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集哲学思辨性(对正统经济学最无情的批评)、学科交叉性(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生态学、数学等多学科)、历史跨越性(从公元前4世纪到当代最新的热点问题)于一体的经济学批判著作。全书处处充满了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从解密经济学中的伦理和道德入手,作者试图将经济学与伦理学联系在一起,驳斥了正统经济学所坚信的理论和假设。与传统的通俗易懂的经济读物相比,本书不仅讲述了诸多不为认知的经济悖论和经济谜团,同时更从心理学角度驳斥了一些看似合理的经济理论和现象。
这部兼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图书,不仅将这些隐匿于经济学之中的假设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还为我们打开了那个包裹着现代经济学的黑匣子,向我们揭示出经济学中那些传统的真知灼见其实并非什么雷打不动的金科玉律。
经济学其实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它离不开“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看重的是什么”“我们为何如此”这些形形色色、颇具争议的伦理观点。比如我们似乎罹患了一种“富裕病”——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相反,人们却在抱怨生活不如40年前幸福。
这部兼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图书,不仅将这些隐匿于经济学之中的假设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还为我们打开了那个包裹着现代经济学的黑匣子,向我们揭示出经济学中那些传统的真知灼见其实并非是什么雷打不动的金科玉律。
经济学家之所以对各种问题做出回答,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而是因为人们向他们提问。
主权消费者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正如一位睿智的长者曾经告诉我的那样:“人们为报酬而工作;没有报酬,人们便不会工作。”人们只对经济刺激措施做出反应;其余一切经济学论断都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批注而已。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
(每当)利己主义价值观与人们口头上普遍拥戴的伦理价值观发生冲突,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己主义理论……占了上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约95%的普通人具有狭义上的自私心。
——弗吉尼亚经济学家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
经济学为什么被称为“沉闷的科学”?原因之一就是许多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持愤世嫉俗的态度。他们似乎在暗示:道德只是败者用以开脱的借口,自私才是真实人性的常态。这就是隐藏在现代经济学主角——“主权消费者”——背后的那个重要假设。
消费者都要购物,购物对经济来说显然十分重要——它是助推经济增长引擎的燃料。购物对理解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也同样重要。现代经济学建立在“理性选择”理论之上,而理性选择的典型案例又被认为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做出的那种选择。所有其他选择——企业员工、管理者、股东做出的选择;官僚、政客做出的选择;甚至个人对嫁娶对象、对采纳何种道德观做出的选择——都被经济学家视为是消费者做出的选择的变种,进而采用实质相同的方式加以分析。主权消费者作为这项基本描述的主角,是一群消息灵通的人士,他们不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在获取过程中从不出错。在经济学中,主权消费者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
正如我在第1章中提出的那样,如今我们轶事般的购物与消费经历其实并不那么乐观,因为我们患上了“富裕病”。。但对于这些轶事般的经历,经济学家却反问了这样一个笨拙的问题:如果我们现行的购物与消费模式发生了问题,没有使我们感到快乐,那为什么我们欲罢不能呢?本章就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第3章和第5章还要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在此之前,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利害关系。它不仅仅是经济学家是否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做出了准确描述的问题,对主权消费者选择过程的描述还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基本思想的根基所在。这些思想包括:
经济增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人人都应该如愿以偿地获得想要的东西。
选择总是多多益善。
这些其实都是人们广为接受的伦理观点,但它们却常常伪装成为经济事实。在本章,我首先将对它们提出质疑,然后进一步论证:基于人类是自私的这一假设提出的经济建议往往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主要的一些不难总结:假设人类是自私的,人类就真的会变得自私起来,也就是说,这种假设会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其后果是利他主义、信任与合作精神的全面破坏;人类是自私的这一假设甚至还会为不道德的行为开脱,或间接证明其合理性。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对于一些经济学家而言,犯罪、种族歧视等行为既具“理性”,又有“效率”。
因此,我们有以上两个理由去详细审视经济学家对“主权消费者”选择过程所做的描述。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购物领域,因为它在每个阶段都不仅涉及经济分析,还涉及伦理判断。伦理经济学也由此应运而生。
经济学家购物
我们怎样选择?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十分简单。它起始于那个人尽皆知的观念:选择起因于希望与信任的合力。我希望把衣服洗干净,我信任“Razzle Dazzle”牌洗衣粉的去污能力,于是我就买了一些。接下来,要描述我为什么买“Razzle Dazzle”牌洗衣粉,而非其他品牌。在选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因不仅限于希望,还有偏好,即非彼而此的喜好。我之所以买了“Razzle Dazzle”,是因为我对它的偏好胜过其他品牌。在选择过程中,产品价格和我的个人预算也要发挥作用,这一点显而易见。我对“Razzle Dazzle”的偏好可能胜过对“Washes Whiter”的偏好,但我最终还是买了“Washes Whiter”,因为“Washes Whiter”的价格更便宜。在对“Razzle Dazzle”的偏好和它相对较高的价格之间,我要做出权衡与取舍。经济学家对这类权衡取舍如痴如醉,而且已经把它们发展成复杂精深的理论,用以分析产品需求怎样随产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竞争产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复杂的因变量却都与我们无关。该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消费者的偏好和可供选择的选项(如不同品牌的洗衣粉),两者共同决定了哪种商品将会被选择: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消费者会从可选之列选出自己最偏好的商品。可最偏好的商品会是哪一个呢?通常来说,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显然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大不相同。我偏好“Razzle Dazzle”,可能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品牌的名字,你偏好“Washes Whiter”,可能只是因为你相信它真的能把衣服洗得更白e。而纯粹的经济学理论却止步于此,没有对人们的各种具体偏好做出任何假设。但在实践中,经济学家有必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经济分析中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而他们却企图回避消费者的具体心理偏好!并取而代之地做出一项概括性的假设——即消费者大多是自私的。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假设无伤大雅又不言自明,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在可选之列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我首先谋求的是自己的私利,而其他种种动机(如我购买“Washes Whiter”是因为我认为零售商或制造商将从中谋取更多利润,而我正想帮助他们提高利润;我购买“Washes' Whiter”只是因为如果买了“Razzle Dazzle”,我姨母会不高兴;我购买“Washes Whiter是因为我认为它对环境的损害更小一些)则统统被这一假设排除在外。“或许”由于自私的定义有些晦涩难懂,所以后面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
该理论的其余组成部分似乎就是明摆着的了。的确,这个理论实在是太过明显了,以至于使我们很容易忘记它的存在,很容易忽略上文概括的那些隐含的假设。这是因为:首先,这个理论将消费者偏好和可供选择的选项视为既定条件。将消费者偏好视为既定条件,相当于隐含地假设消费者对自己想要什么一清二楚——他们有必要的时间和信息,形成一套经过周密思考的偏好体系。将可供选择的选项视为既定条件,则意味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确定下来的,非消费者所能影响得了的。但是,实际的选择过程却常常与此大不相同。消费者偏好是模糊不定的,因为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信息来确定它们。决策过程也会使我们发现新的选项,或者对现有选项加以修正与完善;而且我们在行为时,似乎也并没有把那些可供选择的选项当做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一样不可变更。其次,偏好和选项一旦确定下来,主权消费者的以下结论视为理所当然:消费者从可供选择的选项中选择自己最偏好的东西,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做到万无一失、永不出错。
把这些假设讲清楚之后,你可能就开始有所怀疑了。当然,你应该有所怀疑。经济学家对我们怎样做出选择这种表面看来是常识性的描述,与现实相差得太远了。所以,当心理学家购物时,一切看起来都大不一样了。
P10-13
本书的作者乔纳森·奥尔德雷德是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的讲师和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经济系的主任。他在书中:表达了如下观点:经济学不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动用了一些被隐匿起来的伦理假设,而这些伦理假设不仅有失偏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与现实截然相反。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伦理假设还有可能创造一种自我实现的伦理框架,例如,假设人类是自私的,人类的自私行为便有变本加厉的倾向;经济学已然入侵到某些它不该涉足的领域,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为人类生命、自然环境和未来等不宜进行货币估值的事物赋予货币价值。因此,以这些伦理假设和分析方法为出发点构建的经济建议与政策必然存有瑕疵。
这些观点反映出时下西方人所关心的议题和西方社会对于目前经济现状的忧虑。但本书并非旨在批判正统经济学的理论,亦非力图说明不同价值判断孰优孰劣,而意在将那些隐匿于经济学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公诸于世并接受哲学和民主的辩论。乔纳森·奥尔德雷德指出,不论我们能否在经济学的伦理假设上达成共识,我们都需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试图去除经济学的伦理根基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所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都必须动用某些价值判断(如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看重的是什么等),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这些价值判断之间进行取舍。乔纳森·奥尔德雷德还提出了种种构想,以期在混乱的经济学理论和各类专家的建议之中,帮助读者思考并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翻译这部思想新颖、视角独特的经济类书籍原本以为难度不大且趣味性较强,然而,真正翻译下来,其中的甘苦,难以言表,究其原委,可以归因于本书的几个特点。
第一,哲学思辨性。作者在书中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正统经济学家的主张,还列举了批评家对自己观点的声讨以及回应。每每感到“山穷水尽”之时,作者却总能发现“柳暗花明”的突破口并进行雄辩的驳斥。因此,本书的思维跨度很大,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要前后通读数遍、潜心思考,方能将作者缜密的逻辑梳理清楚,将作者敏锐的视角呈现出来,将作者深邃的洞见阐述妥当。
第二,学科交叉性。作者博览群书,书中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物理学、语言学、生物学、伦理学、医学、生态学、文学、数学等众多学科,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又引述了斯密、康德、休谟、哈罗德、凯恩斯、亚里士多德、赫希、卡尼曼、默菲、纳吉尔、罗尔斯、边沁、莱亚德、穆勒、贝叶斯等诸子百家的观点,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历史跨越性。作者知古通今,写作的历史跨度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18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古典经济学、数学,到19世纪的哲学、经济学,再到当代上述各门学科目新月异的新发展以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当下的各种热点问题。本书的这些特点都增加了翻译难度,但也使我受益匪浅,长时间的思考锻炼了我的思维,广泛的资料查阅拓展了我的视野,反复的斟酌增进了我的文字能力,艰辛的劳动磨炼了我的意志。因此,我要表达我衷心的感激之情。
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给予我信任,将如此一部颇具难度的著作交与我翻译;我要感谢章集香编辑,感谢她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提供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和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感谢母校和单位培养我成才,为我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要感谢我的恩师、领导和同事,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挚友章爱民对译稿做出的建设性修改。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先生,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尤其要感谢我的小女儿,感谢她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忍受了独处的寂寞,让妈妈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辛的翻译工作中。
经过一番心力,虽然自信已将作者的观点忠实地呈现出来,但由于本书的哲学思辨性强、学科交叉性多、历史跨度性大,再加之时间紧迫,译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疏漏及不妥之处,诚请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卢欣
2010年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