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喀什河岸的北京颂歌
这是一片积淀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土地,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以“玉石之乡、歌舞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乡、瓜果之乡”闻名于世。半个多世纪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诗句,让遥远的和田声名远扬。毛泽东主席怀着对这片土地成为和美田园的深切希望,将于阗的“阗”字改为“田”。如今,毛主席与库尔班·吐鲁木老人亲切握手的巨型雕塑栩栩如生,巍巍耸立,令人仰止地耸立于和田市人民广场中央。和田人民为那永载史册的事件而骄傲,而荣耀。
20lO年4月12日,中央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仅仅13天,北京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组成党政代表团,冒着漫天风沙,赶赴受援地和田县、洛浦县、墨玉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进行调研、对接。
上一轮援疆取得的成果历历在目,受援地人民的喜悦心情令各位领导甚感欣慰。然而,历史和地缘因素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时代差距,绝对不容乐观。和田,新农村建设还需加强,卫生教育事业还需给力,农业生产现代化还需深人。和田的现状让各位领导意识到,北京援疆,任重道远,而坐落在中心城区边缘的那片棚户区,更让考察团一行领导凝眉索思。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田中心城区的历史,关于棚户区的故事,是难以抹去的一页。当地居民说起棚户区的形成背景,更是苦涩难言。美丽的玉龙喀什河蜿蜒着缓缓流进市区,形成一条比河流窄、比溪流宽的水流。水流浸润,两侧草盛叶茂,也是一道装点城市的风景。
不知何时,不知从何处流落和田的人家于此搭建帐篷栖身。后来,又有人开建“筢子墙房”,并具有开拓意识的小存栏喂养牲畜。再后来,一些商贩、外来人口流人市区,毫无顾忌地在此搭院造房。久而久之,形成一片外来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并悄然扩大、蔓延,更有甚者,在原有的房外加盖小房用于出租,成为“房东”。棚户区内院套院,房套房,曲里拐弯,高低不整,犹如地道。屋顶堆放着各种杂物凌乱不堪。院外屋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人畜混居,鸡鸣狗吠,浊气冲天。那条清澈的水流成了名副其实的“龙须沟”。久而久之,肮脏龌龊的棚户区成为蚊蝇、菌病的发源地。尽管棚户区既无命名,也无号别,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铺陈着,成为阳光下的l一道阴影,犹如美丽城区的补丁或者说疮疤,藏纳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污垢。
北京市党政考察团通过与和田市党政领导座谈,深层次地了解了和田发展之所急,人民生活之所需。之后,按照“部门+专家”模式,由40位专家组成工作团,围绕12个专题,遵照“首善标准”,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的原则,确定了和田地区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民生、产业、人才等7个方面21项对口援助重点项目以及洛浦县医院综合楼、墨玉县人民医院门诊急诊楼、墨玉县高效设施农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红枣农产品加工基地等6个示范项目,并决定:2011年,北京市将在和田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启动实施3.6万户“安居富民”、1050户“定居兴牧”、23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以切实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和田市棚户区改造,是北京市首批重点援疆示范项目之一,定名为“首都花园”。
和田首都花园工程经过一轮又一轮场上竞标,北京城建集团力挫群雄,一举拿下总承建权。这支被称为“铁军”的建筑队伍,曾承担过堪称世纪之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建筑——宏大的“鸟巢”工程。拿下和田首都花园工程总承建权后,公司董事长庄重承诺:发扬北京城建精神,努力加拼搏,保证首都花园于2011年7月1日交付使用1
8月的骄阳,灼烧着古老的新疆和田这片厚重而神奇的土地。就在这个太阳能够灼伤大地的时节,北京城建和田项目部紧锣密鼓地调集在全国各地施工的600名精兵强将,千里迢迢,一路风尘赶往和田。2010年9月2日,奠基开工。
首都花园工程,是和田县安居富民工程暨新农村建设、墨玉县设施农业、洛浦县人民医院病房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红枣加工基地建设等北京援疆项目启动的标志。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援疆指挥部副指挥王成国满怀深情地说:首都花园一期工程饱含着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谊,必须把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作为第一目标,将首都花园打造成和田人民的满意工程、幸福工程!
首都花园一期工程投资4533万元,面积2.3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供276户居民人住。
拆平房,建楼房,标志着“棚户”的日子即将结束,新的生活就要开始。那些住在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棚户中的居民激动不已,从搬出陋屋那一刻起,就沉浸在切切期盼中,期盼着早一天搬到宽敞明亮的新居。
……
P17-19
他乡明月(后记)
不知是否冥冥中巧合,这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西部杂志社策划,以新一轮援疆为背景的作品杀青在2012年这个中秋之夜。此刻,宅内悄无声息,窗外一片宁静,就连平日车来车往的后窗亦没有了扰人的喇叭声。在寂静得仿佛消失了一切的氛围中,强烈地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采访中相遇的远离家乡故园,远离白发双亲,远离妻子儿女,远离温情恋人的分布在天山南北,塔里木河两岸,伊犁河谷,草原牧场,戈壁沙漠,城市乡镇,大棚校舍的援疆干部的面容……
为了这部《天山潮》,从2012年4月4日开始,我与西部杂志社黄永中社长前往南北两疆各援疆省市前方指挥部采访,从喀什到和田,从莎车到皮山,从阿克陶到阿合奇,从伊宁到阿勒泰,行程万里,先后采访了19个援疆指挥部,29个援疆分部,50多个援建工程点,200多名援疆干部、受援地群众。
采访中,从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到普通援疆干部,几乎无一不提到他们在新疆度过的第一个中秋。他乡异地的中秋之夜,那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他们守候在电脑前,与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亲人对话。那一刻,敲击键盘的声响,跃然于显示器的文字,恰如“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那个中秋,浙江省前方指挥部举办视屏团圆会。不曾想,两地亲人在大屏幕上相见的那一刻,太多的话语,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挂牵变成了纷落泪雨;那个中秋,河南省的援疆干部集聚在餐厅,一曲《十五的月亮》萦绕空间。大家凝视满盘月饼,凝望窗外一轮明月,忍不住泪如泉涌……那情景催人泪下,胜过任何影视作品。
2010年仲春以来,来自19个省市、国家机关部委的援疆干部拜别白发双亲,吻别妻子儿女,越关山重重,踏上迢迢万里援疆路。他们没有料到,那种思念那种牵挂竟是如此的心酸苦涩。
5000多位援疆干部,家家都有家家事,人人都有人人忧。他们当中,有的白发双亲处于弥留之际,却不能守候床前尽孝;有的亲人不幸辞世之时,却只能面对家乡的方向叩首哀别;有的妻子、丈夫染疾卧病榻之刻,他们却不能尽亲情之责;有的儿女面临升学之时,他们却不能助父母之力……他们淡淡地袒露尘封心底的对亲人的愧欠,沉沉地讲述所见受援地人民生活的艰难,那数不清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细节深深地打动着我。为了大潮汹涌的援疆事业,为了受援地人民之所盼,为了让受援地婴儿在母亲怀抱中听着悠然的摇篮曲幸福成长,让少年带着美丽的憧憬实现心中的梦想,让青年将远大理想变为现实,让老人唱着圆舞曲享受温暖的夕阳,让新疆大地与全国共进小康,为了这一切,他们披肝沥胆、呕心沥血而无怨无悔。他们说,当倾听新落成的明亮校舍中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当面对千村万舍走出破败老宅乔迁新居并走上致富之路的农牧民幸福的笑脸那一刻,千般惦念、万般愧疚便风卷云飘般的远去。不能不说,他们是以奉献和付出收获了“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心灵宁静。而这,正是一种令人仰止的崇高境界,博大情怀。
我怀着仰慕的心情,将他们用抛洒的血汗,用青春写就和正在书写着的历史敲进电脑。
只怨我的笔不够舒展,我的思维不够睿智,我的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将他们一一写进这部长文。但我相信,他们的血汗,他们的牺牲,将与发展跨越的新疆脚步同行,与新疆的发展历史相叠印,与新疆的天空交相辉映。
长夜的帷幔悄然撩起,秋日的朝阳洒染橙黄色的天幕,天宇与大地,大地与天宇之间编织出一线秋日的柔和。那些援疆干部的身影影视大制作般的在我眼前闪现,挥之不去,他们的声音犹如铜钟大鼎,在日出东方的辽远天际久久回响,拂之不走。明天后天大后天,明年后年大后年,他们,一批批可亲可敬的援疆干部将在新一轮援疆的坐标下,一身豪勇,倾力传承,纵横捭阖在天山南北!那时的新疆大地,月亮将更明,太阳将更亮。
李娟
2013年10月
2010年3月30日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个日子。当天,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央新一轮援疆工作全面启动。会议确定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深圳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各援疆省市迅速行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前方指挥部纷纷成立,人员、资金迅速到位……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大幕已然拉开。这是国家层面的一次大行动,民生优先、造福边疆各族人民的一项旷世伟业。
新一轮援疆是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要素最全的一次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正在奋力推行着的一项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对新疆未来发展起到关键助推作用的洪波大潮,,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可能发生的为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而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人间奇迹。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援疆的内涵被大大扩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迫切困难;以产业发展为亮点,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援助为支点,着力增强智力支持。新一轮援疆由原先单纯的干部援疆,转向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全方位对口支援。
新一轮对口援疆3年来,19省市累计安排支援新疆地方的项目3200多个。仅支持新建改建“两居”(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就安排援助资金107亿元,使近400万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经济援疆、产业援疆上,截至2013年9月底,19省市累计落地新疆的经济合作项目37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4207亿元。
中央更是注入巨额资金帮助新疆的发展,仅在自然环境最为艰苦、基础条件最为薄弱的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2()()9年至2013年间国家就补助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在三地州建成大中小型项目超过1.3万个,以促进这些地方加快发展,全面缩小新疆南北部发展差距。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在新疆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这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2倍多。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处处工业园区,已密集开工建设或已建成使用,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边远贫困地区的农牧民住上了抗震房,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享受上了免费教育……这些巨大的民生变化已成为天山南北最抢眼的“景致”。新疆各族老百姓已从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设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受援地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已成为援疆项目的主流。走进受援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正如和田的乡村百姓感叹的那样:“援疆两三年,跨越十几年!”
新一轮对口援疆3年来,19个援疆省市共实施各类干部人才援疆项目1754个,累计培训各类人才54.5万人次,选派6903名受援地干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职锻炼,组织3060名援疆干部与受援地13.1万余名干部人才建立帮带培养关系,柔性引进近2万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优化了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结构,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升。
3年来,560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把内地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应用到受援地,他们撰写各类调研报告4450多篇,填补各类技术空白2550多项,牵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40多个,带动当地干部人才创新谋发展,帮助解决了受援地建设发展的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
3年来,援疆干部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有在赶赴援建工地时遇车祸遇难、为援疆事业献出生命的年仅33岁的浙江援疆干部马素明;有视援疆任务为神圣使命,毅然选择带着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边肢体瘫痪的丈夫走上援疆之路的“最美援疆女医生”、河北援疆干部余文丽;有结束援疆任务后毅然选择了留下,把自己的根脉深深地扎入大漠边陲的浙江援疆医生欧阳栋……
援疆,是一场国家层面的大动员,体现了中央推动新疆实现长治久安和加快发展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坚定决心。在中央和援疆省市的帮助支援下,新疆民生改善的力度之大、惠及面之广、重视度之高更是前所未有的。经过3年多的努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所言,当前,新疆正处在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更加难得的历史机遇,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援疆,是倾注着中央和19省市及全国亿万人民对新疆人民深情厚谊的千秋之举。面对这场关乎新疆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关乎新疆各族人民福祉的滚滚春潮,新疆的文学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用文字记录它、传扬它的历史使命。正是带着这种使命感,2012年春节后,西部杂志社配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组织作家创作一部反映中央新一轮援疆工作的文学作品。西部杂志社拿出了采访、创作思路,将这部作品定位为新一轮对口援疆大纪实,同时组成了以社长黄永中、总编沈苇、副总编张映姝为主体的工作班子,由黄永中负总责,邀请新疆著名作家、在报告文学领域创作颇丰的李娟执笔创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新一轮援疆大潮。采写方案得到自治区文联党组同意后,上报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得到了两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创作采写工作正式启动于2012年4月,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援疆办大力协调支持下,在各省市援疆指挥部的积极配合下,半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人员深入到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第一线,几乎跑遍对口援疆省市的前方指挥部和接受援建的地州,实地采访并掌握了大量鲜活生动、真实感人的第一手资料。2012年10月,初稿完成,全书以全景式的手法反映了中央新一轮援疆工作战略部署的出台情况,兄弟省市雷厉风行、真金白银地对新疆的无私援助等内容。在结构上,点面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省市和重点项目,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忘我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援疆干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一个个老百姓“看得见、模得着”的变化,讴歌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讴歌兄弟省市及援疆干部对新疆的无私援助,讴歌新疆各族人民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奋斗的感人场面,鼓舞新疆各族人民更加同心同德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新疆的时代洪流中去。
初稿完成后,西部杂志社将有关各个援疆省市的内容发到相关援疆指挥部进行审阅,并根据审阅后的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正。之后,西部杂志社又组织了几位专家对整部作品进行审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也安排有关部门进行了审读,作者根据审读意见又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定稿完成了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
本书的出版,是一个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风采展示。
编者
《天山潮--新一轮对口援疆大纪实(精)》全书以全景式的手法反映了中央新一轮援疆工作战略部署的出台情况,兄弟省市雷厉风行、真金白银地对新疆的无私援助等内容。
李娟的《天山潮--新一轮对口援疆大纪实(精)》在结构上,点面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省市和重点项目,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忘我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援疆干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一个个老百姓“看得见、模得着”的变化,讴歌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讴歌兄弟省市及援疆干部对新疆的无私援助,讴歌新疆各族人民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奋斗的感人场面,鼓舞新疆各族人民更加同心同德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新疆的时代洪流中去。
气势恢宏的新一轮援疆,犹如一部全国19省市共同书写的史书,书写了全国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情感,凝聚着大爱与崇高!历史证明,发展证明,党中央新一轮援疆的重大举措,全国19个对口支援省市对新疆的倾力支援,无论对和谐社会构建,还是对处于实现经济复兴的新疆,对于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在新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无疑都是一项关乎历史﹑关乎现实、关乎未来的重大举措,无疑都是一次广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神奇再造!李娟的《天山潮--新一轮对口援疆大纪实(精)》为纪实文学,全书分为六章,将援疆干部们用抛洒的血汗,用青春写就和正在书写着的历史记录于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