典上查找这种词语,所以我们也无法对词条的含混搪塞过于求全责备。也许我们应该说,无意去深究什么忘却才是真的想要忘记。 实际上从小时候起,我们就深信,忘记是很不好、很糟糕的事情。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必须牢记,不可遗忘。为了确认是否记得牢靠,需要在快忘记的时候进行考试。如果因忘记而答错就要接受扣分的惩罚,所以我们就慢慢觉得忘记实在是讨厌得很。 于是不忘事、记得牢、记忆力好就被当成“聪明”,而健忘则是“蠢笨”的表现。忘却就是灾星,头脑健忘被视为成绩低下的根源。其实从忘却的角度讲这是背了黑锅,而人们却并没有发现自己闹了天大的误会。在科技快速进步、文化长足发展的现代,人们仍旧不去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观念,这真是很奇怪。 忘却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和记忆同等重要的心理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二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忘却就没有记忆,没有忘却,记忆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它们正如同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当然,我们用“呼吸”来打比喻似乎更加贴切。 呼吸与记忆/忘却 只有呼,或者只有吸,都不能真正完成呼吸所承担的任务。很多人以为呼吸就是吸人空气,然后再吐出去,比如广播体操中也有“先深吸气”的号令,这种顺序恰好颠倒了。人首先应该把体内的空气吐干净,然后再吸入新鲜的空气。这才是“呼吸”,所以现在把“呼”字放在前边。人们创造“呼吸”这个词时的确经过了反复斟酌。在发挥着相反的功能的同时又相互配合。在这一点上和记忆/忘却是相通的。孤立的记忆并不是真正的记忆,真正的记忆需要依靠忘却发挥反作用来加强和激活。将二者分开单独考虑也是不对的。有忘才有记,有记才有忘。 还有,先后顺序也是呼吸与记忆/忘却的相通之处,不可忽略。和呼吸是先吐气、后吸气一样,我们应该知道忘却在先、记忆在后这种顺序。有人可能反驳说:“如果是先吐气而不是先吸气,那岂不是没有空气可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要吐气,把残留的污浊气体全部排出体外,然后再充分吸入新鲜空气,这才是深呼吸。如果先吸气,那么污浊的气体就会残留在肺里,无法充分换气。 与此相同,忘却也应该优先。很多东西之所以在记住之前被忘记了,就是因为思考不充分。通过忘却,把杂乱无章的大脑清扫干净,扔掉垃圾。这就是忘却。 经过忘却的整理,大脑变得井井有条,摄取新知识、新信息,然后记忆再大显身手。因为在充斥着无用信息的混乱的大脑里,记忆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忘却打头阵,记忆难以奏效。 P7-9 序言 其实有些东西即使忘掉了也没什么关系。有些人经常忘事,头脑也还是很聪明,而且,“忘却”对思考新事物还有所裨益。 只要这么想,我们对待世间万物的角度就会出现变化。 我们因此得以超越“为什么我记性这么差”、“为什么本该记住的事情我立刻就忘到脑后”的忘却自卑感。——当我们反思“明明下定决心绝不可忘记的事情为什么到最后竟然还是搞错”时,对“忘却”总是满怀悔恨。 回想起来,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不断被耳提面命“千万不能忘记”、“千万不能忘记”。一旦忘记什么东西就会遭到呵责,一旦忘记所学,考试就会被扣分。我们之所以要考试,与其说是测验记住了什么,还不如说是测验忘记了什么。于是,在我们的内心逐渐形成这种认识,即记忆力好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好学生,而记忆力差、经常忘事的就是笨蛋。 在我们周围,没人认为这种观点有误。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记忆力超强,而“忘却”则像是一种缺点。由于这种误解,使“忘却”长期背负着不实骂名,然而奇怪的是,始终不见有人采取行动,为“忘却”洗刷冤屈。 我这个人就相当健忘,总是因为忘记了想要记住的事情而屡遭失败,所以对“忘却”当然讨厌得很。眼看着那些记忆力超强的人工作起来干净利落,我等只能自叹弗如。认知能力的欠缺也都归罪于头脑的健忘。 不过转机总是发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大学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都很辛苦,不过那些终日用功学习、知识丰富、被视为优秀的学生却格外慌乱,迟迟定不下选题,反而是一些平时不怎么学习、书本读得不多的学生,当然并不是全部,往往能抓住令人眼睛一亮的重点选题。可能在发现原创性选题方面,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记忆型的人更自由,所以表现相对卓越。至少旁观者是这样认为的。这就为“肯定忘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这里,为什么知识没能和独立思考结合到一起呢?这时如果不考虑“忘却”的话就无法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暂时忘记相当一部分知识,才能脱离原有知识的羁绊,为创新型思考提供生长的土壤。没有“忘却”,知识就缺乏条理。因为那些知识仅仅是等着被运用的知识,只靠它们无法获得思维创造力,它们的存在反而还很有可能妨碍自由思考。 反复琢磨上述现象,我逐渐树立了“忘却论”。我认为,“忘却”和“记忆”互为表里,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用处,枯燥的知识只有经过“忘却”的过滤才会产生新的感悟。——正如木匠无法用原木建造房屋。 早在数年前我就想为“忘却”辩护、正名。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忘却总是被讨厌、被畏惧、被贬低呢?究竟有没有称赞“忘却”的格言呢?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比较留意,但是在日本我没有发现。一般而言,大家对“忘却”都持“性恶说”。相反倒是在欧洲,有一些“肯定忘却”的名言警句很有意思。我暂且列举其中三例: 旁征博引的记忆固然宝贵,不过忘却力才是大器的证明。——阿尔伯特·哈伯德 有时忘记所知至关紧要。——英国古谚 回忆使人生绚丽多彩,然而唯有忘却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恩里科 与上述格言相比,本书所讨论的“忘却”更着重于人性的本真。 尤其在今天,计算机技术异常发达,人类记忆力的价值更是暴跌,越是知识阶层所受到的冲击就越大。如果我们在计算机存在的前提下去看待人类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创造性思考才是人类所应该从事的活动,而独创的土壤则是“忘却”。 以上述观点为基础,我完成了这册随笔。 本书并不是“忘却论”,而是围绕着“忘却”的随笔集,每个篇章都相对独立,所以无论从什么地方开始读都没关系。 后记 现在已经回想不起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忘却这个课题发生兴趣的。好像是在40岁左右,后来逐渐认真起来,开始站在忘却一边。中间我曾几次发表过关于忘却力的文章,几年前产生了为忘却力正名的想法。 虽然几乎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但对我这种不用功的人这或许有利,可以自由提升自己所思考出来的忘却力的价值。 到本书结束的时候,没想到我将忘却拓展到了人类自由思考以及自由本身的道路上了。人类总是被知识、情感、欲望、利害所羁绊,只有摒除这些,人类才可能获得自由,而解放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忘却。没有忘却就没有自由。 本书出版的时候,得到筑摩书房编辑部的金井百合子包括原文整理等多种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外山滋比古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