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盗梦好莱坞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郝建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引得起共鸣,经得起争议。它总是烧掉守常的大幕,新奇而不突兀,历久而弥新。

《盗梦好莱坞》是北京电影学院名师郝建的宝贵电影评述合集。好莱坞经典程式精密剖析,艺术电影对话章法深刻读解,给热爱电影、心中有梦的你!

内容推荐

《盗梦好莱坞》是北京电影学院名师郝建的宝贵电影评述合集,精选了中外22部上等电影佳作,从视觉享受、文学解读、拍摄技巧及影片传达出的社会思考等方方面面,精析多部类型电影,引导读者在自己的理解之外,对影片产生更加专业、更加深刻的思考。

《盗梦好莱坞》从专业角度,并以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盗梦空间》、《2012》、《艺术家》等经典类型影片,从不同层面深度挖掘电影的精华美感,给电影爱好者以精神愉悦与感官体验。

目录

·《盗梦好莱坞》自序

先锋、对话关系,以及那些你想知道的

·《罗拉快跑》

美少女罗拉的夺命奔跑

·《盗梦空间》

为了梦中亲人,我义无反顾地飘落在“灵菩界”

·《邦妮和克莱德》

没有性,就用手枪吧——对无聊的昏庸抵抗

·《尼罗河上的惨案》

逻辑推理的完美演出与豪华邮轮上的杀人动机

·《漂亮女人》的永恒真理与美丽童话

道德的资本与资本的道德

·《美国往事》

对不起,贝利部长,有些人我是不会碰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奥斯卡从来不讲百万富翁的故事

·《别人的生活》

书店的橱窗后面,两个男人坚硬、闪光的灵魂在拥抱

·《2012》

啊,他们说对了!世界真要毁灭!

·《七宗罪》

替黑暗小屋中的疯狂布道者设计完美方案

·《捆绑》

惊世狂花电梯邂逅,她们大胆地爱、小心地偷

·《英雄本色》的枪火武侠

暗红色的灯光照耀下,老大的黑风衣在雨夜枪战中飞扬

·《烈日灼人》

保护麦子的英雄与可怕的剥夺者

·《新龙门客栈》与中国式卡萨布兰卡

大漠、孤烟、客栈,太监和义士都拔出闪亮的刀剑

·《卡桑德拉大桥》

冲出被封闭的病毒车厢

·《雨中曲》

在滂沱大雨中踩着马路牙子舞蹈歌唱

·《正午》

当邪恶迎面袭来时,所有人都逃避后只剩下那空旷的街道

·《闪灵》

对不起,亲爱的,我要杀你

·《Z》

面对异化的国家机器,你到底要什么

·《精神病患者》

在哥特式古堡中,我呵护着母亲的干尸,防止我儿子被女人勾引

·经典,为什么是《卡萨布兰卡》?

·调情,以艺术和《艺术家》的名义

法国电影《艺术家》的创意复古与怀旧致敬

试读章节

一、她不跑就会有人被杀

《罗拉快跑》的故事非常简单:20岁的女孩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筹集lO万马克并准时送到,否则她的男友就会被黑道老大杀掉。狂奔的路线即由罗拉家到父亲工作的银行,最后到达男友曼尼等待的电话亭。然而不简单的是,故事被翻来覆去地讲了三遍,每次都有故事时间上的细小差别,而主人公在每次故事的重复讲述中的动机、动作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罗拉和其他许多人来说是关键的、性命攸关的。

本片给观众最初的、最强烈的印象是它的快感营造与形式体系的装饰性。它在视觉营造、叙述结构等方面都给观众提供了无穷趣味。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本片与电影的和其他艺术的文本有着丰富的对话关系,观赏这部影片的快感不仅来自某种符合观众内在心理节奏的运动感的共振,也来自作者对其他作品的熟知和改造。当然,快感也来自我们发现了作品对某些人生境遇做出的深刻思考,来自其中可以引发的哲学追问。

本片的镜语质感和叙事肌理具有一种强化和装饰性的色彩,在看似丰富和随意、随机的人物行动中透射出精细、精巧的安排。

作者为罗拉设计了十分强烈的主题性动作:奔跑。罗拉每一次奔跑的长镜头都美得让人感到炫目,所有的画面都是刻意为之的暖色调,在那种干钧一发的奔跑过程中,在逐渐加重的喘息声和呼啸而过的街景市声中,所有纠缠不清的偶然命运与突如其来的纷扰似乎都逐渐在前景中退隐。有时候,观众或许会感到奔跑这个动作似乎超越了罗拉拯救爱人生命的强烈信念;奔跑这个动作具有了一种纯粹性和自我圆满性,罗拉不停地对自己说:“我要跑下去,就这么跑下去……”或者反过来看也可以,按照传统的主题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罗拉那绝对的自信和挽救爱人生命的强烈愿望就是在奔跑这个动作中得到了一种充分有力的呈现。

本片的色彩设计也十分强烈、吸引人。高超之处在于,这些运动中的色彩或者说色彩的运动居然在黑自摄影、胶片画面、动画、照片等丰富视觉元素的拼贴中呈现出很好的协调性。罗拉的头发是猩红色的,背心是灰色的,裤子是淡淡的苹果绿,而从影片开头出现的钟、罗拉跑过的墙、大全俯拍摄的街道、冲破玻璃的救护车、几次从空中慢动作落下的电话等物象来看,作者在色彩选择上偏向于饱和色,注意使用暖色。同时,我们从钟面上的怪兽、罗拉跑过的广场地面花格和片中片的动画里都可以看到这种构图和色彩上的装饰意味。

在形式设计方面,本片最吸引人、最有创新趣味的是它那近似性反复的三段式叙述,这一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强化和装饰性。本片的重复叙事结构很像交响乐的回旋曲式:一个主题先呈示出来,然后在每次发展中都有插部,每一段插部后都有主题的再次呈现。就本片而言,影片的节奏感还与其中的Techno Music(铁克诺音乐,又译“高科技舞曲”,是一种电子音乐)风格完全一致:结构形式整齐均一、变化稀少、重复率高、节奏频率很快。导演明显地放弃抒情,呈现出一种冷静甚至冷漠的态度,这种冷静的叙事态度与片中人物的躁动、精力充沛、自我的积极主动性构成了一种紧张关系。观众就在这种节奏碰撞中反复体验着同一种奔跑的宣泄感。这好像是一种声像能指狂欢下的“瘾”,似乎已沉迷在形式追寻中,这样的影片容易令观众反复品味,难以自拔。

《罗拉快跑》显示出诸多经常被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形态:多种风格和多种手法的混杂使用、自觉使用;形式的自我相关;踩在抄袭的边线上进行创新。罗拉想到要找自己的父亲借钱,她转身跑出画面,可是类似照片画面的父亲却忽然侧脸对着罗拉摇头表示不妥,这是作者在让片中的人物彼此评价,类似这种文本之中的自我相关让观众露出会心的微笑。如果仔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本片在诸多方面都符合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他们往往拒绝连贯一致的模式(coherent patterning),而允许迥异的因素以杂乱的、非连续性的、无法预知的方式聚集在拼贴性的文本之中;第二,他们反对经典现实主义把文本当作可以传达和谐与秩序之观念的封闭结构,而表现出一种开放意识(a sense of open-endedness);第三,他们赞同一种轮回或者循环的时间观和历史观,这意味着在一个不断建构又不断瓦解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任何稳定的形象都是暂时的。由于既来自当代世界又来自过去的传统,既来自精英文化又来自大众文化、来自跨越了民族界限和种族界限的不同世界,后现代文本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复调性:它同时穿越众多的声音并与众多的声音对话。”

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作品往往不再把追寻的主题放在人道主义、理性这类启蒙运动传统下的普遍信念上。就这部影片和《低俗小说》《偷拐抢骗》等电影来看,作者首先追寻一场彻头彻尾的游戏,性感、刺激、好玩,让观众为之癫狂,提供消费与享受似乎是它的首要功能,也许也是其创作者的首要目的。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有这样的描述:电影院仿佛成了一个Disco广场,新一代的孩子,他们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站在座位前,在纷繁陕速的影像和剧烈激荡的音乐中与《罗拉快跑》共振。

就形式手法来说,本片具有一种拼贴效果:动画、游戏、MTV等多种视觉媒介形式被综合在一起。这种拼贴风格还表现在对过去电影的引用和叙事手法上的“种类混合”。影片混合了许多在电脑游戏中才能感受到的特殊趣味。从片头就开始响个不停的Disco电子音乐的强劲节奏已然表明了这是个只属于游戏、快感、摇头跳舞时代的故事。罗拉跑出屋的一段就是典型的MTV式:从空中慢镜头落下的电话快速分切镜头,罗拉奔出屋后一个长镜头竟然没有跟她出屋,而是进入她母亲的房间,并在屋内旋转了360度后停在了电视机播放的动画片前,而动画片播放的正是罗拉下楼的动画版场面。

我们看到,在后现代风格的电影作品中,有许多像昆汀·塔伦蒂诺这样的导演放手玩弄暴力,绝对沉迷于黑色幽默等各种形式趣味中,也有许多导演在对形式感的迷恋中保留某些通俗人情、通俗套路(如本片),还有的导演在使用后现代媒体手法的同时,还坚持某些与社会政治的关涉性甚至观念表达(例如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手》——又名《天生杀人狂》)。

面对这一类影片,我们不禁怀疑起传统的通过形式表现内容、寓教于乐、所指表达能指这一整套理论学说是否与某些人类艺术活动渐行渐远。或许,另一种可能的描述是:从形式出发,形式营造、叙事游戏成为创作者和观众念兹在兹、一心追寻的、品味无穷的所指,而被阐释者挖掘出来的意义反倒是附着于其上的副产品,或者只是为了使形式感更加厚重的能指。

P2-5

序言

先锋、对话关系,以及那些你想知道的

在大部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那里,好莱坞是批判大众文化的终极标靶,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通俗、媚俗、回避现实、粉饰现实的同义词,这里的“通俗”一词十分接近“庸俗”的意思。在西方,发端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或许有警惕“娱乐至死”的功效。

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精英学者也接过了这一批判利器,十分时髦而又安全地对“文化工业”、好莱坞模式、普世价值等概念和文化产品进行口诛笔伐。在引进大片的初始阶段,就有学者惊呼“中国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还有一批学者和文艺青年、电影艺术家发明了一个十分通俗易懂、广为接受的有趣说头儿,叫作“好莱坞也有主旋律”。面对中国电影的贫乏和受到的冷落,至今还有许多创作者将市场上的好莱坞产品以及其他商业电影的输入、放映指责为罪魁祸首。而普通观众很少关心电影产品来自哪里,他们只是在票房窗口买票,他们用行动在进行美学选择,进行形式的精心品味和伦理价值观的投票。

很多学者朋友和艺术家同行都看不清楚或者不肯承认,就算好莱坞电影在西方是日薄西山的陈词滥调,是粉饰太平的庸俗颂歌,是认可现存秩序的犬儒主义小合唱,它在中国大陆却是先锋一种。因为,在这里,好莱坞是一些昏昧知识分子笔下的文化替罪羊,是受到权力控制、打压的弱势群体。如果不信,回家问问孩子们暑假中能看到几部外国电影也可以大致得到些感觉。2008年前后,栗宪庭电影学校请我给培训班讲课,我讲电影叙事的三幕剧作结构,也许是我用“好莱坞叙事模式”一词简化称呼那些经典剧作结构和镜头语言、视觉设计的华彩段落,也许是用了百事可乐广告和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的一集作为细读标本,主事者以后再也没找过我。其中一位负责人王宏伟还是我的学生和好朋友。据说后来还在圈里传开了恶名:郝建居然给学生们大讲好莱坞是先进文化。在电影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图书馆查资料,也有管理员十分奇怪且不屑地问我怎么会热衷研究好莱坞。

扫一眼目录就可以看到,这本书里讨论的作品并不都出自好莱坞,其中有中国电影的新经典,也有欧洲电影的佳作,放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的风格品相都入我的法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美学理由是,我在写作中十分注意发掘世界电影在形象营造和叙事方法上的对话关系。“对话关系”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爱用的学术词,在电影行里的口语中,时常用“抄袭”、“偷桥”等字眼来说这个意思,其实中国古代诗歌也讲究这个方法,叫作“用典”“化用”。“对话关系”在电影中比比皆是。《英雄本色》中小马哥嘴里叼着的那根火柴棍显然是从《邦尼和克莱德》中演克莱德的沃伦·比蒂嘴上“拿”过来的;《罗拉快跑》中四处可见的挂钟和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同一性不用说就是对《正午》的致敬和翻用;而《盗梦空间》中的几层梦境设计既有导演在他自己的那部《记忆碎片》中探索结构的通俗化弘扬,也很容易看到沃卓夫斯基姐弟《黑客帝国》的启示,那就是对人们眼前可见的现实空间与意识形态控制下输入我们大脑的虚假现实关系的探索和反思。当然,要说到沃卓夫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我必须表示自己的一份遗憾,这部影片和他们那部被我称为女性主义黑色强盗片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Bound)都是我十分想与影迷朋友和电影学者切磋的优秀作品,但对于《黑客帝国》,我还没有坐定下来认真完成文字。顺便说一句,拍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之时,他们两人还是兄弟。《大胆地爱,小心地偷》当中对血腥的大胆使用和迷恋到《黑客帝国》中大大收敛,而其中对叙事手法的精密探索在《黑客帝国》中得到华彩式的弘扬。由这些电影的密切对话和彼此应和可见,我反复讲好莱坞不过是用词通俗方便而已,在实际的语言习惯中,它的实际内涵约定俗成。好莱坞一词默认指代的就是一种美的故事、吸引力的影像和故事中蕴含的人情伦理,对善的肯定和对人性恶的承认和剖析。从艺术形态和实际的产业运作上,好莱坞是集中艺术新思维的实验工厂,是发扬想象力的原爆点,是引领观众观看别人的生活,反思自己道德伦理的讨论小组。在实际的商业电影、电视创作圈子里,关于好莱坞的一些批判和褒贬是不会有人去想、去说的。如果不懂被我们这里贬斥为“好莱坞化”的那一套顺着人情事理想事情,用讲究的叙事章法编造故事的招数,你就没饭吃。

好莱坞电影,或者说围绕观众反应来创意炮制、运作兜售的商业电影,还是有些道道儿,值得我们大陆的观众和电影人好生琢磨一下。商业电影的三大支柱,在好莱坞那里建造得最强、最美丽。这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彼此也成犄角之势,它们是:营造故事的章法作为骨架,视觉奇观形成炫目的吸引力亮点,人伦、社会规范的常情常理呈现、道德思辨构成其思想基石。这里的叙事章法不是好莱坞发明的,它是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电影人在继承和翻新发扬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传统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以来的美学探索。看看《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知道,电影的许多视觉奇观是人类以前没享受过的,是电影这个技术手段应用以后人类不断试验,持久探索,在视觉享受领域食髓知味、乐此不疲才有所成就的。这些视觉奇观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和震撼不亚于我们在沙漠看到海市蜃楼,不亚于我们在夏威夷海滩看到巨浪滔天,成圆筒状翻滚。这里的伦理价值观不是主体思想体系,不是被反复灌输而形成的日间余思和虚假现实关系,而是人类继承古希腊传统和孔孟之道的某些古代微博表述,接过文艺复兴洞烛黑暗中世纪的火炬,不断自由对话、平等辩论而形成的模糊而又明确,且可以言说的相对共识。

如此迷恋通俗,追随观众或许因为笔者是影迷出身。上大学时就不时跑到公园去花三五毛钱看露天电影,也曾经在南京的军人俱乐部的体育馆歪着头看《卡桑德拉大桥》和《汤姆叔叔的小屋》。要是从在电影资料馆读研究生,看了内参片连夜给报纸赶写电影故事开始算,咱靠电影赚钱也将近三十年了。毕业后在电影学院教书,至今凡二十四年。教书、写剧本、策划电视剧,吃的是电影电视的饭,除了坐冷板凳、皓首穷经钻研电影理论,更多的还是带着学生一起做文本细读、章法训练的功夫。多做章法训练和创作实践,当然是知道它更为实际、实用,也更有钱赚。

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是我跟学生们交流、讨论的文稿,有些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与我写的报纸评论不同,这里的文章都比较长,对电影的各个方面的分析更加细致,更加全面。因为是学文学出身,我上课和写作更注意用一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它强调以文本为中心,认为文本自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我十分同意文本细读学者的这一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和解说,都不足为据。所以,每当有人跟我说导演编剧对自己的作品怎么怎么说,并把这些阐释当作一种天然权威时,我总是说,在读小说,看电影并发表见解时,你跟作者完全平等。

文本细读还将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所以我在讨论一个作品的主控思想时,一定要先讨论它的叙事结构,它的影像和镜语是如何呈现的,只有在这些文本肌理、质感和结构中,我才能得出我对其意念和内在伦理的认识。

部分是由于职业教书匠的工作职责所在,更多地是由于我个人作为铁杆影迷的兴趣偏好,这本书里讨论的电影我至少看过五遍,对其中一些个人迷恋的经典作品观赏、品读超过五十遍。在这些作品中,我当然发现对社会的思考和分析,也为那些深刻的伦理思辨和人类面对爱情、贫富和生死困境时那高扬而亮丽的人性而赞叹;当然也因看到黑色电影中人性坠入黑暗、幽深的灵魂炼狱而恐惧;但是更重要是,我欣赏和沉迷于其中那电影特有的美感。我对中国社会、政治非常关注,也时常发表自己的思考和建言,我对欧洲寒流、北美飓风也感同身受。但是,在看电影时,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唯美主义者,在我看来,一部电影必须首先是一部电影才是一部电影。电影与文学、美术、音乐一样,它有那种自己独特的美感。虽然使用了语言、视觉艺术、音乐、天籁之声的元素,将这些元素精巧、有机地放在自己的文本中,电影具有一种自身所特有的美感。这种对于电影美的体悟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我愿意跟读者们一起分享对电影的那份迷恋之情和粉丝絮语,一起在电影细读中进行对话,辩驳,补充、提醒。这里的文字只是一种品味、一种眼光而已,许多读者阅读时一定能在这些文字中发现诸多疏漏和另一类读解的可能,一定会想“怎么这么谈,大错特错”“连那个都没看到,看来职业影迷也就是这个水平”“这个家伙也太重口味了吧,面对暴力和血腥,居然说是唯美主义一种”。但是,我绝对相信,在这种交流和辩驳中,我们得到的是对电影特有的那种美感的体悟能力,是对我们人类那些令人惊叹的善举以及令人不寒而栗的恶行的发现和认识。在看电影和讨论电影时,我们会对人类生出一种颇带抒情的得意和自我崇拜:啊,我们人类可真有点了不起,我们居然能够这样将自由的理念弘扬到天地之间;我们居然能够这样掌握形式语言,创意翻新,打造出如此美丽的艺术作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得到高质量的休息和深刻的沉思。

书评(媒体评论)

一边为独立电影大声疾呼,参与影展策划,组织私空间放映讨论,一边对好莱坞电影深入研究,成为骨灰级粉丝,郝建老师似乎兴趣分散,品味矛盾。其实多看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各种政治和文化态度就知道,他只追求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娱乐。在中国电影的江湖中,我看到一个独立、自我,同时也竭力寻求与大众对话的学者,一个影迷俱乐部小教头。

——贾樟柯,《三峡好人》《小武》《站台》《任逍遥》导演

其实我很少看电影评论,甚至几乎不看。但是《盗梦好莱坞》确实是少见的内外兼具的评论、分析。从技术语言到镜头语言,以至镜头外的生命思考……不只开发观众的观影乐趣,也给我们电影工作者有回到电影本质的另一种思考角度。

——魏德圣,《赛德克·巴莱》《海角七号》《七月天》《黎明之前》《夕颜》导演

谁与争锋,精密剖析好莱坞经典程式,殚精竭虑,深刻读解艺术电影对话章法,郝建的文字也可算胆大心细,时有珠玑。他对商业电影是熟读经书,熟读经典;对艺术片也有好胃口和独特眼力。从念研究生时画假票偷偷潜入中国电影资料馆大放映厅和洗印厂礼堂看内部参考片,到今日花费巨资收藏碟片数千,郝建跟我一样走过了从影迷到拿电影当饭碗的艰辛坎坷悲摧路。但那份电影快感带来的愉悦,那份带动观众,大家一起众乐乐的满足和偷着乐,同时也就在其中了。

——贺子壮,《生死抉择》《少林四小龙》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电影文字近三十年,发表电影评论数百篇,屡次在公共领域宣布自己从未拿过任何信封、红包,我在中国大陆的电影评论圈子中迄今仅看见郝建老师一人敢于这样高调。一手拿笔写评论,一手敲电脑做电影电视剧本,理论和创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再加上对大众文化写作方式的有意识追求,这使得郝建老师的文字一直具有明白晓畅、落实到电影文本细部肌理的特色。对作品思想观念和人物所面对的困境的深刻挖掘,对电影中蕴含的政治伦理、哲学内涵和人情世故、生活逻辑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他在文学、美术和当代前沿思想方面的深厚素养。阅读《盗梦好莱坞》,感觉好像又回到了电影学院的读书时光,我们又在大食堂和郝老师的办公室褒贬新老影片,切磋故事创意;亦师亦友的交谈吵嘴,倒也不比课堂的高头讲章获益少。很多当年的思想启示和艺术创意火花,现在也出现在这本书里。

——程青松,《沉默的远山》《电影往事》编剧,著名影评人,《青年电影手册》主编 撰写

精英反好莱坞,只因它代表多数人的口味,用商业力量挤压了高端群体的言论空间;官家反好莱坞,也因它代表多数人的口味,其浅化的大众价值观不尽符合狭窄的主旋律。如果说好莱坞代表一种美学与伦理立场,它远不止是美国的。你可以鄙视它,但至少先得弄清它的优劣何在,免得抨击时打错目标。郝建教授对好莱坞的研究之深之久,使得他身处精英层,却能看清普罗大众的电影追求;他狂热追寻电影形式美感,又竭力强调其中人物的伦理抉择和善恶之辨。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非常难得的。

——周黎明,资深影评人,戏剧、电影制作人,《你的,大大的坏》《好莱坞启示录》作者

如果说好莱坞或者类好莱坞式电影是个美貌与智慧同在的美女,故事是她的骨架,视觉效果可算作她的血肉,社会伦理就是她的头脑。她究竟美在何处?如果你没时间光顾造访她五次,甚至五十次,那么郝建替你做了。不同于浮光掠影式的影评,郝建的电影评论基于文本细读,且与各种样式的艺术文本品味交相辉映,与其他电影一一对照,抽丝剥笋,让读者不但知道美女美在何处,更能知道她的前世今生。做学问的可以读到文笔酣畅的论文,看热闹的可以轻易明白片子的掌故和内里的种种讲究——借此,或把酒论道,或秉烛夜读,不亦快哉。

——王小山,专栏作家、出版人、文化学者

这本书里说,奇诡的电影叙事,只为道出人的常识。

——崔卫平,文化研究学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