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由莫伟民和姜宇辉著,本书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哲学家们所谈论的马克思思想及其在当代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研究的哲学理论背景是“二战”以来的当代法国哲学,研究的侧重面是当代法国哲学家对马克思思想的论述以及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时间跨度约为半个多世纪。
《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由莫伟民和姜宇辉著,力求从第一手法文原著和马恩经典著作出发来全面探讨二战以后法国哲学家们的马克思观并透过诸种马克思思想的解释视野来挖掘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战后法国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相互角逐,一起竞争与马克思思想进行联姻和对话的资格和权利。《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从“主体观”、“历史观”、“国家观”、“身体观”、“语言观”、“审美观”和“科技观”七个方面来论述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之间多元的和异质的张力关系。尽管马克思思想并未浓缩我们时代的全部哲学,尽管马克思为人类筹划的解放远景离我们还很遥远,但只要哲学仍然充满思想活力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只要我们仍需批判审视由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表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只要我们仍对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和人类解放的前景抱有梦想,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就会赫然呈现。
绪论
第一章 主体观
第一节 萨特:意识主体
第二节 梅洛—庞蒂:知觉主体
第三节 列维—斯特劳斯:无先验主体的康德主义
第四节 福柯:话语主体
第五节 利科:我能主体
第二章 历史观
第一节 萨特和梅洛一庞蒂:人道主义历史观
第二节 阿尔都塞:反人道主义历史观
第三节 阿隆:综合论历史观
第四节 福柯:话语历史观
第五节 德里达:批历史终结观
第三章 国家观
第一节 萨特:作为群体的国家
第二节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第三节 利奥塔:异化与国家
第四节 福柯:国家理由
第五节 德勒兹:国家机器
第六节 德里达:新国际
第四章 身体观
第一节 梅洛一庞蒂:从“感性”到“自然”
第二节 福柯:从历史的维度到自我的关切
第三节 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与欲望机器
第五章 语言观
第一节 德里达:语言的“起源”和“他者”
第二节 梅洛—庞蒂:“思”—“言”—“身”
第三节 福柯、德勒兹:语言与视觉
第六章 审美观
第一节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与“存在的深度”
第二节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与艺术的使命
第三节 巴特与巴什拉:“写作”与“想象”
第四节 德里达论绘画中的真理
第五节 马恩:作为反抗与启示的艺术
第七章 科技观
第一节 巴什拉、塞尔与马克思:“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二节 福柯、利奥塔:生命—技术
第三节 马克思、维利里奥:技术、异化与时间
第八章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不可超越性及其界限
第二节 遗产、未来和革命
第三节 开放、批判和解放
第四节 差异哲学
结论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