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陪伴在齐白石身边的女性
齐白石人寿年高,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3个历史时期,新旧社会的婚姻以及授徒习俗不同,以妻室、看护、秘书以及学生身份与齐白石相处的女性也颇有数位,她们陪伴在老人身边,照顾齐白石的基本生活起居,陪同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也品评齐白石的艺术,品鉴得失,成为齐白石的知音。齐白石作为极富才情的艺术大师,陪伴在他身边的女性同样也为他的艺术提供了创作动力与激情,把自己的生命才情也贯注到了齐白石的艺术之中,成为齐白石情感的所系所依,也成为齐白石艺术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
齐白石的结发妻子陈春君12岁便被娶到齐家做童养媳,当时齐家众多儿女全靠父亲一人抚养,齐白石还在学习木匠手艺,陈春君到齐家以后便帮助侍奉祖母以及诸位翁姑,一直等到齐白石19岁出师后才与陈春君圆房结为正式夫妻。婚后的陈春君生儿育女、侍奉老人、料理家务,特别是在齐白石“五出五归”的远游以及避乱期间,家务全靠贤妻一人操持。后来奔波于京湘之间的齐白石终于在1919年定居在京,夫妻本可团聚,但是齐白石的父母年事已高,下面子女有的已经在湖南家乡成家立业,不便举家北迁。陈春君舍不得扔掉家中薄产,情愿带着儿女驻守家园侍奉老人,这样齐白石便结束了与陈春君38年的共同生活,其后20年两地相望。陈春君还考虑到齐白石客居京华无人照应,劝齐白石另置一副室,齐白石不肯,陈春君就亲自到京为齐白石聘得四川籍女子胡宝珠为副室。其后齐白石回故乡省亲探视陈春君数次,陈春君到京3次,帮助照顾齐白石与胡宝珠的儿女。陈春君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有着宽厚贤良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对于齐白石的生活体贴入微,是齐白石艺术事业成就的贤内助,这令齐白石感激不已。1940年陈春君在湖南老家病逝,临终前她口嘱在湘儿孙善待齐白石,齐白石在京远隔无法亲往,泪哭欲干,作《祭陈夫人文》以悼,并撰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别离;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齐白石对于发妻情深可见一斑。
胡宝珠是陈春君亲自为齐白石聘的副室,嫁给齐白石时才18岁,此时齐白石已经是57岁了,可谓老夫少妻。胡宝珠殷勤地为齐白石着衣纳履,生育三男三女。此外胡宝珠还随齐白石习书作画,据说她画虾最后达到了可与齐白石作品乱真的境界,并且胡宝珠对于齐白石作品的鉴定水平极高,一望便知真假,成为齐白石的伴侣与知音,陪伴齐白石参与一些社交活动。齐白石的发妻陈春君去世以后,1941年齐白石在京城长安街庆林春饭庄宴请宾朋29人,为胡宝珠举行了立继扶正仪式并划分了家产,陈春君所生三子分得湖南田产,胡宝珠所生三子分得北京房屋及现款,齐白石立字据请亲友签名作证。可惜1944年胡宝珠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年仅42岁又先齐白石而去。齐白石悲痛刻骨,撰文《祭夫人胡宝珠》。
胡宝珠去世后齐白石的生活无人照应,1944年有朋友介绍夏文珠来为齐白石做看护,随侍齐白石起居。夏文珠40多岁,出身诗礼之家,属于知识女性。齐白石对夏文珠很是赏识,常带领她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夏文珠在外以秘书的身份出现,帮助齐白石处理内外事务,深得齐白石倚重。再后来两情相悦,齐白石有续弦之意,但是家人意见不一,事情陷入僵局,后几经波折,1951年夏文珠不辞而别。齐白石怅然若失,慌忙央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帮忙寻找,未果,半年后传来消息说夏文珠已经结婚。齐白石闻讯悲痛不已,作诗怀念夏文珠:“眠食扶持百事精,颐年享受亦前因。一朝别去无人管,始识文珠七载恩”。1951年又有人介绍一湖南老乡伍德萱担任齐白石的秘书,负责老人起居,伍德萱也是一位知识女性,也算齐白石的知音,齐白石为她取名“伍影”,可见还算满意。1955年伍德萱离去后改由张学贤负责,一直到齐白石逝世。
此外还有一批仰慕齐白石画名的女性陆续拜齐白石为师,以女弟子的身份追随陪伴在齐白石身边。这其中有民国时期的吴青霞、陈兰霞,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老舍夫人胡絮青以及黄苗子夫人郁风、黄琪翔夫人郭秀仪等。胡絮青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为齐白石子孙诗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拜师齐门,并帮助齐白石处理一些家务事,每画必请齐白石题字。郁风1950年开始与齐白石交往,协助齐白石参与一些社会活动,1956年9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向齐白石颁奖,郁风扶齐白石上台领奖并代为宣读答词,齐白石逝世后又协助其家属料理遗作捐赠事宜。1952年齐白石认新凤霞为干女儿,两个人互相欣赏、以才相惜。齐白石与这些女学生的丈夫也大都有交往,胡絮青的丈夫老舍先生收藏齐白石作品并在北京美协代为出售,为齐白石命题画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新凤霞的丈夫吴祖光著《画家齐白石》一书,胡絮青的丈夫老舍是齐白石新中国时期的好友,两个人的交往也成为新中国时期的文坛佳话。这几位女弟子在齐白石去世以后致力于传承与研究齐白石的艺术,撰写怀念文章,为弘扬齐白石艺术做了不少的工作。
P29-33
整理完最后一篇文章的初稿,农历癸巳新年的钟声就快要敲响了,大雪小雪,又是一年!
忆及2009年初,尚在农历己丑春节假日中,我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时期的同窗、《中国艺术报》编辑段泽林先生打电话约稿,问我能不能为他们的报纸写点儿轻松的学术文章,并说还可以开成一个专栏。我思虑揣摩再三,写下了该书中的第一篇《齐白石的年龄》,他们发表时还起了一个专栏题目叫“细说名家”。后来陆续发稿,随着量的增加,这个系列的写作逐渐产生了一些反馈:每期文章发表后,都有不少熟悉的或者陌生的读者给我来信来电致意,还有些篇章为其他纸媒和网络转载,这给了我一些写作动力。于是我便坚持写下去,后来这些文章又在《中国书画报》、《画界》、《艺术品》等报纸杂志重新发表,我根据编辑的要求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就这样边写、边发、边改,再发、再改,逐渐积累到了十几篇。后来有的读者向我建议说可以考虑结集出版,我初步整理了一下,拟出了艺术篇的基本题目,但是并没有立刻撰写。2012年,我与北京画院的同事、著名书画家姚震西先生谈及此事,他说可以代为推荐出版。姚先生原为广西美术出版社副总编,他了解广西美术出版社一直在为北京画院做齐白石画集的出版工作,社里也有意向出版一本通俗介绍齐白石艺术人生的文字书,真可谓天作之合!
就这样我又在姚震西先生的建议之下完善书稿结构,以我在北京画院五年间所做的齐白石研究为基础,补写完成了艺术篇,拓展形成为一部完整的书稿。这部介绍齐白石人生与艺术的著述,没有采用以时间为序、生活历程与艺术发展相穿插的结构方法,而是就原来的散篇写作顺势把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分开阐述,提炼出一些富于趣味性的角度列为专题,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结构成书。整体顺序仍然与齐白石的生活发展历程基本吻合,也囊括了齐白石人生交游与艺术探索的主要方面。在艺术篇又细分了条目,增加了一般研究往往忽略的诗文与画学思想,这就使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完善。但是这种结构法有利也有弊,那就是有些史实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涉及,因而也就有些重复之感,因为写作之初并没有一个整体的勾划,且为了保持单篇的完整性,权且如此。另外书中采用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有自己查阅采集的一些未发表过的原始资料,也有在研究中通过访谈考察获得的新资料。在写作风格上力求把上篇的文字风格和学术品格也贯彻到艺术篇之中,控制了篇幅和深度,注重把学术观点融汇在通俗性与趣味性之中,所以这部书的性质应该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史话。
北京画院内设齐白石纪念馆,藏有两千余件齐白石的作品、文献以及遗物,是一座研究齐白石艺术的宝藏。2008年我进入画院工作,正值画院组织开展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展览以及出版活动,借着工作需要与社会约稿,我研读了一些研究文献,对院藏齐白石艺术资料进行了梳理,改改写写,竟成专著。蓦然回首,写作和出版的过程是愉快的,这是我在北京画院提供的平台上,以工作为基础、以社会互动为契机碰撞出来的文字,我性本闲散,此节全赖特殊的机缘与特别的情境促成,所以感谢北京画院领导的栽培和关怀,尤其是王明明院长,他一直关注和指导我的研究方向,并在百忙之中为此书赐序,这令我感激万分,他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老师;另外也感谢各位编辑读者的支持和关注,还要感谢书中参考引用的大量文献的著述者以及接受访谈者!成书的过程又是好友襄助、同道共勉的结果,尤其是段泽林、姚震西两位先生的指导和协助,另外我的同事兼好友薛良先生在初期代为摹划,在后期又与郑智威先生帮助收集提供了一些插图资料和注释,在此一并致谢!这部书是我工作与交游的一次总结,也是对齐白石研究与认识的一次回顾,还是自己学术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如果能对齐白石的研究稍作一点儿推进,对社会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有一点之功,则不费数载夜雨青灯,不枉两鬓残雪点点!
马明宸二O一三年二月
于北京朝阳南十里居寓所
叩开大匠之门
王明明
齐白石(1864—1957)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四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齐白石的艺术继承了文人画的精髓,又融会了民间艺术,以雅俗共赏的形式真切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从一个方面反映出20世纪艺术风格的新追求。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齐白石的艺术逐渐传播到亚欧美各地,成为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中国画家。齐白石从一个雕花木匠成为一代艺术巨匠的传奇人生,他的书画篆刻作品,不仅是美术史研究的经典课题,也对今天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齐白石生活的近百年岁月,正是中国社会与思想的大变革时期,他所从事的中国画也受到外来思潮的激烈冲击。他在定居北京的初期,其独创一格的艺术也曾不被画坛所理解。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礼遇,赢得各界人士的无上尊崇。他被选为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北京画院名誉院长,被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状,1956年,他又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这一切,使齐白石对新政权产生了信任与感激,他决定在百年之后将作品捐献给国家。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逝世。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林伯渠及白石生前好友、学生、国际友人共计400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10月初,其家属便遵照他的遗愿,将家藏的齐白石作品、收藏及物品捐献给国家。正是家属的义举,使齐白石的遗作和遗物得以完整保存。1958年1月,有关部门在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齐白石遗作展览”,中国美协拟在雨儿胡同建立齐白石纪念馆,请人作了设计,请郭沫若题写了“齐白石纪念馆”馆名,又从社会上购买和征集了一部分作品,对捐献作品和征集作品作了登记编目,对没有纪年的作品作了鉴识。但因为种种原因,齐白石纪念馆一直未能建立。由于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第一任荣誉院长,这批作品便划归北京画院收藏。“文化大革命”初,又有几件被当作“黑画”和其他单位作品入藏。1967年,为了避免文物的散失,北京画院封存了这批作品,并将之转移到中国美术馆地下库房。改革开放后,北京画院搬入团结湖新址,修建了专门的画库,开始对这批齐白石作品进行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并于1998年出版了《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首次向社会公布了部分作品。
新世纪以来,北京画院通过了《北京画院画库清点方案》,对院藏齐白石作品、物品等进行清点、分类,编配相应号码,重新包装整理并登记造册,录入资料。共清点出齐白石作品、物品2200件,全部拍照,留存高清数字图像及作品相关数据。在清理过程中,对于需要保护的作品进行了修复、托裱。200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建成,内设齐白石纪念馆,长期陈列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作品,已陆续推出了“草间偷活”(草虫)、“花能解语”(花卉)、“草泥乡里”(水族)、“借山娱目”(山水)、“自家造稿”(人物)、“梅菊远思”(梅兰竹菊)、“新诗自书”(书法)7个系列专题展,不久还将推出“清白传家”(蔬果)、“决不回刀”(三百石印)和“人生若寄”(手札)3个展览。这些展览受到了美术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彰显了齐白石艺术的当代意义,推动了中国画深入学习传统、大胆创造的潮流,也促进了齐白石艺术的研究。
齐白石的成长道路让我们再次反思当今中国画教学存在的弊端,体认到中国画传统传承方式的优势。齐白石从未进入任何美术院校学习,20岁时从临习《芥子园画传》入手自学,后拜师学画,经过“五出五归”的远游,不仅开阔视野,而且结识了一大批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他广泛而有选择地吸收任何优秀传统,尤其是石涛、八大、金农、吴昌硕等具有革新精神的大师,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甚至对民间艺术和弟子画作中的闪光点也虚心吸纳。齐白石对和平宁静生活充满着向往与热爱,表达出最本真的赤子之心。他的艺术大刀阔斧、纵横挥洒,充满才情与气魄,却不失精心的细节安排,处处体现出敏锐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齐白石的艺术实践所透露出的艺术思想必将为世界画坛带来恒久的影响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美协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借山煮画(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这部介绍齐白石人生与艺术的著述,没有采用以时间为序、生活历程与艺术发展相穿插的结构方法,而是就原来的散篇写作顺势把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分开阐述,提炼出一些富于趣味性的角度列为专题,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结构成书。但是整体顺序仍然与齐白石的生活发展历程基本契合,也涉及了齐白石人生交游与艺术探索的主要方面。在艺术篇又细分了条目,增加了一般研究往往忽略的诗文与画学思想等,这就使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完善。另外书中采用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有作者查阅采集的一些未发表过的原始资料,也有在研究中通过访谈考察获得的新资料。在写作风格上力求把上篇的文字风格和学术品格也贯彻到艺术篇之中,控制了篇幅和深度,注重把学术观点融汇在通俗性与趣味性之中,勾画出一个富于才情也极具人情味的真实的齐白石。
《借山煮画(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由马明宸编著。
马明宸编著的这本《借山煮画(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是大众了解齐白石人生与艺术的通俗读物。内容有:齐白石的金石心迹;陪伴在齐白石身边的女性;齐白石的游历足迹;齐白石与文坛大家;齐白石的知名弟子;齐白石的诗歌艺术;齐白石的花鸟画艺术;齐白石的篆刻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