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是格特鲁德·斯泰因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个故事集通过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她们纯朴的心灵。安娜一生帮人为佣,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结果终因操劳过度,落得个重病而终;温柔的莉娜是个耐心耐性、温柔可爱的德国少女,逆来顺受,温驯一世,却死于难产;梅兰克莎在气质、思想上迥然不同于前两者,这个黑人姑娘敢闯敢撞,但又缺乏自信,过种欲进又退、退又想进的生活,最后生了肺病,死在济贫所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个女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格特鲁德·斯泰因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个女人》是格特鲁德·斯泰因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个故事集通过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她们纯朴的心灵。安娜一生帮人为佣,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结果终因操劳过度,落得个重病而终;温柔的莉娜是个耐心耐性、温柔可爱的德国少女,逆来顺受,温驯一世,却死于难产;梅兰克莎在气质、思想上迥然不同于前两者,这个黑人姑娘敢闯敢撞,但又缺乏自信,过种欲进又退、退又想进的生活,最后生了肺病,死在济贫所里。 内容推荐 安娜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一生帮人为佣,辛苦劳累;莉娜耐心耐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温驯一世;梅兰克莎敢闯敢撞、缺乏自信,欲进又退,欲退又进。三个女人听天由命,沦为命运的奴隶。《三个女人》一书带着明显的福拜楼《三故事》风格,作者格特鲁德·斯泰因通过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她们纯朴的心灵,以及那无法掌控的命运。 斯泰因像个讲故事的人,站在一旁,用凝注沉思的眼睛看着她的人物行动、说话。每一个人物都新颖而生动,故事动人而真实。 《三个女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原序 好安娜 梅兰克莎 温柔的莉娜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桥头镇那些开铺子的一听到说起“马蒂尔达小姐”就会害怕,因为好安娜靠这名字总能达到目的。 每当好安娜直截了当地说,“马蒂尔达小姐”不会付这么多钱,还说她可以在“林德海姆斯”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时,那些最最顶真的货不二价的铺子就觉得他们可以把东西少要点钱卖出去。 林德海姆斯是安娜最中意的铺子,因为那儿有廉价品日,在廉价品日,面粉和食糖每磅少收二厘五,那儿的货柜头头又都是她的朋友,哪怕在平常日子也总能把东西按廉价品价格卖给她。 安娜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 安娜为马蒂尔达小姐掌管着整幢小房子。这是一幢很有趣的小房子,有整整一排这样的房子,都是一个式样,就像孩子推倒的一排多米诺骨牌那样紧挨在一起。这些房子都是沿街造起的,小街到了这儿就顺着一个陡峭的丘冈而下。这些有趣的小房子都是两层楼,红砖墙面,长长的白色台阶。 这幢小房子总是热热闹闹的,除了马蒂尔达小姐,还有一个打杂女佣、一些迷路的猫狗,和安娜整天的叫骂声、发号施令声和抱怨声。 “萨莉!我简直是一分钟也不能不管你,要不然,你准会奔到门口去瞧那个肉店的小子是不是打街上过来了,而那边马蒂尔达小姐却在要鞋子了。难道什么都要我做你却总是到处转悠,什么脑筋也不动吗?要不是我每分钟都盯着你,你准会把什么都忘记了,我这么辛辛苦苦地干个没完,而你来到我这里时,破破烂烂的像只秃鹰,脏得像条狗。你今儿早上把马蒂尔达小姐的鞋放在哪儿,去给她找出来。” “彼得!”——她的嗓门提得更高了——“彼得!”——彼得是条最小最得宠的狗儿——“彼得,如果你再去惹宝贝儿,”——宝贝儿是安娜钟爱多年的一条瞎眼老猎狗——“彼得,如果你再去惹宝贝儿,我就要让你尝尝牛皮鞭,你这条孬狗。” 好安娜对于犬的节操和服从的习惯怀有崇高的理想。这三条常年豢养的狗,这三条一直跟安娜生活在一起的狗:彼得、老宝贝儿和那条满身绒毛的小淘气(它老爱跳得老高,表示它很快活),加上那些过客,也就是安娜经常收留下来的、等着为它们找到家的那些迷失的狗儿,全都受到严格的管教,决不允许彼此有什么邪恶的行径。 这个家庭里的确发生过一次令人不快的不光彩事儿。一条过路的小猎狗,安娜已经给它找到了家,它却突然生下了一窝小狗。新主人肯定地认为,这条福克赛自从他们照管后,并没有同其他的狗来往过。好安娜则一口咬定,她的彼得和小淘气都是无辜的,她说得那么斩钉截铁,使得福克赛的主人终于不得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疏忽所致。 “你这孬狗,”那天晚上,安娜对彼得说,“你这孬狗。” “彼得是那些小狗的父亲,”好安娜对马蒂尔达小姐说,“它们倒也真像它。可怜的小福克赛,那些个小狗那么大,它简直生不了它们。不过,马蒂尔达小姐,我决不让那些人知道彼得是这么孬。” 彼得、小淘气和来到家里的那些客人,十分有规律地出现怀有邪念的周期。碰到这种时候,安娜就会十分忙碌,厉声责骂。而且,每当她不得不外出时,总得极其小心地把这些孬狗给隔离起来。有时候,只是为了要看看她已经把它们调教得有多好,安娜故意离开屋子一会儿,让它们待在一起,然后她又突然回来。所有那些居心不良的狗一听到她的手握着门把手的声音,就都悄悄地溜了回去,然后怪可怜地蹲在各自的角落里,就像一群偷到了糖又被人拿走了的沮丧的孩子。 唯一能够保持适合于一条狗身份的尊严的是无知的瞎眼老宝贝儿。 你看安娜就过着这样一种辛苦烦劳的生活。 好安娜是个又小又瘦的德国女人,当时大约四十岁左右。她面容憔悴,双颊瘦削,嘴巴抿紧,一派坚定的神色,淡蓝色的眼睛十分明亮,时而熠熠生辉,时而富有幽默,不过总是机敏而清澈。 她一谈起孬彼得、宝贝儿和小淘气的情况来,声音就很悦耳。当她看到那些赶牲口的和其他一些坏人打马踢狗,就对他们大叫大嚷,不许他们那么做,这时她的声音就又高又刺耳。她并不是什么可以制止他们的名流,她极为坦率地同他们这样说,不过,她那不自然的声音,闪闪发光的眼睛和她那古怪刺耳的德国式英语,却叫他们先是害怕,接着又感到羞愧。他们也都知道,所有那些巡逻的警察都是她的朋友。这些警察都尊重并听安妮小姐——他们都这么叫她——的话,只要她有什么不满的因由,他们就会迅速处理。 安娜为马蒂尔达小姐掌管这幢小屋已有五年了,在这五年中,换了四个打杂的女佣。 第一个来的是个漂亮快乐的爱尔兰姑娘,安娜对她将信将疑。莉齐是个听话快活的仆人,安娜开始对她有了点儿信任。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有一天,这个漂亮快乐的莉齐,事先也不通知一声,竟然带着她的全部行李走了,就此不再回来。 漂亮快乐的莉齐走后,继之而来的是忧郁寡欢的莫莉。 莫莉出生在美国,父母都是德国人。她所有的亲人不是早就死了就是跑了。莫莉一直单身过活。她个儿高高的,深色皮肤,蜡黄色的面孔,稀疏的头发。她还常常闹咳嗽,脾气也很坏,常常要骂人,说骇人的脏话。 安娜觉得这一切实在难以忍受,不过,她出于仁慈,让莫莉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厨房经常是个战场,安娜叫骂,莫莉则发出奇特的诅咒,于是,马蒂尔达小姐就重重地把门关上,表示她全都听到了。 最后,安娜只得不声不响了。“马蒂尔达小姐,请你跟莫莉说说好不好,”安娜说,“我简直拿她没有办法,我骂她,她却好像没有听见,接着,她赌神发咒简直要把我吓死了。她爱你,马蒂尔达小姐,请你训她一次吧。” “可是,安娜,”可怜的马蒂尔达小姐大声说,“我不愿意这么做。”这个宽厚、快乐,然而胆小的女人一听到要她去训人便给吓呆了。 “可是,求求你,你一定要训她一下,马蒂尔达小姐!”安娜说。 马蒂尔达小姐从来就不愿意训人。“可是,求求你一定要训她一下,马蒂尔达小姐,”安娜说。 P1-5 序言 《三个女人》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1909年它由格拉夫顿出版社初版,稍后,又由约翰·莱恩出版社重版,最近则由博尼兄弟图书公司重行出版。这本短篇故事虽然销量不大,却始终保持一种引人注意的潜在的声誉。大约在1912年左右,有人肯定向我介绍过这本小册子,我记得清清楚楚,我立即对它爱不释手,并从那个依稀记得的日子开始,想方设法要把我这爱慕之情传给别人。现在这篇序更加证明我是不改初衷的。不过,凭良心说,要召集一批本书的景慕者,倒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一般说来,我知道,如果我能劝说一个人来看这本书,他准会自动加入这个迅速扩大的格特鲁德·斯泰因的门徒集团。 十年前,即1923年,《国际图书评论文摘))曾要我同另外九位女士和先生一起,评选出1900年以来的十本优秀作品。我开的单子上,头七本书(包括科学的、历史的、政治的和传记性的作品)为《追忆逝水年华》,《欢呼与永别》,《梦之丘》,《莫里斯·格斯特》,《七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今天,我决不会因选了这几本书而感到羞愧。目前这几本书似乎依然头角峥嵘。当然哕,如果今天要我重新开这样一张单子的话,我准会将《三个女人》的名次略为移前些。 我是在维拉·丘罗尼亚看了那篇令人困惑的《梅布尔·道奇肖像》而初次接触格特鲁德·斯泰因的散文的。后来,我又看了《三个女人》以及发表在《摄影技巧》上的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肖像。到了1913年,我在巴黎第一次看到斯泰因小姐时,我已经是挚爱她的景慕者了。 同格特鲁德·斯泰因见面,一如其他许多人所证明的,是不大可能打消对她的成就所怀有的钦仰之情的,相反地,倒是很可能更加景仰她。我是像通常那样在她的工作室同她见面的。工作室的四面墙上都挂了些最有趣的现代绘画;而且,守在近旁的还有机智的艾丽斯·B·托克拉斯,这是读过她写的《自传》的人都会知道的;当然还有斯泰因小姐本人。 人们已经对斯泰因小姐写得够多的了,可是,老天爷知道,照我看来——至少除了她自己,决没有一个人写得很适当,很准确。这并不是说,有关她的许多事情都说得不真实,而是说在细节的组织上,并没有完全把他们所要刻画的这个人确切地表述出来。在这方面,我所做的,大概也同别人一样差。 正如你准会在哪本书刊上看到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常常穿着灯芯绒的,毛料的,或者帆布的裙子,一件宽松的短上衣束在裙腰里,还常常罩着一件马甲。脚上总是趿着一双毯制拖鞋。她还经常拄着手杖。我相信,尤冯·戴维森肯定认为一位到剑桥去讲学的人这样穿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在斯泰因小姐应大学生们的邀请到英国这所大学作一次有名的访问时,戴维森太太特地为她缝制了一件中国蓝缎的富丽长袍。后来,偶尔在正式场合上,她也会穿上这件很得体的华贵衣服。这的确不难想象,十八世纪法国宫廷的流行款式也非常适合格特鲁德穿着。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头发剪得很短,使得她那只脑袋轮廓鲜明,成为她外貌的特征。那是一只大理石的头颅,一只青铜的头颅,一只出自天才的雕刻家之手的轮廓分明的头颅,眉目秀爽不凡。长着这种出色头颅的这张脸,善于表达这样生成的脸所能表达的一切情愫。那双眼睛时而喜气洋洋,时而充满了冷嘲的怀疑眼色。但是,眼睛里仍难免流露出感情来。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嗓音亲切悦耳,她总是说得清清楚楚,神情专注,教人简直不必去理解她说些什么,而是只顾欣赏这种美丽的嗓音。我于1896年在萨拉·伯恩哈特的嗓子尚未失去其铿锵嘹亮的魅力之前,第一次听到她那著名的金嗓子,可是,我总认为,甚至萨拉的嗓音,在音色上,也及不上格特鲁德·斯泰因那样淳厚圆润。我生平的确只听到过另外一种嗓音像她的一样悦耳。 每当格特鲁德·斯泰因说话时,人们总是仔细倾听,因为她经常有些有趣发噱的事情可说,而且说得非常生动,很有创见,可是,她从来不在社交场合上“训”她的同伴,也决不一个人垄断谈话。她总要问许许多多问题——我想她很想知道世上能够引起好奇心的任何事物——然后给它引伸铺张一下或者置之不理。人们在描绘她谈话时,一般都画她坐在那里,伛着身子,双手悬在膝头上,这种富有特征的姿势,就是乔·戴维森在为她制作雕像时所塑造的姿势,在不明真相的人看来,也许会把这看成为一种严峻的、令人难以接近的姿态,一种严苛的态度。正相反,这正描绘出了她最洒脱的姿态。 也许只有洒脱这个词儿才能最好地描绘她。她又取又给,可是,这种行动是连续而相互的。 实际上,她的确是完全无法独立生活的,可是,这一事实都被试图写她的人忽视了。我就不相信她会煮鸡蛋、钉钮扣,甚至会知道该在信封上贴多少面值的邮票。她极为自信,以致一般人一看到她本人时就会相信她有多大的能耐,虽说要那些偶尔看到她的人相信这种说法颇有困难,但是,我却完全相信这是事实。她这个人的确是非常雍容华贵,在经历、魄力和性格上也很不平凡,而且很有闯劲,因此,每当她和艾丽斯·托克拉斯在某个旅馆过夜而发现有什么不舒适的情况时,艾丽斯总是要她去向经理告状,说的总是这么一句话:女爵夫人不高兴喽!经理只消看到仪表堂堂的斯泰因小姐,尽管她可能是满脸一派温厚、可怜巴巴的神气,而且好像忍不住要笑出声那样,可经理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非使她在他的旅馆里住得舒舒服服不可。 她真是个地道的美国人。我不记得她在美国出生后,在美国待过多少年,不过,我敢说,总有二十多年吧。没有关系,随某个法国人去胡说八道什么有个结帮拉伙的芝加哥歹徒吧,格特鲁德会立即设法破坏他这个满腹经纶的人的名誉的。她将使用她的智慧、理智和法力来描绘艾尔卡彭的聪明才智,在她大捧特捧的美国这些歹徒面前,历代的西西里匪徒都将不在话下。 我可以再说一句,说格特鲁德喜欢盒子、篮子和钮扣吗?她会花上好几个钟头来整理一盒钮扣。 大概是她那善于扩散的魅力和容易使人感受的幽默感,把她那矛盾的态度塑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而且渗透到了她同朋友的关系中,使她好像跟他们完全打成一片。 《三个女人》堪称为一部杰作,尤其是在考虑到这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时,更可说这是一部相当惊人的杰作。鉴于她后来跟一些画家的关系,我们大有理由认为,这本书之充满塞尚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文学先驱的影响。那位伟大画家的构图和扭扭曲曲的线条肯定也可以在斯泰因小姐的刚健的散文中找到。两个女佣和一个不幸的黑人姑娘的这个题材,类似于现实主义者左拉和福楼拜(顿时叫人想起了《淳朴的心》)的题材,但是,在处理上却完全不同,因而,可以立即排除任何影响的问题。其实,斯泰因小姐在写本书前是否看过左拉和福楼拜的作品都似乎还是个疑问。斯泰因小姐在大步跨进她的美妙的新世界时,已经完全抛弃这两位作家的一切陈词滥调。在这本作品中,一点也没有什么外来的东西,每个细节都是完整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在回顾斯泰因小姐时,找不到一个文学祖先的话,那么,往前看就一下子看到了:汪洋大海似的一大拨作家好像正在发源于这种散文的灵感中游泳。 《好安娜》的第一个故事是动人而真实的。我们不能不相信其中的每一个字,不能不相信在本书结束时安娜打书里走了出来,虽死犹生。她的出身、经历、朋友,她活动于其中的世界,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温柔的莉娜》这个故事就略逊一筹了,因为人物本身和她与她周围世界的关系比较不那么令人感兴趣。中间一篇,即写黑人姑娘梅兰克莎这一篇,是三篇里头最为新颖而迷人的故事。在这篇故事中,不幸的恋爱事件的来龙去脉,都经过无情的毅力的探索,如果必要的话,这正是证明斯泰因小姐曾经是威廉·詹姆斯的一个得意门生。在这篇故事中,她相当深刻地接触到人性脆弱的问题。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卓越之处。在美国小说中,将黑人看成是人,而不是一个被居高临下地加以同情的对象,或者被嘲弄的对象,这也许是第一篇。 一想到这三篇故事将以现在这个形式得到许多新读者阅读,不啻是桩乐事。但是,一个故事要得到读者,倒不一定要是杰作,而《梅兰克莎》这篇故事,即使暂时会被读者所完全忽视,它终将是美国文学的漫长的道路上一块真正的里程碑。 卡尔·凡·维奇坦 1933年7月5日于纽约 后记 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原系犹太血统的德国人。她曾从威廉·詹姆斯学过哲学,又上过医科学校。1903年移居法国,结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法国画家马蒂斯(1869—1954)、布拉克(1882—1967)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些颇具才华的移居国外的美国青年作家如埃兹拉·庞德、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合伍德·安德森、厄内斯特·海明威等先后集结在她周围。斯泰因一度曾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发生一定的影响。 《三个女人》发表于1909年,是斯泰因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个故事集,通过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她们的纯朴的心灵,它不禁使人想起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三故事》,尤其是其中一篇《好安娜》,完全可以媲美于《三故事》中的《淳朴的心》。美国作家维奇坦在为本书所写的序中,虽然承认它们在题材上相似,“在处理上却完全不同”,但同时又断言“可以立即排除任何影响的问题”,并称,“斯泰因小姐在写本书前是否看过左拉和福楼拜的作品都似乎还是个疑问。”然而,在弗雷德里克·霍夫曼为《美国作家传》所撰的格特鲁德·斯泰因条目中说,“斯泰因小姐在写《三个女人》时,显然得益于伟大的法国传统。她原来是以《三人传》(Three Histories)为题的,她说在她写自己这本书时,曾试图翻译福楼拜的《三故事》。”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从而说明斯泰因是受到福楼拜的影响的。 《三个女人》中三个女人,两个是德国移民女佣(好安娜和温柔的莉娜),一个是黑人姑娘梅兰克莎。 好安娜一生帮人为佣,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都借给别人,救人之急,但几乎都是有借无还,而她的“努力却永远没有个尽头”,结果她自己终因操劳过度,把身体搞垮了,病死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温柔的莉娜是个耐心耐性、温柔可爱的德国少女,由她姑母把她带来美国,为人当了四年仆人。这个吃苦耐劳、娴静善良的姑娘,逆来顺受、听人摆布,后来竞变得神志迷迷糊糊,心不在焉,最后由她姑母做主,嫁了人,生了三个孩子,待到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后,却因虚弱不堪而离开了人世。 梅兰克莎的气质、思想、生活,迥然不同于安娜与莉娜。这个黑人姑娘,身上有白人血统,长得标致,念过大学,想找个正当职业,没有找到,一直没有真正结过婚,终日“游荡”,敢闯敢撞。她想通过“游荡”,找寻学问,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增长学问。她虽然耐心耐性,善于抚慰他人,乐于助人,然而,又个性很强,心理复杂,缺乏自信心,有点神秘莫测。她“少年时期都是想起来就叫人心酸的”。但是,“哪怕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不会将她的情况向任何人哭诉……她从来既不哭诉,也不显得不快活,而总是又俊俏又愉快,但是,人们总是知道她有多么痛苦”。 梅兰克莎是一个精神、言行异常矛盾的姑娘,她既要“游荡”,又“总是在寻求安定和宁静”,等到稍为安定了,又要去寻找新刺激;她要设法长学问、增知识,可是,到了学问、知识的边缘又犹豫起来,不敢再进一步探索下去。她在恋爱上也是如此,她试过许多男人,以便决定是否真正合她的意,“游荡”了差不多一年后,才碰上了一个混血青年,一个刚刚开业的医生杰夫·坎贝尔。可是这两个人既相爱又不相爱,既想爱又不想爱,彼此互相戒备,疑虑重重,刚刚卿卿我我地温存一番,过了一会,又不相信那是真正的爱情。梅兰克莎一面想爱他,一面又不知不觉产生一种恶感;坎贝尔既想接近她,可是,在一起又很不自在,但又觉得她会很痛苦,于心不安。他们(尤其是她)就是过着这种欲进又退、退又想进的反反复复、犹犹豫豫的生活,说话也一再重复,显得唠唠叨叨的。 正因为梅兰克莎如此性格,她在朋友关系、恋爱关系上一再发生波折,尽管她常常认为自杀是她可以解决自己苦恼的最好办法,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当真去自杀,而是得了肺病,进了济贫所,死在那里。 《梅兰克莎》是这个集子的“重头戏”,也是显露了作者的艺术手法与艺术思想的作品,论者认为这是美国文学中首先表现了黑人的真实生活的杰作。它曾多次被选人文学选集中,绝不是偶然的。 《梅兰克莎》的确是作者贡献于美国文学的一篇重要作品。格特鲁德·斯泰因敢于打破人为的阶级、思想、文化的壁垒,蔑视与否定种族歧视,把黑人写成真正的人,写成在感情、理智上都可以与白人平起平坐的人,这在本世纪初的美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格特鲁德·斯泰因完全像一个讲故事的人,站在一旁,用凝注深思的眼睛看着她的人物行动、说话,漫不经心地,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而在她笔下的人物那种特有的、新颖的、生动的,不同于一般传统形式的对话,都像是出于本能,未经脑子思考便脱口而出,正如英国小说家赫·欧·贝茨在其《现代短篇小说》一文中说的,“以无拘无束的语言,把它变成了无拘无束的文字。”然而,却从中透露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这是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特点之一。 其次,作者那种重复(说话重复,叙述重复)的手法,初看起来,使人生厌,嫌它哕嗦、拖沓,然而,再一看下去,多少使人有所领会,大概正是这样一再重复,因而强调与突出了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环境气氛,让人觉得事物千头万绪,理都理不断那样。这样一来,更突出了譬如《梅兰克莎》中的主人公梅兰克莎和她的朋友杰夫的矛盾性格和矛盾心理。 这三个女人,包括敢闯敢撞的梅兰克莎在内,都是听天由命,无法作自己的命运主人的人物。她们一般说来,都是善良、正直的人物。虽说生老病死,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她们都好像“好人没好报”似的不得“善”终,安娜辛劳一生,落得个重病而终;莉娜战战兢兢,温驯一世,却死于难产;梅兰克莎也生了肺病,死在济贫所里。 这种以死为最后归宿的悲观主义色彩,似乎同当时那些移居国外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有关,他们既否定了先前的理想和价值,又一时找不到出路,因而在精神上充满了幻灭感,从而感染了他们笔下的人物。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来,确实反映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作者用早逝的法国诗人朱尔·拉福格(1860—1887)的诗句:“我是个不幸的人,可这并不是我之过,也不是命之舛”来作题词,倒是可以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点消息,也是值得玩味的。 曹庸 198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