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个超越教育的公共问题
第一章 考试改变命运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转型中国
一、关于社会转型
二、人类社会转型:东西方文明演进的竞跑史
三、中国百年转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考试制度的形成
一、考试的起源——人类社会脑体分工的产物
二、考试制度的发端——人才选拔方式的历史性飞跃
三、考试制度的形成——古代政治体制演进的必然结果
第三节 考试兴废与社会变革的关联史
一、科举制度的兴盛与衰亡:封建帝制从巩固到没落
二、高考制度的废除与恢复:当代中国“革命”和改革的突破口
第二章 “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
第一节 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一、“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教育本质问题
二、教育本质问题的历史求索
三、重新定位教育:作为关乎国民幸福指数的公益事业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教育诉求
一、社会转型凸显教育的矛盾和弊端:价值的激荡与体制的碰撞
二、新时期呼唤教育新诉求:走向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平教育
三、教育制度供给的现实需求:期盼“有制度”和“制度的公平”
第三节 教育公平与高考制度转型
一、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与考试公平
二、高考——作为程序正义的一种制度设计
三、以公平为基点的高考转型——从“为国选材”到“为民量才”
第三章 转型的阵痛和代价
第一节 高考公平问题的历史观照
一、古代科举考试的公平问题
二、民国时期学校考试的公平问题
第二节 高考公平问题的现实观察
一、竞争机会分配的区域不公
二、竞争主体享有的权利不等
三、竞争过程出现的行为失范
四、竞争结果产生的差异失衡
第三节 高考公平问题的转型归因
一、发展失衡:影响高考公平的物质根源
二、体制矛盾:影响高考公平的制度根源
三、价值异化:影响高考公平的文化根源
第四章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抉择
第一节 高考公平与效率论争的胶着
一、存废之争
二、统独之争
三、高考功能之争
四、高考公平取向之争
第二节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现实困惑
一、维护公众利益与照顾特殊群体利益的矛盾
二、扩大自主与公正选才的矛盾
三、考测公正性与科学性的矛盾
四、多元化改革与加重学生负担的矛盾
五、模式设计精细化与经济有效的矛盾
第三节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应然追求
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统一:高考改革的永恒主题和内在动力
二、从“至公”到“兼顾”:高考价值取向的阶段性追求
三、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把握:当前高考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以体制创新化解转型之困
第一节 高考公平性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一、高考公平性建设:作为一项“新公共治理”的实践
二、制度与技术并重:境外大学入学考试公平性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高考改革的民众诉求与策略把握
一、期待改革又担忧公平:基于调查样本的分析
二、把准体制之“结”: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第三节 促进高考公平的体制建构及其路径选择
一、体制创新:由全能式集权管制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
二、制度畅想:由单一的考试选拔向多元化考选体系转变
三、政策配套:由垄断式利益分割向民主化利益分配转变
四、环境建构:由功利式速成教育向生态化人才培养转变
第六章 高考公平指数的建构与测评
第一节 高考制度评价与教育决策科学化
一、公共政策评价:由理论延伸到“政策”
二、教育政策评价:走向教育决策科学化
三、高考公平性评价:教育政策评价范式的探讨
第二节 高考公平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评价体制:“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
二、评价模式:高考公平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其内涵
三、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决策咨询与修正、绩效评估
第三节 湖南高考公平指数测评实证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民意测评+专家测评
二、测评实施及其结果:湖南高考公平指数处于良好水平
三、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对湖南高考公平指数的逻辑校验
四、结论分析与建议:湖南高考公平指数尚有提升空间
五、对“评价”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走向科学化、专业化
附录
附录一 关于高考公平性评价的调查资料
附录二 关于高考公平问题研究已发表的有关文章
附录三 关于高考公平问题研究有关学术成果清单
附录四 关于本书获得的课题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