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杰//司志浩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石杰、司志浩编著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精)》以老同志的口述资料为基础,以回忆这些老同志在西北局的工作与学习为主线,对当时在西北局时期发生的许多重要事迹以及感人事例进行了整理与挖掘。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许多老同志饱含深情地对作者说:“你们这是在抢救党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啊,你们一定要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好呀,要抓紧时间,作者特别想能早一天亲手摸摸和翻翻这本书啊!”在这几年中,作者所采访过的老同志,最年轻的也已经83岁高龄了。就在本书的整理过程中,有一些老同志带着对西北局深深的怀念离开了作者。这让作者在痛惜的同时,更感到出版这本书的急迫。如果本书的出版,能够给这些曾在那个年代生活和战斗过的老人们留下一份难忘的怀念与欣慰,那这五年多来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将变得意义非凡,这亦是作者编写这本书最初和最大的愿望。

内容推荐

石杰、司志浩编著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精)》一书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西北局老同志在西北局工作和生活期间的亲历、亲见、亲闻,记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生活情况,为西北局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精)》以人物为主线,回忆西北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对健在的西北局老同志们的采访以及一些回忆文章,回顾总结了西北局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使人们在重温“延安精神”的同时,缅怀为建立新中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西北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原西北局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

目录

第一部分 口述实录

 我和习仲勋在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岁月

 西北局在中央决策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怀念习仲勋书记

 跟随习老难忘的20年

 回忆黄植与习仲勋共事的日子

 我为西北局种粮食

 贴身跟随习老整八载

 西北局——我一生美好的记忆

 忆习仲勋书记

 我走过的路

 永远的怀念

 西北局的繁华往事与我的陕西情怀

 在西北局的快乐时光

 怀念在西北局的日子

 我陪德生同志在西北局的日日夜夜

 我随父母跟西北局转战陕北

 与习老一家情深意浓

第二部分 笔底春秋

 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年——纪念彭德怀同志90诞辰

 记习仲勋在西北局工作

 回忆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

 习仲勋与横山起义

 记习仲勋的革命业绩

 毛泽东评赞习仲勋

 坚持实事求是的习书记

 多年交往见真情

 习仲勋在土改中防“左”纠偏

 深沉凝重的“伯仲”情谊——习仲勋与赵伯平在西北局的日子里

 回忆贾拓夫在西北局的日子

 怀念黄植

 痛悼老领导和良师常黎夫

 一个保持延安精神和作风的共产党人——怀念战友曹力如同志

 一生短暂却精彩——曹力如同志在西北局期间工作回顾

 孙作宾西北任职期的—些事

第三部分 浩然伟业

 建国初期彭德怀开发建设大西北的构想和实践

 西北解放战争中的彭德怀与民族工作

 主政大西北时期的彭德怀

 习仲勋宗教工作策略思想析论

 习仲勋与统一战线

后记

试读章节

1949年11月15日,彭德怀在向毛泽东报告恢复玉门油田的同时,要求除修筑天(水)宝(鸡)铁路外,在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帮助下修筑天(水)兰(州)铁路,把横贯中国的交通动脉陇海铁路延伸到甘肃省会兰州。12月29日,彭德怀在向毛泽东报告新疆各项工作问题时痛切地指出:“新疆地区辽阔,交通运输困难,不仅从内地帮助困难,即使新疆本身要从粮食较多的南疆运粮到粮食困难的北疆,也须经二干余里路程。运一石粮到新疆要十余石军费。”尔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彭德怀再次谈及西北交通的落后和困难。1950年1月2日,彭德怀又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建议:“可否商议请苏联与中国合作,由塔城或伊犁向迪化及哈密修筑铁道。”1950年3、4月间,毛泽东指示:西北铁路要修到迪化,不超过10年,愈快愈好。1950年8月6日,彭德怀在西北青年第三届代表大会闭幕式上讲话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搞好交通,把铁路修起来,给工业化打下有力的基础。现在我们正在修天宝和天兰路,七八年后即可修到新疆。西北准备修三条大干线和许多支线,这一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必须由年轻一代来继续完成。

彭德怀在西北征战多年,非常熟悉西北的地形和自然状况。他亲自参与工程的技术l生讨论和研究,经常与苏联专家一起研究路线,亲自上工地检查工程,并向工程技术人员征求意见。1950年4、5月间,彭德怀就跑遍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的工地。1950年底,西北原有的铁路均已迅速修复通车。1950年12月20日,天宝铁路工程仅用了250天就顺利完成。天兰铁路不仅顺利开工,而且于1950年就完成了总土石方工程的一半。1952年9月29日,天兰铁路正式通车,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亲笔题词。

对公路建设,彭德怀也很重视。1950年1月,他及时作出修复被敌人破坏的主要公路的安排。1950年4、5月间,彭德怀风尘仆仆地来到青藏高原视察,亲自勘察进军西藏的路线,确定了由青海人藏和修筑青藏公路,并组织以军队为主的人力物力开赴工地进行施工。后来,彭德怀奔赴朝鲜战场,仍在关心着西北的交通建设,还特意把朝鲜这方面的经验介绍回来以供参考。1952年从朝鲜回国后,彭德怀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说起青藏公路,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西北局西藏工委组织部部长兼西北进藏支队政委慕生忠。1952年1月,慕生忠到北京开会,找到彭德怀,把修筑青藏公路的设想作了汇报。慕生忠认为,从长远考虑,靠肩扛车拉向西藏运粮不是办法,应该修一条公路。慕生忠的提议与彭德怀的想法不谋而合。彭德l不走到中国地图前,从敦煌指到西藏南部,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看,非有一条交通大动脉不可嘛!”彭德怀下决心要修好青藏公路,不只是作为一条军事要道,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是一条联结兄弟民族的团结之路,是民族间心连心的纽带。当天,彭德怀留慕生忠在家吃饭,用苏联军事代表团送给自己的酒招待慕生忠。临别前,彭德怀要慕生忠写个修路报告,再由他转交给周总理。

彭德怀认真研究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可行眭,在地图上画出了青藏公路的初步线路图。彭德『不画定的线路,极具特色,不仅是一条经济的进西藏线路,也具有极强的军事意义,彭德怀还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打报告落实资金。两天以后,彭德怀把慕生忠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总理已批准了你的报告,下面的戏就该你唱了。”周恩来亲自批准了青藏公路的修路报告,同意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批下来30万元作为修路经费。按照当时修建公路的最低标准,这30万元充其量能修5公里,虽是杯水车薪,但这对慕生忠来说已是弥足珍贵了。彭德怀后来又从西北军区抽调了大量军力和物力投入此项工作。在充分听取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后,彭德怀亲自确定了青藏公路的入藏线路,并确定以解放军为主修路。1954年12月2S日,在拉萨,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时举行了通车典礼。藏族同胞倾城出动,他们望着数百辆披红戴花的汽车,高兴得热泪挥洒,盛赞这两条公路是“金色的飘带”“幸福的金桥”“五彩放光的路”。多年后,慕生忠每次提起彭德怀都会说:“没有彭老总,就没有青藏公路!”

1955年1月,慕生忠去北京开会,抽空去看望彭德怀。吃午饭时,彭德怀拿出一瓶泡着人参的白酒招待慕生忠:“这是我泡的好酒,给你补补身子。”他向慕生忠连斟三杯,风趣地说:“今天给筑路英雄敬三杯庆功酒。”慕生忠当即邀请彭德怀到青藏公路去视察。彭德怀欣然应允。1958年lO月,彭德怀来格尔木视察。当飞机在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机场降落,彭德怀看到一辆辆汽车在万丈盐桥上奔驰后,不禁兴奋地说:“这机场好气派啊,这公路也非同一般哟!”筑路工人和官兵们闻讯后前来看望彭德怀。他挥手对大家说:“同志们辛苦了,我向大伙儿表示慰问。人总要有一点精神,做一番事业的。你们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公路,在柴达木建起了新城,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希望同志们继续奋斗,不断进取。”在慕生忠的陪同下,彭德怀实地考察了青藏公路,并登上了昆仑山口。戈壁滩上栽种了白杨,泛起一片片绿意。当年野兽出没的荒原,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房舍。面对此情此景,彭德}不非常高兴,他说:“感谢筑路英雄们为开辟青藏公路付出的辛劳,应该为你们写一本书。”彭德怀这次视察离开格尔木后,还念念不忘高原建设,指示总政将当年军事院校703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青藏高原参加建设。

彭德怀还大力推动西北地区航空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力量薄弱。1949年12月29日,彭德『不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建议:“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影响工作指导甚大,故须与苏谈判,把阿拉木图、迪化、哈密民航协定继续延伸兰州、西安及北京。”党中央和毛泽东接受了彭德怀的建议。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关于建立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P332-334

序言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一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五年前的2008年。此年春节前后,我们在西安拜访一些老同志的时候,总是能够听到他们回忆西北局的那些人和事,也特别好奇于他们对那个年代深深的怀念。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感动,进而在他们的讲述中被中共中央西北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染。在几位老同志的鼓励和要求下,我们便有了要将他们在西北局的那段美好时光记录下来的想法。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从接触过的每一位曾经在西北局工作和生活过的老同志身上,我们确实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激情与震撼。

本书以老同志的口述资料为基础,以回忆这些老同志在西北局的工作与学习为主线,对当时在西北局时期发生的许多重要事迹以及感人事例进行了整理与挖掘。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许多老同志饱含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这是在抢救党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啊,你们一定要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好呀,要抓紧时间,我们特别想能早一天亲手摸摸和翻翻这本书啊!”在这几年中,我们所采访过的老同志,最年轻的也已经83岁高龄了。就在本书的整理过程中,有一些老同志带着对西北局深深的怀念离开了我们。这让我们在痛惜的同时,更感到出版这本书的急迫。如果本书的出版,能够给这些曾在那个年代生活和战斗过的老人们留下一份难忘的怀念与欣慰,那这五年多来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将变得意义非凡,这亦是我们编写这本书最初和最大的愿望。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有幸得到老一辈革命家齐心同志的帮助和指导,她老人家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本书稿,以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并在2009年12月底将亲自修改过的每一篇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文,打印并寄送给我们。这一切使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同时也对西北局那段历史有了一种深深的敬畏,更对本书的编写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编委会主任何载同志与其他编委会成员始终参与了本书编写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使得本书的编写也始终有一种严谨与庄重。胡德平、胡德华、马平、任文轩同志也深怀着对西北局老同志的真挚感情为本书编写提出了珍贵的建议,胡德平同志更是满怀深情地亲自为本书作序,使我们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更加怀念西北局那段难忘岁月的激情与崇高。

此外,中央党史有关部门和陕西省党史办、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本书还从已出版的其他书籍资料中参考和摘取了一些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还有许多同志和单位都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3年3月

后记

与邵继尧先生相识已经20多年。先生学识渊博、教书育人,是我的恩师;他淡定自信、谈吐优雅,更是我为人做事的楷模。2∞8年年初的时候,年过八旬的老人家从国外回到古城西安,与往昔一样,和先生与师母艾老师随处一隅,听先生谈文论史,我发现先生的话题多沉浸于西北局那段历史岁月里的人和事,话语也显然多在重复。后来的一些日子里,先生查询资料、搜寻记忆,与师母相互搀扶,不顾年事已高、天气炎热,沿街走巷十来夭,四处辨认打听故迹旧友……

我是知道的,先生夫妇好些年前被孩子们接到国外定居,兼做些学术研究,长时间与国内的同事朋友少有联系,每次短暂回国,尽管惦记着,可这几年城市发展变化大,找寻记忆深处的场所与故友,谈何容易!当先生拿出一些照片和书籍,露出孩子般的神态与笑容,讲述着如何找到了本书中曾经在西北局工作和学习过、仍然健在的老同志时,那朗朗的笑声,那优雅的手势,那清晰、流畅的围绕着西北局的一些回忆,都使我感动不已;当先生说到已故去的熟悉的领导与同事时,那深深的一声长叹,那低下头久久不语的沉默,也让我格外心痛和感伤……

沧桑看云,赤子情怀依旧。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当我们走进这些健在的西北局老干部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和感悟着西北局那段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激情岁月,仿佛迎面就是一群群踏实质朴、有志有为的青年。他们富有理想,蓬勃向上,昂奋进取,洋溢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2009年,我开始了对西北局老人们的采访,开始做口述实录的工作。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工作非常高兴。”当时已88岁的史宏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的一角,扶着手杖,凝视着丈夫黄植的遗像,向我们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北局光辉历程之后,身子猛然挺了挺,说了这句话,清瘦的脸庞也浮现了些许欢喜的红晕。

8l岁的张克老人在我们来之前,早已由老伴搀扶着站在门口迎接我们。由他那高大的身材,爽朗、浑厚的陕北口音,可以想见在西北局的岁月里,这位老人一定是位魁梧英俊、能干有为的青年。两个多小时的讲述,果然印证了我们的猜想。老人动情地说道:“西北局是我成长的家,是难忘的日日夜夜,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感。”直到现在,张克老人那激越高亢的陕北口音依然在我们耳边嗡然回响。

92岁的张振邦是位慈祥睿智的老人,他一边招呼我们,让我们自己动手拿桌上的洛川苹果品尝,一边双手轻轻摩挲着,用柔和的声调讲述着西北局在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前,种粮生产自救的那种艰辛与乐趣。讲到结尾时,老人在我们的留言簿上动情而又认真地写下“难忘的日子,幸福的回忆”。

“我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得到了真正的欢乐,我的真正的导师永远活在我的内心里,我将永远纪念他们。”82岁的邵继尧先生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后来到了西北局政策研究室工作。他风度儒雅,谈吐不凡,政策理论水平造诣深厚,可是后来却蒙冤受屈长达26年。这段经历我曾多次听老人讲过,不过从没有像这次这样完整。老人一如往日地儒雅而平静地讲述着,只是当扳着手指一个个说出当时熟悉的领导及同事时,声音有了些哽咽……

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们,已经度过了他们激流般的峥嵘岁月。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可是当忆及在西北局的日子时,这些老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追寻信念理想、追寻温暖春光、追寻光明太阳的年代。

西北局实行了“三三制”,进行了新型的民主制和民主政权建设。倡导共产党员应与党外人士真诚合作,重要事情必须同党外人士商量。按毛主席的话来说,边区是民主抗日根据地,要“提高自己,帮助别人”,要“作一个样子给全国看,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由此来“推动全国民主化”。西北局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既反对了大汉族主义,亦反对了地方民族主义,稳定了西北形势,为土改、剿匪反霸等各项工作创造了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西北局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土地改革,以其“生动、具体的经验”,纠正“党内严重地存在着的反马列主义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义合会议后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左”的倾向,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

西北局强调要对干部进行经常的培训,同时也强调干部的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并利用多种途径,为迎接西北解放培养了大批干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切依然让人感动,令人感悟。

回忆西北局,我们不禁缅怀彭德怀同志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作为西北局第一书记对全局工作所作出的特有的贡献。从军事到政治,从经济建设到文化教育,从方针政策到工作方法,他无不提出自己的方略和建议。在西北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问题、团结党外人士问题上,他不厌其烦地开导大家。他对习仲勋同志充分信任和支持,仲勋同志对他也十分尊重,这是西北局能做好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回忆西北局,我们也不禁缅怀习仲勋同志,他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西北实际结合。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那种对同志和人民无私的奉献,也是西北局能够做好工作的坚实基础。

回忆西北局,我们还缅怀主持边区政府工作的林老(伯渠)、谢老(觉哉),以及分管各方面工作的贾拓夫、李卓然、张稼夫、张德生、汪锋、赵伯平等同志。用原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马文瑞同志的话说:我们一班人密切合作,团结一致,坚持党性原则,具有顾全大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当年采访邵继尧先生接近尾声时,我们不禁问道,在西北局的同志们都想些什么,有没有苦恼和挫折……先生说:“那时候参加革命的人,没有感到怕和委屈,没有感觉苦和累,也没有想过那么多的困难,只是一门心思扑到革命工作上,想着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这是当年西北局所有人的一个共同愿望。”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啊?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问题;团结友爱,为革命和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自己;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不虚夸,不做空谈家;去旧革新,富有革命性……这就是西北局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和启示。

感动与感悟的历史,更需要有一种精神传递的意义。正如90高龄的何载老人所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西北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西北局在党的历史上功不可没,是有突出贡献的”。西北局仍是我们精神的圭臬,我们要继承其志,并视之为伟大的传统,永远铭记和发扬。这就是当年西北局的魅力所在,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必须寻找的答案。

共和国已度过了60多个生日。回顾总结西北局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这60多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今,许多西北局老人已经作古。就在这本小书付印前夕,获悉邵继尧先生仙逝的消息,不由得唏嘘感喟,悲从中来。

纪念西北局!

纪念西北局的革命先辈们!

石杰

2013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5: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