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我在沧桑之变中的足迹(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慎思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我在沧桑之变中的足迹(精)》由李慎思所著,纵观这些回忆录,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作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工作的热爱。他们忠于职守、勇于开拓、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些老同志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责任感。

内容推荐

《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我在沧桑之变中的足迹(精)》由李慎思所著,《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我在沧桑之变中的足迹(精)》的这些回忆录,在回顾两社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总结了作者个人的工作心得与体会。这些心得与体会,或从大处着眼,或从细节入手,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工作规律、发展理念和改革路径等的探索与思考。其中特别是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为部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专业特色,坚持产品创新等,是十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是集团无形的财富,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纵观这些回忆录,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作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工作的热爱。他们忠于职守、勇于开拓、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些老同志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责任感。我也借此机会,向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事业奋战过的老一辈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目录

上篇 奔波半生多磨砺

第一章 农家孩子多苦难

一、世代农民受欺压

二、读私塾,古书影响深

三、父亲早逝,当了一年多农民

四、靠奖学金读到高中

五、参加地下青年团迎解放

第二章 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

一、在中南军政大学学习

二、在中南军区团校听陶铸作报告

三、参加广西剿匪斗争

四、派到21兵团后勤部医院“打老虎”

五、在荆江分洪工程中首次立功

六、在海南岛国防公路工程中连续三次立三等功

七、参加清查胡风分子的政治运动

第三章 圆大学梦

一、“调干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大特色

二、从反右派斗争到勤工俭学

三、下放遵化,顶住“浮夸风”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正在重写

第四章 “到西北去!”

一、一次震颤心灵的调查

二、参与《西北建设》编辑工作

三、为《一叶知秋》作者鸣不平

四、不能忘记西北局机关的好作风

五、临时抽调去当领导秘书

六、“文化大革命”中的“老右”

第五章 年到四十当记者

一、工作最辛苦的时期

二、出成果最多的时期

三、培养、使用编辑、记者成效显著的时期

第六章 为“拨乱反正”呐喊

一、补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课

二、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问题

三、落实党的各项政策,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

四、切实搞好党风,坚决反对不正之风

第七章 回到北京待定岗

一、完成了一篇未曾发表的论文

二、人民民主专政“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三、参与全国人事局长会议的文件起草和会议总结工作

四、《人事工作通讯》的实际主编

下篇 艰苦创业谱新篇

第八章 从杂志社到出版社的转变

一、劳动出版社的前身——劳动杂志社

二、劳动杂志社的两种期刊——《劳动工作》和《劳动保护》

三、可敬的两位老社长

四、劳动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渤海二号”事故专辑》

五、工作重点由办杂志转向出版图书

第九章 出版社在发展中定位

一、我对定位的思考

二、勇接技工学校教材出版任务

三、抓紧出版就业训练教材

四、技工学校教材的出版促进了出版社的大发展

五、出版社的定位

六、排除干扰,迎接挑战

七、为劳动、工资、人事三大制度改革鼓与呼

八、适应教学需要,出版音像制品

第十章 唱响我社图书出版的“主旋律”

一、不放松劳动人事类图书的出版

二、安全生产类科技图书“白手起家”

第十一章 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努力提高出版质量

一、党的出版方针是出版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出版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

三、我社第一批副编审的产生

第十二章 出版部工作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出版社是否要建印刷厂

二、手工操作够艰辛

三、为纸张供应绞尽脑汁,四处奔波

四、建立岗位责任制最早的部门

第十三章 适应发行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代理发行站

一、发行业绩是出版社效益的“晴雨表”

二、技校教材发行量猛增引起新华书店的重视

三、代理发行站的建立

四、代理发行站对我社的发展贡献大

第十四章 把解决办公用房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一、从部机关大院搬出后,四处租房办公

二、与北京市劳动局合建盖成现今的办公楼

第十五章 对内充实力量,对外重视交流

一、与职工教育出版社的合并壮大了出版社

二、对外交流,促进我社同国际劳工局的合作

第十六章 艰苦创业精神和各方面的支持是出版社事业发展的保证

一、“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一定要有事业心!”

二、全社职工可贵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第十七章 领导自律很重要

一、坦然对待1985年对我的任命

二、为出版社的事业殚精竭虑

三、重视发扬民主,加强内部团结

四、把关心群众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五、坚持慎独自律

第十八章 退居二线尽余力

一、短暂的期刊主编

二、从编审稿件中引发对编辑语言文字修养的思考

三、当过短期的大学兼职教授,多次为杂志通讯员讲课

第十九章 沧桑之变中的感悟

一、反思是生存的必需

二、把苦难当做精神财富

三、不同时代的喜与忧

四、必须克服极端化思维

五、从“大跃进”到科学发展观给我的启示

附录 主要著述目录(1961—1999)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于1929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湖南省安仁县竹山乡瓦子坪村,一个世世代代靠种地为生的家庭。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

频繁不息的军阀混战,加深了全国人民的苦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多月内,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亡国惨祸迫在眉睫。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即一二八事变。民族危机尖锐了,城市的抗日爱国运动沸腾起来。当我到了该上学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全国到处陷入兵荒马乱、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惨状。

安仁县是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建县的,县名取“安抚仁义”之意。

安仁县东临茶陵、炎陵,南邻资兴、永兴,西连耒阳、衡阳,北接衡东、攸县,属半山半丘陵区,以农为本。解放前,安仁县是湘南一个比较偏僻、经济非常落后的农业县,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不但没有什么工业,就是手工业也很少。

我家世代是农民,靠种地为生。中国传统的农民都是兼农兼工,每个农民都会一点小手艺。农民靠以工济农的方式来补充农业的收入。但我祖父、父亲除种田外,只会做一点小买卖,不会手艺。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年四季很少休息。每年春节,大年初一就出去了,经常往来于郴州、永兴之间,来去200公里,一去就是六七天,挑着100多斤的食盐或棉花回家,赶圩日出售。这是何等的艰辛!

更有甚者,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广大农民横征暴敛,抓丁征粮。我们家是中农,除自家有几亩地外,还租种地主的地,父亲在世时,日子还过得去。也正因为这样,征粮我家被征得最多,乡保长还经常“登门光顾”,我们又不得不“热情招待”,让他们吃好喝好。特别是我祖父60多岁了,还要经常为保长下地三犁三耙。

征粮也就罢了,要抓我父亲当壮丁,则伤透了全家人的心。我父亲兄弟二人,按照国民党政府的规定,二人当中有一人要当兵。我叔父在一次上山砍树时,因意外被大树砸断了腿,当时的农村根本找不到医治的医生,断腿没有接好,成为残疾人。而且伤残处经常化脓,血流不止,彻夜疼痛,苦不堪言。就是这样的两兄弟,而且我父亲已是快40岁的人了。有两次父亲要被抓去当壮丁。第一次,叔父带着我去见了负责征兵的国民党军官,经过现场申诉,总算逃过一劫。第二次是被乡公所抓去的,关了好几天,经过托人说情、请客吃饭,好不容易才放了出来。

二、读私塾,古书影响深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但方圆20里没有小学,只能读私塾。当地的私塾老师水平低,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不讲解其意。几年间,我读了《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诗经》,随后还自学了《古文观止》,以及《史记》中的一些名篇,如《孔子世家》《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传》《李将军列传》《酷吏列传》等,以及《史记》中的“太史公日”。老师虽不讲解,但反复朗读,也能略解其意。我父亲望子成龙心切,虽不识字,但逼我读书却有办法,只要看到你不在那里读书,而是在玩儿(实际上当时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可玩儿的,要玩儿只能跟小朋友玩玩小石子,或者拾粪时掷粪叉),就劈头盖脸地打。老师更有绝招,你要是书背不下来,就用戒尺打你手心,或者罚你在孔夫子牌位前下跪,甚至不让你吃中午饭。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读书。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兴趣班,其实与“兴趣”一点关系也没有。很显然,在那种环境中成长的我,能培养出什么兴趣爱好!

读私塾,虽然让我读了不少古文,但封闭的生活也让我对外界十分陌生,性格上显得比较孤僻。

1940年,我没有读初小,就直接考入药湖寺中心小学念高小,读了一年,又考入关王庙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毕业后,考入安仁县唯一的一所县立初级中学。读了两年,因日寇犯湘,辍学在家。期间,因为没钱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借书看,看小说成为我最大的爱好。那段时间,我不仅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而且读了不少现代小说。因未念完小学,数理化成绩一般;因爱好国文,读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初中时作文成绩一直是优秀,在校、县作文比赛中都名列前茅,有“小秀才”之称。我父亲去世时的祭文就是我自己写的。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古文观止》《史记》,特别是《史记》中的“太史公日”和《报任安书》。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鲜明的人民性的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对历史上的暴君,特别是对汉代的统治阶级及那些酷吏,作了十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对汉代的社会矛盾也有真实的反映,而对社会上那些被压迫的人物则寄予了同情。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的成就也是杰出的。司马迁还是一位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太史公日”是《史记》传记中的议论文字,对于正文,它既像是补充,又像是引申,言近旨远,见解精辟,与后世的编者按、编后记很相似,可谓编者按的老祖宗。而《报任安书》从对任安的来信久久不回复的原因写起,述说不幸,抒发痛苦,揭露黑暗,表明决心。举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为例证,文思纵横开阔,情怀郁勃磊落,读之无不为之激愤难抑。特别是它运用排句、迭句,更使气势起伏跌宕,浑然一体,具有极大的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我在参加革命前写的作文,学的就是这种文风。这正如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的“太史公日”所说:“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

对于司马迁,我不仅喜欢其文,更敬仰其人。司马迁继承父业成了太史令后,就决心要像孔子作《春秋》一样书写历史,褒贬评判天下是非,并坚信史书应该承载劝恶扬善的功能,一个真正的史学家必须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甚至不惜为真实记史献出生命。正是因为坚守这样的信念,所以在他遭受比死刑更严酷的宫刑后,仍能写出传之千秋万代的不朽之作——《史记》。这样的忍辱负重,即使过了千年、万年,也依旧让人感动。反观现今社会上那些为了蝇头小利便不顾尊严、不顾道义、抛弃良知的人,更多了几分不齿。

抗日战争时期,安仁县人民与入侵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期间全县有13900余人惨遭杀害,近万栋房屋被烧毁。我家离县城远,又很偏僻。少数日本兵来过,他们一来,我们就去后山躲了起来。国民党兵也来过,我看见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活鸡、活鱼,要隔壁的婶婶为他们烧火做饭。

P4-7

序言

中国人事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组建的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公司,多年来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路程。这两个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出版社,一步步发展成为实力雄厚、业绩突出的专业出版集团公司,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公司向着更高目标继续向前迈进的时候,集团离退休老社长、老总编,撰写了以反映他们从事出版工作经历为主的个人回忆录,给我们后来人以深刻教育和重要启迪。

在《社长总编辑回忆录》丛书中,作者作为创业者和亲历者,翔实、具体地记述了两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两社几代领导和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顽强拼搏,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从未松懈创业的信念和攀登的步伐。这正是力量的根源所在,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目前,集团发展壮大了,但是艰苦奋斗、不息进取的精神是我们必须永远继承的光荣传统。回忆录中对两社创业路程鲜活、生动的记述,是集团弥足珍贵的史料。

这些回忆录,在回顾两社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总结了作者个人的工作心得与体会。这些心得与体会,或从大处着眼,或从细节入手,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工作规律、发展理念和改革路径等的探索与思考。其中特别是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为部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专业特色,坚持产品创新等,是十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是集团无形的财富,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纵观这些回忆录,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作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工作的热爱。他们忠于职守、勇于开拓、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些老同志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责任感。我也借此机会,向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事业奋战过的老一辈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公司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希望,出版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在党中央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指引下,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给出版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将集团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继往开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携手同心,续写华章,加快建设现代出版企业集团,不断开创集团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新局面,为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晓初

2013年9月

(作者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后记

我退下来后,有人曾建议我写回忆录,也有人建议我出书,我都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虽然是离休干部,但并没有经受过战火纷飞血与火的考验;参加工作后,虽然多次转岗,但转来转去,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党报党刊、新闻出版。一路走来,平平淡淡80春,工作平凡少波澜,既无英雄壮举,也缺惊人业绩,不值得写回忆录。我过去写的各种文体的文章数量不少,但多数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写的,是依附于时代的文章,“左,,的时代流行的话语多,“左”的时代给予的概念化痕迹深,今天读来已有隔世之感,更不值得出书。

2011年11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总经理张梦欣同志提出,希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和中国人事出版社过去几位主要领导写回忆录,重点是回忆出版社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史料,让后继者有所了解。鉴于此,我答应写。

在这里,我得感谢张梦欣同志,她给了我一个回忆过去、审视自己的机会。

写回忆录,就得有资料。我从来没有写过日记,也不注意积累资料,我写过的文章,见报就算完成了任务,自己很少保存。到出版社后,上世纪80年代,我社的许多重要活动,包括每年的年终总结、最初制订的规章制度,我和文沅同志在许多会议上的发言,都没有记录、存档。我这次写回忆录,除了一些背景材料,完全凭自己的记忆进行回忆,因此,难免有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

我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我的思想观点、是非功过大多体现在我写的评论、理论文章或新闻作品中。因此,我写回忆录时,不得不引用或摘录其中的观点,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的略显冗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客观情况和我的思想。

我这次写的《勤恳做事 老实做人——我在沧桑之变中的足迹》,尽管字数不多,但耗时不短,断断续续一年多,花费不少心血。在写作的过程中,周超、孙世昌、孙文聪、李洪瑞、余炳荣、蒋运茂、薛连通、王勤、张家生等出版社老同志为我提供了不少情况或材料,写好后,黄卫来、余炳荣同志还进行了审阅,在此深表谢意。

回顾自己的一生,确实平平淡淡,但有人说过,平平淡淡是生活的常态。水是平淡的,没有人因为水是平淡的而厌倦饮水;生活是平淡的,也没有人因为生活是平淡的而摒弃生活。

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确实非常平凡。但当今许多“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告诉我,如果把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做好了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情都做好了即不简单。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我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李广将军的话以自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