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彭霞、马浩博编著的《独生子》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21世纪初,新疆棉城一户普通的家庭,为了培养独生子东东,机关干部叶小卿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由于得罪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东东在学校过得并不开心,而叶小卿为了孩子的前程,想尽一切办法,承受、抵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帮助孩子确定并实现了理想,东东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独生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彭霞//马浩博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彭霞、马浩博编著的《独生子》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21世纪初,新疆棉城一户普通的家庭,为了培养独生子东东,机关干部叶小卿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由于得罪了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东东在学校过得并不开心,而叶小卿为了孩子的前程,想尽一切办法,承受、抵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帮助孩子确定并实现了理想,东东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内容推荐 潘彭霞、马浩博编著的《独生子》讲述了:如何教育好孩子?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怎样的人才算成功?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怎么去做……这些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话题,是家长们最关心、最困惑,也最热衷谈论和探索的话题,特别是有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独生子》生动地描写了当代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及成长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之外所遭受的漠视与同化,再现了独生子女家长困惑亦努力着、忧虑且进取着、悲伤又欢笑着的育子过程。 目录 童年 梦魇 拯救 理想 在路上 历练 代后记 试读章节 叶小卿的儿子东东八岁,在小学三年级刚开学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小事儿。 一天中午放学回家,东东对叶小卿说:“新来的班主任孙老师要求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到学校门口的小商店买一本语文练习册。孙老师说了,谁不买就是不聪明的孩子,就考不上大学。” 听了东东的话,叶小卿心里很不舒服。学校已经给学生们发过练习册,老师却还让学生再买其他的练习册,这种事儿已经出现过几次了。语文、数学每科都有两三本练习册,有的练习册买回来,孩子只做了一两页就扔在了一边,家长提意见,老师就布置更多作业,让孩子每天一本接着一本地做,重复了又重复,家长烦,孩子累。叶小卿打心底里不想让孩子被这些没完没了的作业绑住。但当着东东的面,叶小卿什么也没说。 那天,叶小卿送儿子上学,走到学校门口时,东东指着学校门口边一个小商店说:“老师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商店买练习册的。”叶小卿记下了店名,送东东进校门后。她走进那家小商店,看了老师指定要买的那本练习册,3.5元,内容与学校订的差不多。店主说,是老师放在这里,让他们代卖的。 出了商店,叶小卿正好碰上学校的副校长来上班。叶小卿认识这位副校长,就跟他说起老师让买练习册的事。副校长听了很生气,说学校三令五申禁止教师推销教辅书,这些老师就是不听,一定要治理这些老师的行为。 没隔几天,东东放学回家,高兴地告诉叶小卿:“今天,我们孙老师提到你啦。” 叶小卿问:“怎么提到的?” 东东眨眨眼睛,动了动小嘴说:“我给你学学。上课前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谁的妈妈穿流色(新疆方言,绿色的意思)的大衣啊?有几个小朋友都站起来说,我妈妈穿流色的大衣。老师又问,谁的妈妈歹盐晶(戴眼镜)?只有我站起来大声说,我的妈妈戴眼镜……” 看着东东模仿老师的可笑样子,叶小卿笑了,问东东:“你们老师这样说话?” 东东说:“老师一说完,我们全部都跟着学,流色的大衣,歹盐晶,我学了好几遍才记住的。” “应该是绿色的大衣,戴眼镜。你们老师说的是方言,你可不能跟着乱学。”叶小卿说。她想了想,她前几天正是穿绿色的大衣,而且戴着眼镜。叶小卿忙问儿子:“老师还说什么了?” 东东又眨了眨眼睛,摇摇头说:“想不起来了。” 老师从学生那里打听家长,会不会是……叶小卿这才想起自己给副校长说的事。不就是一本小小的练习册吗,能有多大的事儿?既然老师从学生那里找家长了,不如自己主动找老师说说。 一天下午,叶小卿去学校找孙老师。三年级老师的办公室是一间大教室,办公桌三三两两地摆在一起,每张办公桌上都堆着一摞一摞的作业本、练习册,高高低低像小山一样,几位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批改作业。孙老师的办公桌就靠门边。听到有人找,她转过身子。叶小卿刚做了自我介绍,孙老师的脸上一下就蒙上了一层冰霜。孙老师操着新疆方言大声说:“有啥事情乍乍些佛(这里说)嘛,你悄摸楚楚(悄悄的,不告诉别人)找校长千呢(千什么呢)?” 叶小卿立刻紧张起来,态度诚恳地回答:“是我走出商店时正好碰上来上班的副校长的,不是……” 孙老师不听叶小卿的解释,语速极快地指责叶小卿:“你艾来拜来佛(这样那样说)那么多干呢?有啥事情先给老师佛(说),不知道吗?目怪得很(怪得很)!有麻达(麻烦)就找校长,你颇烦不颇烦(烦不烦)?校长耳视(管)你娃娃呢吗?” 叶小卿认真地看了看孙老师那小鼻子小眼儿的模样。孙老师的鼻子似乎总是耸着,鼻梁上有几道淡淡的皱纹,鼻翼向下拉成一个“八”字,似乎随时都要对任何事情嗤之以鼻。 听到孙老师的话,旁边坐着的其他老师也纷纷扭过头看叶小卿,这个指责叶小卿不该告状,那个说校长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整个年级组,让大家都受连累…… 站在办公室中间的叶小卿有些蒙了,她不明白如果一个人照镜子,看到镜子里有一张脏脸,他是应该擦干净自己的脏脸还是应该把镜子打掉? 叶小卿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老师办公室的。 P3-4 序言 写这个故事很偶然。 当今中国,家有一子,贵于千金。热爱文学的我,从儿子出生那日起,几乎每天都为儿子记上几笔:高兴的事、烦恼的事、学校的新鲜事、家里的有趣事……十几年过去了,记录儿子成长过程的文章已经小有规模。没事时翻看,竟也能理出大致连贯的脉胳,于是在儿子上高中的时候,我确定主题,删繁就简,并请儿子参与到写作中来。我们一边努力地探求着高中阶段求学、求艺的道路,一边认真地记录这一路的点点滴滴。三年幸福时光,一路酸甜苦辣。在儿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也完成了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 回想起来,我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所接受的教育囊括了当下所有的教育方式,从幼儿时期的兴趣班教育,到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其中还穿插着私人培训机构的教育和请家教、住读教育等等,直到高中确定走艺术考试这条道后,又加入“艺考大军”这一不同寻常的教育行列,这些都注定这篇小说有内容可写。 在写这些内容之余,我又想到,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现有独生子女两亿多,在城市,独生子女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当代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及成长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高于家中存在的其他任何问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众说不一、争议不休; “狼妈”“猫爸”们各有说辞,辩得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与家庭对独生子女的重视形成反差的是,独生子女自走出家庭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被漠视与同化。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同样的竞争压力,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父母,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教育好自己的独生子,让孩子适应这些反差,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的孩子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您就不必费心思、费时间读这部小说了,免得您误入歧途;如果您的孩子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又遇到了特别的老师和特别的事情,而您又有一些无法解开的特别的忧虑与烦恼,那么读读这部小说,或许对您能有一些帮助。 因时间、写作功力所限,文中许多“温吞水”的段落或许会给您的阅读带来不适,在此先说声抱歉。 一路走来,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及孩子的人们,不论您的形象是否出现在小说中,我们都从心底感谢你们!同时,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幕后的、未被录取在小说中的人们,因为有你们,才有了孩子的今天及这本小说的面世。 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后记 我妈妈喜欢写作。在我刚上高中时,她以我为生活原型,创作了《独生子》这部长篇小说。作为儿子,我几乎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生活呈现在她的面前。我以为,帮助母亲做她喜欢做的事,是儿子应该有的爱心和孝心,就像她始终鼓励我做我喜欢做的事一样,爱应该彼此照应。文稿完成后,妈妈要我与她共同署名,这让我于心不安。我以为,为了妈妈,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没有署名的必要。妈妈却再三告诉我,作品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根据我的口述写成的,作品中还直接使用了我写的散文、书信和日记,我曾经对作品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过修改,对整篇文字进行过校对……我理应成为创作人之一。言之凿凿,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一份关照心灵的尊重与体贴,同时也提醒我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走出父母的影子,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早知这样,我应该做得更好,分担得更多。 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我是这样认为的,而《独生子》给读者的这种感觉却出奇地少,无论是以书中的角色还是以现实中的我来看都是一样,整本书的基调是偏灰色的,让人感觉到了些许的沉重。我并不是很懂妈妈说的体现整个社会独生子女家庭现状的意思,只是对这样的基调很不习惯。书中提到的哪怕是好的方面,比如我的进步,比如我取得的成绩,都是以一个比较消极的角度去体现,即使一开始会有些许的希望,但后面总会用这样那样的事来浇灭这些希望,那些不好的事就更不用说了。我在看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那时的我,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事实其实并不是那样,或许那时我的年纪还小,我的记忆力不好,有些不堪回首的事,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都是看了书后才有了那么一丝丝的回忆。向妈妈求证时,妈妈承认有一些是虚构的,但多数是事实。这让我非常无奈,我的生活明明是很阳光很向上的,到了书里却变得不一样。 书里的人物,在我的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原型,很多我不知道如何形容的人,在书中几乎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让我读起来比较舒服。小说中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有它的两面性,有些地方真的让人不忍直视,有些地方虚构得又让人觉得合乎情理,似乎这样写也没有什么不好。现在我想说一下几个关键人物真正的样子。 父亲郭如海,他是我爸爸的完美写照。真实的他和小说里的没什么两样,典型的父亲形象,书中郭如海的话有百分之八十是他真正讲过的,动作、神态等,都被我妈妈写得活灵活现。他是一个称职的好男人,虽然爱骂人、喝多了酒爱说话、脾气大,但还是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善良。如果他看到这本书,应该会很不痛.陕吧。 叶小卿是我妈妈在这部小说里的投影。书中的妈妈与现实中的妈妈很像,她在平时就是一个比较孩子气的家长,平时管我管得不是很多,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比如我去外地培训、出远门参加艺考时,她就会非常细心,尽量为我多做一些事,让我不那么费心,也不让她自己那么担心。但是和她交往时一定不能太较真,因为她的孩子气特别重,只要和她吵架,她就一定要把话说得特别绝,而且还会摔盘子砸碗,所以她生气时,我和我爸爸都不太敢把话说得太重。尤其是我艺考结束以后,她表面上会怨我,实际心里很开心;她表面上不是很在乎,实际一天查成绩会查很多遍,打电话询问会打很多遍。这些是我看了小说以后才知道的,原来她和那么多人说了那么多关于我的话,做了那么多我不知道的事,这让我很惊喜。据我妈妈说,她想把叶小卿塑造成一个很善良也很负责任的人,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变相地夸自己,不过她还是成功了。 我还想说的一个人就是我自己——东东。说实话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很多话想说,因为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和我的差距有些大了,我想应该是妈妈是为了小说创作的需要这样写的。所以,我必须借此机会为自己正名。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的人生经历没有那么黑暗,也没有那么多起伏,我的思想变化也没有那么大。不过,我从当初的雄心壮志到现在的随遇而安倒是真的。可东东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