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系列丛书首批出版7本,主要讲述7住对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取得开创性业绩的科学家的故事。这7位科学家中,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铁路巨擘;有实现国人千年夙愿的桥梁建筑大师;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飞行大家;有填补我国航天史空白的学科奠基人;有为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元勋;有“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的农民式科学家;还有因创新文字书写方式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民教师。
这本《导弹之父钱学森》(作者项星)是其中一册,介绍了钱学森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导弹之父钱学森/走近中国科技先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项星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系列丛书首批出版7本,主要讲述7住对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取得开创性业绩的科学家的故事。这7位科学家中,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铁路巨擘;有实现国人千年夙愿的桥梁建筑大师;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飞行大家;有填补我国航天史空白的学科奠基人;有为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元勋;有“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的农民式科学家;还有因创新文字书写方式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民教师。 这本《导弹之父钱学森》(作者项星)是其中一册,介绍了钱学森的故事。 内容推荐 这本《导弹之父钱学森》是“走近中国科技先驱”其中一册,介绍了钱学森的故事。我们不仅仅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对待科学知识的专注和专业,更能体会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怀。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 《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作者是项星。 目录 引言 导弹之父钱学森 第一章 出身名门 第一节 丝绸大亨 第二节 良好家教 第三节 交大学子 第四节 航空救国 第二章 留学美国 第一节 远渡重洋 第二节 师从名师 第三节 师徒合作 第三章 火箭专家 第一节 情迷火箭 第二节 继续留美 第三节 总统关注 第四节 五角大楼 第五节 “火箭大王” 第六节 晋升教授 第四章 良缘天成 第一节 首次回国 第二节 青梅竹马 第三节 女歌唱家 第四节 永结连理 第五章 艰难回国 第一节 回国遇阻 第二节 牢狱之灾 第三节 八方声援 第四节 转折之信 第五节 归国之路 第六章 一将难求 第一节 祖国关怀 第二节 密谈导弹 第七章 两弹一星 第一节 争气导弹 第二节 “东风二号” 第三节 “红旗1号” 第四节 人造卫星 第八章 金色晚年 第一节 朴素生活 第二节 “三感”“三笑” 第三节 送别巨星 附 所获荣誉(部分) 试读章节 杭州有许多丝行,其中有一家“钱士美”丝行赫赫有名,在杭州丝绸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夏初春丝上市时,需这家钱士美丝行定价之后,全省方可开市。而钱士美丝行的经营者叫钱继祖,是钱学森的曾祖父。钱家世代经营丝业,因为经营有方而生意兴隆,家业雄厚。钱继祖家庭兴旺,生有四子,其中第二个儿子钱承□是钱学森的祖父。钱承□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钱泽夫和次子钱均夫。钱泽夫是钱学森的伯父,他的孙子钱永健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于国内大学与教育部,与鲁迅、许寿裳等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大家闺秀,出生于当时富甲一方的大商贾章家。章兰娟的父亲章乐山曾担任两广盐运使,后来回到杭州经商,经营丝绸与酱业,财源广进。而钱家到了钱均夫这一辈的时候,因为家中儿子都转向仕途,家业由外人管理,导致丝行生意一落干丈,家道已经开始没落。然而,相对于钱家的财富,章家显然更加看重钱均夫的才华与人品,所以,章家不仅把女儿章兰娟嫁了过去,还把一栋大宅子作为嫁妆让女儿带到了钱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始进入民国时期。同年,钱学森出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意味着中国脱离了一个旧的时代,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而钱学森的诞生,也意味着中国的科学界将迎来一位前所未有的巨星,一位划时代的开拓者。 钱家历史悠久。钱家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国王钱王。钱王创建了吴越国(今浙江、江苏和福建部分地区),他鼓励农桑,大兴水利,发展商贸。在他的管理下,吴越国富甲一方,奠定了杭州作为“人间天堂”“丝绸之府”的基础。钱家家教甚严,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要义”,这是钱家的家训之一。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钱家子孙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学家钱锺书、文字理论家钱玄同、历史学家以及国学大师钱穆都是钱家后代。据传,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钱王的第三十二代世孙。 钱均夫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奋斗在国家教育事业的前线,可以说得上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注重对钱学森的教育,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同时培养他对音乐、美术、摄影这些艺术的兴趣,让他全面发展。因此,钱学森不仅对各种艺术十分喜爱,也善于从各个不同领域角度考虑问题,这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一位温良谦恭、纯朴感性的女人。她十分善良,也深谙以身作则的道理,所以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去做正确的事。在钱学森小的时候,每次母亲带他走在北京大街上,母亲都会向沿街行乞的人慷慨解囊。在家里,她对仆人也总是十分仁厚。母亲的仁爱,钱学森从小就耳濡目染,幼小的心灵早早就种下了一颗善良、关心他人的种子,这为他日后顺利成长为参天大树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虽然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的富裕家庭,但是他却不是一位纨绔子弟,相反,他从小就十分努力。1914年,3岁的钱学森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俗话说:3岁定终生,意思是孩子3岁时候的启蒙教育关系到孩子此后的整个人生。钱学森3岁开始上北京的“蒙养院”(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在蒙养院里,孩子们的功课分为做人、举止、识字、算术、歌舞、游戏等几个部分。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孩子们既学习到了多种知识,又不失去活泼好动的天性。 1917年,刚满6岁的钱学森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师范院校进行教学实践的基地,因此,一般来说,师范院校的附属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非常高的,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正是这样一所学校。在附属小学上学的钱学森每天坐家里的黄包车上学或放学,这时的他比上蒙养院的时候要顽皮,在车上常左顾右盼,还时不时地朝路人做鬼脸。但是,一到了学校,他就认真起来,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讲,下课时也总是向老师讨教,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P4-6 序言 邓小平先生曾经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温家宝总理更是强调:“崇尚科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的确,纵观人类发展史,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包括交通、饮食、电器、社交、工作都无一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在科学技术日益革新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早在数千年前,我国的学者们已经在诸多科学领域做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发现与研究,涌现出如石申(战国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东汉科学家)、蔡伦(东汉造纸专家)、裴秀(魏晋期间制图专家)、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李春(隋代建筑桥梁专家)、沈括(北宋科学家)、毕舁(北宋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等一大批科学家。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很多科学知识并没有很好地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近代,由于日益封闭和文化高压的政策,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更为缓慢、滞后。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古老中国的落后现状,一部分人开始反恩并寻求到了一条“科技救国”的道路。在此期间,近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他们顺应世界潮流,成为中国最早出国留学的青年才俊。有的在国外留学时已经震惊科学界;有的谢绝友人挽留,毅然选择回国效力;有的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奠基人;有的把生命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大了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重奖科学家,显示着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的系列丛书。 “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系列丛书首批出版7本,主要讲述7住对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最有影响的,取得开创性业绩的科学家的故事。这7位科学家中,有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铁路巨擘;有实现国人千年夙愿的桥梁建筑大师;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飞行大家;有填补我国航天史空白的学科奠基人;有为中国现代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元勋;有“专注田畴,群生饱暖农夫志”的农民式科学家;还有因创新文字书写方式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民教师。 当然,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科学家远远不止这7位。而我们之所以选择这7位人物,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7位科学家,更是后世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们不仅仅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对待科学知识的专注和专业,更能体会到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怀。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人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甚至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借鉴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勤工作也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