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笔者张宏卿关注的焦点主要不是革命精英与领导者,而是底层民众,不是“先进”势力,而是“落后”势力。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的革命,可以走进历史的深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特殊性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苏区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宏卿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笔者张宏卿关注的焦点主要不是革命精英与领导者,而是底层民众,不是“先进”势力,而是“落后”势力。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的革命,可以走进历史的深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特殊性质。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时段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本文的创新点 五 理论、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革命序幕:共产党与苏区农村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民性 一 原初的营利意识 二 安逸的“乐土” 三 山区型权威性格 第二节 早期江西革命组织的生态分析 一 江西早期的革命情形 二 革命组织生态分析 第三节 地缘革命学: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一 理论背景与解释限度 二 地理环境、社会控制与革命的兴起 三 封闭性与外向性悖论中的革命传播 第二章 革命下乡: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 第一节 乡村革命的源起:赣南、闽西革命初期的领导群体 一 地方素质:乡村暴动的领导群体构成 二 外部活动:革命思想的产生 三 在乡下干革命:身份认同与革命的职业化 第二节 走向乡村:苏俄模式与中国的农民革命 一 从“强调工人成分”到“农民革命” 二 “党指挥枪”:强有力列宁主义政党的塑造 三 “肃反”:作为民众动员的一环 第三节 革命的“瓶颈”与中共动员模式的形成 一 革命的“瓶颈” 二 动员、任务与政令:中共党人的应对 第三章 环境·性情·仪式:苏区民众参与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赤白对立:革命环境的形成 一 “意识觉醒”中产生“革命精神” 二 “赤白对立”中形成“革命情势” 三 “特定场景”中塑造“革命荣耀” 第二节 农民性格与革命的传播 一 农民利益即时满足的实利主义 二 接受革命教化之前的农民具有同质性而导致的简单、好走极端的特质 三 中国传统农民的人情文化:重人情、轻人性的非理性思维 第三节 乡下人的革命性:农民仪式与革命“在场” 一 农民的仪式 二 革命的“在场” 三 革命表象与农民行为 第四章 “边缘化战略”:中共动员与苏区民众的基本利益、社会感情 第一节 越穷越革命?——革命动员中的贫雇农 一 “越穷越革命”:中共动员理念中的贫雇农 二 走向“革命”:贫雇农从观望、质疑到从众的心理进程 三 政治压力的形成:组织性动员与对立面的控制 第二节 婚姻自由与中央苏区的妇女动员 一 政策倾斜:杠杆是这样撬动的 二 婚姻自由与阶级斗争:积极性孰大孰小? 三 心理基础与制度保证 第三节 时刻准备着:小学教育与苏区儿童动员 一 小学教育——国共两党争取民众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 苏区的小学教育 三 中共的儿童动员 第五章 政党战斗力的锻造:走向乡村的党组织建设 第一节 在“传统”中革命:苏维埃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中共构建基层政权的设想与现实困境 二 苏维埃政权与原有的权力体系 三 苏维埃基层政权的构成趋势 第二节 民主“下乡”:从《红色中华》看苏区的群众监督 一 苏区的喉舌——《红色中华》报 二 群众批评的内容分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三 群众监督的制度化条件与作用 第三节 阶级“再造”: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民众动员 一 中央苏区阶级基础的困境:查田运动的兴起 二 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基层组织的重塑 三 再造阶级基础的动员机制:查田运动与民众革命积极性的契合 结论与思考:理解农民、理解革命 一 中共动员的三种模式 二 实质性问题:“农民性”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三 思考与跨越:理解农民、理解革命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