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富裕与贫困,先进与落后,现代与传统,戈壁荒漠与美好山河,黄土高坡与熊猫骆驼,极为奇妙地混搭在一起。在甘肃这样的地方工作,是要有一点使命感、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的。多华和他的学生先后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甘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伟大历程,用他们的笔宣传党的主张,传播成功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反映群众期待,应答人民呼唤,探索创新理念,谱就了他们自己的青春之歌。《读懂甘肃(中国青年报两代记者的十年接力记录)》就是他们这段经历的记录。读了《读懂甘肃(中国青年报两代记者的十年接力记录)》,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青春的脉动、甘肃的厚重;你就会由衷地赞扬:这师徒二人,确实把自己的激情写在了甘肃的山山水水之间,甘肃也确实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两个奇异的人(狄多华、张鹏),在甘肃这块奇妙的国土上,写就了这本奇特的书。对象是老的,观念是新的;体裁是老的,方法是新的;问题是老的,角度是新的。
《读懂甘肃(中国青年报两代记者的十年接力记录)》一部新闻作品集。分为青年故事、感时忧世、生态危情、文化视野,教育即出路和多难如何兴邦等六部分,写于2002年至2012年,均首发于《中国青年报》,是两代记者对21世纪初的甘肃十年接力记录,从一个维度和视角,记录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变化和这片热土上人类的命运、表情以及他们的生存故事。
《读懂甘肃(中国青年报两代记者的十年接力记录)》由狄多华、张鹏编著。
选择甘肃,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反差很大,感触很多,教育很深!”
2001年底由江苏省调至甘肃并任甘肃省常务副省长的徐守盛,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起这几年在第一线走过看过的感受,一连用了三个“很”字。他说,感慨过后,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这里要做的事很多,可做的事很多,做事的空间很大很大,而一切都和人才息息相关。”
他说,甘肃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省人口的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77%的人才又集中在兰州市,地区和县以下,特别是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就行业、产业分布来讲,农林牧专业人才和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严重偏低。全省人才队伍补充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的任务很重。而这些,又主要依赖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解决。
稍作沉思,徐守盛语气肯定地说:“这是不是说我们这儿就没有人才了呢?不是。众所周知,甘肃的教育科研实力在全国算是比较强的。仅今年,省内22所非师范普通高校毕业生就有4万人,但到目前签约率尚不足50%。人才是不是多了呢?不多!主要是结构问题和供需矛盾。”
“我们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我们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我们又普遍缺编制,人满为患。全国平均42人养1个吃皇粮的人员,而在我们这儿,平均二三十个人就养一个吃皇粮的。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清退一批不合格人员,堵住其他一切口子,把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专业训练,有抱负的青年补充到乡镇一级去。力求每个乡镇至少要有1至2名大学毕业生,逐步改善乡镇干部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其实,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在推动。去年我们选拔了90名优秀毕业生到乡镇,今年至少要增加到300名以上。”
“所以,我们举双手欢迎团中央、教育部牵头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欢迎有志青年来甘肃建功立业,谋求发展。我们将尽全力为志愿者创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拿过案头资料,徐守盛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该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举措。有的举措,在整个西部颇具开创性。
该省规定,科技成果拥有者可自主选择适合技术特点和发展要求的成果转化方式和分配方式。单位允许在职务成果转化收益的20~49%以内,由有贡献人员协商进行分配,其中对第一完成人的分配额不低于40%。
在甘两院院士的医疗保健、交通工具、住房等工作生活待遇可按照副省级干部标准执行。博导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在享受政府津贴的同时,子女可不受“就近入学”的限制。全省每年要评选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重奖科技功臣60万元。
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待遇可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年薪制、周薪制、个人特殊股金、个人特殊社会保险等多种分配方式。
对到老少边穷县以下单位就业的非本地生源本科毕业生,实施一次性奖励。对自愿到兰州以外各地区工作的非甘肃生源短线专业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研究生5000元,本科生3000元。
言辞真诚恳切,政策如数家珍,一位西部省长招贤纳士之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大学生就业,既要靠市场选择这只无形的手,同时也要靠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双轮驱动,问题会解决得更好一些。为了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甘肃省政府立即研究决定,至少接受500名以上的志愿者。到6月12日,已落实可接受志愿者的县33个,志愿者岗位1100多个。
徐守盛说,如果让他面对服务西部的志愿者,他会大声说:“甘肃是个干事创业的地方。甘肃正处在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的阶段,许多领域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这里大有可为。来甘肃,做事的空间大,成就的空间也大。2600万甘肃人民张开双臂欢迎所有有志青年来甘肃建功立业。选择甘肃,选择西部,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_2003年6月22日
当年同事谈温家宝:
他对老同事的感情一点没变
听说要选新总理,今天一早,在距北京近3000公里之遥的甘肃省酒泉市,几位老友相约在退休干部马海山家里,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选举结果。
老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唯恐错过一个细节。选举结果一产生,他们就孩童般地鼓掌庆贺——因为,今天当选的新总理,就是当年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过的温家宝同志。
几天前,记者赴千里河西——酒泉市,寻访当年与温家宝一起工作和生活的老同事、老朋友,了解到不少他在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工作、生活的11年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和温家宝同在力学队五分队矿产组工作过的马海山老人,清楚地记得:一次,分队在一个叫小龙口的地方作业时,突遇罕见的暴雨,一米见方的石头被河水冲得乱跑。大家只好动手拆了靠近河边的帐篷。可不久,背后山上的泥石流又步步逼近。前后夹击,情况十分危险。身为技术员的温家宝,虽是第一年参加野外工作,可既不慌也不乱,从容配合大家,借助骆驼一起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还有一次,35年前,分队拉到甘肃临泽县北50多公里的野外作业。不知为什么,好久不见给养车辆。大伙的蔬菜已经断了,眼瞅着又要断粮。“我提出徒步外出求援。温家宝主动要求参加。一路上,山路崎岖,没遮没拦的日头很毒,把脚下的沙石晒得滚烫。可温家宝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和我相互鼓励着赶路,六七个小时走出40多公里,直到寻见给养车。” 80高龄的白志荣老人,时任政治处负责人。他力主把读研究生时专攻构造地质的温家宝上调至地质力学队政治处任政治干事。白志荣坚持认为,未来力学队班子里,就应该有像温家宝这样学地质出身、对业务具有发言权的领导。为此,他和同样爱才的总工程师好一番争论。因为总工想让温家宝走纯技术的路子。
让白志荣老人感动的是,30多年过去了,温家宝的职位一步步升迁,可对老同事们的感情一点没变。老人高兴地拿出自己珍藏的照片,指着一张与温家宝的合影让记者看。
那是去年8月底,温家宝到酒泉视察工作,公务那么忙,仍抽出40分钟与老同事们见了面。“当着那么多的人,说我是他的老首长,人好、心宽。我说可别那么说,太客气了!与我合影时,他拉着我的手,与我肩并着肩。我怕别人看见了不好,手往后缩,可他竟微笑着示意我往前。”
这位老人一个劲地强调:“不是人家当总理了,我们拣好的说。温家宝一贯平等待人。无论是他当政治处负责人还是力学队副队长,群众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
对于温家宝的当选,曾在地质力学队与温家宝搭过班子的冯俊国说:“温家宝当选国务院总理,众望所归啊!我们相信,他能带领新一届政府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P5-8
狄多华和张鹏都是我的同事,一起供职于我们热爱的中国青年报。他们都是让我骄傲的记者。我们一起关注着中国前行的脚步,更关注西北前行的脚步。因为我从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也生活在这片厚土上。
四十多年前,那时我在兰州当兵,也曾走过陕甘宁青。一次乘一架老旧的双翼军用飞机从兰州的焦家湾机场飞酒泉。时值傍晚,深秋的斜阳从西边照着嘉峪关古城,迎着落日的古城被染得血红,背着落日的一面是黑色的。从空中看,阴阳昏晓。尤其嘉峪关坐落在空旷的大漠之中,竟是如此悲壮。我想高适、王昌龄的那些边塞诗,一定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写的。温婉的江南,怎么能写出那些金戈铁马的诗句?中国杂糅着阴阳之美,但是西北是男性的。如果没有拜谒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中国西北,就没有资格说到过中国,了解中国。如果不了解西北的往世今生,又有什么理由在这位苍凉的男性面前表现出优越?
这块厚土承载的历史太厚重了,前行的步子未必轻快,但是步子的幅度已经惊人。如果谁看到欧洲的CPS导航系统几乎是不用更新的,因为德国斯图加特的建筑除了二战被摧毁的有过一些重建之外,变化甚微,那就能理解甘肃其实在脱胎换骨。
我在青春期、成熟期长于斯,视作第二故乡。我盼望甘肃能从厚土文化的优越中脱胎换骨,厚土文化的价值观是可以包容任何新文化的。
权作序文。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青春的脉动、甘肃的厚重。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陈宝生
如果没有拜谒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中国西北,就没有资格说到过中国,了解中国。——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陈小川
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只有抱定踏实吃苦的决心才能做出一系列不俗的报道。热爱成就事业,多华和他同事们的职业精神以及作品同样值得青年记者与学子们学习研读。
——著名调查记者、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 王克勤
两代记者十年接力,用他们的真情观察,忠实记录甘肃的发展变化;用他们内心的坚守,明辨是非;用他们理性的思考,客观解读社会现实;用他们的勇气和责任与甘肃同呼吸、共命运。
——甘肃省委外宣办、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梁和平
正所谓“文以载道”,真正的新闻人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时代新风的塑造者、社会正能量的发现者和推动者。可以说,《读懂甘肃》的两位作者正是这样的新闻人。
——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张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